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花炮婚礼:丰城梅烛详细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8:54

丰城梅烛详细介绍

丰城梅烛是丰城农村特有的一种民俗节庆活动,在河西地区的隍城镇清溪村一带尤为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晚举行。场面浩大,气氛热烈,方圆百里影响较大。

    丰城梅烛起源于唐代初年,相传有一条金角老龙因触犯天条将被玉帝斩首,监斩官为当朝天子李世民。老龙在鬼谷先生指点下,向宰相魏征求救。魏征便在执行的午时三刻约唐太宗下棋。由于魏征棋法不精,被唐太宗一着棋难住。正当魏征苦思冥想时唐太宗睡着了,于梦中斩了老龙。老龙向魏征索命,魏征只好向唐太宗说明情况,唐太宗为了安慰魏征,下令每年元宵节舞龙以超度金角老龙,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梅烛为西平王李晟的子孙清溪李氏所继承和发扬,梅烛的梅表示迎春,烛表示光明和红火。按照祖辈传下的规矩,梅烛形式就是板凳龙,一户出一条板凳一名男丁。每条板凳上有三个灯笼三支烛,互相以“丫”行木销连接长龙。现在村里有300条板凳,近1000只灯笼。其连接顺序,李氏七房按大小排列。最前为两位端礼盘点檀香的礼生开道,过去是由穿长衫戴礼帽的文明人担当,表示此举是文明活动。其次是头锣和头灯。再是4个灯笼,还有包括全副吹打的乐队。接下来是梅烛头,也就是龙头,由5人抬举,两边有两个手持钢叉的壮汉,他们的职责不是保驾,而是挑开路上的树枝和电线。再往下就是长达一里的浩浩荡荡的梅烛队伍,最后是梅烛尾。过去梅烛尾后还会抬着许真君神像压阵。梅烛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便会燃放烟花爆竹、点香烛迎接。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殿试,新科状元被浙江钱塘(今杭州)青年才俊茅瓒夺得。衣锦还乡的茅瓒却绕道江西,来到丰城清溪村,恭恭敬敬地把一块刻着“鉴识状元”的金匾送到村里一位老先生家里。这块匾一挂就是四百多年,至今仍高悬在李氏家祠正中,叙述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
原来,茅瓒一直以文章自负,但却屡因文锋过于犀利而为考官罢斥,使茅瓒一直困于场屋不能脱颖而出。正好这年浙江乡试同考试官为河南光山县教谕李梓芳,他在阅卷中发现一份试卷立论新颖,文笔流畅,便极力推荐这份试卷为第一名。主考官认为不行,主张谨慎从事,李梓芳据理力争,说“这个考生恐怕他日会大魁天下!”,但还是被主考黜落。拆封后才知是茅瓒的卷子,李梓芳让人把他找来,悉心指导他应试要领,勉励他好好努力,不要辜负自己的一片苦心。茅瓒十分感动,更加勤奋学习,后来果然不负重望,在殿试中一举夺魁。为了感谢李先生的器重和栽培,他便亲往清溪拜山。于是后来清溪传统的板凳龙表演,龙头比他处常见的更大更漂亮,四人抬举,可谓顾盼自雄,气宇轩昂,更有了一层“跳龙门”和“独占鳌头”的特殊含义了。
说到隍城清溪有梅烛(板凳龙),在附近的十里八乡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梅烛的来历,恰恰又是清溪人富于正义感的最佳证明。传说在唐代李世民时,一条“露龙”因为拯救久旱的土地而施以甘霖,却由此触犯天条被天廷斩首,老百姓为了纪念“露龙”,便用竹子编成灯笼串成长龙来舞动。怯于天威,很多村庄后来不敢“顶风”舞龙,由于清溪李氏为皇族后裔,所以他们仍勇敢地把这一传统民俗坚持下来,千年不变,逐渐形成了现在壮观的“梅竹”。
清溪梅竹进行的时间因定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人们早早便做好了准备,各家各户点上灯烛,专门负责传信的锣鼓在村中走家串户通知出板时间。按照习惯,每家出一丁,一丁一板,上面固定三个竹编灯笼,里面点起红烛。板凳有板无脚,前后各有孔洞,前面的洞里插着一根“丫”形树桠,以便插入前面板凳的后洞中和前面的板凳相连。各家按长幼顺序先插好,各房到时候也按大小衔接成一条长龙。掌灯时分,板凳龙齐聚祠堂口,等候族长引着四个球状圆灯到“牛王庙”请来龙头,然后与龙身相连,一下子整个龙体就象被激活一般,跃跃欲试矫健身手。开始游龙时,要按着固定的路线绕村三圈,一时三百板一千灯近一里长的板凳龙象跳动的音符一般,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和焰火中穿行自如,呼啸而至。人们也象着了魔一般,大小老少,一齐跟着龙身奔跑,光焰交错,人声鼎沸,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到了各家各户门前,自然也是鞭炮齐鸣,笑语欢声。到了最后,龙身舒展成一条长龙,到达村外田头,随着族长一声令下,长龙在瞬时化作千百小段,各家的人丁扛着拆解后的板凳拼命往各自家中狂奔,说是谁先到家谁先得福。梅烛也在这个高潮中圆满结束。
由于梅烛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体魄,体现了家族和谐和睦与团结,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梅烛这项民俗活动不但吸引了来自邻近市县的摄影爱好者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当地政府正加紧对梅烛活动进行改进和艺术加工,依托和发掘清溪现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将适时推出相关的民俗表演观光活动,申报非物质遗产的工作也在进行当中。相信不远的将来,梅烛将成为丰城一个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和一张特殊的“文化名片”,使清溪梅烛走出隍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