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穿超短裙:心与明觉(二)---第三世多智钦仁波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34:03

心与明觉(二)---第三世多智钦仁波切

(2009-03-15 13:22:04)转载 标签:

开示

杂谈

分类: 吉美林巴大师与多智钦仁波切

    今天我们讲怎样检视自己的过错,修行佛法与一般世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世间观念是一切由内往外看,修行人最讲究的是由外往内看。修行人大部分是由小乘开始修起,不管是小乘也好或由小乘进入大乘的修行者也好,所有修行都是从皈依开始,在三种戒律当中,第一种戒律讲的是别解脱戒,为什么将小乘的戒律称别解脱戒?「别」是指个别,也就是个别的补特迦罗,也就是个人为了脱离轮回的缘故,来接受这个戒律,所以称它为别解脱戒。


    为什么称小乘,「乘」基本上是指载物的车辆,小乘的意思是说这车很小,只能乘载个人的重量,个人的生死个人了,这种负载量我们把它叫做小乘。一般乘载量比较小,像交通工具脚踏车、摩托车或者小型汽车,它能载的乘客很少,马力也很小,像这样的小车,我们把它叫小乘。所以像一般小型的车辆,刚开始的设计就是针对个人,所以没有设计太多马力和空间为其他人,所以它就是这样小的车子。


    同样小乘修行的起点,最初就是为个人寻一个生死的出路,所以就是想个人要透过修行的方法,达到个人的解脱,这种想法就是我们说的小乘。所以从大乘的观点来看,这种修行的出发点我们称它为小乘,就戒律来说小乘所接受的戒律主要就是别解脱戒。


    所以我们在皈依的时候,最初接受的是别解脱戒,皈依戒与优婆塞戒是一样的,优婆塞戒和皈依戒是属于别解脱戒。我们身为佛教徒我们也皈依过,我们要着眼的地方是我们自己皈依了也受了戒,自己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戒?自己有没有好好守戒?这是我们要着重的地方。而不是去看别人有没有皈依?别人是不是佛教徒?别人皈依之后有没有好好守戒?这不是我们注重的地方。但是我们说别解脱戒它是属于小乘戒,但是别解脱戒却不局限在小乘中,为什么如此说呢?那是因为大乘的修行也接受别解脱戒,大乘修行者他的动机是有别于小乘修行者,所以大乘的修行者也要接受皈依戒,然后进一步接受居士戒或沙弥戒或比丘戒,由于大乘修行者出发心不同,所以他们所守的别解脱戒在意义上,就有别于小乘修行者所受的别解脱戒。


    我们大家是皈依过的佛教徒,但是我们在接受皈依的时候要知道,对于皈依对象来分还是有层次上的不同,一般来说大小乘共同皈依的层次,就是我们共同认定皈依的对象,就是佛、法、僧。佛就是引导指出解脱道路的导师,法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这条道路,僧就是修行道路中的伴侣。所以佛法僧是大小乘共同皈依的对象,除了这个层次之外,皈依的对象还有所谓的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以及三身,还有脉气、明点、体性、自性以及大悲,所以就对象来看就有层次的不同。


    再来就是皈依者的动机及皈依者本身程度会有不同,从这样来看就知道,就一个简单的皈依当中细分也有很大的分别。在皈依的时候我们可以往内看,看自己的层次是在那一个层次,你往外去看别人的时候,是看不到任何东西的。我们往外看别人的程度是看不出来的,了不起看到别人的样子,也许它是西藏人的样子,也许是中国人的样子,也许是西方人的样子,头发是金黄色,眼睛是带色的,这是你看得到的形象,但是内心的世界,内心的程度是无法看穿的,就是因为看不到,也就可以有很大说谎的空间。所以很多人自称见到了本尊,也有很多人自称自己已经开悟,但是不管他说什么,说出来有一个共通性,就是无可证验,因为无可证验,所以说者自说,信者自信。但是别人的情况和别人的程度,这都不是我们关心的,真正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该关心的是我们自己的程度,所以当自己皈依的时候,你要往内看自己的皈依发心是小乘?还是大乘?还是密乘?是密乘还有高低之分,你就可以用种种的方法来看自己,自己的程度到那里?看到自己的程度之后,就有办法在自己的程度上下功夫,去转变自己。


    不管是小乘也好,大乘也好,密乘也好,外密也好,不管你到那一程度的皈依,它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接受别解脱戒的人,最基本应该具有的就是出离心。就离心来说,我们要如何检视自己有没有出离心,我们可以这样去想、去看,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经过这么多年,自己对自己生活了解多少,你认为在这世间有没有快乐,你得到了快乐吗?你得到的快乐你有没有看到,它是稳定或是不稳定的?你有没有在这多方面的去看,你有没有在这当中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轮回是苦是无常的,这点你有没有确实的认识,如果你对轮回是苦是无常的这件事还不确定的话,那你就不可能对轮回产生厌弃心。


    我们很多人都承认小时候有小时候的不快乐,长大以后求学有求学时候的辛苦,工作有工作的劳累,种种的辛苦我们都看到,但是即使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部分的人总是觉得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有一个快乐是可寻的,有一个快乐是可以得到的,所以我们每天天一亮眼睛一睁开,一直到一天的结束,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去找得到快乐的方法。从天亮眼睛睁开到天黑眼睛闭上之前,我们都是一直相信有快乐可寻,有得到快乐的方法,我们对这个是始终相信不移的。


    当有时候,我们说:「现在大家一起来修行说佛法。」这时候,每个人就开始盘算自己的时间,就想说我这个时间不行,我要做这件事,我那个时间不行,我要做那件事,时间总是排得很满,因为在你内心深处,可能觉得它比佛法还重要,这就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就是你对轮回是没有看破的?你觉得去做那些心里觉得更重要的事情,是可以令你快乐的,至少你觉得做那些事情会比佛法令你觉得快乐。佛法讲的是从轮回当中解脱会有快乐,可见你并不相信这件事,你还是把世间的事安排在佛法之前,如果还在这样程度的话,就表示没有出离心,事实上我自己也无法开放所有时间讲佛法,这样看来我们大家都一样,我们大家在出离心上面都没有很明确的有出离心。


    所以在没有很深厚的出离心之前,你要说你确实在守别解脱戒,或你确实得到别解脱戒的话,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你基本上出离心是不够的,我们在接受别解戒,有人是重复接受很多次,有人很早就接受别解脱戒,不管怎样,我们得到别解脱戒的时候,在出离心这方面我们想过吗?我们真的想出离轮回的痛苦吗?这个出离心从我们心里显现过多少的时间?也许在求别解脱戒那时,你心里真的很有心得想要出离痛苦的轮回,但也只是在那几分钟有这样的心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去接受皈依境,都去接受别解脱戒,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在守别解脱戒吗?我们真的有出离心吗?如果出离心没有很深刻的情况下,我们真的把别解脱戒守的很好吗?这是我们应该常常反观自照的,常常应该不断的反省、思考,出离心能够生出来,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说我们在守别解脱戒。


    所以我们的别解脱戒是不是非常正确、纯净,就是真正的去看我们有没有出离心。平常我们就会说我喜欢皈依呀!我皈依的对象是三宝呀!我也对三宝很好呀!我很喜欢三宝所以我也常常去供养三宝,我会顶礼,我会礼拜,但是你想想念皈依时你目的是什么?有很多人就说我事事有点不大顺利,我身体不大健康,我有一些事情碰到障碍,我皈依三宝求三宝保佑我,让我这些事情都很顺利。很少人是因为说我要出离轮回的痛苦,我现在来皈依三宝,很少有这样的心情显现,所以从这里来看我们总是希望三宝来解决我们眼前的障碍和痛苦,并没有真心想从轮回当中出离而求皈依。所以我们有很多人对轮回并没有很彻底的去了解,对轮回是苦这件事并没有很确定的去认定它,大部分的想法是说对你说的轮回是苦我都看到了,我也承认,但是我相信这些会消失的,会没有的,我有办法让它没有,所以我们总是认为说这轮回是可以改善的。


    如果说我们认为轮回有可改善,可安居的话,那我们和世间没有佛法信仰不修行的人其实没有什两样,甚至他们比我们做的更快,比方说一般没有佛法信仰的人,他们认为说停车很困难,停车位的问题要解决,就想办法去解决停出位的问题。再想到空气污染,就想到排放废气是一个问题,怎样让汽车不再排放废气,这些都是在做改善轮回当中的事情的想法。当我们修行者也认为说轮回可以改善是有希望的话,那我们与一般世间的想法没什么两样,所以当我们的想法与世间人想法一致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什么比一般世间人更高明的地方,所以我们在皈依也没么特别的意义,这里总归要讲的就是,佛教一切基础在于出离心,出离心的建立在确实看到轮回的痛苦,确认轮回是苦这件事,这个都是我们可以观的部分。


    所以大乘修行者基本上是要有出离心,而不是说你生在有中国人或西藏人的地方,你就觉得你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依大乘修行者没有小乘基础,就谈不上是大乘,小乘的基础就是出离心,再讲到大乘最重要检验的点,就是有没有菩提心。小大乘最大的区别不是名称,而是它实质意义上,实质上要比小乘要有殊乘的地方才能称大乘。


    这种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并不是有时有,有时没有就算了事,应该是时时刻刻持续不断有这样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菩提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要成就一切众生的事业,利益一切众生,讲的是所有众生,没有一个众生被遗漏。有菩提心的修行者,他是时时刻刻愿意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被他遗漏。当然实际上来说,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拔除所有人痛苦的能力,但是我们说到菩萨戒当中,讲到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行菩提心,一种是愿菩提心。


    基本上一个大乘修行者,一定要有愿菩提心,也就是说我做不到,但是我愿意这样的心。虽然实际上,我做不到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但是我心里愿意这样去做解除众生痛苦。心理上可以发这样的愿,在修行上也有方法可以这样去观,虽然我实际上做不到,但是我可以用观想的方法,把众生的痛苦拔除。我虽然没有办法实际上给每一个众生药,让他们立刻解除生病的痛苦,我可以观想承受他们的痛苦,令他们从痛苦当中解脱,至少在观想上可以这样做。


    这种观想最简单可以利用呼吸来修,没有一个人可以不用呼吸的,所以我们在呼吸的时候,可以顺便修行,在把气呼出去的时候,就想说把自己一切功德,所有快乐,所有善行、善果,全部布施给所有众生。吸气时就想所有众生的病痛,所有障碍,所有痛苦在我呼吸当中吸进来让我承受。像这样不断去练习,刚开始好像没有用的样子,但是长久这样练的话,就有解除众生痛苦的能力产生。所以利用呼吸来观想是最简单的办法,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断气当中,每天都在呼吸,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呼吸来修菩提心。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尽自己的能力,在做自己能力可以做的事其实也很多,并不是任何的事情都做不到,当然有些超乎我们能力之外的事,办不到也是没有办法勉强的。


    当我们在修本尊的时候,其实也有可以利益众生的机会,比方说我们都会观收放光,在放光时一方面可以供养诸佛菩萨,另一种观想就是利用放光清除所有的恶业,所有的痛苦,所有的障碍,这也是利用修行来利益众生的地方。所以当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跑到每一个众生的跟前,来解除他所有的痛苦,这是暂时我们能力做不到的,并不是说我们做不到。就不要去做它,而是实际情况下我们能做多少就算多少。但是除了实际情况之外,我们还有可以利益众生的方法,那就是利用观想,也就是利用心的力量来利益所有众生。


    前面所提是愿菩提心,接下来行菩提心,行菩提心讲的就是实践,行菩提心主要的项目就是六度,六度当中第一度就是布施度,布施讲的就是施舍,所有众生都有贫穷的痛苦,但是讲到布施,是不是有必要解除每一个众生的贫穷,当然这是目标,但是以实际状况来说,这是做不到的,这世间有无数的佛曾经降生在这世间,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佛把祂世间所有的贫穷都给解除,所以可见得解除所有一切众生贫穷的苦,第一是做不到,第二是不是绝对必要?当讲到布施度的时候,他强调的是说,你一个人在行布施的时候,心要做到究竟圆满。所以六度讲的是心的究竟圆满,比如说你在做布施时,你要彻彻底底的能舍、愿舍,没有执着,没有保留的去做布施这样一件事情,而不是说你要有充分的财物,让每一个众生都没有贫穷的痛苦,同样的守戒也是这样,所以讲到菩提心,重点就是说你要有那样一个心,所以我利益的对象是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众生被遗漏,所以是平等的去看待一切众生,愿意利益每一个众生,没有一个众生被遗漏。


    有这样一个心,当时没有那种能力,但是你不断去修行,你要把这个愿力时时刻刻掌握住,那一天你真的成佛有那个能力,你就愿意照你当初的愿望这样去做,所以当我们在检视自己有没有菩提心的时候,要检视的重点是菩萨是不遗漏任何一个众生的,就是他利益众生是没有偏私的,这样的话,我们进一步来看自己,你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你愿不愿意去利益他?或者你看到些强盗或小偷的时候,你心里会不会产生一些强烈的愤怒?或者你看到警察抓坏人的时候,你心里有没有一些快感?认为坏人就该有这样的下场,你心里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的话,你已经落入偏私当中,这是很细微的地方。


    你自己有没有菩萨的心肠,有没有菩提心,就从这里去看,所以对这菩提心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这个戒自己有没有真的去守,就要这样反观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偏颇?看自己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有没有差别?当然我们要练菩提心,是从四无量心去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如果要修要先从舍做起,舍讲的是平等,你有没有办法平等去对待一切众生,你是不是对待自己喜欢的人,和对待仇人有很大差别?你会不会有亲痛仇快的心情产生?自己喜欢的人有受到一点点痛苦就非常舍不得,自己的仇人受到很大的痛苦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这样就没有做到菩提心所要求的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很多人都接受过密法,接受过密法的人,基本就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咒戒在你身上,当然我们在受戒那一刻是得到了戒,比得戒更重要的是,这个戒有没有留在修行当中,也就是说留在自己心里头,如果说没有很彻底或很认真的去守这个戒的话,得戒后失戒也是很快,尤其是要失去菩萨戒是很容易的,因此受了菩萨戒之后,要每天次再受戒,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太容易丧失了菩提心。


    别解脱戒一般来说要犯戒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说的别解脱戒和皈依戒,其实就类似杀、盗、淫、妄就不会很容易去犯,所以犯戒的情况就不会很容易发生。我们会觉得犯杀生很容易,杀一只蚊子,踩死一只蚂蚁是杀生呀!但是别解脱戒的杀生并不是这样,解脱戒的杀生戒如果破了最主要是指杀人,其实要犯妄语戒也是很容易呀!别人问路的时候明明往东我就告诉他往西,我就打妄语了。其实也不是这样,破妄语是指大妄语,所谓大妄语是指未证言证,自己没有证悟骗别人说证悟,自己没有见到本尊,骗别人说自己见到本尊,自己没有神通骗别人说有神通,这个是大妄语,打这种妄语才是破了妄语戒。打妄语基本上是你骗的对象相信你的谎言这才成立,说打妄语不容易破戒,因为骗子太多,大部分的人都不相信大多数的人,所以打妄语在没有人相信的情况下妄语戒也不容易破,所以这样来看别解脱戒,别解脱戒要真正得戒是很困难的,必须要有出离心,所以得到别解脱之后要破别解脱戒也使很困难的,因为不容易去犯。


    如果你破了别解脱戒要恢复是不可能的,因为破别解脱戒那情形就像一个瓷器被摔破一样,摔破的瓷器就没有复原的机会,所以持戒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在接受灌顶时就得到三昧耶戒,三昧耶戒最重要的是清净相,基本上要接受三昧耶戒的人,他必须要有别解脱界和菩萨戒的基础,没有别解脱界和菩萨戒的基础就没有办法接受三昧耶戒,在接受密宗灌顶的时候,有些人之前没有别解脱界和菩萨戒的基础,都会在灌顶当中得到解脱戒和菩萨戒。


    三昧耶戒最主要讲的是清净相,所谓清净是纯净的意思,这个净相主要讲的就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想三部分必须要清静,我们所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外器世间,一个是内情世间。外器世间是指我们生活的环境,以我们现在所在地方是台湾,所以我们的外器世间就是台湾这个地方,我们怎样看台北这个地方,你可以说台湾是个小岛,在海中间的一个小岛,没有对外的道路。从一个角度来看她好像是一个监狱无处可跑,地方很小、很挤、人很多,天气热的时候很热,冷的时候很冷,你可以说你看到台北是这样子,你也可以强调;说这是实际状况,但是修行密法的人就不可以这样去看。当我们觉得它像监狱,监狱就不是清净的想法,是关犯人的地方。


    你觉得台湾太狭窄,人和人间很挤,挤也是不舒服的,我们说修行人重事实,是不是修行人要颠倒来看,明明是这样子,你要他倒着来看才算是,这样的说法来看也不完全,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颠倒人。我们看到的事情本来就是颠倒的,我们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是事实,就是因为我们是癫倒人,我们可能对这点很不能接受,但是看看那猪圈很脏,但是猪都认为那儿是天堂,它有办法躺在那里,它有办法在当中非常快乐,我们看到那猪圈的情况,不要说在那里睡觉,就是站在那里也站不下去。我们认为是很脏的,猪认为是天堂是很快乐的,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心的不清净,心的清静和不清净的差别,不清净的心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清净的,清净的心看见的都是清净的。我们所看到的山呀!树呀!或者房子呀!我们都觉得是很实在的有,但是以大乘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虚幻的,这跟我们的看法又好像相违背,我们刚说台湾的情况有些特别,但是以佛法观点来看,特别是大乘观点来看一切都是空性。


    外内器世间一切都是空性,没有什么绝对的不清净存在,以密乘的观点来看更是,认为说任何地方都是净土,台湾和弥陀的净土没什么两样,是清净圆满的。我们常常说要去观净相,要去练习观净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要去把我们原来错误颠倒的想法,不断的转变,最后转成对的方向,这叫「观修净相」。


    所以我们要练习的,就是把我们认为不清净的外器世间及内情世间,不断的以清净的方法去观,观到后来真正显出它清净的相来。外器世间我们观成净土,内情世间我们要想,我们看到很多畜生道众生或者人当中,有的长得实在太不好看,或有些人实在太不善良,总是看到很多缺失,这些也是不清净相。真正以清净观来看,所有一切有情众生,它都是菩萨男、菩萨女都是佛,所以在看内情众生的时候,也要去净相观去看,这是我们说修生起次第法的时候所做的练习。


    比方说我们修升起次第的法,首先我们要观空,在空当中观莲花,莲花的上面,如果你观的是弥陀净土,要观阿弥陀佛以及祂周围的眷属,还有净土当中的宫殿或者百尊要观出来,这是我们说的练净相观的方法。这是生起次第的修行,在接受灌顶之后,开始要修行的时候,往往要做这些练习。再来说到闻的部分,也就是听的部分,我们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在台湾你可以听到汽车的声音,飞机的声音,你可以听到各式各样机器的声音,在房子里面可以听到冷气的声音。


    总之,你听到的声音实在是非常多样,不管听到什么声音,我们也是要把这些声音观成是清净的。怎样把声音观成清净的,我们要把所听到的声音观成是咒语的声音,比方说你现在在阿弥陀佛的净土中,就将声音观成是阿弥陀佛念咒声,观成弥陀净土当中,随时流转的法音。再说到心的部分,我们心想的不是善就是恶,有时不思善、不思恶,做离戏的情况。我们要把一切所想,想它和空性是相契合的,这就是我们所说,在修大圆满将心离一切妄,让它留在不造作离戏的状况,这就是清净观的修行方法。所以我们从所听、所见、所想三方面来修行,这就是修生起圆满次第的法。这就是我们接受密法灌顶后修行的内容,自己有没有修,自己必须要看看。


    从前面看起来,求戒在得到三种戒律以后,对三种戒律的内容自己有没有去守?这都是在修行时候要检视自己的,得了戒之后是一件很欢喜的事情,但是真正有没有确实去守戒是更重要的。这都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自己要时时看住自己的地方,当自己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好的时候,就要设法去改进它,当然要改变是不太容易的。


    当你觉得自己不容易改变的时候,你也有其它的方法可以用,它就是不断对自己上师和三宝去祈求,借着自己的祈求,就会得到帮助的力量,让自己真正可以进步。至于到底对那尊佛来祈求呢?有些人说佛、法、僧到底是那尊佛,对佛、法、僧也不是很熟,这样祈求好像不是那样顺手,我们现在是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所以对释迦牟尼佛来求,有些人是修净土法门的,也可以阿弥陀佛为祁求的主要对象。对释迦牟尼佛祈求或对阿弥陀佛祈求其实都是一样的,有些人学密就可以对自己本尊莲花生大士或是观世音菩萨等等去祈求,不管你是对那尊佛或菩萨或本尊作祈求,你都要想其实祂们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的,会分别是自己去做分别,分别是最不必要的。所以在祈求的时候,不管你是针对那一尊佛菩萨或本尊祈求,他们都是一样的,所有诸佛菩萨都集中在你祈求的对象。


    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去做的话,对自己在守三种戒律上会有很大帮助,会令我们的戒律和我们的修行越来越稳固。以上就是大成就者优渥甲札在检视自己过患的部分,他所做的开示,一般我们要检视自己范畴非常的广,也很不容易掌握可以此为检视的方向,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