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侍里面的歌曲: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7:38

华中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设计)

作者:晚 秋  指导教师:吴满珍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目      

 

内容提要----------------------------------------------------------------------------------------------(3)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必要前提--------------------------------(4)

(一) 、搞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为培养学生兴趣打下基础---------------------(4)

(二) 、挖掘课本中的美 激发学生的兴趣----------------------------------------------(5)

(三) 、展示学习成果 激发学习兴趣-----------------------------------------------------(5)

(四) 、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新意 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5)

(五)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6)

(六)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投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7)

二、            引入文本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8)

(一) 、从朗读入手 进入课文的教学------------------------------------------------------(8)

(二) 、从理解文章的主题入手进行教学-------------------------------------------------(8)

(三) 、从教材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9)

三、挖掘文本的内容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根本目的-----------------------------------------(12)

(一) 、由题目入手 进行教学--------------------------------------------------------------(12)

(二) 、通过找文章的主线 来处理课文--------------------------------------------------(13)

(三) 、根据文章的组材顺序来处理课文------------------------------------------------(14)

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15)

(一) 、尊重思想自由 鼓励学生质疑-----------------------------------------------------(15)

(二) 、教思考方法 让学生学会质疑-----------------------------------------------------(16)

(三) 、激欲励志 让学生勇于质疑--------------------------------------------------------(17)

(四) 、树立创新意识 力求常教常新-----------------------------------------------------(18)

结论-----------------------------------------------------------------------------------------------------(20)

参考文献-----------------------------------------------------------------------------------------------(21)

       

【内容摘要】

    要搞好语文教学,必备的前提就是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凡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都是最好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地在学习的实践中去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能坚持反复运用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语文学习走上正确道路的可喜标志。教师要指导学生实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适用的材料,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靠学生的反复实践与刻苦努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兴趣对语文教学的效果及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怎样把握课文,怎样理好各个环节。一篇课文如果教学方法选择得当,那么教学过程就会顺利,教学效果就会好。分析挖掘课文,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基本环节。教学方法的别出心裁,教学结构的独具一格,教学语言的妙趣横生,教学姿态的潇洒大方,都能够使一堂课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为一堂课平添不少光彩。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设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问。采用激励手段让学生乐于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学生感情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去。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场所。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必要前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独特的学科特点,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语文课又是一门以读为主的学科,很多学生只愿意听老师的讲而不愿背诵,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减退。而学习兴趣对语文教学的效果及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搞好语文教学,必备的前提就是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凡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都是最好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地在学习的实践中去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能坚持反复运用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语文学习走上正确道路的可喜标志。教师要指导学生实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适用的材料,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靠学生的反复实践与刻苦努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搞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兴趣打下基础。
    任何能力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知识为基础的,离开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即使有强烈的创新动机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而恰恰创新就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因此我们在让学生掌握语音、字形、标点、速记法、修辞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时,要善于运用我们自己的长处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比如在教语音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各种大自然的声音与我们要教的语音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听声音时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的兴趣就会随之而来。还比如教师的言行,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演员,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我上课时爱用手势来表达我的意思,同时我也发现在我打手势时我的学生注意力都特别集中,而且都集中在我的手势上,有些同学还情不自禁的学,刚开始我以为学生在笑我。于是,以后我在课堂上就竭力的控制自己。几天以后我们班的一个学习不太好的同学给我递了一张纸条:"老师你的手让我背会了书,可是这两天你怎么不用手了。"这时我才知道,学生并不是嘲笑我,而是在跟我学,跟我一起背书。原来大家回家之后都是采用我的手势来背书,据学生们反映这样背的快,背的牢。直到这时我才知道自己的言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了很大的兴趣。以后我就很注意我的手势,每一个要求背诵的段落,我都潜心的研究手势,看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我坚持了一段之后,我们班的学生背书的速度大有提高,就连不爱学习语文的同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我认为课堂上的教师言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还是很有帮助的。
    ()挖掘课本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和重要的任务。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情感激励都是必要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人性美。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记忆和想象,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的美,而且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要用美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的质量和价值还是较为关心的,所以适当的给学生以鼓励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采取让学生在课前录制课文的朗读磁带,并在课堂上向其它同学播放,学生都非常重视。为了使自己的朗读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录制前都能认真的阅读课文,努力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反复吟诵课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了课前预习的目的,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就引起了对语文的喜爱。
   
() 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新意,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对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和对语文的兴趣是很有益的。提问的方式很多,但一般的"是不是""对不对"等,属于较低层次的简答式提问,这样的提问不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也难以触摸到学生的思维脉搏,因此提问应该向比较高的层次发展。高层次的提问如"为什么""什么道理"等,属于扩散性的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让其它学生共同思考。这种方法创设了意境,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有助于达到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获得兴趣。任何一个提问都能表现出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语文课的提问,更是丰富多彩,而主导这个有趣提问的又恰恰是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如果配合默契就会使提问的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人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阅读,要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如何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置疑和探索的良好习惯,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让学生学会记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就必须加强指导。可事先印发有关课外阅读篇目,阅读方法指导等材料,再要求学生读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文章,有选择性的把有关内容摘抄于笔记本上,或在原文中作批注,分析词,句,篇的特点,或写下自己的感情。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记读书笔记,才能不断的提高阅读效率。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投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青少年时期是接受新事物最快,领悟性最强的时期。学生犹如一棵棵茁壮的小树苗,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兴趣的带领者。例如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和学生在一种悲痛的音乐带领下走进课堂,走进课本。我也完全的进入了角色,我很激动,我没有按照我事先准备的教案来讲课,而是临时的发挥,我感情的投入没有白费。学生们都听的很投入,很用心。特别是讲到动情之处,我发现学生都流泪了,我的脸上也是两行热泪。我的感情投入也得到了学生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的陶冶之下,我的课讲的很成功,学生的兴趣也完全的被调动了起来。最后,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不断的表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所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更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中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引入文本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如何引入分析好课文,这是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当我们拿到一篇新课文,开始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怎样把握课文,怎样理好各个环节。一篇课文如果教学方法选择得当,那么教学过程就会顺利,教学效果就会好。根据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对语文课文引入分析大致可以分以下这样几种方式。

()从朗读入手,进入课文的教学。

朗读很重要,许多文章的感情,是通过朗读来体会的。在朗读时要根据文章的感情,制造气氛,使人听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赞美了总理的高贵品质,表达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我们教学时,就要仔细体会诗歌的情调。开头对总理深情地呼唤,声调要缓慢、深沉、留恋,使人听来顿感心情沉重,为总理的逝世顿生悲痛之情。接下去恳切地寻找总理,声调既要连续,高声呼喊,又要低缓,轻声诉说,使人感到总理的音容宛在,我们肃然起敬。由此可见,此文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全在于朗读的感情掌握的好坏。

()从理解文章的主题入手进行教学。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文章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作者之所以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材料,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也都应围绕主题来进行。这在我的理解,即在教课中要抓总体结构的问题。

    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先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然后提出问题:这里最可爱的人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我继续提问:志愿军战士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品德,本文的主题就是反映战士们的这些品德,那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品德的?分别选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三方面的品德的?接下去我就要求学生找出表现战士们这三方面品德的具体事例安排在课文中的哪些段落,然后再提示学生,要学生考虑,文章除了三个事例的描写内容之外,开头的几个段落和结尾的几个段落内容有什么用,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至此,学生就会清楚:开头几段是直接赞美、点明主题,中间的三个事例证明主题,结尾直接议论、抒情,结束全文。在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那些对表现主题有直接关系或关系很大的内容就要细讲、精讲,而那些对主题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内容就应略讲、少讲。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那些直接点明主题、抒发感情的要点,须重点分析,至于三个典型事例,我们只要求学生了解一下是些什么事例就行了,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又如《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内质以及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内容是重点,要细讲,至于开头一部分对高原景色的描写内容,只是为了对白杨树起衬托作用,讲解时只须简要提一下,不必过细地分析。

()从教材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

所说的教材特点,一是指文章不同的体裁特点,二是指课文本身的写作特点。

1 、不同体裁的文章,教法应不同。在教一般的记人叙事的文章时,要想法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表现什么人物,而所写的这些材料是怎样组织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记叙语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或是人物本身的语言描写。如《截肢和输血》一文,写的是白求恩的事迹,通过二件事来反映白求恩的品质。那么,在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先了解二件事的经过情况。 “ 截肢 ” 一事是重点写,要概括出这件事的经过顺序。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分析时,可让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语言和动作,领会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各表现了白求恩的什么性格特点。在教说明文时,要学生抓住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重点(性质、用途或者事物的原理)来理解,要了解说明的条理性,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说明的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说明的重点是歌颂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说明的顺序是按空间方位来安排的,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引用、举例、列数据等。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教学活动中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特点是什么?②按参观顺序,写出作者的参观路线。③本文介绍的重点是哪一部分?④介绍浮雕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在教议论文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课文:要了解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出现的,论据有哪些,论证的方法怎么样。要懂得中心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中心论点提出之后,各个论据应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论证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如《理想的阶梯》一文,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来。学生回答后,再问:在大家已经明确中心论点是“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 ,那么怎样奋斗呢,文章讲了哪几种方法?接下去,我就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填出中心论点和论证的三个方面,以及各个方面所用的事实论据。

在教剧本时,要根据戏剧的特点来教学,剧本要有矛盾冲突,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各自的身分和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白毛女》时,可这样处理课文。

在节选的一、二场中,按照人物的变换给二场内容划分情节,杨白劳有哪些语言,哪些动作,请找出来,思考一下,能反映杨白劳的什么性格特点?黄世仁有哪些语言、动作,能反映黄世仁的什么特点?

2 、文章的写作特点不同,教法应该不同。我们在备课时,应先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然后根据写作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色,新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开头都提出了学习的重点,这学习重点大多是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来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只须对照这一重点来教就行了。如《故乡》一文是以 “ 我 ” 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以对比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以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状况。因此,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课文的: 第一步,要求学生根据第一个特点,以 “ 我 ” 的活动为线索,把课文分为三大部分,写出三部分的大意: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是什么,有何感受,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是什么(写出层次大意),我离故乡时的感受是什么。第二步,提示学生,肖像描写的对比是重点,那么仔细了解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各有什么不同特点?抓住这二段肖像描写的内容反复朗读,体会闰土前后不同肖像的变化。再从文中找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来领会变化的根源。在此,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再举出杨二嫂二十年前后有什么变化,以此来补充说明闰土变化的社会根源和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于是就可推想出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对路所发的感想有何含义了。

 

三、挖掘文本的内容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根本目的

分析挖掘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基本环节。它有着相当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方法的别出心裁,教学结构的独具一格,教学语言的妙趣横生,教学姿态的潇洒大方,都能够使一堂课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为一堂课平添不少光彩。

    那么,如何挖掘分析课文呢?

        ()由题目入手,进行教学。

许多文章的题目都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题目就像是文眼。因此,要抓住关键,紧扣重点。即要抓住关键,击中要害。教学也是这样,只要抓住了关键,其余部分,就可迎刃而解有些文章可以由分析题意入手,来设计问题。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如能抓装妒忌”这关键一词进行分析,就会比较容易地突破难点。因为文中所讲故事的起因在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然而,当时的形势却是在孙刘两国联盟期间,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周瑜虽然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却又担心加害诸葛亮会破坏两国的联盟关系,会因“小不忍”而乱了“大谋”,所以不敢公开地无缘无故地杀掉诸葛亮。于是周瑜就想通过合法手段找诸葛亮的“碴”,然后理所当然地除掉诸葛亮。于是,他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作为一个东吴的大都督,能在“谈笑间”使“强虏灰飞烟灭”的儒将周瑜,难道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懂吗?“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很明显,他是有所图谋的。而作为一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并没有揭露周瑜的阴谋,而是佯装不知,将计就计。于是,二人合演了一出流传千古的名剧———“草船借箭”。到后来,二人又数度交锋斗智,结果都以周瑜失败而告终。周公瑾在被诸葛亮气死的弥留之际,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妒忌”一词贯穿了全文,也贯穿了二人斗智终生,是关键所在。因此,只要抓装妒忌”,就可将全文剖析得清清楚楚。如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时,可先让学生按地点的变化,把文章分为三个场面。然后分析题意:这题目的意思是比往年多收了几斗米。那么,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看出旧毡帽朋友是多收了几斗米呢?多收之后,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呢?结果遇到了什么命运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呢?再提问:既然遭到了不好的命运了,那旧毡帽朋友为什么还要到街上买东西呢?于是引出了街上购物的一个场面。再考虑,为什么要写街上的场景?于是让学生明确:街上购物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极端穷苦,连最低的生活要求也无法达到;再者,说明米价低的原因,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凋敝。然后再问:他们多收了,结果反而比往年更惨,那么他们将怎么办呢?至此,又引出船上一个场面,反映了他们内心蕴藏的反抗情绪和不满意识。

()通过找文章的主线,来处理课文。

任何文章都应有连贯全文的线索,一切的材料都应由主线串联起来,才使文章有条理、有主次。这线索,或是叙事线索,或是抒情线索,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须仔细领会。所以,我们如开掘深浅适宜,就能有条理地分析课文。在分析课文时,不仅要讲出课文的内容和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性,而且要讲出文章的形式和形式中所显露出来的艺术性;不仅要讲出文章的旨趣所在,而且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美学高度。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文”与“质”相统一。例如教学《火烧云》,一方面要讲出它的内容及思想性———通过火烧云、霞光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的美,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讲出它的形式及艺术性———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②有静有动,动静结合;③手法灵活多变。另一方面要讲出它的“质”———字词使用准确。例如:写“霞光”之美,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是……”的比喻句子;写“火烧云”的程度、范围用了“烧”“红通通”“着了火”等字词,特别是“烧”字用得更妙,不仅表现出了火烧云的特征,还表现了火烧云的动态,而且还与后文的“着了火”相照应,并紧扣了题目;写“火烧云”的颜色,则从色泽、色度、色调、色形四个不同的方面描绘出了火烧云色彩变幻多姿的壮美情景。与此同时,还要讲出“文”———将其上升到美学的高度。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由天上火烧云的景,地上霞光照映的物以及人们愉快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的一幅乡村夕照图的情景美;那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色彩美;那变化万千,多彩多姿的形态美。最后,再引导学生深入进去,仔细地品味课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之美。

()根据文章的组材顺序来处理课文。

一篇文章中材料组织安排总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顺序,或以逻辑为序等等清顺序的安排,才能分出结构。其实,一篇文章分几段几层,就是根据一定的顺序来定的,那么怎样抓顺序呢?

如《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一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地点来定的。那么,我们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点给课文分为二大部分,再理解写百草园时,着重写了什么?写三昧书屋时,有哪些内容?二个地方的生活有何不同?又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文章的主体是按照三个不同的地点来安排材料的,我们可指导学生写出马路上、医院里、交通队三个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情。

    如《巍巍中山陵》是以空间为序,先中间,后两侧,由南到北介绍陵园的建筑,教学中要学生抓住顺序,画出陵园的平面图。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

    ()尊重思想自由,鼓励学生质疑

在弘扬学生主体的实践中,对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不少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如何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却少有涉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这是已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的。

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首先,在教学中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如教学中老师的反馈不要过早,以保证学生能在不受老师的影响下作深入的思考;老师对学生的答问不要过早表态,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以保证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从而认识各种见解的价值。其二,在学生的认识发生错误时,老师更要明确: " 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任何思想都是宝贵的 " ,对学生不指责,更不嘲讽,而是小心翼翼地把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引,由他们自己纠正不正确的想法,自己悟出正确的见解。 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对那些经过预习,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中予以标记,带到课堂中讨论。问题的解决,也应力求通过小组或班级合作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在此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某中意义上来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要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主导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思维过程由教师牢牢的控制着,学生只是机械的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思维的积极性不能充分的调动。况且,教师的提问,有时也不是学生最迫切的疑问,说不定学生早已明白了。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发展。问题的解决,主要由学生们自己解决,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组织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激荡,思维的火花相互猛烈碰撞,尤其是问题最终顺利的解决,学生们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思维、合作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日渐长进。当然,在此教学环节,教师要面对着很大的课堂不确定性,因为教者很难完全预知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有较高的教学机智,能巧妙灵活的依据课堂进程,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机动处理。

    ()教思考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 "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 " 意思是说独立的见解是想出来的,不去想就谈不上什么见解。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会想,学生的独立见解就会如不竭的山泉汩汩流淌。

1.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想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如《挑山工》一课,在引导学生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走路方式、速度和结果,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 ( 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朝着一定的目标坚持到底 ) 后,老师可启发学生:还可以从什么方面去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如果从登山的目的去比较,就会得出另一种认识。挑山工以挑货上山为谋生手段,当然得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是以登山为休闲方式,当然是走走停停。目的不同,行为方式也就不同。

2. 从发散思维的角度去思考

发散思维提一种多向开展的思维,它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一种想法,而是广开思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对问题做出多种答案。如教完《圆明园的毁灭》,笔者曾提出这么一道问题: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想到什么?启发学生: (1) 从文章内容和标题的关系去想; (2) 从圆明园的毁灭的原因去想; (3) 从圆明园的奢华去想; (4) 从圆明园的毁灭的结果去想。学生认识之深刻出人意外。如有的学生说,根据课文的内容,标题应改为《圆明园的美及其毁灭》,如果保留原标题,课文应修改,主要写毁灭过程;又如有的说,圆明园是清政府自己毁灭的,清政府如果不是腐败无能,外国侵略者也打不进来。

3. 从非逻辑思维的角度去想

爱因斯坦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深有感触地说: " 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 。这直觉和灵感就是非逻辑思维。学生也可以运用直觉思维。直觉思维不像思维那样严谨,没有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就直接提出结论。在直觉思维过程中,主体不能明确它是怎样进行的,也不能用语言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但是它在认识事物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学生许多不同一般的见解都是直觉思维的产物。如教完《西门豹》,老师问学生: "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 一个学生说: " 西门豹太残酷了! " 问他们为什么,他再也说不出来了。这个同学用的就是直觉思维。老师抓住这个话头,启发学生:不给河伯娶媳妇,还有其他办法吗?有的同学说,可以事先进行宣传工作,让大家知道河伯娶媳妇是骗人的;有的同学说,可以把带头搞迷信的人抓起来,关他几年,其他人就会害怕,不搞了;有的说,应该修水利,不发大水了,老百姓也就不会想着给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对学生直觉思维得出的见解,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能把见解清楚地表达出来。小学生直觉思维,经常无意识地运用联想的方法,如看到冰河解冻,就会想到冬去春来,想到万物复苏。因此要经常引导学生联想,以利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激欲励志,让学生勇于质疑

激欲,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英国学者约翰逊说过 " 人生是从需要走向需要的进程,而不是从满足走向满足的过程。" 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对事物有独立的见解,就必须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保持对新知的渴望。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首先是要启发学生乐于质疑," 欲求真智,必先疑之 " ,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其二, " 思考即生活 " ,要鼓励学生把思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享受思考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其三,要鼓励学生以思考为荣,以有自己的见解为荣, " 除了思想以外,我别无财产,但这就是使我满足的巨大财富。 "

    励志,就是磨励意志。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说过: " 世界上最艰苦的事是什么?是思想。 " 思想的果实是甜的,但思考的过程却是苦的。没有刻苦的精神,思考就会深入不下去,甚至半途而废。在学生想不下去的时候,我们要鼓励他们坚持到底,再给时间让他们思考。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只有苦的砥砺,它才能孕育和开放。

     ()树立创新意识,力求常教常新

大到教法、内容,小到教材中的一个细节、布置的一道作业题,教师都要尝试着进行创造性发挥,使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如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作品,教师就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选用读、议、品、评、画、唱等各有侧重的教法,师生结合,讲练结合,尽量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新课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为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培养学习兴趣是一个简单的切入口。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设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问;采用激励手段让学生乐于问;循序渐进,指导方法,使学生善于问。再进一步,还要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所谓 “ 无疑教有疑,有疑教无疑 ” 。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场所。

总之,只要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并乐于表达出来。在不同见解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像种子那样萌芽成长成参天大树。

 

【结 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独特的学科特点,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实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适用的材料,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靠学生的反复实践与刻苦努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搞好语文教学,必备的前提就是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凡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都是最好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地在学习的实践中去学习。分析挖掘课文,把握课文,理好各个环节。选择得当教学方法,那么教学过程就会顺利,教学效果就会好。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以保证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从而认识各种见解的价值。 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 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 只要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并乐于表达出来。在不同见解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像种子那样萌芽成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     于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载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索》,钟昭良等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1994年4月版。

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国家教委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3页。

4.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  柳菊兴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和《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周小山主编:《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陈玉昆:《中小学学习评价改革的趋势》,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