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书法:毛泽东晚年的最大心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54:19
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312755653417554

.

毛泽东晚年的最大心结?

 

据相关资料记载,1973年初,毛泽东决定重新启用“文革”中已被打倒的邓小平之后,曾随手写下了“三多一少”这四个字,并向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周恩来应多休息,邓小平应多工作,王洪文应多学习,江青应少说话。可以说,这“三多一少”也是当年毛泽东为稳定中国政局的最大心愿。(8月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对周恩来等人说的“三多一少”,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最大心愿,更是他晚年的最大心结。

 

文革后期,毛泽东身边能用的人手已经不多了。以上提到的这四个人,可以说是毛泽东最依赖、也最让他内心纠结的四个人。只所以说纠结,这是因为:一是周总理已患大病,但是毛泽东这时不能没有总理的辅佐,他非常希望耄耋之年,周恩来仍能健康地相辅左右;二是邓小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继承总理位置的最佳人选,此时,让邓小平多做一点工作,是从长计议的考虑;三是王洪文,本来对他寄以厚望,但却是恨铁不成钢;四是江青,直接参与了文化大革命,积怨甚深,今后若能保持低调,尚可明哲保身。可以说,这四个人的表现,是当年毛泽东的最大心结。并且越纠结越紧,成了晚年毛泽东最大的缺憾。

 


文革后期,中国的政局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微妙时期。王洪文,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难负毛泽东重用。中共十大以后,王洪文曾主持过一段中央日常工作。但他这根空心茅竹,根本不是做国家栋梁的材料,不具备一个中共中央副主席应当具备的治国安邦的基本素质。别看他在上海滩“冲冲杀杀”,可是在一个泱泱大国负责人的位置上,便成了“银样蜡枪头”。不久,毛泽东仍然让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但是,此时的周恩来,已是病入膏肓 ,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毛泽东下定决心,再次对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委以重任。

 

1973年12月,毛泽东在同中央政治局几位同志谈话中说:现在请来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个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想在政治局添一个秘书长吧,你(指邓小平)不要这个头衔,那就当总参谋长吧。

 

这样,在毛泽东的亲自提议下,邓小平被赋予更大的重任,担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同时还任国务院副总理。这使邓小平同时集中央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于一身,重新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然而,此时的中央内部,总理病重,王洪文无能,江青干政,小平受多方牵制,很难施展才能,所以才有了毛泽东提出的“三多一少”这个指示。遗憾的是,他所期望的“三多一少”在这四个人中一个也没有做到。所不同的是,前两位是无法做到,后两位却是不愿做到。

周恩来难休息,“四人帮”变本加厉对他实施精神摧残。

1972年初,周恩来患了膀胱癌。手术后,周恩来需绝对休息。然而,当时正处林彪事件后不久,大量党和国家以及军队的工作,需要周恩来直接处理,虽然当时“四人帮”已成气候,但外交、政务和军务的大事,毛泽东还是要靠周亲自办理,容不得他有丝毫的懈怠。

邓小平复出,周恩来很高兴:他清楚邓小平的才干,他更了解邓小平的施政方略,他在一次接见外宾的时候曾说:“现在,副总理(指邓小平)已全面负起责任来了,我的主要任务是休息。

可是,邓小平出来工作,不但没减轻周的工作压力,反而在精神上给他带来了更大的负担。江青等人对邓小平的安排可谓是恨之入骨,他们对毛泽东无可奈何,而周恩来、邓小平却是他们发泄怨恨的对象。于是,借“风庆轮事件”、“蜗牛事件”,无限上纲地向毛泽东打小报告,告黑状;特别是在中美会谈中,说周恩来犯了投降主义,诸多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周恩来的身上,不知情的毛泽东一度对周恩来产生了不满。

周恩来一生行事谨慎,特别是在政治上更没有丝毫的瑕疵,所以他特别注意思想上始终与毛泽东保持高度一致。“四人帮”就利用周恩来的这一品德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摧残。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高龄老人,在病魔和繁重工作以及无谓的精神损耗的多重打压下,周恩来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不断加重。


邓小平工作处处受阻,“四人帮”百般刁难。

邓小平复出后,国家处于百废待举的地步:军队要整顿、铁路要整顿、教育要整顿。可每一项整顿都遭到了“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他们还以邓小平同意放映《创业》、《海霞》等电影攻击邓小平是“黑线回潮”。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可以说周恩来是江青一伙的眼中钉,邓小平是江青一伙的肉中刺。只是由于有毛泽东的支持,江青一伙一时无法扳倒邓小平。

伟大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性格决定命运”不仅适用于凡人百姓,也适用于伟人。与周恩来性格不同的是,邓小平“棉里藏针”(毛泽东语)的性格直接影响了本人的政治命运。在复出工作一段时间后,毛泽东看出中国的革命事业需要邓小平,但是,在对待文革的态度上,他要让邓有个政治表态度。

毛泽东在一次由邓小平陪同他会见外宾后将邓小平留了下来,并明确交代邓小平说,由你主持一个政治局会议,把“文化大革命”的结论做一下。令毛泽东失望的是,邓小平具有和他相同的性格: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是绝不让步的。他明确地回答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的结论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样,毛泽东对邓小平彻底失望了,当场就对邓小平说,那别的事你就不要管了,就负责外交事务吧。就这样,邓小平也就没有多少工作可做了。

王洪文草包空皮囊,吃喝玩乐无心学习。

毛泽东曾对王洪文寄以厚望,刻意培养。1972年就让王洪文进中南海边工作边学习,更准确地说,是进行“实习”。“十大”毛泽东对王洪文的一系列安排是:十大主席团成员,位置仅排在毛泽东、周恩来之后;十大选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是周恩来等人;十大召开时,由王洪文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十大召开后的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王洪文擢升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位置仅列在毛泽东、周恩来两位都已重病缠身的开国元勋之后,须知,王洪文是小毛泽东42岁的人。

如果在旧社会,王洪文这种人,就是一个上海滩上的一个混混。只不过是在文革期间靠“打砸抢”走了政治大运。这人一没文化,二没资历,三没思想,毛泽东让他学习,实际上也是看出了他的致命弱点。而他,那有潜心学习读书的心思,在钓鱼台,他除了钓鱼就是打猎,整日花天酒地,很快就和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这伙“文革”新贵们打得火热。毛泽东发觉后多次对他批评教育,他却不思悔改。实际上他只是“四人帮”里的一个政治玩偶,指派他到长沙告周总理的状,就说明了他是一个没脑子的人。

 

江青干政,到处招摇

江青一伙尽管飞扬跋扈,自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毛泽东始终没把他们当成一盘菜,在政治游戏中,他们只算是“平衡”权力的一个临时的砝码。毛泽东心中有数,认为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始终不肯把主持中央党、政、军工作的实际权力交给他们。

在“文革”中,江青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其政治欲望,让她几乎丧失理智。她公开叫嚣“我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在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对江青是不满意的,但他毕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有些事处理得已经不再是得心应手了。比如他曾对身边人说:“叫总理把江青赶出政治局!”当然,没人把这话传给总理,总理也不会去这样做,江青这样的人,让她少说话或者不说话,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万万不可能的。

文革后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周恩来、邓小平、王洪文和江青,是毛泽东身边举足轻重的四个人物,所以,晚年的毛泽东对其提出“三多一少”的要求,足以反映出当时毛泽东的心结所在。


 

 

 

 

类别: 时政  |  自分类:其他  |  评论(458) |  引用(0) |  固定链接  |  阅读 (43133) |  顶( 0 ) | 埋(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