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说 谭维维:孩子的优秀源自家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21:20

孩子的优秀源自家庭

 

各位家长朋友:

上午好!

天下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都愿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受人欢迎的人。关键是如何教育。我从自己20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孩子的发展却千差万别,而决定他们成功的往往不是这个孩子聪明不聪明,而是而是这个孩子有没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形成这些习惯的源头在哪里?——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教育)。

可以说,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天分或者说是智商,二是学习条件,三是习惯。现在,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并不是特别大,人们的学习条件也相差不多,而关键要有好的习惯。

习惯是什么?词典上讲,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俄罗斯的一个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对于习惯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中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你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次我参加宁波市高考模拟考统一阅卷,我看的是作文。可以说,学生写字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作文54分以上的(满分60分),除了文章写得好外,更是写得一手好字。而写字习惯不好的学生,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即使文章写得再好,在阅卷老师心中首先已经降了一档。加之阅卷速度要求快,许多卷面不好的作文被阅卷老师匆匆定格在均分之下,甚至不及格。这就是不良的写字习惯需要他偿还的债务。

中国科学院有位心理学专家王极盛,他专门研究高考状元,结果发现高考状元实际上就是学习习惯好的人,从此可以看出,他们的优秀,其实,源自于他们平时良好的习惯。

那么,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呢?一个孩子的成长,主要表现在于培养做人、做事、学习的好习惯。我下面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谈谈体会。

 

一、培养孩子做人的习惯——以爱心为核心,从培养孝心做起。

培养孩子学会做人,有爱心,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孝心,没有孝心的孩子很难有爱心。我们现在很多的父母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而孩子对父母却不一定有多少孝心。并且,父母对孩子关注、包办得越多,孩子往往越是不领情。现在不少孩子不关心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吃穿用讲究牌子。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冷静想想,孩子这样些观念,固然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是,主要的根源还是在家长本身。从小没有注意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孩子的毛病、坏习惯,往往是我们家长辛苦培养出来的。如果冷静分析,确实有道理。

当然,孩子的好习惯更是家长辛苦理智地培养的结果。北京有一位母亲,他们一家三口都喜欢吃橘子,妈妈买橘子与众不同,她不按斤买按三的倍数买。晚饭后家人吃橘子,妈妈让儿子拿三个橘子洗干净了,拿过来一人一个,就剩下最后三个橘子了,儿子拿在手里看着他的父母,没像往常一样的送过来。那个意思就是说,就剩三个了,你们俩还吃?妈妈给丈夫使了一个眼色,吃。结果爸爸妈妈一边剥橘子,儿子一边流眼泪,一点都不心疼我。这个妈妈说我把这个橘子吃下去了,一点味都没吃出来。这位母亲看似有点狠心,但她却做得非常明智,她给孩子的是一种智慧的爱。今天的孩子不缺两个橘子,他缺的是心中要有别人。有专家忠告,千万别让您的孩子吃独食。经常吃独食的结果是,孩子心中最后只剩下了自己。教育孩子有东西学会大家一起分享,心中要有他人,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那个分橘子的孩子2000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收到了亲戚朋友祝贺给的500元钱。春节回家看奶奶,这孩子就把这500元钱都给了他的奶奶。

 

二、培养孩子做事的习惯——藏起一半爱心,让他们学会担当。

今天孩子优点也很多,聪明、接受的信息多、知识面广,但是责任心不强。为什么责任心不强?往往是因为我们家长从小没有注意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体验,学习但当,懂得操心,不愿把事情交给孩子去做。很多父母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操心!。殊不知,一个孩子如果什么都不用操心,往往他的学习也不愿意自己操心了。

真正地爱孩子,要学会藏起一份爱心,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责任。

我们当代一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教育改革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家长。他的孩子叫魏星,有人问他怎么教育自己孩子,他说,很简单,从小自个儿能干的事儿让他自己干。有一段,孩子才九岁,父母太忙了,那段儿,每天九岁的孩子中午做完了饭,他们俩回去负责吃。九岁的儿子为爸妈承担起了做饭的重担,自己也觉得很自豪。儿子十一二岁的时候,有次跟他出门,平时有两个包的时候,儿子都是左手一个,右手一个,一提,让爸爸空着手走。那一天,出门有三个包,魏老师就说,儿啊,这回得给爸一个了。——,那怎么办呢?只见他背上一个,左手一个,右手一个,提着在前面走着,显示自己成熟了。魏星2005年盘锦高中毕业后以669分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孩子的成功大概跟他这种独特的家庭教育有关。

这虽是一个小事,但其中却蕴含着一个教育家的大智慧。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做的事情,家长一定不能包办了,经常好心包办,其实扼杀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和能力。慢慢地,他会认为大人的事情跟他无关,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漠不关心了。做父母的,不能总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独立成长、自己奋斗的一切权利都剥夺了。

 

三、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

到底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不好的习惯又怎么矫正呢?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讲到一个故事,很有启示。北京有一个男孩子,写作业坐不住,妈妈说了很多遍没有用。这个妈妈很着急,就向一个心理学专家请教。这位妈妈就用心理学专家教她的方法付诸实践,结果取得了成功。

她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就是观察原因孩子到底是怎么坐不住的,孩子在那儿写作业,妈妈坐在能够看到孩子的地方,注意看孩子怎么写作业。这个孩子写一小时作业站起来了七回,一会儿拉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有没有动画片,一会儿站在窗前看看谁在院子里玩了,不到十分钟站起来半天不坐下来,那学习肯定搞不成。

第二步就是正确引导妈妈告诉孩子,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肯定能够学好,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一下,你一个小时站了七回,是不是有一点多了?儿子一想妈妈都看到了,还这么清楚,有些不好意思。

接着妈妈并没有狠狠批评孩子,而是说,儿子,我看你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三回差不多了吧,儿子心想,妈妈挺不错,还让我站起来三回,就说三回就三回。妈妈说,军中无戏言,如果你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便看,妈妈绝不干涉。这个儿子很高兴,说太好了,我就是爱看动画片。妈妈说你先别高兴,有奖励就会有惩罚,如果你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超过3回,当天晚上什么电视都不能看,动画片也不准看,说话算话。儿子说没有问题,这样母子协议达成了。

第三步要坚持原则。第一个星期下来儿子有三天做到了,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不超过3回,到了晚上6点大摇大摆地去看动画片,很自豪,但是有2天就给忘了,一到晚上6点就条件反射心里痒痒的,哎呀妈妈求求你让我看动画片吧,我一定好好学习,我再也不站起来了。妈妈说不行,男子汉说话算话,怎么能出尔反尔呢?不能看,孩子耍赖也看不到电视。有了这样的教训,他就特别注意了,之后越做越好,家长的要求也慢慢提高了,由三次到两次,再到一次。经过3个月的训练,孩子养成了一个专心写作业的习惯,改掉了坐不住的习惯,提高了学习效率,原来可能一个小时的事情,需要三个小时去做,现在,三个小时的事情,可能一个小时就能完成。

通过这个故事,孙教授总结出一个习惯培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引导孩子自我控制

美国的研究者发现,一种行为坚持21天就会形成一个习惯,坚持90天则会养成一个成熟的习惯。这表明习惯一定是一种行为长期的坚持,无论培养好习惯还是改正坏习惯,都要注意方法,不能操之过急,贵在坚持。

2007年我带的班上,有一位我负责个性辅导的学生叫叶央央,在高三暑假时给我交了份假期计划表。我一看是一份详细的作息时间表(见材料),上面的安排得紧紧巴巴,早6点起床,晚10点半就寝,早晚都有学习安排,几乎跟在学校差不多,甚至更细。我担心她难以做到,但还是表扬了她做得很到位。暑假里,我跟我们学部主任及几位主科老师,到慈溪家访,也到了她家。他家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特意问询了叶央央假期学习情况,他首先向我们作了自我批评,说是自己的原因,使得央央没有完全按照计划落实。原来,家长考虑假期一家人在一起不容易,晚上又有一个很好的电视连续剧,他让女儿学习到8点,然后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沟通沟通。而其它时间都能按照计划落实,在家表现很好。早读一三五读语文,二四六读英语。每天坚持看报读名著和练字……我听了非常欣慰,按计划学习,已成为她学习上自觉遵守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又帮助她取得理想的成功。07年,她以641分的好成绩,顺利考进了她喜欢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信息化时代对我们家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跟孩子共同成长——“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国外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父母最高明的本领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