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过后就是排卵期吗:人民日报居家养老的“西湖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25:02

财政承担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费用,引进社会机构提供服务、培训护工

 

本报记者 顾 春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27日   11 版)

  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86岁的汤大爷,已瘫痪卧床5年,全靠年迈的老伴照料。前不久,老伴不小心摔跤,在医院一躺就是两个多月。正在一筹莫展时,护工小林及时上门,每天两小时洗衣做饭照顾老人,还经常推着汤大爷出门兜风,让老人感激不尽。

  汤大爷是西湖区对失能老人提供免费服务的受益者之一。目前,西湖区已为近3000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了免费养老服务,所有服务费用均由区财政承担。

  西湖区把照顾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人,列为养老服务工作首位。老人在家中居住,政府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引进社会机构参与服务提供、培训护工,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西湖区对社会养老服务,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颇具新意。

  政府“管起”困难失能老人

  “一个家,老人有点问题,全家都会乱了阵脚,更别说那些无人照看的困难老人。西湖区有8.4万老年人口,其中经济困难、失能、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就有1.97万,很多老人没条件住养老院,这份苦,外人难以想象。这些老人,政府有义务照顾好。”说起失能老人照护工作的初衷,西湖区委书记王立华满含感情。

  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犹如抽丝剥茧,千头万绪如何归类,是第一个难题。“之前,依靠街道社区组织、义工参与等方式,对老人的生活服务、文化活动、心理慰藉、法律援助也在常年开展。但怎么让近20%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受益?他们才是最困难的群体。”西湖区民政局局长章岳定说他当时很困惑。

  一家家敲门,一户户寻访,西湖区组织专业人员组成评估团队,对全区老人摸底排查,筛选出近3000名经济困难的轻度、中度与重度失能老人。同时,经过评估、招标,西湖区确定与巾帼西丽公司等5家社会服务机构合作,按每小时20元的价格购买服务,涵盖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保健、精神慰藉、代购代缴、读报陪聊、洗衣做饭等。

  2011年,西湖区为居家养老支出3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专门用于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的服务。重度失能老人每天能得到2小时服务,汤大爷就是每月60小时的服务对象。中度失能老人能得到每月32小时的服务。对服务机构的要求是,老人或其监护人基本满意率不低于90%,有效投诉解决率不低于95%。

  负责双浦镇的服务机构是巾帼西丽服务有限公司,仅这个镇就有113位重度失能老人,巾帼西丽在这里配备了176名服务员。“护工要掌握专业的护理手法,要有耐心和爱心,我们培训的第一批护工反响很好。”总经理郭昱辰很自豪:“这是个很累的工作,但有意义。你不知道,老人们有多么感激!”

  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西湖区古荡街道有个“雷锋纪念馆”,里面的“雷锋食堂”价廉物美,很多杭城老人知道其大名。老人用餐能享受优惠,遇到孤寡老人前来,食堂会派车送老人回去。

  “整个古荡街道一共有8个这样的助餐点,老年人都能就近用餐。下一步,街道准备给每个老年食堂配备送餐车,让老人在家打个电话就能吃到热饭。”街道副主任潘春辉说。

  失能老人照顾制度好比主干,以此为依托,西湖区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区、镇街、村均建立养老服务机构,配备养老服务专职人员;各社区为所有高龄独居老人配备了紧急呼叫器,定期电话、上门看望、照顾生活。

  西湖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投入已经持续多年,一串数字可以看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设水平:

  每月50到80元,西湖区有1.4万80岁以上老人拿着“高龄补助”;37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75个老年食堂,175个社区和村居家养老服务站,224个星光老年之家、45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全区的454家助老服务网点,为老人用餐、理发等提供便利。

  西湖区的老年人,家门口就能享受“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我们成立了4支老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号称是老人的‘贴心小棉袄’。”章岳定幽默地说:“对老人不能仅仅重视物质保障,还要有心理关怀,我们已经为95%以上老人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

  今年,发动群众参与,一个“寻找关爱老年人细节”的活动收获了不少好点子,很多已经付诸实施:在小区的保安岗亭设立雷锋助老医疗站,为老人24小时提供便捷服务;层数高、没电梯的老人家庭,环卫所每天免费清运垃圾。老人得到的不光是便利,更是社会的爱心。

  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机构的支持,西湖区加强了这两项的共通互融。政府给予床位补贴、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减免税费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在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既是居家养老的活动场所,也是可以住养的场所。文新街道将一幢价值千万元的楼改造成养老服务中心,老人感慨,这里的生活真好,政府想得真周到。

  从机构养老转向居家养老

  “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仅仅依靠养老院建设,难以解决大规模的养老服务难题。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进显得刻不容缓。”浙江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黄元龙介绍。

  失能老人是老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所需要的服务与关心是最多的,同时又最难得到相应服务。“家里实在没条件,想把失能的父亲送到养老院,考察了一圈,护工基本都不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台州的陈女士最近为此忧心忡忡,她说,媒体里见过的虐老报道,更让她下不了决心。而养老院的支出,也是家庭的一笔沉重负担。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步入晚年,我国正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4老1小,负担沉重。家里如果有一名甚至更多的失能老人,子女的压力将难以承受。

  “一个木桶,政府要管最短的那块板,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就是这块板。”黄元龙认为,过去,政府主要致力于机构养老建设,公办养老院人满为患,民办养老院还没完全跟上,一批贫困、身体不好又无人照料的老人难以受惠。“西湖模式”则兼顾到了这个群体。过去,由于缺乏专业护工,养老服务质量无法保证。“西湖模式”通过向社会机构购买服务,能培训出一大批掌握专业护理知识的护工,保证了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老人住在家中,养老服务由社会提供。老人既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西湖养老,为“中国式养老服务”趟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