金8天国的俄罗斯女主:如何做到上风上水的好布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33:31
    作为一个中国人,每当谈到风水话题,个个雀跃言欢。即使有人口头否定风水,他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注重和讲究风水。为什么?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风水四大基因:

1.环境基因。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吟道:“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恩情”(《女神》)正由于地球在诸多行星中独一无二地具有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人类才得以生存。大气流动成风,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是空气和水,可见风水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大气圈和水圈整合运行机制的集中概括,堪称为我们的环境基因。

2.文化基因。风水一词虽出自郭璞的《葬书》,从其文化根源来说却来自群经之首的周易八卦,表征人类赖以生存的八大生态环境因子:乾表征天,坤表 征地,艮表征山,兑表征泽,震表征雷,巽表征风,坎表征水,离表征火。其中,巽风和坎水是关键因子 ,可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表征词。

3.群体基因,中华民族的祖先姓风姓水:伏羲氏姓风,炎帝姓姜(水),黄帝姓姬(水)

4.个体基因。十月怀胎,人泡在羊水里;一朝分娩,人生在空气中。从此空气(风)和水须臾不可或缺。建筑的本质就是回归子宫,营造理想的生存空间。

    风水既是热门话题,却各有各的说法和做法。就风水内涵结构来说,有的人认为风水就是景观,有的人认为风水就是生态,有的人认为风水应该是景观和生态的有机结合。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教授说:“风水的理论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其深层的景观理想才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此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风水是人类生态环境的表征词,景观只是其浅层结构,生态才是其深层结构。只有两者结合才称得上风水。

    为了景观与生态互补和谐而构成好风水,至少做到以下三点:

(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要交相辉映。
  自然景观主要指天空、云彩、地形、地貌、山体、水系、植被、动物等等。对自然景观的生态最高追求是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人文景观主要指建筑物,包括房屋、亭、台、楼、阁、塔、寺、道路、桥梁、名胜古迹、主体广场、标志性建筑物等等。两者都可以给人们带来形象美、色彩美、线条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触觉美等等美的感受。为了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必须做到:
1.比例协调有机结合。不要给人以居住区只是混凝土森林的感觉。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要注意在围合空间内做足园林并见缝插针地绿化。
3.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特别要注意以小观大,即尽可能多设计一些假山、鱼缸、小桥流水、绿化盆景。
4.步移景换,曲径通幽。
5.虚实相生,回归自然。

(2)绿化系统的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要协同发挥
  近年来,房地产住宅的绿化系统追求景观需求有馀而满足生态需求不足的现象比比皆是。正确的做法
应该是充分发挥绿化系统的景观和生态双重功能。
植物有“六性”,要恰到好处栽培利用它。
1.阴阳性。首先从植物的生长习性来看,可分为:
A、阳生植物,如白兰、玫瑰、玉麒麟等,宜种在室外。
B、阴生植物,如巴西铁、发财树、吊兰等,宜种在室内。
C、半阴阳生植物,如兰花、茶花等,宜种在晾台或户内花园。
其次,从植物的气场来看,可分为:
A、阳性植物。如荔枝、龙眼、木棉、牡丹、松、竹之类,阳宅宜多种。
B、阴性植物。其中,柏树阴气重,加上民俗文化心理影响,一般多种在陵园而不种在住宅小区;榕树阴气、湿气都重,一般种在路旁而不宜近宅。

2.五行性。植物可分水、木、火、土、金五行:
A、水行植物,水性重或开蓝花,如大王椰子、榕树、荷花等,益人肾脏。
B、木行植物,常绿或开绿花,如巴西铁、松柏等,益人肝胆。
C、火行植物火性重或开红花,如木棉、荔枝、红铁等,益人心脏。
D、土行植物,开黄花,如鸡蛋花、黄槐、米兰等,益人脾胃。
E、金行植物,开白花,如银杏、白兰等,益人肺与大肠。可根据人与宅的需要选种。

3.抗污染性。有些植物除给人提供氧气外,还能吸收某些对人有害的气体。如抗二氧化硫的植物有榕树、罗汉松、鸡蛋花、九里香、芒果等,抗氟化氢的植物有白兰、大王椰子等。可根据需要选种。

4.致癌性。如假连翘、曼陀罗、红背桂、凤仙花、变叶木等植物常含一些致癌物质,如需要利用它来抗污染,则一般种在室外且不要去碰它。

5.化煞性。如遇到墙角冲、楼梯冲、走廊冲、天斩煞、烟囱煞、光幕煞、噪声煞、辐射煞等情况,可用植物来挡或化。

6.聚气性。可用常绿、阔叶、生机盎然的盆栽摆在财位,以收和气生财效。

(3)景观与生态的契合点要尽量找准。

  景观与生态是一组模糊集合,它的边界线是不清晰的,因此不能简单划个百分比。而且,这个契合点还会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甚至第六感觉是有差别的。视觉特好的人会比较注重景观,第六感觉特好的人会比较注重生态。年青人会比注重景观,中老年人会比较注重生态。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目前却普遍存在着重景观而轻生态的不良倾向。克服这种不良倾向的关键在于改变自然观、世界观。
 
  要实现“自然是人的对象”到“自然是人的伙伴”观念转变,关键在于要从笛卡儿——牛顿的机械世界观解放出来,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
1.世界是非常复杂的生态网络整体,人只是其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彼此不能分割而只能互利共生。因此,人类中心主义是错误的。
2.世界是不断进化的逐渐有序化的整体。作为一个系统,一定要向环境不断引进负熵流,才能不断自组织以实现动态平衡。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人类对环境的亲近与爱护。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不断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