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的古今异义:高俅与苏轼的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2:32:13

水浒传中把林冲逼上梁山的高俅高太尉,是苏轼苏东坡的书童。据说他后来一直对苏知恩图报,对于南宋后苏家的兴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俅被“小苏学士”苏轼推荐给驸马都太尉王诜,后因为善于踢球,被端王看中。不久端王当了皇帝(宋徽宗),高俅跟着发迹。

但是这么一个重要人物,《宋史》中居然没有传。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知道他确实是宋徽宗的“幸臣”,罪名主要是“败坏军政”——因为他主管军事,却没能阻止金兵入侵。但他没有被列入“宣和六贼”中,可能与蔡京、童贯等相比还不算大奸大恶。并且史书上并没说高俅善于踢球。因善于踢球而受宋徽宗知遇的是李邦彦。把高俅说成“善踢球”,有可能是沾了他名字中“俅”的光,经过联想,就把李邦彦的本事移植到他身上了。

按三苏排名,“小苏学士”应该指苏轼的弟弟苏辙,但是据南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高俅本东坡小史”的记载看,这个“小苏学士”却是苏轼。《挥麈后录》中说:元祐八年(1093),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出帅”——实际上是被贬到中山府,曾把高俅推荐给曾布。据学者考证,王明清的外祖父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王明清记载外公家的事情,应该比较可信。不过曾布可能知道高俅的人品,“以使令已多辞之”,谢绝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才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

据王明清说:高俅在苏东坡那里当的是“小史”,也就是仆役的意思。据我看,既然说高俅“笔札颇工”,那就绝不是只管伺候笔墨纸砚的“书童”,很可能是个“书记”,也就是秘书的身份。像苏东坡那样的文豪,即便用不着高俅帮他“起草文书”,大概用他抄抄写写总是免不了的。他推荐高俅也是临走前帮他找个糊口的差事。如此看来,历史上宋徽宗宠信高俅,导致误国,和苏轼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徽宗)的姑夫,《宋史》中说,王诜虽然是堂堂驸马,但却是一个招蜂引蝶之辈,冷落蜀国长公主。公主后来郁郁而死,气得神宗在公主葬后立刻将王诜贬谪。不过王诜却是一个丹青书法的好手,徽宗在潜邸时,就常与之切磋,关系很好。元符三年(1100年),高俅的人生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就是与端王赵佶的相识。《挥麈后录》中说,王诜与赵佶在等候上朝时期相遇,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用后对王诜说:“这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王诜回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没用过,稍后就派人给你送去。”晚上,王诜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赵佶正在园中踢毬,高俅便站在一旁看,露出不以为然之色。或许是赵佶注意到了这个小厮的神情,便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倒也年轻气盛,回答说能。于是二人对踢,高俅拿出全身本领,将毬踢得如鳔胶粘在身上一般,甚合赵佶的口味。赵佶大喜,当即派人传话给王诜:“谢谢你给的蓖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高俅于是变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

更为凑巧的是,不久皇帝宋哲宗驾崩,端王幸运地被太后选中继位,成了大宋皇帝。而高俅这个搭上末班车的潜邸“旧臣”,也鸿运当头,一下子从一个闲散王爷的玩伴儿,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并且在官场中青云直上。宋王朝在仕进制度上采用“扬文抑武”的政策,不过这是针对权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禄和品级实际并不低。但既然文臣的地位占先,对其的要求也就比武臣高得多。有宋一朝,担任县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进士资格,对于像高俅这般的闲杂人等,要想要挤入文官圈子是不现实的。而武臣体系相对望低权小但用人的资格方面比较低,升迁的伸缩性也大。对于高俅这类人物来说,显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径。不过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没有边功,就不得为三衙的长官。徽宗为提拔高俅可谓煞费苦心,先让高俅下放到基层,托给守卫边境的大将刘仲武,以此来“镀金”,为以后升迁打下基础。《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中说: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高俅立过何种边功?史无记载,但是刘仲武在崇宁三年(1104年)约十月,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中,指挥得当获得大胜而使赵怀德等复降。有学者认为可能当时高俅也参加了以上战役。《挥麈后录》说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高俅升迁的资本很可能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

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为官弄权上还是有些手段的,所以能居高位数十年而不倒。首先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志大才疏,好名贪功的心理。同时这个人还有一个好处,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除了他与刘仲武家保持密切关系外,对他原来的主人苏轼一家也颇为照顾。一些野史上记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因此他的这些作为也获得朝中一些人的好评。

但是高俅贪欲很重,有学者指出,靖康年间,政治风云变向,有大臣上书揭露了高俅恃宠营私的罪行。高俅将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这还不算,而且把禁军当作私役,不管训练,专管为他营私出力。于是军队“纪律废弛”、“军政不修”,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无用摆设,以至当国家危急,面临虎狼之师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的禁军很快瓦解,其罪是难容的。

靖康元年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贯、高俅各带领若干胜捷兵和禁军也赶到与之汇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班子。但是徽宗的宠臣们却为了邀宠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在到达泗州后不久,童贯便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扈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名为“控扼淮津”,高俅于是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史书上说,当时随从皇帝的童贯、梁师成一伙人都被连坐杀死,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蔡攸也被钦宗下旨处死。恰恰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反而使他得到了一个比童贯、蔡攸等人幸运得多的下场。恶人未必全有恶报,这也能算是历史留下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