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的末日国语:古玉“盘变”忆前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02:45

古玉“盘变”忆前贤

                       

                     宋·云纹壁(石灰沁,未盘玩之前)

(盘玩成半熟坑时的状貌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极其悠久,而且孔夫子也在《礼记·义礼》中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好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对玉赋于了儒家的全面价值观。

    但奇怪的是,尽管“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而研究古玉文化的书籍,却是少之又少,到了宋代金石之学兴起,吕大临出了一本《考古图》,内有古玉一卷,可惜无所考证。元人朱德熙的《古玉图》,只有寥寥数十器,也是相沿旧说,多无证据。宋人龙大渊倒是有一本《古玉图谱》,有文有图,但是《四库提要》指出了它的十二个疑点,证明它是一本伪书。其他一些都是一些散见于笔记散文之中的零星文章。


 战国·青云龙残件
用开水煮过后,古玉的出灰现象。(这种“灰”往往更像是一层“浆”)


战国·青玉龙残件
 经盘玩变得莹润、光洁。玉上发白的部分


    直到清末民初才开始出现了一批研究古玉的专著,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瞿中溶的《奕载堂古玉图录》、陈性的《玉纪》、吴大澂的《古玉图考》、端方的《陶斋古玉图》、蔡可权的《辨玉小识》和刘大同的《古玉辨》。而且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前辈先生都是古玉收藏家,他们的著作大都是来自亲身的经历与实践。如陈性就在《自序》中说:“所记者实,非躬亲试著有实效者,概不书。”

     相比于这些前辈先生,今天我们文博单位的一些“专家”,因为文物政策的限制,国家不允许他们个人搞收藏,而国家馆藏的古玉又不会让他们用刀刻,用火烧,用水煮的,因此,从“盘玩”古玉这一方面讲,他们的知识是欠缺的。





战国·兽面纹琮

    然而,“盘玩”古玉,并使之发生某种变化,实在是古玉收藏的一大乐趣。蔡可权先生就说:“摩挲古玉,使之有自然变化,其研究之所及,即兴趣之所寄。”同时他们以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古玉“盘变”的宝贵经验。而这方面的经验,正是目前我国一些鉴赏古玉的著述较少涉及的领域。相比较而言,台湾省的古玉收藏家在这方面的经验要丰富得多。像徐正伦先生就在《小古董赚大钱》一书中介绍了一块经盘玩,变成了红色的石灰沁古玉。

我同样也亲历了数件古玉盘变的事。

战国·云纹佩
出土时玉色较白,经开水煮过后出现了淡淡的黑点。



忘记是哪一年了,杭州的书画家王凡君有一天兴冲冲地跑到我家来,给我看一件玉琮,玉是块白玉,据他讲几个朋友看过了,是宋朝的。我拿到手上仔细看了好长时间,玉非常莹润,从纹饰看是兽面纹,但不像是宋朝的纹饰,因此不敢骤断年代。我太太也正好在家,这几年我搞收藏,她也“近墨者黑”,喜欢看古董,听说王凡带来了古玉,也跑出来要看。她非常喜欢,问王凡多少钱买的,卖给我们算了。王凡不干,说:“玉琮是礼器,要自己收藏的。”我们都祝贺他买了件好东西。



汉·乳丁纹匕首护手
        (当初只在右上角有一个小黑点,玉也相当干涩,经盘玩,黑点扩大了好几倍,连左面的边缘也现了黑点,还冒出了白色的水沁。)

    谁知,只过了一个夏天,王凡又一次来我家玩时,从口袋里掏出一件发黑的玉说:“老王,这个玉琮你是看到过的,原来是很白的,怎么现在变黑了?”我们夫妻俩一看,玉琮果然是变得黑不溜秋的了。我太太说,“怎么这么难看了,是不是原来的那一块?”而我却更喜欢了,因为玉器由一色变另一色,或由白变黑,或由黑变白都是古玉的盘变现象。陈性在《玉纪》中说:“凡旧玉,必有水银沁入,赝旧则无。”而“水银吸入未老,得人之热,滚动易出也。”原因是王凡将玉佩戴在身上,天气热,加上人的体温将古玉激“活”了,使它吐出了原先吸入体内的“水银”,玉自然也就变颜色了。    



   汉·谷纹璧
        (这是一块脱胎古玉,晶莹若宝石,呈半透明状,其上布满点点的红色斑点,这种沁色前人称之为“洒朱点”。)

 

    然而,很多人都不相信,一位上海某拍卖行搞鉴定的人就说,为什么经过你们的手,玉就能由白变黑呢?幸亏我不是向他推销这块玉,否则他简直以为我是在骗他。杭州有个人更绝,一定说这种黑色是染上去的,并且坚持认为用洗洁精一洗就掉。当我告诉他已经用洗洁精试过了时,他竟然说,你那洗洁精质量不行,我用化学药水一定能洗掉。

朋友们都感到我这样太累,在古玉鉴定中有一点心得都恨不得立刻与他人分享,往往还不被理解。于是有个朋友跟我讲了庄子的《秋水篇》:夏虫不可与之语冬雪。使我大悟,从此断绝了与这些“鉴赏家”的来往。

    后来,我收藏到了一个乳丁纹的匕首护手,表面上像是蒙了一层薄膜,白乎乎、干巴巴的,中间部分有一块黑点。我将它送给了一位好朋友,希望能为他避邪护身,并告诉他如何盘玩。这时我已有上述玉琮等古玉的盘玩经验了,我告诉他这块黑点经盘玩将会扩大。过了一年多,这个黑点果然变大了,而且在原先没有黑点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个黑点,同时玉身上还出现了一块乳白色的水沁。可惜,我当时没有把这两块玉的“原始”状貌拍张照片,否则我们就能非常直观的看到它们“盘变”的变化了。     

   

 

                                                           汉·剑珌

 白玉水银沁沁色重的地方呈片状,沁色轻的地方呈一缕一缕的沁痕。

          

 

      剑珌的另一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沁色的过渡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黑沁变“白”的例子。玉也是王凡君收集到的,是一只剑珌,一面雕了一只螭,一面是雕了勾连云纹。这是一块白玉,两面都有黑如点漆的沁色,我知道那是黑漆古水银沁,虽然看了多次也没去打它的主意。谁知就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见到它竟有“士别三日”之叹,原来,它勾连云纹那一面黑如点漆的水银沁,有一部分竟然变成淡淡的乳白色了,颜色中间深,两边浅,呈一种淡淡的晕散状,很像一层“玉浆”。我问王凡君,是不是用水煮过了,他回答是煮过了一次。真料想不到,开水煮玉,黑漆古古玉会发生这种颜色的变化。为了弄清它日后沁色的变化,我马上把它买了下来,并给它拍了张“立此存照”的照片。准备随时关注它沁色的变化,今后如有所获,我一定在另外的文章里向读者朋友汇报。

 

 原载《王敬之说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