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的名字叫什么:处世圣经-素书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1:35:55

安礼章第六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

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释评:顺天而行也罢,招缆英雄也罢,加强道德修养、文明建设也罢,都要必须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春秋无义战」,「礼崩乐坏」,弒君杀父八十八起、、、、此无他,皆因社会环境之动荡不安。于是政体之建设,君臣之大义,政策法规之完善,就成了一切的关键。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无福矣。】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筭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仓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释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当领导的,对别人无关紧要的过失百般挑剔,吹毛求疵,摆出一副自己永远正确的教师爷面孔,那么,别人就会觉得理不公,气不顺,怨恨不满的情绪也就会随之而产生。所以,不计较部属的小过,既是一个领导人应有的雅量,也会让人觉得你通情达理,富于人情味,凝聚也就因此而产生。

患祸的出现,在于没有防患于未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果能在灾祸未成规模的时候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疏导,化变故于无形,就可以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安」的祥和目的。恕小过,防未患,这是无为而治天下必须掌握的一个要则。

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并非总是现眼热报的,灾祸或福寿都是由一件件一桩桩的恶行或善举逐渐积累而成的。孔子说:「一个对别人有恩德的人,其福报是在三代人受到泽被之后才会消失。」周朝由于文王的先人和子孙累世积德,才会有八百多年的江山;秦始皇以霸道得天下,政权只维持十五年。国家大事是这样,个人、家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讲谋媁先要看其动机是为善还是为恶。这是从政、为人首先要明白的最高原则。

至于自然法则,并无善恶之分,故尔大道、至德是无法分辨善恶、祸福的。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克)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飢;不勤养织之人,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飢寒之患。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释评:权力之所以那样具有魅力,是因为无论谁有了这根魔杖,都可以将主观意志立即变成具体而有效的行动。所以,如果掌握权力的人主喜怒哀乐无常,昏乱荒唐,进退举止没有一个人君的样子;或者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频繁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而且各项政策互相抵触,那么,各级官吏就会无所适从,疑虑重重。一个国家的混乱往往由此而生。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注曰:【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注曰:【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脩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枉士无正友。

注曰:【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是也。】

王氏曰:「谄曲、奸邪之人,必无志诚之友。」

曲上无直下。

注曰:「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王氏曰:「不仁无道之君,下无直谏之士。士无良友,不能立身;君无贤相,必遭危亡。」

释评:常言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品、行为不端正的人,所结交的朋友大多也是不三不四之辈。又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居高位者品德不规,邪癖放浪,身边总要聚集一帮子投其所好的奸浅小人或臭味相同的怪诞之徒。楚王好细腰,国中尽饿人;汉元帝庸弱无能,才导至弘恭、石显这两个奸宦专权误国;宋徽宗爱踢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乡;唐敬宗的宰相李逢吉死党有八人,另有八人为其附庸。凡有求于他的,必先通过这十六人,故被称为「八关」、「十六子」……一部《二十五吏》,此类事例,俯拾皆是。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谗人当权,恃奸邪梅害忠良,其国必危。君子在野,无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贤明之士,辅君行政,岂有危亡之患?纵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难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乱。」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王氏曰:「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摄正辅佐成王,或梳头、喫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患难,猪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释评:古人将贤才称为「国之大宝」。真正有志于天下,诚心爱才的当权者,不但求贤若渴,而且一旦得到治世之才,就不惜钱财,给予丰厚的待遇。因为凡是明主,都知道人才是事业的第一要务。

国将霸者士皆归。

注曰:【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邦将亡者贤先避。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浅则无道德;国之浅则无忠贤也。】

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

高鸟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注曰:【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嶮,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脩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弃玉取石者盲。

注曰:【有目与无目同。】

王氏曰:「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

羊质虎皮者柔。

注曰:【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威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衣不举领者倒。

注曰:【当上而下。】

王氏曰:「衣无领袖,举不能齐;国无纪纲,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领袖,倒乱难穿;君王不任大臣,纪纲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国安民?」

走不视地者颠。

注曰:【当下而上。】

王氏曰:「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上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注曰:【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曰:「屋无坚柱,房宇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梁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顷乱。」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注曰:【夫冲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

王氏曰:「寒食之灾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伤于心;心伤于寒,后有丧身之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安乐,各居本业,国无危困之难。差役频繁,民失其所;人生怨离之心,必伤其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

注曰:【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未之有也。】

王氏曰:「山将崩倒,根不坚固;国将衰败,民必先弊,国随以亡。」

根枯枝朽,民困国残。

注曰:【长城之役兴,而秦国残矣!汴渠之役兴,而隋国残矣!】

王氏曰:「树荣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业,其国必正。土浅根烂,枝叶必枯。民役频繁,百姓生怨。种养失时,经营失利,不问收与不收,威势相逼征;要似如此行,必损百姓,定有彫残之患。」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注曰:【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于倾,而能有终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纣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曰:「前车倾倒,后车改辙;若不择路而行,亦有倾覆之患。如吴王夫差宠西施、子胥谏不听,自刎于姑苏台下。子胥死后,越王兴兵破了,越国自平吴之后,迷于声色,不治国事;范蠡归湖,文种见杀。越国无贤,却被齐国所灭。与覆车同往,与亡国同事,必有倾覆之患。」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注曰:【已生者,见而去之也;将生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潜,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动而无为。】

释评:知道已经发过了的不幸事故,发现类似情况有重演的可能,就应当慎重地防止它,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厌恶前人有过了的劣穏,就应当尽力避免重蹈覆辙。最澈底干净的办法不是又要那样做,又想不犯前人的过失,这是不可能的;而应该根本就不起心动念,根本就不去做。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锺。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畏祸愈甚,而祸愈攻之。岂有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得宠思辱,必无伤身之患;居安虑危,岂有累巳之灾。恐家国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远邪恶之徒,正法治乱,其国必存。

行善者,无行于巳;为恶者,必伤其身。正心脩身,诚信养德,谓之有道,万事吉昌。

心无善政,身行其恶;不近忠良,亲谗喜佞,谓之无道,必有凶危之患。

为善从政,自然吉庆;为非行恶,必有危亡。祸福无门,人自所召;非为神圣所降,皆在人之善恶。」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王氏曰:「行善从政,必无恶事所侵;远虑深谋,岂有忧心之患。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凶险之患。凡百事务思虑、远行,无恶亲近于身。心意契合,然与共谋;志气相同,方能成名立事。如刘先主与关羽、张飞;心契相同,拒吴、敌魏,有定天下之心;汉灭三分,后为蜀川之主。」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注曰:【舜有八元、八凯。汤则伊尹。孔子则颜回是也。文王之闳、散,微子之父师、少师,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鲍叔也。】唐舜时(应分别为高辛氏和高阳氏)有号称「八元」「八凯」之臣,个个都忠肃贤惠,明正笃诚;成汤见伊尹而拜之为相;颜回仁而固穷,孔子引为得意门生;文王因有闳夭、散宣生,才日见强盛;当纣王的太师与少师见纣王无道,国将灭亡时,微子便与之结伴而去;周公、召公同心同德辅佐周室,才使周王朝得享八百年天下;管仲、鲍叔牙都是大仁大义的君子,所以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这都是「同志相得,同仁相忧」的生动证明。

同恶相党。

注曰:【商纣之臣亿万,盗跖之徒九千是也。】

王氏曰:「如汉献帝昏懦,十常侍弄权,闭塞上下,以奸邪为心腹,用凶恶为朋党。不用贤臣,谋害良相;天下凶荒,英雄并起。曹操奸雄董卓谋乱,后终败亡。此是同恶为党,昏乱家国,丧亡天下。」

同爱相求。

注曰:【爱利,则聚敛之臣求之;爱武,则谈兵之士求之。爱勇,则乐伤之士求之;爱仙,则方术之士求之;爱符瑞,则矫诬之士求之。凡有爱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王氏曰:「如燕王好贤,筑黄金台,招聚英豪,用乐毅保全其国;隋炀帝爱色,建摘星楼宠萧妃,而丧其身。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信用忠良,国必有治;亲近谗佞,败国亡身。此是同爱相求,行善为恶,成败必然之道。」

同美相妒。

注曰:【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是也。男则赵高、李斯是也。】

同智相谋。

注曰:【刘备、曹操、翟让、李密是也。】

释评:同为倾城倾国之貌的佳丽,彼此总要争风吃醋;才智同样卓绝的人,双方一定会先是一比高下,进而互相残杀。各朝各代,粉阵厮杀,智者火拼的悲剧寔在是太多了。注中提到的数人,只不过是顺手牵来的罢了。

同贵相害。

注曰:【势相轧也。】

王氏曰:「同居官位,其掌朝纲,心志不和,递相谋害。」

同利相忌。

注曰:【害相刑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注曰:【五行、五气、五声散于万物,自然相感应。】

释评:有共同语言的自然易于沟通,愿意彼此唱和。气韵之旋律相同的就会相互感应,发生共鸣。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元素和宫、商、角、征、羽五种韵律,融合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中,有相同属性的则相互感应。人情世故,治国经要,当然也背离不了这些自然规律。

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

注曰:【六国合纵而拒秦,诸葛通吴以敌魏。非有仁义存焉,特同难耳。】

王氏曰:「圣德明君,必用贤能良相;无道之主,亲近谄佞谗臣;楚平王无道,信听费无忌,家国危乱。唐太宗圣明,喜闻魏征直谏,国治民安,君臣相和,其国无危,上下同心,其邦必正。强秦恃其威勇,而吞六国;六国合兵,以拒强秦;暴魏仗其奸雄,而并吴蜀,吴蜀同谋,以敌暴魏。此是同难相济,递互相应之道。」

同道相成。

注曰:【汉承秦后,海内凋敝,萧何以清静涵养之。何将亡,念诸将俱喜功好动,不足以知治道。时,曹参在齐,尝治盖公、黄老之术,不务生事,故引参以代相。】

同艺相窥。

注曰:【李镒之贼扁鹊,逢蒙之恶后羿是也。规者,非之也。】

同巧相胜。(胜,不相下也,不相让也。)

注曰:【公输子九攻,墨子九拒是也。】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注曰:【自「同志」下皆所行,所可预知。智者,知其如此,顺理则行之,逆理则违之。】

释已而教人者逆,正已而化人者顺。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宽,见责人之小过;身不能脩,不知己之非为,自己不能脩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诚心养道,正己脩德。然后可以教人为善,自然理顺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注曰:【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却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及以环桑之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注曰:【小大不同,其理则一。】

王氏曰:「详明时务得失,当隐则隐;体察事理逆顺,可行则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数审成败,能识进退之机;从理为政,身无祸患。体学贤明,保终吉矣。」

《素书》所讲的修身总则,假如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之,只有一句话:天地之道,简易而已。易经三易(变易、简易、不易)

一个人要想加强自己的修养,怎样才能找到自己本来有的那个「不易」,在与时「变易」之际,求得真正的「简易」——真理呢?诸葛亮的《诫子篇》为我们披露了这一祕密。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