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梦如旧歌词详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力:用互联网塑造我国家形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25:16
http://www.c114.net ( 2010/10/13 10:14 ) 目前的 互联网发展正处于向新一代高速 宽带网过渡时期。随着 网络升级到 IPv6网址编码技术,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将有机会得到一个网络地址,新一代的互联网平台将为人类创新应用互联网打开一个几乎“无限”的空间。

  

  网络的出现使“地球村”成为现实。网络传播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各种信息和不同文化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对话、碰撞、互相 融合和取长补短,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 整合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当然,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这些特征有可能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如何增强中国网络媒体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成为时下焦点话题。10月12日,中国网建网10周年暨“互联网与国际传播”研讨会上,130多名政界、互联网界、学界人士齐聚一堂做了深入的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表示,网络信息传播已成为社会主流信息传播方式。国际在线总裁马为公强调,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切忌不要忽视语言的力量,要强化用母语进行传播的手段。与会人士一致认为,中国必须考虑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力。

  全球化与网络传播力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约瑟夫·奈(Joseph S.Nye)提出了“软权力”这一概念,意为“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

  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七大报告都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更是使用“smart power”(巧实力)来处理对外关系,而巧实力便是综合运用硬权力和软权力。

  而网络传播力便是“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它的重要性将会更加凸显。谁掌握了网络传播力,谁就可以通过设置议程,获取话语权,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同意”,实现舆论同化。

  由于技术上的差异,传播主体之间往往存在“数字鸿沟”,知识结构经济差异等原因使得受者对某些文本的解读存在误解。虽然表面上他们的地位是对等的,但拥有技术优势或知识的国家集团个人往往具有“网络传播力”。

  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已经成为网络弱势国家所面对的共同课题。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必须考虑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力:加强对外传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碰撞以产生广泛共识,增信释疑;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用互联网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政府外交、经济交流、文化产品输出、人际交往、传媒等途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体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从用户数到全球覆盖的数据看,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重要媒介。

  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认知状况。在我国政府“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形象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政治信息的传播,文化信息背后隐含的是意识形态和核心的价值观,是“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在大国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正是软实力博弈的最前线和具体表现,而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文化安全较量尤为激烈。这是一场国际传播力的较量,国际传播力的背后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支撑。传媒在我国国家形象战略中目前处于薄弱环节,中国声音的传达在很长时期内仍将受制于西方国家。

  网络为中国塑造形象提供了机遇。网络是当前信息时代中最重要的媒体,不仅包括新闻,而且还包括商业、文化、国防、科技、军事等多方面的信息。我们必须多层次去分析网络时代的信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思考,网络信息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是不是带来了一个伟大的机遇,抑或它反而造成了全球传播的新垄断?

  我们还要去比较,因为在网络传播功能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内容。只有经过全面的比较才能对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认真审视。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东亚发展教授刘康认为,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传媒的发展会有特别的影响——中国的新闻媒体可能会有革命性的变化。

  在技术超越国界的信息化的浪潮中,我国的传播产业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果中国要造就一个适合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增加国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就要在媒体上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新闻传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互联网建设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性。在“ 十一五”期间,我国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设,遵循“统一布局,重点突破;内外并重,协调发展;贴近需求,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指出,要加强 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加强重点网站建设,搞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积极防范负面影响。

  显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及到达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我们做具体工作的更应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在国际上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把中国的互联网建设工作完成好。

  向世界说明中国

  传播“正”与“道”的声音。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携带着各自诞生语境的烙印,拥有不同的逻辑甚至价值观。传统媒介时代,国际传播很难突破“政治正确”的制肘。除地缘政治、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之外,传统媒介的技术特性、受众的视野格局均制约了国际传播的质量。在新媒介环境中,原先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网民越来越能够从不同的空间就各种历史的或现今的事件进行实时的或延时的交流,共同探索各种话语背后的陷阱,鼓励完整的、独到的见解。

  信息传播技术促成了一个独特的媒介矩阵。在这个矩阵中,各种媒介逻辑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鼓励人们跳出各自语境的羁绊,跨越空间进行交流。钱学森先生去世前,在跟温家宝总理见面中,仍挂念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曾经引起我们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但是,在新媒介的语境中,人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角来预设话题。

  传统媒介时代,由于传播实力不均衡,意识形态、语言文化不相同,中国曾经深受西方扭曲报道之害。新媒介时代,过去的国际传播困境依然存在,但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传播格局已经有了质的改变。不管是跟自己以前相比,还是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传播实力来凝聚本国的民心,并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的公民社会力量已经在网络空间中觉醒。在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问题上,这种刚刚发育起来的力量能够坚定地跟政府力量站在一起,合力反击西方媒介对国际传播的垄断。

  在新媒介的国际传播中,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网站是中国“正史”的记述者。在新媒介的平台上,它们描绘一个动态的、实时的、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图景,发表对中国与全球各类重大事件的评论。在全球空间中,它们的话语按照新媒介的逻辑与中华每个个体的言论血脉相连,向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有权威的事实与视角,构成中国对外传播力量的驻锚点。

  在汉字的寓意中,“正”字可拆作上“一”下“止”,而“一”又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是道的着力点,是万物的立足点,合起来,或可理解为对所有事物的认识源自“一”、止于“一。”

  

  显然,没有任何媒介能够宣称自己的报道不偏不倚,但不妨将“正”与“道”当作一种美好的、理想的追求,一种可以不断接近却不能完全接近的状态。在其指引下,人们可以追本溯源,循道而行,建立对自身与外界的合理认识。中国网以中国立意,以传播“正”与“道”的声音为己任,十年里已经勇于担当,尤其在国际传播领域用力甚勤,将来必能奠定新格局。

  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10月12日值中国网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发来贺信希望中国网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更好地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读者对中国发展和历史、文化等的信息需求,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发展新业务、新服务,努力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为我国互联网事业和对外传播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表示,中国网是我国第一家致力于向世界介绍说明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多语种门户网站。过去10年,中国网围绕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介绍说明中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同时得到社会各界和许多外国朋友的支持与帮助,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指出,中国网成为社会各界掌握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回顾10年的创业历程,中国网肩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任,务实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央新闻媒体“三台四网”的格局中堪称中坚力量,显示出多语种 多媒体国际传播平台的实力。目前,中国网用10种语言报道中国,访问者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年间,中国网对国新办及各部委、地方政府新闻发布会进行网上直播达3000场次,凸显出中国网信息发布的高端品质。

  成立10年来,中国网致力于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发出中国声音,先后出色完成了“两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博螯论坛、上海世博会等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任务,形成了权威、准确、翔实的风格,中国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网民了解中国信息的首选网站。

  中国网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同时,也不断地将世界介绍给中国:历年法兰克福书展 、哈萨克斯坦“新疆—阿拉木图文化周”、丹麦气候变化世界商业峰会、巴林国际旅游节、日内瓦国际翻译高校联合会2009年论坛 、“感知中国”以色列行 、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新闻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的现场,都留下了中国网的身影。

  10年来,中国网在互联网国际传播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转变”:从新闻超市模式向精深新闻加国情数据转变;从转帖转发为主向自采自编独家为主发布转变;从单向广播模式向全面互动模式转变;从简单的说教模式向服务用户模式转变;从局部经营向全网经营转变。“五个转变”对于中国网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外传播水平,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下一个10年,中国网将继续在实现“五个转变”的基础上,实现把中国网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多语种多媒体国际传播平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