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方公式:经典精萃短文(98)——你失败在于不关注别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5:59
    经典精萃短文(98)   编辑制作:林夕梦








































你失败在于不关注别人
鲁先圣
亚德勒是维也纳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驰名世界心理学界:“对别人越不感兴趣的人,伤害人越深,他一生中的困难也最多。人类的失败大都出于 这种人。”
最确切地从反面印证了这个观点的人,是美国最受爱戴的总统罗斯福。在美国,不仅仅是广大民众,就是白宫的仆人们,也从内心里喜爱他。他的黑人男仆奥默森写 过一本书《罗斯福,他仆人的英雄》,详尽描述了他们这些仆人是如何爱戴总统的秘闻。
在奥默森的书中,他写到这样一个细节:他妻子听人说鹑鸟很漂亮,可是从来没有见过鹑鸟。有一次她到总统的房间工作,就向总统询问有关鹑鸟的事情。总统当时 就停下手头的工作,不厌其烦地向她讲述鹑鸟的故事。奥默森的妻子也没有把这件事情当成什么大事,也就是随便问问而已,总统的态度让她十分感动,她没有想到 位高权重、日理万机的总统,竟然这样重视自己的一个小小的问题。不久的一天下午,奥默森房间的电话响了,是罗斯福总统打来的。总统告诉奥默森,他刚刚从奥 默森的窗口经过,看到正好有一只鹑鸟落在他们的窗台上。他让奥默森转告妻子,赶快来看那只鹑鸟。奥默森感动万分地喊自己的妻子,他们热泪盈眶地看到了那只 美丽的鹑鸟!
奥默森这样描述他和妻子的感受:作为一个仆人,你怎么能够不喜欢这样的主人?他和妻子始终把这件事情记在心头,不仅仅作为自己一生最珍贵的宝贝珍藏,还常 常像美味一样拿出来细细品尝。他说,在当时的白宫里,任何一个在那里工作的人,几乎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大家只要谈起总统,都有一些值得自己终生铭记的故 事。他们这些仆人常常这样想,不论在什么时刻,为了罗斯福总统,他们随时都愿意赴汤蹈火!
当罗斯福总统任期届满以后,有一次他重新回到白宫拜访当时的总统塔夫托。恰好塔夫托总统和夫人都不在,他就挨个去探望那些仆人们。无论是卫兵、厨师、杂 役、花工还是做杂务的女仆,他都像遇到一个老朋友那样直呼他们的名字,一一与他们握手,并询问他们的家人和孩子。当他在厨房遇到面点师艾莉丝的时候,就问 她是否还烘制他最喜欢吃的玉米面包。艾莉丝说,不烘制了,现在这里的主人不喜欢。罗斯福说,他们真不懂得欣赏,等我见到总统我要转告他。艾莉丝激动得泪流 满面,她不论见到谁都不停地说,总统依然记着我做的玉米面包!
此后的很多年,艾莉丝每年都会在罗斯福总统生日的那一天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玉米面包,即使罗斯福总统去世之后她也没有间断,她把做好的玉米面包送到罗斯福的墓地去。她认为自己的一生中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件事更加重要。
那天罗斯福看望大家的场景,成为白宫所有工作人员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很多年以后,他们这些人都退休了还在谈论。有一位仆人甚至说,谁拿十万美元换我的这个经历我也不换,因为我知道自己在总统的心目中有多么重要。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关注,都喜欢被重视。当你这样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了。
摘自《意林》2010年第8期
三千步里识人
张峰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他有着精明独到的判断力,常常能慧眼识英雄,为朝廷发掘了不少的人才。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这曾国藩,也太绝对了吧。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乎本性。第一个人低头不敢看曾国藩,显示了此人的胆小、老实与忠厚;第二个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显示出此人的趋奉与虚伪;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一个缺乏毅力和自信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一叶知秋,三个人短时间内的表情形态,的确传达出了他们不同的品性。
又想起一个现代的用人故事。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带着一批应届毕业生到国务院某部去见习。教授的同学该部部长亲自接待。在部长给这些大学生递茶时,只有一个学生站起身来,双手接过茶杯,说了一声“谢谢”,其他的学生都心安理得地坐着,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事后,部长打电话给教授,让那位站起身来接茶的毕业生到部里来报到。直到这时,部长才告诉教授,这次接受见习,部里还有一个打算,就是在这批毕业生中选拔一个人。
一个人的素养和品性,总是反映在他细微的形态动作里。善于识人者,往往察人以微。曾国藩三千步里的用人之道,该给今日的千里马以什么样的启迪?
摘自《青年文摘》 2010年第12期
于无声处听惊雷
纳兰泽芸
作家贾平凹说一位高僧传授给他八个大字的成功秘诀,那就是:心系一处,守口如瓶。
贾平凹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一口浓重的陕西口音,外人很难懂,所以在很多人稠的场合,他基本都是静静地听,静静地点头、微笑,他曾经为此自卑过、丧气过,但自从听了高僧的点拨之后,他豁然开朗,出门能不讲话则不讲话,甚至他出门经常拎一个印有“聋哑学校”字样的提包,他感觉心境非常平和,非常自在。
他说,流言凭嘴,留言靠笔,他不会去流言,但是流言袭来时,他保持沉默,以静制动,无往不利。
鲁迅也曾经说过,于无声处听惊雷。
适时的无声,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在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期,真正的大勇大智、怀禀良知者往往是那些沉默者。在被胁迫着歪曲历史、对某些正直的知识分子进行攻击的时候,大儒梁漱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毅然顶住难以承受的压力选择了沉默;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强权威逼下,不愿去参加黑白颠倒的大批判,情愿沉默地埋头考证《再生缘》。
“凡不可言说者,必保持沉默。”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这里的“凡不可言说者”,当指有悖人心,有悖良知的东西,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选择沉默。
一位禅师在路上遇到一个无赖之徒,那无赖一路对禅师极尽谩骂之能事,禅师一路双目微闭,面对微笑,无赖骂至力气尽失,所骂的每句话如同打在软绵绵的棉花包上。他忍不住问禅师:“我怎么骂你你还笑?”禅师这才慢悠悠地说:
“如果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你拒绝收下,那么这个礼物最后还是归谁呢?”
“当然还是归送礼的人啊。”
“我拒绝收下你的礼物,你自己好好享用吧。”
真正的反击力量并不来自于目眦欲裂的剑拔弩张,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对自身精神的锤炼和对对手内心的反击。正如寒山与拾得二位高僧的对答:
寒山: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在爱情上,往往也是冷静沉默的男人胜过喋喋不休的男人。
两个男人同时喜欢一个女人,而三人同时因故被弃孤岛。一个男人对女人发起了爱情攻势,甜言蜜语足以融化人心,而另一个男人默默地为女人寻水找粮,关心呵护。最后女人选择了后者。
有些男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他口若悬河一样的夸夸其谈,广东话里叫口水多过茶。呱呱聒噪,虚浮轻飘。他不知道,男人的适时沉默是有深度的表现,女人喜欢一个稳重踏实,有着深厚底蕴的男人,一个手势就能力拔山兮。
《世说新语》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这种“辞寡”并不代表精神贫乏,而是一种临水而思的静观默察,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黄钟大吕,于无声处听惊雷。
摘自《青年文摘(红版)》2010年第7期
奋斗的人生
吴元
外表的美丑,不代表内心的善恶;生命的价值,不能以世俗利害的尺度来衡量。莎士比亚说:“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在地上。”一个怕吃苦的人,永远摆脱不了寂寞和悲哀;怠惰和消极者,将使自己加速进入坟墓。
人生是一连串奋斗的痕迹,埋藏着人们多少欢笑,多少辛酸,而奋斗的成果却永远闪烁发光。我们的真,不是刹那的存在;我们的善,不是短暂的诚实;我们的美,不是空泛的图画。经过奋斗的人生,就是真善美的结晶。
摘自《青年文摘(红版)》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