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四时之景:孙权 玩平衡的高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7:06:00

孙权 玩平衡的高手
  
  徐焰(军事史专家,少将)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容易产生和南宋词人刘克庄一样的感慨──“天下英雄,使君与曹,余子谁堪共酒杯!”按这一评价,只有曹操、刘备可称英雄,孙权则被人看不起。不过在三国鼎立时,恰恰东吴国祚(音同“做”)最久,这一事实不能不令人重新评估一下孙权的谋略水平。


  吴国的开国之君孙权,与自己打出地盘的曹操、刘备不同,他靠的是继承父兄基业。自189年董卓进兵洛阳后,天下大乱,34岁的长沙太守孙坚乘机起兵。191年,孙坚去世,其长子孙策继承父业。算起来,父子两代在长江下游经营了十几年,总算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东南半壁割据政权。


  200年,25岁的孙策英年早逝,弟弟孙权掌权。当时他只有18岁,全靠江东士族来支撑局面。为此,他对鲁肃、陆逊等地方豪强代表都格外客气,刻意安抚,甚至允许各大族保持家兵。 在三国时期的民生中, 东吴实际上最为黑暗暴虐,士族豪强把持州郡政权,士兵地位近似奴隶,民间暴动和兵变最为频繁。孙权当政半个世纪,靠的就是对内巧妙平衡各派力量,对外依托长江天险,这才维系了统治集团的安宁。


  这种政权,自然缺乏向外进攻的力量。孙权集团在豪强并起的乱世中发展起来,其志向并非一统天下,而是自保,所处的长江流域也只长于发展水军而难以建立强大骑兵,一旦北进河淮平原就注定难敌曹魏劲骑。同时,东吴还面临着上游刘备集团的潜在威胁,在三家鼎立中搞不好会被两面夹击。不过,孙权将平抚内部矛盾练就的平衡术和权谋运用于对外政策中,同另外两个战略集团左右逢源,反而处在了最灵活的地位。孙权文治武功都不及魏、蜀,玩弄起战略平衡术来却比曹操、刘备更高一筹。


  在东汉衰落之际,争夺政权的正统性是天下头等矛盾。曹操必欲取汉刘天下而自代,刘备则称“汉贼不两立”,双方只能拼个你死我活。孙权却没有这种政治道义负担,对外政策能够随时改变方向,他可谓比英国首相丘吉尔早1700多年就发现了“没有永久的敌人,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一信条。为了东吴的利益,魏、蜀两家谁变强就是敌人,谁转弱就是朋友。


  208年,曹操率大军占领荆州并直逼江东,生存危机之下的孙权马上联合刘备,赤壁一战大败曹操。为防曹军卷土重来,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以作为东吴的安全屏障,又不惜将妙龄的妹妹嫁给这位年已半百的刘“皇叔”。不过这一战略联姻只保持了两年,刘备西征四川势力扩大,孙权便接回妹妹,意味着双方盟友关系告吹。219年,刘备击败曹操攻占汉中,关羽又从荆州北进威逼许昌,孙权便立刻调整对外策略,同曹军协手。吴军利用曹军牵制关羽,一举袭占荆州,对关羽的部队追截打击,令其全军覆没。222年,刘备率主力军兴兵伐吴,东下报复,孙权赶紧向魏称臣,以便集中兵力对付来攻的蜀军,最后刘备战败,不得不撤回四川,不久病逝。在这一轮三方角逐中,孙权成为最大的获益者,取得在长江中下游最有利的战略态势。


  蜀汉一被削弱,曹魏又成为东吴的头号威胁。223年刘禅继位后,孙权进行战略大调整,又联蜀抗魏。孙权还亲自在盟约上写下了一段古代国书中罕见的溢美之辞——“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此番结盟虽仍是相互利用却维持到底,蜀军北伐都得到吴军照应,共同的利害关系压倒了旧怨。


  孙吴集团的对外政策虽灵活,却因内部利益制约、民怨甚深的矛盾无法解决,在孙权死后又陷入血腥互斗。加上孙氏一向实行防御型政策,无消灭强敌之志,待蜀汉被消灭,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后稳定了内部,吴国再无外部矛盾可资利用,孙权的孙子孙皓就只能在一片降旗的惨景中自缚并带着棺材拜倒在晋军面前。


  从争雄天下的气魄看,孙权确不如曹、刘,但也非寻常之辈——他的平衡术在当今国与国的关系上依然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尤其在与强国为邻的地缘政治中,孙权的自保、发展、制衡之术,仍有现实意义。


  评价三国人物,还有一首著名的词,辛弃疾的《南乡子》,词中称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可算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