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梁三是哪里人:女大学生自述陷入传销泥潭经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9:38:11
        身陷传销组织之中。

然而,对方坚决否认自己这个行业是传销。张锦告诉记者,那个经理恐吓说,“我们如果是干传销的,你还能好好地待到现在吗?”

“当时,我毫不犹豫就拒绝了。”张锦说,他们所有人就出去了,过了一会儿,接她来的那个人进来了,“安抚我”。

这个过程叫“了解行业”,传销组织内的成员们都得“陪新朋友”,角色分工明确,有吓唬你的,就有安抚你的。张锦花了8天“了解行业”,每天差不多都有3个人轮番跟你谈,什么都聊,“找你的弱点”。

“有一天,聊到父母的时候,我哭了。”张锦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买套房子,让父母扬眉吐气。“他们会及时把握你的心理变化,父母就是我的软肋,也是他们的突破口。”

就这样,张锦开始慢慢软化,“传销虽然不对,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干呢?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按照既有的规划,吃两年苦,就可以赚到180万到200万。这是非常诱人的数字,张锦想,即使到时候没有那么多,也肯定比挣工资强。

吃苦是很光荣的事情

2008年3月18日,张锦永远都记得这个日子,她开始“骗钱了”。

“理由都是他们帮我想好的。”张锦说,当时她8000元的国家奖学金还没有发下来,只能找同学筹钱,借口是要买笔记本电脑,“跟单位合买,需要5000元。”

张锦所在的传销组织的原则之一,就是不要本地人,不要亲戚,“那种跟你家里特别熟的朋友也不能要。”他们担心,万一“新朋友”没留下,回家一说,你可能也得走。所以,张锦能找的,只有同学。

同学二话没说就把钱汇了过来,张锦说,这要感谢她平时的好人缘。张锦是班上的活跃分子,是个热心肠,跟同学关系特别好。“所以我跟他们说这里有好工作时,他们才那么深信不疑。”

她给3个同学打了电话,但是经过几天的“说服教育”,“都没有留下”。

“如果是这样,他们不会跟你浪费时间。”张锦说,用他们的话说,留不留没关系,很多人在后边排着呢。

根据中山市的规定,租房的话,三居室的房子里最多不能超过6个人。但是,在张锦的记忆中,最多的时候,有16个人。即便是在平常,也得有十三四个人。“总会有睡地板的时候。”遇到查房,就躲到别的地方去,或者,去不收费的公园玩一天,“无论多远,都是走着去。”

广东的夏天非常热,但张锦常常顶着烈日徒步去“听课”,走1个小时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不是散步,是规定多长时间必须赶到目的地,否则是要罚款的。”张锦说,在中山市待了9个月,她只坐过两次公交车,目的就是为了省钱。

不仅如此,吃的也特别差。一般都是“家长”和两个D级别的人去采购,都在傍晚时分,“可以买到便宜菜。”他们往往一次会买很多,都是能保存很久的菜,萝卜、土豆什么的,没有肉和蛋,炒菜从不放酱油、味精。

“在那里,吃苦是很光荣的事。”张锦说,每个人都这么想,两年,只要吃两年苦,以后就再也不用受苦了。“所以,哪怕原来家庭条件特别好的人,吃苦都没有怨言。”

转眼到了学校的答辩时间,张锦非常想回去,毕业证对她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上级不同意,张锦没回成。“毕业照上都没有我。”这是张锦的一块心病,现在说起这个,张锦还泪流满面。

“流失”是最严重的消极思想

在漫长的9个月里,张锦每逢有思想波动,都会有人安慰她,鼓励她坚持下去,“今后你会更成功”。

如果不是小潘走了,张锦还不知道自己是可以选择离开的。小潘短时间内就做到了C级,一直是组织里正面宣传的典型。他们会宣传组织里优秀的人,“这么优秀的人都选择了这个行业”,从而坚定你留下的决心。

然而,小潘走了。接着,很多她认识的人陆陆续续不见了。

“对下面的人,只说去别的'片区’住了。”张锦说,“其实,这叫'流失’,是最严重的消极思想,是绝不允许讨论传播的。”

如果真能赚180万,他们为什么离开?张锦发现,实际情况跟他们刚开始的描述并不一致,根本看不到希望。“我前前后后搭进去好多钱,还欠了一屁股外债。”

2008年12月,学校论文补答辩之际,张锦坚决选择了离开。

“是一个B级的人送我走的。”张锦说,成为B级,下线得有65人到293人。但即便如此,她也根本赚不到当初“蓝图”中描绘的那么多钱,“她当时跟我说,觉得对不起我”。

做出回学校的决定,对张锦来说,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异常痛苦。“我坐了40个小时的火车,回哈尔滨。”张锦说,在火车上,她甚至想,“如果翻车了,我就一了百了了。”

几经辗转,张锦来到北京找了一份工作,1个月1200元。除去租房、吃饭、坐车,张锦最大的“支出”就是还债,现在她已经还了1000多元,还欠4000多元。

“现在就想换个好点的工作,尽快把账还上。”张锦说。

我的建议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有被传销骗到的人,我希望能够以我的亲身经历,给那些求职的大学生一点警醒,提高一下辨别的能力。”张锦希望通过主动去做点什么,减轻自己的罪恶感,这样她心里也好受点。

张锦说,传销组织,除了找熟人,主要是靠从网上找求职人的联系方式。一般来说,电话过去,就说“您好,是某某吗?我是某某公司,收到你的简历,你在求职吗?你的求职地是哪里?我们在那里筹建分公司呢。然后说你的简历通过筛选了,你要参加电话面试,在什么时间打什么电话,找某某经理或主管”。

“他们选择的都是比较知名的公司。”张锦说,这样更容易骗人。

如果有人疑心,说我没投你们公司,他会说是我们搜到的。问是在哪个网站上看到我的简历的,就会说是我们的合作人才网站,文员转给我的,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投了什么网站不知道吗?接着,就是面试,要求你过来。

如果是那些“外地分公司”,他们就会说要来这边统一体检、面试、签合同什么的。

张锦为求职者提供了一些建议。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通过正当渠道。即使是自己的老乡、朋友和亲戚,都要留个心眼儿,特别是那些没什么事总给你打电话的人。当他说给你提供工作时,要上网查一下对方的电话号码,或者公司电话的号码。“一般公司都是座机,而网络销售都是小灵通。”张锦说,也可以打前台的电话查一下这个公司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如果对方给你打电话通知面试,你也可以多问一些关于公司的问题,他答不上来或者说的和网上发布的不一致,很多都是骗人的了。”张锦提醒说,有的人会故意表现得特横,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借口,但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千万不要因为求职心切、工作难找,就什么都不顾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真到了那种环境,千万不要怕,哪怕他们吓唬你,“也一定要坚持。”张锦说,因为要是你不管家里或朋友要钱,他们留你在那儿也没有用,还是会放你走,“千万先不要自己乱了阵脚”。

我装得好累

张锦口述 本报记者 李丽整理

我的家人至今都不知道我那9个月干什么去了,我特别害怕回家,害怕面对他们。

上次我回家,我妈跟我说,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搞传销被抓了。我心里咯噔一下,我其实特别想帮他,但是我什么都不能问,什么也不敢说,怕我妈会想起我那9个月里一些不正常的举动。

走出来以后,我心里一直不轻松,总有摆脱不掉的阴影,觉得别人都不相信自己了。现在我说话做事都特别小心,同住的小姑娘总问我曼秀雷敦的产品如何,我就事先在网上查了告诉她。偶尔跟同学出去吃饭,喝酒都不敢,就怕喝多了说错话,把中山那段说出来。我跟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这9个月,毁了很多东西,我失去的太多太多了。但是,我并不恨师哥,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贪心惹得祸。

前几天,我和师哥在网上碰到了。说实话,我看到他的头像一跳跳的,心里特别紧张,这么久不联系,不知道该说什么。你知道吗,就是那种很别扭的感觉。

他问我“好吗?”我说好,但怎么可能好呢?他说对不起,他不是故意的,让我原谅他。我怕他有压力,就说都过去了。他比我早出来一个多月,可现在还没找工作,居然还让我帮他介绍。要换成是我,就是难死,我也不会开这个口的,他怎么好意思向我提这样的要求呢?知道我在公司打工以后,他还问我,没想着自己干点什么?

这就是受传销毒害的另一种表现。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回到舟山以后,每天躲在朋友家里玩,天天都说挣钱很容易,他要挣多少多少。特不现实,盲目乐观,觉得创业是多么简单的事情,打工根本看不上眼。我觉得,就是传销的这段经历,让他们对将来的期许过大,眼高手低。人是从传销组织里出来了,心态还没变呢。

我呢,是属于盲目悲观的类型。原来我什么都是拔尖的,可现在,我在同学里混得最惨,要什么没什么。尤其是看着以前的那些同学,有在政府的,有在银行的,混得都特好,我这儿不知道落后多少了。找工作,好难哪,自己特别没底气。应聘的时候,招聘单位都会问,“这段时间干什么去了?”

我不想说我在曼秀雷敦工作过,虽说即便我写到简历里,也没有人去核实,但我真不愿意再撒谎了。可是,我实在没有勇气说我去搞传销了,只能说,准备考研了。那个时候好难堪,我觉得特别丢脸。

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份工作,我特别珍惜,拿到第一份工资,虽然只有几百块,但我觉得特别开心。这是我真正靠自己的努力挣得的,心里特轻松。

尽管我非常努力,非常想从头开始,但这段不光彩的经历无法彻底抹去。现在我特别想搞一个同学聚会,坦白地告诉大家,我经历了什么,从心里获得解脱。

我现在还记得,被我骗来的那个女同学。她来了以后就一直哭,说是因为信任我才来的中山,根本没想到我会骗她。我心里特别难过,辜负了她的信任,感觉特别对不起她。之后,我辗转打听到她的联系方式,发了个短信,向她道歉。我不奢求她的原谅,只是希望她能体会我悔过的心。可是,她没回。我想,等我经济状况好点了,一定找到她,当面向她道歉。 

如果熟人这样给你打电话……

骗张锦的,是她的师哥,比张锦高一级。“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关系很好。”张锦说,他既是师哥,又是老乡,“我对他的信赖,由来已久。”毕业后,师哥去了南方发展,但他仍然时不时地跟张锦联系,张锦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师哥的信任。

1.只在固定时间打电话

张锦回忆,在校期间一周左右就能接到师哥的电话,上午一般在10点到11点之间,下午一般在5点左右。

“我觉得很好奇,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上班时间。”张锦说,师哥告诉他,这是公司的喝茶时间。接着,师哥就会给她描述工作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主要是让你对他的生活产生向往,这样邀请你去的时候,你才不会犹豫。”

但是,如果你问对方具体做什么,他只是泛泛作答,回答得非常含糊。“我记得特别清楚,我问过他,你不会是在做传销吧?”师哥故作轻松地说,“我还是贩毒的呢!”

张锦说,这是传销组织的惯用手法,当你产生怀疑的时候,他们会用很夸张的反问句打破你的疑虑。

有了后来的经历,张锦才明白,师哥的做法非常“专业”。传销组织主要靠电话来联系人,“加盟”之后,他们会要求你把所有认识的人列在一个本子上,叫做市场本,会有人给你分析哪个人适合发展、哪个人不适合发展,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让你给熟悉的人打电话,写电话稿,还有个“7遍电话稿”的模式。

第一遍叫做“抬后台”,了解情况。你要跟朋友说,我的表哥或者其他什么朋友、亲戚,在这边做人事或者做主管,比如我师哥第一次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说的是他表哥在他们公司做人事,让你的朋友觉得你在这里是有后台的,这就为以后介绍工作做了铺垫。然后了解情况,包括家庭、想不想换工作、在不在找工作、想去哪里找之类的,根据他要求的给他提供。

第二遍还是“抬后台”加了解情况,加深印象。

第三遍、第四遍就是刺激,描述这边有多好多好,让人向往。

第五遍是铺垫,比如说我们公司接了个项目,现在特忙,要不就是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离职了,等等,让人感觉好像要招人。

第六遍就是提供了,说真是要招人了,你想不想来,来的话我给你内部推荐,你给我发个简历来。

第七遍说你的简历通过了,你要参加电话面试,把“人事经理”的电话给你,你在什么时间给他打电话。这些电话的间隔也就是一个星期左右。之后两三天还要再打电话说你通过了,要来这边复试,你去订票吧,订完票后告诉我。这个电话叫反馈电话,在上车前还会打个电话,叫上车电话,叮嘱一些什么的。

2.给对方打电话很难打通

师哥告诉张锦,自己是在电子公司上班。但是,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张锦总是打不通他的电话。对此,师哥的解释是,在公司,手机信号是屏蔽的。“如果是晚上,他就会说跟同事唱歌去了之类。”张锦说,每次都有特别正常的借口。

3.不会网上联系

张锦曾提议跟师哥在网上用MSN或者QQ联系,但师哥都会拒绝,只是要求她把简历发至邮箱。

“后来我才知道,师哥这个级别是不允许上网的。”张锦说,只有高级别的人才能上网,专门有人负责收邮件。

4.过分节俭,特别抠门

到了中山,接她的是师哥跟他的“同事”。“我是中午11点多到的,正是吃饭的时候。”张锦说,师哥带她去了特别便宜的路边摊,“即使买拖鞋什么的,我要10块的,他就会建议说8块也挺好,挑最便宜的。”

“其实,尽量让新人花钱,基本是个原则。他们不知道你是否会留下来,如果在你身上花钱,就会赔本的。”张锦说。

吃过饭之后,师哥带着张锦漫无目的地闲逛。“我坐长途车其实挺累的,特别想回去休息,但是他们不同意。”张锦回忆,师哥装模作样地给女同事打了个电话,对方回答说,正在逛街,还得一会儿才能回去。

直到晚上9点,张锦才被带到落脚的地方。

5.房间特别整洁,基本没有杂物

这是一个三居室,当时屋里有4个女孩,加上师哥和同事,一共6个人。

“第一印象就是,好干净哪。”张锦说,按说女孩子的房间,肯定会有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但她发现,护肤品这种东西特别少。“后来我才知道,只有新朋友来,他们才故意拿出来充门面,平时基本不用。”

他们会故意摆一些杂志,但是特别老旧,“书页都泛黄了,绝少有当月的。”

张锦随后的经历告诉她,每逢有“新朋友”来,他们都会故意把房间“弄得乱一些”,以显得“正常些”。

6.所有人都很热情

张锦到了以后,每个人都对她非常热情,嘘寒问暖。“他们就是要借机把你摸个清清楚楚。”张锦回忆道,会问你是哪儿的人,家里还有谁,父母都是干什么的,等等,“每个问题都是有目的的。”

那天晚上,一直聊到夜里12点,张锦才睡。“他们就是让你累得没时间、没精力想别的。”

7.他们的手机都不在手上

第二天一早,师哥过来说自己的手机没电了,要借手机发个短信。

“当时屋里没人吱声,我就把自己的手机借给他了。”张锦后悔不已,她就这样间接失去了自由。

师哥利用这份信任,以介绍工作为名,一步步把张锦发展成了他的“下线”。  

犯罪心理学专家:

提高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抵御传销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传销组织借机将黑手伸向校园,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进行“洗脑”,频频得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现代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是传销组织对大学生频频得手的重要原因。

传销组织针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的欺骗手段可谓层出不穷,花样不断。有的高薪引诱,借试用期为名行骗;有的借熟人将大学生骗入组织后,“照顾”得无微不至,大讲“美好前程”;有的“胡萝卜加大棒”,威逼利诱。只是,一旦进入,再回首已晚矣。

李玫瑾认为,传销组织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洗脑”。

相对来说,“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太单纯了,我们的教育方向还有待于探讨。”李玫瑾说,“在学校,我们一直教育学生要善良,要坦诚对待别人,这种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对待陌生人的戒备心理非常薄弱。”

李玫瑾认为,“善良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外面需要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就是要有防止上当的戒备心理。而我们的教育恰恰是要同学们消除这种戒备,认为有戒备心理是对他人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教育的日益专业化,也是促使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玫瑾指出,有些专业属于基础性的,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对应的职业。很多学生会另寻他路,自主创业,再加上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就很容易陷入传销组织的“美丽谎言”之中。

一位曾经陷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告诉记者,“晚上他们会给你打好洗脚水,跟伺候老爷似的伺候你,完了还给你洗袜子,这让我很感动,就是在家也没人对我这么好。”

“这恰恰是传销组织的另一种欺骗手段。”李玫瑾教授说,“现在很多人的家庭关系越来越淡漠,一些孩子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孩子处于半不管状态,缺乏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所以,当真的有人特别的帮助你、照顾你、爱护你,就会令人十分感动,甚至有人会觉得,人家对你这么好,应该回报人家。而传销组织的人员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事实上,近年来,传销进校园已引起了工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增强大学生抵制传销的意识,提高大学生识别传销的能力,防止非法传销活动向校园蔓延,工商总局已与教育部建立了防止传销进校园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与公安部建立了沟通协调、联合办案、联合督查督办及检查机制,并联合教育部向高校赠送了《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知识问答》书籍两万多册,切实加强防止传销进校园的宣传教育工作。

李玫瑾认为,只有从思想上提高防范意识才能治本。“学校可以考虑,在大学生毕业之前,开设相关的课程,向同学们讲一讲这方面的知识,讲一下传销的结构、特点、基本的行骗方式。”李玫瑾说,我们的学生现在呆在学校的时间太长了,对社会太陌生了,“不要老在学校里读书,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能有基本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