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出征9至12式:吕英医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2:29:47

               

  病例一头部、阴囊牛皮癣

  姓名:张xx性别:男出生年月日:1997年12月27日家长姓名:张xx初诊日期:2007年1月10日主诉:头部、阴囊牛皮癣4年现病史:4年前患儿5岁时其家长发现其阴囊皮肤潮红,渐有银屑覆盖,头部左侧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头发成束,难以梳理,皮肤增厚,渐长银屑。2年前患儿因长期鼻塞不愈去市儿童医院就诊,拟诊为鼻窦炎。平素多汗,饮食不慎,食物性稍凉常易出现腹泻。形体肥胖,样子憨厚。皮损部位时有瘙痒难忍,但患儿仍能耐受,间断性外用药物止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既往史:5岁前极易患感冒,1~2月一次,常用西药配合中成药治疗。

  中医诊断:牛皮癣;鼻渊;西医诊断:牛皮癣;鼻窦炎;证型:先天元阳不足,寒邪冰伏治疗:助太阴保少阴;托法方药;附理加麻细:熟附子30g、干姜30 g、炙甘草60 g、麻黄10 g、细辛15 g(后下15分)、红参10 g(另炖兑入)、白术15 g、生姜15 g、大枣30 g、葱白1根。7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1000ml文火煎至100ml分两次早、晚服

  二诊:2007年1月17日药后出现但欲寐,皮肤痒加重,舌如前,脉转指下滑,效不更方,上方去姜、枣、葱,加乌蛇10 g、桃仁6 g、红花3 g.7剂。

  三诊:2007年1月29日药后仍嗜睡,多痰,大便日解一次,稍食凉物,亦能耐受,舌淡红,苔白润,脉指下滑。

  坚冰化为寒水,故多痰,苔润,脉指下滑,正气已强,顺势治疗,君药加量,四逆加小半夏汤:熟附子40 g、干姜50 g、炙甘草60 g、生半夏1 g 5、鲜生姜30 g.

  四诊:2007年2月5日(徒弟三诊治)

  服第一剂时出现头晕,可以上学,多痰如前,皮损局部痒加重,纳食较前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指下滑。

  虑患儿瘙痒难忍,治标,桂枝汤合桃红四物加味,3剂。

  桂枝20 g、赤芍20 g、桃仁10 g、红花6 g、川芎10 g、当归10 g、生地黄30 g、大枣45 g、生姜30 g、炙甘草30 g、生半夏10 g、蜈蚣2条(研粉冲)、穿山甲5 g(研粉冲)

  五诊:2007年2月9日皮肤潮红明显减轻,痒轻,舌淡红,苔薄白,左脉沉,右脉指下滑。左脉转沉,显然精血不足,但有形之血何能骤生,思虑再生三,仍应治本,兼以治标:熟附子45 g、干姜45 g、炙甘草70 g、北芪60 g、当归6 g、川芎6 g、牡丹皮9 g、紫草15 g、麻黄3 g、细辛15 g(后下15分)、白蒺藜6 g、白藓皮6 g.5剂。

  六诊:2007年2月14日药后头部增厚的皮肤成块脱落,显露出正常皮肤,舌稍红,苔薄白,左脉由沉转为细,右如前。此时正气可压倒邪气,但舌显现红色,虑其元阳外浮,去麻、细,加强益精血之力,5剂,方药如下:熟附子45 g、干姜45 g、炙甘草70 g、北芪75 g、当归9 g、川芎9 g、牡丹皮9g、紫草15g、白蒺藜10g、白藓皮10g、首乌10g、生龙牡各20g.分析患儿五运六气:出生时的气立由下分析可看出患儿是先天元阳不足之体,这与他所患疾病是相关的,可见中医学不但科学,而且是超前的。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更是中医工作者的骄傲,我们应该相应毛主席的号召,努力挖掘其宝藏。

  司天: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岁运:木不足;客气:太阳寒水在泉:太阳寒水;七诊:2007年2月24日阴囊皮屑脱落,但皮肤潮红,范围扩大,上及阴阜,痒甚,纳食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指下滑。皮屑的脱落,脉象的增强,说明正气已复,但伏寒尚未透尽,元阳尚有部分无法归藏,助太阴保少阴:附理合麻细:熟附子60g、干姜50g、炙甘草70g、麻黄10g、细辛15g(后下15分)、红参10g(另炖兑入)、白术45g、桂枝10g、赤白芍各10g.八诊:2007年3月2日阴囊部皮肤恢复正常肤色,但向上扩展的潮红之势未控制,延及小腹部,舌淡红,苔白腻,脉指下滑。

  目前已处于元阳恢复,但内在气机尚未复常,气血阴阳未达到该患儿应有的常态,故用阳和汤加北芪、附、细,气血阴阳四者并补。

  鹿角胶6g(烊)、麻黄5g、桂枝10g、白芥子7g、炮姜炭7g、炙甘草60g、熟地黄10g、细辛15g、熟附子60g、北芪75g、砂仁6g(打)

  九诊:2007年3月12日药后所有症状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守上加小半夏汤开通道路,促使入络之余邪一并化为无。

  鹿角胶23g(烊)、麻黄5g、桂枝10g、白芥子7g、炮姜炭7g、炙甘草60g、熟地黄10g、细辛15g、熟附子60g、北芪90g、砂仁6g(打)、生半夏10g、鲜生姜10g.5剂。

  十诊:2007、3、17头部遗留少许皮损已全部复常,左腑下皮肤潮红,范围5×4cm,阴囊部范围又反复扩大,近两天出现鼻塞,流涕极多,痰多。舌淡红,苔略黄,脉指下滑。邪气顺势一路处透,现已在太阳之表,因势而治,小青龙汤5剂。

  麻黄3g、细辛20g、桂枝23g、赤芍23g、干姜15g、五味子10g、炙甘草90g、生半夏10g、鲜生姜10g、熟附子60g.十一诊:2007年3日30上方服至第二剂出现全身发麻,连服5剂发麻一直持续,第3剂时呕吐一次,较多痰涎,并难以入睡,头胀,第4、5剂睡眠亦不安,较第3剂减轻,所有皮损顿然淡化,几乎接近正常肤色,详察可见印迹一圈,粉红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总按:元阳之气不断归位壮大,临床症状4年顿然消失,仗已打赢,但残兵败将仍需收拾,减量治本:附理麻细小半夏:熟附子45g、干姜45g、炙甘草60g、麻黄3g、细辛10g(后下15分)、红参10g(另炖兑入)、白术30g、生半夏10g、鲜生姜10g.嘱每3日一剂,之后每5天交替服药将余邪彻底扫除干净。病例二渐进性双足肥大异常、瘫痪9年

  患者男26岁广西玉林人

  初诊日期:2006年11月3日主诉:渐进性双足肥大异常、瘫痪9年现病史:患者足月大时其母发现其双足较常人大,随年龄增长渐愈大于常人。17岁时因双膝疼痛无法行走卧床至今,因家境贫寒,当时找中医服药治疗,效不佳未再诊治。2004年出现咳嗽,尿少,日尿量700~900ml,当地医院查肾功能,提示肌酐增高,诊断肾功能衰竭。进一步全身检查,诊断如下:(详细资料未带)1、肾衰,肾积水;2、腹水查因;3、膀胱多发性憩室;4、淋巴管瘤;5、纵隔增宽、心脏增大。予透析治疗,其用药不详。之后间断进行透析。2006年9月17日透析后出现血尿,而且每进行一次透析后,尿量减少一次,血尿经输血后可消失。患者平素易患感冒。颈部,背部自觉发凉,盛夏时亦无汗出,常伴低热,T:37.5度,但无鼻寒、无流涕,全身皮肤发热,人又极怕冷,大便3~4日一解,质干结,状如羊矢,小便日500~700ml,双足肥大麻木,下肢浮肿,如象皮腿,非凹陷性,下肢抬高后浮肿可减轻,但知觉正常,纳可,舌淡暗,体胖,苔白腻,脉沉微。

  中医诊断:寒伏少阴,元阳式微治法:托透伏邪,温益元阳,化气利水方药:四逆汤、麻细、防已黄芪汤、五苓散合用北芪250g、防已30g、熟附子3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麻黄30g、细辛45g(后下15分,逐日叠加至60g)、紫油桂6g(小米吞服)泽泻20g、猪苓15g、茯苓45g、白术90g、葱白半根、白芷15g(后下5分)、九节菖蒲15g.10剂。

  服药3剂后出现胸闷,呕吐,呼吸不畅,坚持服完药尿量增加,但一周后又复常。电话询问药后是否有汗出,答案是无汗。

  按语:如此大剂量用药,患者仍无法打开玄府,实属沉寒痼冷,坚冰难化,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而肺主皮毛,通调水道,又主治节,为相傅之官。由此患者使我深深理解了“金生丽水”的内在含义和在临床中遇到伏寒深重之患者,玄府的开合是何等的重要,《金匮》大小续命汤中麻黄的使用正是此理,明此一理,临床的疑难杂症就多了一条治疗途径。此病例的失败为日后临床的提高作了铺垫,仲景圣人的智慧是指导我们攻克顽疾的金钥匙。病例三小儿过敏性咳嗽

  患儿男5岁

  初诊日期:2006年10月18日主诉:反复咳嗽半年现病史:半年前因感冒发热,吊针3天后热退,之后出现咳嗽至今,遇风则作,晨起时有打喷嚏,咳嗽日夜发作不定,无痰。常常清喉咙,尤其在安静时,若玩耍或有事做时极少,劳累后不会诱发。无明显怕冷,颈以上汗多,大便尖部略干,夜尿无,纳食正常。近一年反复口腔溃疡,常予健儿清解液或煲服生地黄,麦冬,灯芯草糖水,触诊双膝不凉,手心微热,咽部暗红略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中医诊断:咳嗽西医诊断:慢咽

  证型:肝气犯肺治法:平肝益肺方药:四逆散加味柴胡6 g、白芍10 g、枳实6 g、炙甘草3 g、细辛3 g(后下15分)、侧柏叶6 g、白藓皮6 g、川贝母4 g(打)、百合20 g.xx剂。

  二诊:2006年10月20日:症状如前,无明显好转,余同前,唯脉转指下滑。

  证型:少阴伏寒。

  方药:四逆汤加味按语:药后无效,舌如前,但脉已转指下滑。虽然脉象通过调木金气机的逆乱,恢复至正常,说明此患儿咳嗽机理之本并非简单的气机升降失常,而是生命整个圆运动的初始之力不足,每个人生活在宇宙之中,均有天地造化给予的天圆地方之大小和其蕴藏之能势,气机的复常使脉象已起,说明失圆的圆运动复其最低能势的天圆地方,但未复其应有的天圆地方,综合分析乃属下焦有阴寒之邪,致龙火上越于咽部,由于邪气尚浅,一则能耐受四逆散之疏散之力,二则疾病发展不深,不速,咽部暗红乃属龙火上越郁结于咽部,非实火,非新感阳邪,所以表现为暗红,“郁者散之”,不必苦寒直折其火,反复口腔溃疡同理,只是龙火所循经脉与咽部不同,病位在上。上部的病变是“火性上炎”之特点,若是机体产生寒、湿之邪,“水性下趋”亦是同理,中医之最高境界始终认为“道法自然”和“本立而道生”。予以治本,四逆汤:熟附片15g、干姜15g、炙甘草15g、细辛6g(后下15分)、百合20g(增液行舟之意,助咽部所凝结之痰的化和滑出)、厚朴5g(降阳明燥金,燥金一降,气逆所致之咳即停)、猫爪草15g(散咽部肿结)。7剂。

  三诊:2006年10月30日药后患儿痰特别多,清咽次数减轻,口腔溃疡消失,触及双膝微凉,舌脉如前,咽部郁结之龙火渐散,下焦阴寒之邪渐化为目前可征的有形的痰液,目前邪正交争,下肢元阳尚未完全恢复,故其膝反觉发凉,因势而治,予真武汤原方原量一鼓作战,将痰液化为无形之气,肺为娇藏,居人身最高位,称之华盖。方药:茯苓45g、白芍45 g、白术30 g、熟附子20 g、生姜45 g.10剂,2日一剂,加水400ml一直文火煎至100ml顿服。

  四诊:2006年11月10日其母代诉,患儿已完全恢复,无不适,此患儿整个治疗过程就是道法自然、高山流水之理,“高山流水”之法可运用于所有疑难病的治疗中。这是本人感悟中医的最大体会。病例四绝经期综合征

  花xx女60岁电话:初诊日期:2006年8月21日主诉:烘热,汗出,眠差半个月现病史:半个前突发烘热汗出,不定时,难以入睡,或入睡不实,易惊醒,醒后心悸,烦躁,略显口干但不思饮,自已考虑是更年期,服太太静心口服液,初服两天有效,继服无效,女儿孝顺带其母前来调治,诉其目前已退休5年,性格一直开朗,自年轻时大便一直日解数次,稍食不洁之物或生冷之物不到2分钟必解稀水样大便,畏寒已多年,盛夏时又因汗多怕热,但空调又不可过低,自诉不知是寒是热,查舌红,苔白腻,脉搏指。

  中医诊断;汗证、失眠西医诊断:绝经期综合征证属:水火不济(卦);根本为少阴虚寒(手足少阴两经),即锅底火不足。予附子理中加味:制附片30g、干姜30g、炙甘草30g、生龙牡各15g、山萸肉15g、党参24g、土炒白术24g、砂仁10g(打)嘱服药时间为辰酉时,助先后天之阳。xx剂。

  二诊:2006年8月30日服上药第一剂后,诸症消失,顿觉全身舒畅,但服第5剂时症又反复,舌红已转为淡红,白腻苔已消,脉已转指下滑。药证合拍,水火不济已达水火既济。

  证型:少阴虚寒,方药:四逆汤加砂仁:熟附片60g、干姜70g、炙甘草80g、砂仁10g(打),10剂。服法如前。

  按语:药后由低层次平衡转为高一层次的不平衡,说明体内伏寒未除尽,元阳之气受损,只须补锅底下之火并纳五脏之阴(老年人属枯木,阴精所奉其人寿,砂仁的用法乃清。钦安的思想。

  三诊:2026年9月7日症状:服药后第三天,下肢肿,膝关节痛,大便不成形,日解1~2次,无腹痛,无唇舌发麻,无头晕,纳食减,但神转佳,纳睡眠极好,查舌淡红,苔厚白腻,体胖,左手三部脉沉而无神气,右手脉中沉取略搏指,关滑。

  证型:下焦火衰,伏寒停留处方;四逆汤合麻附细熟附子70g、干姜80g、炙甘草90g、麻黄5g、细辛30g(后下15分)、葱白3根(后下10分)。12剂。

  用法:加水1000ml文火煎至400ml分早午晚三次服。

  按语:通过服药前后对比,此患者体内伏寒停留不浅,大剂量四逆汤后,将部分寒冰化为寒水,寒湿,故以下肢浮肿为主,膝关节为井荥俞经全的合穴部位,合穴部位疼痛,元气必定不足,苔由二诊的薄白转为厚白腻,亦是阳虚湿停之象。但由于邪气的减少,病人自觉精神绝对好转,亦说明药后元阳之气——生命之根,坎中真阳在逐步恢复。治病要求本啊!唯有这样将病人的生命祝为珍宝,只要来求诊患者,耐心为其解释今日病之由来,将来可能潜在的危机,劝其既然来治就应达到“治未病”的效果,吾辈乃炎黄子孙,利用祖先创造的医学为我同胞服务,实乃要有三丰祖师二十字决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诊:2006年9月21日症状:药后下肢肿消失,膝关节痛消失,只是下蹲时觉不适,无明显疼痛之感,睡眠时有一晚难入睡,睡眠质量尚可,大便日解1~2次,不成形,查舌淡胖,水滑,苔薄白,右尺部沉取和缓,左尺沉缓,自测血压198/127mmHg,但无头晕,头胀,头痛。

  证型:少阴虚寒处方:人参四逆合来复汤合肾四味:熟附子60g、干姜70g、炙甘草80g、生龙牡各15g、龟板15g、红参15g、山茱萸30g、紫油桂3g、仙灵脾30g、菟丝子30g、补骨脂30g、枸杞子30g.按语:元阳渐复,阴寒渐消,几近消失,故下肢水肿,膝关节疼痛均可得到元阳的敷布,下蹲时的不适,血压如此增高但患者无西医高血压的一丝症状,两者的机理完全不同,此患者四诊后元阳的功能基本恢复,但阳生阴长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的血压增高只是元阳恢复,真精未填充经脉所致,而西医的高血是元阳被寒邪所压,龙雷之火和或浊阴上偺阳位,临床指标异常,内在机理完全相反。舌淡胖,水滑,苔薄白,元阳尚未完全恢复,但舌苔的消退说明即将达到离照当空,这是用八卦中之离卦到位的理解病情和病势的缓急程度。所以药量反而可减少。左脉沉,元精不足,右脉和缓火土已强壮,故加肾四味平补肾中阴阳。

  五诊:2006年9月28日症状:睡眠质量好,寅时醒,醒后精神精力极佳,白天不觉疲劳,只觉唇、口腔内干燥,有热感,夜尿增多,1~6次/次,舌淡红,苔黄白腻。脉如前。

  证型:下焦气化力欠足处方:9月21日方加砂仁。

  按语:此阶段已是调治最后阶段,患者元阳气足,但中焦运化布精之力未恢复正常,寅时是全身气机发动之时,患者寅时醒来,是得天助之力,(子午流注寅时循行于肺经,而肺主一身大气,朝百脉),夜尿增多是下焦气化力欠足,唇、口腔内士燥是下焦之火无法将真阴蒸腾于上,导致上焦显现气有余而阴不足,《内经》曰:气有余便是火,故而有发热的感觉,但右手脉自四诊(9月21日)已恢得至指下滑,故而只须在原方基础上加砂仁一味将体内的真阴纳回五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自能达到阴平阳密。所以此阶段重在用药物调动患者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故而不必多服药,嘱隔天服药,估计每逢3、5、7、9奇数之日临床症状会自行消失。此患者一直坚持自学中医至今。偶来咨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病例五心肌劳累

  女59岁

  初诊日期:2006年10月13日主诉:心前区闷紧两天现病史:两天前突发心前区憋闷,未服药,昨晚9时自觉症状有所加重,担心“心梗”在中山三院急诊诊治,查心肌酶五项: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少量T波倒置。静脉给予丹参注射液,果糖,口服银丹参滴丸,效不佳今日来看中医。就诊时心前区由闷紧转为间断性闷痛,似有猫抓一样难受,双下肢轻微浮肿,凹陷性,下午3时后加重,白天小便正常,夜尿两次,有排尿不畅之感,尿流偏细,日夜均多汗,尤其在天热时汗出量大,头发如洗,难以入睡,纳食差,胃脘无不适,既怕冷又怕热,但性格平和,讲述病情时无担忧语气,查舌淡红,苔薄白浊,左手脉寸关弦,尺沉,右手尺脉沉取指下1/3,寸关不及。

  中医诊断:胸痹(心阴阳两虚)

  西医诊断:心肌劳累治法:温阳敛阴处方:桂枝附子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及丹参饮。

  桂枝30g、白芍30g、炙甘草65g、生姜30g、大枣90g、熟附子45g、红参15g(另炖)、砂仁10g(打)、檀降香各10g、生龙牡各15g、茯苓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5剂。

  二诊:2006年10月18日症状:药后心前区闷、紧、痛明显缓解,但下肢浮肿加重,大便泻水,日2~3次,小便已通畅,多汗明显减少,舌转暗红,苔黄浊,左尺沉取指下1/2,寸关指下滑,右尺沉取指下滑1/2.证型:心阳不足。

  处方:四逆汤合瓜蒌薤白桂枝白酒汤加味。7剂。

  熟附子30g、干姜40g、炙甘草50g、桂枝15g、瓜蒌皮10g、薤白12g、白酒2两,葱白3根、茯苓20g、土炒白术30g.按语:一诊后,部分飘游的心阳回位,心阴被敛,故而主症明显缓解,脉增强。但病本之象显现,下肢水肿,舌质转暗,遂转为治本,四逆汤鼓动元阳之气,瓜蒌薤白桂枝白酒汤温通心脉,散开郁结之气,气行则血行,不用活血药心脉瘀阻之象自能消失。

  三诊:2006年10月25日症状:2剂药后出现头晕不能站立,心脏有落空感(期前收缩),持续三小时,当时未服蜜糖水,电话咨询方知七年前曾患食道癌症,能有此反应乃阳气发动与阴邪相争,嘱不必担心,5小时内会自行消失,头部多汗,舌淡暗红,苔白腻,脉双尺指下滑。

  证型:寒饮上冲。

  处方: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熟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60g、丹参15g、茯苓30g、桂枝30g、白术30g、高丽参10g、紫油桂3g(小为吞服)、砂仁10g(打)、山茱萸15g.按语:药后头晕不能站立,并出现期前收缩,乃阳气发动与体内阴邪相争,说明病人少阴寒凝严重,此时做为医者,只要能明白服药后的反应及其机理,心中就可坦然面对临床的病情变化,故而病人咨询后决心坚持,最终雨过天晴,通过这短短三小时的不适将少阴经之寒邪化为乌无,减少了以后真心痛,脑血管意外等重大疾病的发生。

  四诊:2006年10月30日症状:患者已无任何不适,要求开一保健要方,征对她本人体质,一周服一剂,查舌转淡红,苔中白,脉均指下滑。虑其年过六旬,曾患Ca,固护元阳为第一要义,处方为四逆合肾四味加味:熟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60g、砂仁15g、肾四味各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生姜45g、葱白2根、大枣60g.今年春节后特来拜年,诉冬季回北方老家亦无恙。

  病例六牛皮癣

  男37岁已婚未育出生日期:1970年7月30日初诊日期:2006年6月7日主诉:全身密集银屑皮损3年,最大范围5×7cm现病史:3年前出现全身散在银屑皮损,渐增多,面积扩大,以头部最为严重,四肢、胸腹、背散在,头部皮损时痒,余部位不痒,口干苦,不喜饮,喜食生冷食物,大便日一解,成形,纳眠正常,舌边尖红苔白厚,双尺脉沉。

  既往史:小三阳中医诊断:牛皮癣西医诊断:同上证型:少太阴寒、湿、毒方药:四逆汤加苍白术:附子45 g、干姜45 g、炙甘草45 g、苍白术各30 g.7剂。

  二诊:2006年6月21日症状:病史如前,皮损药后增多,局部皮损有发热、痒感,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不厚,左手脉沉,右脉缓。

  证型:同上处方:1.附子60 g、干姜60 g、炙甘草60 g、苍白术各45 g.20剂。2.若皮损无法忍受,服桂枝加葛根汤。桂枝30 g、白芍30 g、生姜20 g、大枣20 g、炙甘草20 g、葛根30 g.三诊:2006年7月13日(徒弟二明诊治)

  症状:皮损银屑部分转薄,药后出现嗜睡,大便时有干结,2日一解,下午手足麻间作,舌脉同前。

  处方:附子60 g、干姜60 g、炙甘草60 g、苍白术各45 g,桂枝10 g.四诊:2006年7月20日(徒弟二明诊治)

  症状同三诊,守方原量7剂。

  五诊:2006年7月27日(徒弟二明诊治)

  症状:皮损范围缩小,余无特别,守方另加入砂仁15 g,7剂。

  六诊:2006年8月3日(学习归来)

  皮损无好转,舌淡红,苔黄腻,脉沉。转为托透。伏寒深重非托透法难以解除。

  处方:四逆汤合麻细: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60g、麻黄20g、细辛30g,7剂。

  七诊:2006年8月10日银屑变薄,范围渐缩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加强托透,熟附子70g、干姜60g、炙甘草60g、麻黄20g、细辛45g,苍耳子30g、桂枝9g.7剂。

  八诊:2006年8月18日皮损转为鲜红色,肤痒加重,因搔抓部分有渗液,舌脉如前,改服养血凉血祛湿解毒搜风7剂治标:当归30g、生地黄30g、赤芍15g、牡丹皮10g、桂枝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白藓皮30g、首乌30g、白蒺藜30g、乌稍蛇30g、紫草15g、生姜10片、大枣20g、炙甘草10g.

  九诊:2006年8月24日药后渗出液吸收,但瘙痒后渗出反复,汗多,舌淡暗,苔白黄厚,脉顶关。标本同治。乌稍蛇15g、全虫6g、蜈蚣3条、熟附子120g、干姜60g、炙甘草60g、麻黄5g、细辛45g、葱白5根后下10分,地骨皮30g.7剂(冰渐化水,湿毒重)。

  十诊:2006年8月31药后出现流涕,舌淡暗,苔黄白不厚,脉顶关。治本后正气增强,目前已出现正邪相搏阶段,必须助正抗邪,大剂量四逆汤合白通汤7剂:熟附子180g、干姜60g、炙甘草60g、葱白5根后下10分。

  十一诊:2006年9月15日头部银屑细屑样脱落,并可见新鲜肉芽样皮肤,但腰以下如前。舌淡红,苔又转白厚腻,脉指下滑,标本兼治,7剂,(正气已达到又高一层次水平,防正邪相争血分之毒郁阻,加用降阳明燥金之牡丹皮、赤白芍)。

  熟附子2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麻黄15g、细辛60g、乌稍蛇30g、赤白芍各30g、牡丹皮20g、巴戟天30g.熟附子每日叠加20g至唇舌微麻为度。

  十二诊:2006年9月22日熟附子用至300g出现排毒反应,皮损瘀红,仍痒,舌淡红,苔黄浊,脉指下滑,(正气低水平恢复,升降并调,缓解临床症状)。

  熟附子25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麻黄10g、细辛60g、首乌30g、白蒺藜15g、紫草15g、赤白芍各30g、牡丹皮15g.

  十三诊:2006年10月18日头部皮损范围缩小1/3,今日始告知已患精神分裂症数年,每年秋天必发,10~12月住院治疗,今年未发,建议西药减量,由2粒减为1粒,舌淡红,苔黄白腻,体胖,脉沉,守方治本的同时加用大量北芪托腐生肌20剂。

  北芪250g、熟附子30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细辛45g、麻黄5g、砂仁10g、茯苓45g、大枣145g.

  十四诊:2006年11月15日服药期间出现瞑眩现象两次,两眼现白光,同时睾丸胀痛,恶心,大便烂,日两次,喜暖饮,眠正常,左脉指下3/4,右脉关尺之间,舌紫,苔白厚腻,加强温化寒冰,上方改干姜150g、细辛60g、砂仁米30g、加生姜75g、紫油桂3g(小米吞服)、葱白3根,去大枣、茯苓,7剂,1剂药服2天,缓治。

  十五诊:2006年11月29日此次药后无任何排毒反应,以前皮损范围小的已痊愈,大部分银屑转薄,可看到皮肤,背部、下肢范围约7×5cm皮损如前,腹部时有气胀。舌暗红,苔白浊,双手脉均指下滑,左<右,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开中焦,气行则胀消。上方加生半夏30g、厚朴23g、黑木耳30g去砂仁,桂枝。

  北芪250g、熟附子30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细辛75g、麻黄10g、云苓45、生半夏30g、厚朴23g、黑木耳30g、黑木耳30、葱白一根。

  十六诊:2006年12月14日皮损略痒如前,去葱白,加当归50g(温升厥阴风木以达养血止痒)。15剂。

  十七诊:2006年12月19日头部大块银屑脱落,十分之八痊愈,双手脉指下和缓,加强托毒,15剂。麻黄30g、细辛90g、生半夏60g、当归60g、加核桃6枚、大枣135g、葱白一根。

  十八诊:2007年1月26日(吾学习,三明徒弟接手治疗)

  药后第一周时有一晚出现腹泻,稀水样,10余次,伴疲劳。目前难入睡,易醒,舌边略红,苔白厚,脉指下滑。

  遂用附理、麻细、小半夏、来复汤:北芪250g、当归60g、熟附子300g、干姜150g、炙甘草120g、红参50g、白术75g、细辛90g、麻黄20g、生半夏75g、生姜75g、核桃6枚,生龙牡各45g、山茱萸90g、大枣145g.十九诊:2007年2月8日精神分裂症于28/1发作,表现为难入睡,双目不转动,似沉思,大量吸烟,但四肢皮损近愈,唯背部如前,腹部好转,舌淡红,苔白厚,脉不敛。分析患者五运六气结合目前乃处厥阴风木初之气,有风火相煽之势,遂治以敛降阳明躁金为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理中加味4剂。

  桂枝15g、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干姜15g、党参15g、白术30g、生姜30g、大枣75g、白蔻仁15g、白芍23g、阿胶15g、黄芩18g、茯苓20g、木香30g、黄连5g.该患者的五运六气为:司天:太阳寒水;主气:太阴湿土;岁运:金太过;客气厥阴风木在泉:太阴湿土;二十诊:2007年2月12日药后精神顿觉好转,头脑转清,因患者自身因病钻研学习《易经》,《伤寒论》,遂详细为其解释上方轻药协调气机升降,尤其是肝左升,肺右降之理,是将壅于上()离卦之“君火以明”之火敛降于()坎中化生元气,再有序温升。患者极快明白其中之理,信心大增,遂守上方去木香、黄连、阿胶、白蔻仁,10剂。

  桂枝15g、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干姜15g、党参15g、白术30g、生姜30g、大枣75g、白蔻仁15g、白芍23g、黄芩18g、茯苓20g.二十一诊:2007年2月25日此二周精神症状间有出现,纳眠如常,舌稍红,苔黄白腻,左脉显大,右脉有根,指下1/2.左脉大,精不足,用后天补先天法:附理小半夏加味。7剂熟附子60g、干姜70g、炙甘草80g、党参50g、白术75g、白蔻仁15g,砂仁15g、生苡薏仁30g、菖蒲20g、生龙牡各45g、生半夏45g、生姜45g.二十二诊:2007年3月5日上肢头部皮损已痊愈,唯背无效,思想混乱,易烦躁,舌瘀红,苔黄浊,脉失冲和,治以协调节机升降为主,7剂,敛降升发并用,以期达到水火相济。

  熟附子12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乌梅69g、阿胶15g、黄连5g、牡丹皮15g、赤白芍各23g、砂仁30g、菖蒲20g、远志6g、生龙牡各30g.二十三诊:2007年3月12日服上方后,精神复常,舌淡胖,苔白浊,脉冲和,指下和缓,守上方,黄连用3gg加生半夏45g、生姜45g、祛除无形之痰饮。

  按语:此患者治疗九个月,目前总的病情控制良好,尤其是牛皮癣目前无特效药,一路治疗过程可以看出,总的病机不离土不伏火,厥阴风木疏泻太过,太阴湿痰停留深伏,少阴寒伏元气大伤,气机升降出入乖乱,治疗过程辨证思维及用药也是我成长的一个过程,后期完全按照患者出生年月日及今年五运六气自己组方,出乎意料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由此可见,要纯中医解决大病,离不开六经辨证,“古方今能”人是天地的产物,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天地之理不变,那么六经辨证就不会改变,这种纯中医解决大病必须有胆识,但胆识的背后是沉甸甸的东方文化作后盾。病案七产后虚劳女32岁

  2006年9月8日初诊主诉:顺产后1年余,纳差,神疲。

  现病史:自产后出现极易乏力,伴怕冷,二便调,眠可,汗出不多,纳食无味,食量少,咽有痰。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2004年初在省人民医院拟诊甲状腺癌,(早期,行切除术)

  中医诊断为:太少阴寒症(虚劳)

  西医诊断;亚健康治法:托透寒邪处方:四逆汤合麻附细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砂仁10g(打)、麻黄3g、细辛20g(后下15分)。10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1500ml文火煎至400ml分2次早晚服。

  按语:患者神疲,纳差,舌淡脉沉弱,为太阴,少阴阳气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故用四逆汤以温元,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合用麻附细托透伏寒以求表闭开,寒邪出。

  二诊:2006年10月20日

  服药后无特别不适,疲劳减轻,纳增,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左侧尤甚,经前有乳房胀痛,西医B超示:自述乳腺小叶增生。

  证型:三阴伏寒。

  处方:当归四逆汤吴萸生姜黄酒汤。

  当归45g、赤芍45g、桂枝45g、细辛45g、通草30g、炙甘草60g大枣145g、吴茱萸30g、生姜75g、熟附子90g、黄酒250ml.8剂。

  用法:2日1剂,加水2000ml文火煎至300ml分2次服(早晚)。

  按语:经前乳胀,缘于阳明燥金敛降不力,太阳寒水阴寒用事,厥阴风木上升失序,阴寒之气血壅滞于阳明胃经所过之乳房,当归四逆吴萸生姜汤治厥阴经久寒,温经通脉,活血散寒,厥阴为三阴经开合枢之“合”,厥阴一合,寒邪或转至太阳经,或敛入少阴经,为下一步治疗打基础。

  三诊:2006年11月17日症状:服上药后经来较以往通畅,现恶心,疲劳,乏力,二便正常,纳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腻,双尺脉细滑,但显无力。

  证型:少阴伏寒(虚劳)。

  处方:熟附子120 g、干姜120 g、炙甘草120 g、砂仁米30 g(姜汁炒)。7剂。

  嘱患者如服药出现反应无法忍受时服蜜糖水1杯按语:二诊采用收敛厥阴,三诊时达到了邪气转入少阴之效,疲劳,乏力,恶心,是典型的少阴火不足,阴寒盛,故四逆加量并加砂仁姜汁炒,化湿醒脾,以达阳生阴长之效。

  四诊:2006年12月6日症状:服上药出现瞑眩,心悸,气短,难以呼吸,神志清晰,祈福医院急诊室观察三小时后自行缓解,静滴盐水一瓶,未用其他药物,第二天安睡一日。精神转佳,精力,体力均有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微黄,脉已起,双尺指下滑。

  证型:(饮停下焦)虚劳。

  处方:真武汤加附子甘草汤。茯苓45 g、白芍45 g、白术30 g、熟附子40 g、生姜45 g、炙甘草120 g.7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1500ml文火煎至200ml分早晚2次服。

  按语:四诊时患者由于出现瞑眩现象,是体内阳气鼓动蓄积之力,可以与阴寒之邪相争,经过休息,临床症状已近常人,双手脉中显示能量充足,此时已不必服药,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足以将所剩无几的一点饮寒之邪化为乌有,只是病家一时难以理解,遂予真武汤合附子甘草汤再助已复元阳之气化善后。病例八咽部梗塞

  女63岁

  初诊日期:2006年9月4日主诉:咽部有梗塞感,易疲乏1年。

  现病史:1年前出现咽部有梗塞感,极易疲乏,痰不多,口不干,不喜饮水,双膝凉,盛夏亦汗少,怕冷,无头晕,大便偏烂,日1解,夜尿无,纳食如常,睡眠尚可。舌淡暗,苔白腻,切脉所触之处皮肤冰凉,沉微。

  西医诊断:(中山医学院):1.上段气管囊肿,大小为2.1×2.3cm;2.食道静脉瘤;3.肝脏血管瘤;4.肝肾功能正常。(这项不属诊断)

  中医诊断:三阴伏寒。

  治法:托法。

  处方:麻附细汤合小半夏汤。

  麻黄6g、熟附子90g、细辛30g(后下15)、生半夏30g、鲜生姜30g.7剂。加水1500ml文火煎至150ml分早晚两次服二诊:2006年9月11日症状:药后第三天出现夜晚头痛,持续两个晚上,双坐骨神经痛持续至今。偶有恶心,纳可,大便正常,舌淡暗,体胖,边有齿痕,少苔,脉沉。

  证型:同上。

  处方:上方加四逆汤、核桃4枚,大枣145g.7剂。

  按语:药后夜晚头痛,属阴寒之邪“同气相求”,夜属阴,日为阳。坐骨神经痛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头为诸阳之会,正邪交争之部位发生在头部,反应邪有由阴转阳之势,舌质转暗,本象显露,是体内凝结的血脉渐化。体胖,边有齿痕是冰渐化为寒水,少苔阴精亏乏,脉沉阳微,故加强温化之力并配合大枣,核桃养阴益肾。

  三诊:2006年9月22日。

  症状:头痛未再出现,坐骨神经痛渐减轻,但难入睡,夜尿4~5次,口不干,精神尚可,纳好,大便正常,舌淡暗红,苔薄白,双手脉均指下滑。

  证型:三阴伏寒,气血阴阳不足。

  处方:阳和汤:熟地黄30g、鹿角胶15g(烊)、麻黄10g、桂枝20g、白芥子12g、炮姜炭20g、炙甘草100g、细辛45g(后下15)熟附子90g、砂仁10g(去壳后姜汁炒)、红参10g(另炖兑入)、五灵脂10g.按语:元阳已复大半,阴寒之邪渐化,双手脉显示元气大复,难入睡夜尿多为尚有少许浮游之阳离位,尽管坎中真阳渐复,但裹带真阴之力不足;阴寒之邪渐化,但并未完全化为乌有,只是现阶段水平的平衡,说明治病尚有一段路程,只有把病邪的巢穴挖掉,病人才能彻底治愈。

  四诊:2006年11月2日。

  症状:2006年10月2日下午5时出现双足底发热,一直持续到凌晨4时发热自止,晚9点出现头难以忍受,但坚持未服药,持续到10月3日下午5时自止,余无特别。舌如前,脉左尺沉,右指下滑。

  证型:如前——少阴伏寒。

  处方:真武汤:茯苓45g、白芍45g、白术30g、生姜45g、熟附子90g炙甘草90g.5剂。

  按语:下午5时为酉戍交替时辰,凌晨4时为寅时,酉时子午流注于肾经,戍时流注于心包经,寅时流注于肺经,从酉到寅,即从肾至肺,所过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四经,足底为肾经所过之处,故酉至寅足底发热说明体内相火失藏,这里又涉及了内经标本中气的内容,因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但厥阴经的转化是从中气,即从少阳转化,而少阳在五运六气中属少阳相火,故其相火外泻,此阶段邪伏少阴,故足心发热,而非其他部位。基本概念君火,相火、阴火若分辨不清,临床则无法把握精确的辨证而用药。头痛起于亥时止于申时。由三焦——膀胱,三焦主气,膀胱主气化,头为诸阳之会,故而寒气的过盛上冲无法携带温血荣养头部,出现一则不通则痛,二则不荣则痛,下午5时入于足少阴肾经,肾中相火可制约寒邪,头痛消失,此反应说明患者肾中元阳之气,部分恢复,尚有阴寒之邪潜伏于里,治疗故用真武温益元阳化寒阴之邪,防其上冲。

  五诊:2006年11月15.症状:咽、气管病灶部位堵塞感明显减轻,时有心悸,上肢胃脘部冰凉,时有疲劳,但身汗略多,余正常,舌暗红,苔白腻。

  证型:同四诊。

  处方:上方附子、炙甘草由90g增加至120g、加紫油桂3g(小米吞服)、桂枝30g、生龙牡各15g.按语:心悸、汗多、胃脘凉仍是六经中少阴虚寒之象,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胃脘凉看似中焦之阳虚,实源于釜底火不足,即下焦坎中之阳不足,故守方加重附子用量,佐用紫油桂,合用桂枝甘草龙牡汤潜敛飘浮之阳,阳降回位,心悸,汗多自然消失,此乃中医左升右降之理,即内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六诊:2006年11月30日。

  咽部异物感偶有感觉,间有脱肛和痔疮脱出,但均可自行回缩,未在本科治疗时,若发生脱出均不能自行回缩,患者已觉精力较同龄人佳,舌暗,边可见瘀点,苔薄白,双手尺脉沉。

  证型:如前。

  处方:四逆合麻细合桂甘龙牡加北芪、菟丝子。17剂,每2日1剂。

  熟附子12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桂枝20g、生龙牡各20g、麻黄20g、细辛20g(后下15)、菟丝子30g、北芪90g.按语:在前基础上配合运大气,复轴转轮,此方既复气机升降出入,又加复轴转轮,提升中气,综合两大法,旨在将邪气趋出,正气恢复,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复轴转轮乃河图之论。详参河图之参悟。

  七诊:2007年1月5日。

  服上药期间,曾出现足踝关节,胁肋痛一周,咳嗽,并咯出白色块状物和顽痰,余无特别,神极佳,舌暗见瘀点,脉指下滑。

  按语:邪祛正复,以附理加肾四味善后调理:熟附子60g、干姜75g、白术75g、红参30g、炙甘草80g、肾四味各30g.直至总结材料,患者尚未行相关检查,但自觉已无不适。病例九小儿过敏性咳嗽之二

  女4岁半出生日期:2002年7月5日

  初诊:2006年12月7日主诉:反复咳嗽3个月现病史:3个月因受凉出现咳嗽,曾中西药多次诊治,咳嗽难以断根,目前以白天咳为主,夜间亦咳,但不多,痰少难咯,偶大力咳可咯出极少许黄白色痰。平素极怕热,夜睡时经常伸出四肢,踢开被子,背部汗极多,睡眠及剧烈运动后尤为严重,大便二日一解,先干后成形,纳可,无鼻塞,无流涕,手膝独凉,面色萎黄,不思饮。舌淡红润,苔薄白,脉沉(指纹仍显露,青粗大达命关)既往患者就诊西医多,而且每次生病的第一个症状就是咳嗽。

  中医诊断;少阴伏寒——咳嗽西医诊断:过敏性咳嗽。

  处方;四逆汤合麻附细加味。

  熟附子24g、干姜10g、炙甘草48g、麻黄3g、细辛10g(后下15)、百合30g、厚朴10g、北杏6g、五味子5g.7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1000ml文火煎至100ml分早晚两次服。

  二诊:2006年12月14日。

  症状:药后3剂咳消,咽时有痰,全部服完汗亦明显减少,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证型:太阴不足——痰饮病。

  处方:小建中汤加味:桂枝10g、白芍20g、生姜10g、大枣15g、炙甘草6g、饴糖60g、砂仁7g(打)、茯苓10g、僵蚕6g、桑白皮6g、款冬花15g、生牡蛎10g.15剂。隔天服药善后,彻底改善元阳不足之体质。

  按语:此患儿之情况临床非常多见,小儿科为哑科,故心中必须明了小儿特有的生理、病理,肺脾肾三脏之不足与心肝二脏之有余儿科医生均知道,但内在蕴含着五运六气的知识目前学习中医的人知道不多,一谈到咳嗽、感冒、发热,极易用贯有的西医之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病理指导中医临床用药,许多中医临床医生由于没有将四部经典用心钻研,往往见咳止咳,中医的天人一体观,整体观无法结合于临床。此患儿初起为感寒,现在已无鼻塞,流涕等太阳之表证,而是以下寒上热为主要临床症状,下寒为坎中真阳不足,故手膝独凉,不思饮,大便干末成形(由下焦累及中焦),年已4岁半,仍有青、粗大达命关之指纹显现,脉沉,上热为少阴君火不能敛降,故多汗,痰少,难咳,色黄。治疗既需用四逆汤导龙归海,又需用麻附细将寒托透而出。同时潜降阳明燥金,针对其咳嗽、大便、出汗情况,加用百合、厚朴、北杏、五味子。经方治病若辨证正确,用药到位,效若桴鼓,此乃一典型病例的实践证明。二诊尽管临床症状消失,但小儿之脉仍沉,此时采用三阴统于太阴,亦《内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而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气,调和营卫,固实腠理,佐以少许益肺之品,双补手足太阴,中气健旺,生命自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能形成,个体小宇宙顺应了自然大宇宙,真气从之,病安何来。病例十鼻腺样体肥大

  男5岁出生日期:2001年5月17日初诊日期:2006年12月6日。

  主诉:夜打呼噜,并咳嗽3个月。

  现病史:三个月前因鼻塞,咳嗽,夜打呼噜就诊于儿童医院,拟诊鼻腺样体肥大,建议手术治疗,家属未同意。今慕名前来看中医。鼻涕质稠,色绿,出汗不多,大便正常,纳食正常,舌稍红,中间少许剥脱苔,余呈薄黄腻苔,脉沉。

  中医诊断:少阴伏寒——鼻渊。

  西医诊断:腺样体肥大。

  处方:托法。用四逆合麻细白芷。熟附子20 g、干姜10 g、炙甘草40 g、麻黄5 g、细辛10 g(后下15分)白芷5 g(后下5分)。5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700ml文火煎至80ml分早晚两次服。

  二诊:2006年12月11日症状:药后偶咳,打呼噜减少,舌淡红,水滑,苔白腻,左尺沉右尺指下。

  证型:同上处方:上方加砂仁(打)。10剂。

  按语:根据患儿出生年月日分析其五运六气为:岁运:水不足,司天为厥阴风木,在泉为少阳相火,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就诊为2006年12月,丙戍年,六之气,天地以太阳寒水为主,水克火,即目前的运气与患儿之运气处于五行相克状态。药后症状大减,守方加砂仁促使阳生阴长,加强藏元固根功能。病例十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致失眠

  男29岁初诊日期:2006年11月10日。

  主诉:难入睡2年。

  现病史:2年前因思虑过度,出现失眠,一夜不睡或1~2小时,以难入睡为主要表现,一但入睡,质量较高,梦不多,渐渐伴有手震,头晕沉不清醒,汗不多,无明显畏寒,怕热,口干思饮,凉热均可,大便日一解,质烂,小便正常,纳食一般,舌淡红,苔白浊。脉:中医诊断:水火不济(失眠)。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处方:人参四逆汤合张锡纯的来复汤。5剂。

  熟附子50 g、干姜60 g、炙甘草90 g、红参15 g(另炖兑入)、山茱萸肉30 g、生龙牡各30 g、活磁石30 g、砂仁30 g(姜汁炒)。

  二诊:2006年11月16日。

  症状:药后症状无改善,出现口淡,大便转为正常,舌如前,右手尺沉取指下滑,左手尺沉。

  症型:同前。

  处方:熟附子100 g、干姜90 g、炙甘草120 g、党参60 g、山萸肉60 g、生龙牡各30 g、白术110 g、砂仁30 g(姜汁炒)、龟板30 g、紫油桂1.5 g(冲)。

  按语:患者虽然主症未改善,但脉象较前明显好转,尤其是右手火土脉,说明元阳渐复,并且由口干思饮转为口淡,大便由烂转为成形,说明锅底下焦火增强锅内中焦寒冰化为寒水,是趋向好的进步,故而此时用药必须加强锅底、锅内二火,并增加龟板之潜降,促水火之互济。

  三诊:2006年11月24日。

  症状:药后二剂出现冥眩一次,持续四小时,之后5天可入睡3小时,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双手均指下滑,但左小于右。

  证型:同上。

  处方:上方附子加至150 g.7剂。

  四诊:症状:药后睡眠保持入睡3小时,每日于下午5时舌苔渐增多,晨起厚白腻,中有裂纹一条,0.1cm深,双手尺脉指下滑。

  证型:同前。

  处方:半夏秫米汤合引火汤。7剂。

  生半夏75 g、秫米75 g、鲜生姜75 g、紫油桂1.5 g、盐巴戟30 g、天麦冬各30 g、茯苓45 g、五味子30 g、熟地黄60 g.按语:如此大量温益、潜降仍不能达到水火炎互济,虑上下阻隔乃中焦为关键,故暂以打开中焦为主,配以引火汤以期达到滋阴抱阳,使道路通畅,水火互济,阳能入阴则寐,后患者未来求诊,但根据临床经验,应当有效,而且患者出现瞑眩之象后,主症已改善,双手尺脉已和缓有力,为何不能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呢四诊时患者由其母陪同,隐约透露有难言之情,由此想到,生命的定义到目前无论在哪一学科均无统一的定义,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得神者则昌,失神者则死,生对于人而言,本人感悟元神为主,元气为辅,元神与元气是体用关系,在情志方面,元神的消耗,大量的临床使我感到针药的苍白无力,由此想到王凤仪说病,不用针药,往往达到起死回生之效,中医学的深奥令人惊叹,唯有不断潜心钻研,心怀济世救人之志,方可迈入大医之门槛。

  病例十二心慌头晕乏力12年

  女59岁初诊日期:2006年10月11日主诉:心慌头晕乏力12年。

  现病史:12年前因过度劳累出现心慌,头晕,极易疲劳,几乎不能劳作,10余年来痛苦异常,纳食减少,难入睡,易惊醒,大便中伴不消化食物,小便正常,怕冷,口不干,喜温饮,双膝独凉,全身汗多,胃脘进食后堵塞感。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P:46~54次/分。检查:省人民医院24小时动态心电图:①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夜间睡眠时);②短暂窦性停搏;③并行性偶发房性期前收缩,部分呈速发及短降房速;④偶发单源室性期前收缩。

  中医诊断:太少阴虚寒(心悸)。

  西医诊断:

  治法;温养中土。

  处方:桂附理中加生龙牡;熟附子30 g、干姜40 g、炙甘草50 g、红参10 g(另炖兑入)、生龙牡各30 g、白术45 g、紫油桂3 g(冲)。

  二诊:2006年10月18日症状:药后心慌略减轻,头晕间作,口干,咽干明显,喜温饮,怕冷,汗多减少,大便略干,需多食水果,无力排,尖干末烂,食欲大增,食量不多,乏力神疲,膝关节上楼梯轻痛,舌脉如前。

  证型:同前。

  处方:人参四逆合来复汤。7剂。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红参10g(另炖兑入)、山萸肉15g、砂仁10g(姜汁炒)、紫油桂6g(小米吞服)、桂枝30 g、白芷5 g(后下5分)、生姜75g、大枣120g、葱白3段。

  按语:初诊从三阴统于太阴入手,药后胃纳增强,胃气恢复,精微物质的转化增强,汗亦减少,说明营卫调和力增强,但主症缓解不明显,口干喜温饮,大便尖干末烂,无力排,神疲,乏力,膝上楼梯痛,说明坎中真阳仍被寒邪压抑,此时以少阴阳微显著,故以四逆汤为主,并加桂枝、姜枣、葱白、芷、温通心阳开心窍。

  三诊:2006年11月8日。

  症状:上药三剂后出现全身散在皮诊,患者自行将一剂药分作3日服,头晕未再出现,心慌、怕冷好转,大便日1解,成形,顺畅。舌暗红,苔薄白。脉象:证型:同前。

  处方:四逆合麻附细。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麻黄10g、细辛30g(后下15分)、葱白10根。

  按语:经前二诊治疗,元精元阳较前明显增强,迟脉已消失,皮疹显现说明元气此阶段有能力托透深伏之寒邪,故用四逆温益元阳,麻附细加强托透寒邪。

  四诊:2006年11月27日。

  症状:药后2剂全身皮疹已消,心率稳定在52~62次/分,稍食油腻食物则觉难以消化,胃脘部闷胀,大便正常,膝关节不痛,舌如前,左手脉已在指下,右手脉体窄,滑如豆。

  证型:同前。

  处方;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砂仁10g、每2日1剂。

  按语:病情已进一步趋愈,守方。

  五诊:2006年12月22日。

  症状: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过劳后需长时间休息,舌淡红,苔白,左尺脉沉,关纵向滑,右关尺略有搏指之象。

  证型:同前。

  处方:上方加北芪、茯苓、生龙牡善后,每3日一剂。

  按语:患者年近六旬,过劳后心气不足之象明显,四诊后经脉已经疏通,宜缓治,四逆守方加北芪,运大气,云苓利水助心阳,生龙牡敛降助方中气机升降有序,同时可达到藏神纳魄之功,使元气含舍元神,更好地生精,精气神一体以求达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当然这其中需患者心性的修养。

  病例十三类风湿合并肺纤维化

  女44岁初诊日期:2006年9月13日主诉:瘫痪并腕关节挛缩变形,僵硬,鹤状膝,剧烈疼痛10年。

  现病史:12年前患类风湿,渐发展为腕关节挛缩,耆形畸形,僵硬,膝关节肿胀畸形,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翻身、起床、穿衣、梳头、刷牙、拿碗拿筷、吃饭、洗衣、弯腰、行走困难,双手握力极差。2004年出现咳嗽,胸痛,南方医院诊为,右侧肺严重纤维化,功能几近丧失,左侧纤维化程度尚轻。现无咳嗽,汗出不多。

  初期患病后服雷公藤多苷片,2年后闭经。目前服左旋味唑半年,四肢冰凉,轻度浮肿,纳眠尚可,二便调。

  西医检查:RF(+),CRF(+),抗“O”时高时正常。双肺纤维化,右侧严重。

  中医诊断:三阴伏寒。

  西医诊断:1.类风湿;2.肺纤维化。

  治疗:扶益元阳,托透伏寒。

  处方:四逆汤、小半夏汤、麻细加味。7剂。

  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90g、麻黄30g、细辛30g(后下15分)、生半夏20g、鲜生姜20g、大枣145g、仙灵脾20g、巴戟天30g.二诊:2006年11月15日。

  症状:第1~2天关节痛上半夜发作,第3~4天出现夜咳,痰增多,易咯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证型:同上。

  处方:上方加葱白,四逆汤改为各120g.7剂。

  按语:首诊即予大剂四逆汤,由痰的增多可知沉寒痼冷被化掉一层,故守方加量加强温化之力。

  三诊:2006年10月9日。

  症状:服上药出现下肢水肿明显,膝关节痛明显,舌淡红,苔黄白,脉沉。

  证型:同上。

  处方: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

  熟附子120g、茯苓45g、白芍45g、白术30g、生姜45g、黄芪120g、防已15g、当归30g、炙甘草60g、生半夏20g、核桃4枚、黑木耳30g.按语:下肢水肿为药后冰化水的过程,是病趋好转的表现,也说明部分经脉已疏通,故加用防已黄芪汤益大气利水消肿治标,同时根据“血行水自利”之理,加用当归、黑木耳温养血脉,小半夏汤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四诊:2006年10月30日。

  症状:药后第三剂后出现全身发麻,头晕,胸闷,心悸,持续5小时后自行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增强,指下1/4.证型:同上。

  处方:上方当归加至60g.按语:略。

  五诊:2006年11月15日。

  症状:药后未再出现身麻,但痰多,胸闷,咳嗽,矢气频,手已转暖,膝仍谅,舌淡红,脉指下1/2.证型:太少伏寒。

  处方:小青龙汤加附子理中。15剂。

  熟附子120 g、干姜90 g、生半夏45 g、鲜生姜45 g、细辛45 g、五味子30 g、白术135 g、红参30 g、麻黄10 g、大枣145 g、核桃4枚、葱白3根、炙甘草120 g.六诊:2006年11月30日。

  症状:药后再次出现全身麻,自觉有气从风池、风府穴冲出,人即感轻松许多,无咳,有汗出,舌淡红,苔黄白腻,脉指下1/2.证型:少阴伏寒。

  处方:四逆汤合麻附细:熟附子120 g、干姜120 g、炙甘草、麻黄各10 g、细辛75 g、全虫10 g、蜈蚣4条、砂仁30 g、山茱萸60 g 2006年12~2007年3月19日,在此期间,患者未间断治疗,面色红润,双手握力明显增强,双下肢在别人帮助伸直后可前后左右摆动,3月初最近一次就诊出现咯出粉红色血痰,说明被损害的肺组织重建再生修复功能,方药大同小异,在此不作一一阐述。

  病例十四左腹部肿瘤

  女29岁未婚这是病人发给我的治病资料:接手李可老中医的患者。

  长期以来主要症状有:

  1.长期便秘。服用李老的药后多数时候每天有大便,量尚可。但停药后回复秘结、量极少。

  2.白带偏多,长期有点粘稠,色略黄。2006年7月初十分劳累,那时开始,明显增多,色黄、粘稠,气味酸。一天有时可流满两整张护垫。

  3. 01年内科门诊发现左下腹有一硬块,后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但该部位时有隐痛,偶尔刺痛。快步走时常常感觉有硬物在该处作痛。05年2月,CT照出在“膀胱、子宫左上方位置见一椭圆形实性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5.1cm×4.3cm,CT值约为50Hu,肿块边缘清,与子宫分界不清,内部密度均匀,未见低密度坏死灶及钙化灶,膀胱稍受压移位,直肠形态正常,未见占位。”后再经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4.长期畏寒怕风,尤其腰、膝、脚。极易感冒,常常有痰。月经前膝、髋关节及小腿易酸痛。

  5.时有腰痛,左肾部位摸之较冷,有时冷痛。

  6.中后部舌苔长期剥苔。

  7.眼常干涩,偶有目痛。有砂眼。常有色黄、粘稠的眼睛分泌物,早起后尤多。

  8.休息不好时,膻中处易痛。

  9.昏沉、易疲劳,睡时不易醒,但梦较多。

  10.出汗少,尤其是下半身。

  11.易口干,特别是早晨起床时。

  12.有时尿频。尿频发生时常常是在未时,或疲劳时。

  13.月经一般都是26天一个周期,每次都要7天才完全干净。

  病史:上小学前曾患慢性肾炎。上学后的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生活史:初中时常冬泳。学生时代经常熬夜,运动较多。

  现在情况:休息较晚(子时)、不运动、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怕酸。

  2006-7-21李老诊:寒凝三阴,气血阻滞,少腹左侧徵块八个月。舌中剥、脉细数,按之散。

  制附片45g(每日加10g,至服后半小时内全身发热、唇舌微麻为度)、干姜、红参须、白术各90g,灸甘草120g、赤石脂30g、紫油桂12g研服、车前子10g(包)、麻黄10g、辽细辛45g、吴茱萸30g、生姜45g、葱白4寸、大枣30枚。

  加水6斤,文火煮成1斤,3次分服。每日一剂,服至处暑止。

  服药后情况:8月5日开始服药。服药2日后,大便极好,多、软硬适中。出汗比以前多,怕热,不太怕风。但上午会有清涕、痰。

  服至第5日(附子85g)后,上半身开始发痒。至第8日(附子115g)后,手臂、脖子等处出荨麻疹,极痒,又在大汗后受风感冒。因联系不到李老,改服另一医生所开之清热袪风之药,一周后荨麻疹基本退尽。

  8月23日,向李老说明情况后,李老认为:出疹是好事,若能忍耐则对病极有好处。嘱在原方中加蝉退30g,熟附子按115g服十日。

  服药时基本上每天早晨均有大便,量中等,偏硬。有浓黄痰。四剂后上半身、手臂处起一些小红疙瘩,有点痒但不严重。左下腹肿块似较大、硬、拒按。怕风怕冷,头晕易累。每到子时就感冒,平时无事。

  9月2日,李老嘱原方再服十剂。十剂后无太多变化,后来一个多月联系不上。10月中旬嘱到吕英医生处改方。

  2006-10-19吕英医生:LMP29/9症状:大便1~3/日,质干、结;白带量多、色黄,月经前,1天外院,怕冷怕风,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证型:厥阴沉寒。

  处方:当归四逆加生姜黄酒汤。

  当归45g、赤芍45 g、桂枝45 g、细辛45 g、(后下15‘)通草30 g、灸甘草30 g、大枣145 g、吴萸30 g、生姜75 g、黄酒250 g、熟附子120 g、麻黄10.7剂。

  用法:3000ml水文火煮至500ml分三次服,一日一剂。

  按语:患者元阳未复,沉寒痼冷未化,故用久寒之方当归四逆吴萸生姜黄酒汤。

  2006年10月30日服药后情况症状:

  1.服头两付药后仍无大便,第三付后开始有。每日一次,均为三、四颗较硬颗粒。第八付、第十付后有较多大便,有点不成形。

  2.服药期间感觉很虚弱,易头晕、无力。自行嚼服人参十克后稍有好转。(吕按:元气藏)

  3.服药后手、脚发麻、舌麻。

  4.舌苔中后部明显比其它地方少、薄。第五付后,舌苔右前部长一小血泡,刺破后未再长。第九付后,两侧舌苔减少。

  5.口很干。

  6.胃口不好,第四付后胃脘堵胀、痛,服最后三付药时尤甚。

  7.白带比前段时间略少,但仍多、黄、浓。

  8.第五付后开始起夜,一般为每晚一次,均在子时以后。

  9.整天都有痰,不多,色白,有时黄,味略咸。

  10.眼干痒。

  11.怕风怕冷、腰痛12. LMP28/10,通畅,D1.2量如常,D3较前增多,色深红,血块少;根及根部双侧剥脱,脉左沉细右关寸稍疾。

  证型:同上。

  处方:熟附子150 g、干姜90 g、灸甘草120 g、麻黄6 g、细辛45 g、生牡蛎30 g、紫油桂3 g(小米吞服)、补骨脂30 g、菟丝子30 g、山茱萸20 g.7剂。

  用法:每日1剂,加水2000ml一直文火煮取300ml分2次服。

  按语:大便由干转稀日解一次及月经复常可知血中之冰已化为凉水,但元气藏而升发力不足,临床显现一派虚象,头晕,无力,腰痛,怕风怕冷,而且药后寒邪已由厥阴赶出,停留太、少二阴,故胃脘堵胀痛,起夜,白带减少。故用四逆麻细为主,继续扶正托邪。

  2006.11.6吕英医生:服药后情况症状:

  1.大便:除服后第一天无大便外,每天一次,不干结,但量少。

  2.小便:比平时稍多,服药后第三天开始起夜,除一次在一点多,其余都在寅时(3:30~3:50)

  3.胃口:服药后立即胃口大开、易饿。

  4.左下腹硬块痛得较频繁。

  5.经血前三天均多,至第五天渐少,七天干净。(吕按:七日一阳来复。)但第九天开始有一点浓黄白带。

  6.每天都有痰,色白,味略咸。

  7.精神比以前好,体力也较好。

  8.头仍有些晕、紧,可能受过风。

  9.气温较低时膝、髋关节处冷痛。(吕按:阳气下)

  10.右脚四、五趾间痒、痛,长泡,刺破挤出水后仍痛。(吕按:胆经寒邪)

  11.眼仍干涩,视物不清。(吕按:藏元气的表现)

  12.夜梦仍较多,易困。

  13.服后几付药时矢气频、臭。(吕按:排毒、寒二邪)

  14.口干。

  舌苔渐满,胃气恢复,舌淡红,苔左侧白,双手三部脉稍疾。根气、神气、胃气均佳。

  前方去山萸肉、肾二味,加红参15g,五灵脂15g,桂枝30g,泽泻15g,云苓15g.处方:红参15g,五灵脂15 g,桂枝30g,泽泻15g,茯苓15g,熟附子150g,干姜90g,炙甘草120g,麻黄6g,g,细辛45(后下15‘)生牡砺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15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2000ml文火煎至300ml,分二次服(早、晚)。

  按语:总的来说,此阶段患者元阳之气大复,邪去大半,此期关键要预防邪正相争时已成形的积的破裂,故须佐用化气利湿活血之品,非五苓散失笑散莫属。

  30/11服药后情况:(21天,共服17剂,后几天每两天一剂)

  1.服药后白带马上变清,但每天早上仍会有一点稀粥状的。七付药后白带极少。

  2.大便变多。服第七付后腹胀,服第八付药后,凌晨三点多开始肠鸣、拉稀,甚臭。食物酸腐味亦从口中逆出。至七点多时,共拉近二十次,水状带渣,有时有不臭的气冲出。白天至晚上又拉近十次,舌苔中部大片剥落。困乏无力,胃口差。第二天上午再拉稀一次,但已非水状。左下腹时痛。

  3.第四付药后开始,偶尔打嗝。拉稀结束后不再打嗝。

  4.拉稀后第三天,舌苔全满。无大便。

  5.除拉稀时外,舌苔均满。

  6.檀中部位时常隐痛。

  7.易腰痛,左肾部位略冷。

  8.眼易干痒。

  9. 11月22日子时来月经,与上一次间隔25天。第一天中午腰痛,热敷后好转。前三天量多,色深红。

  10.来月经后大便变湿软、臭,每次量少,但每天有几次。胃口一般。

  11.每天都有痰,但不算多。色白,偏浓。

  舌淡红,苔略出,根部见一0.5cm×1cm剥脱,脉和缓证型:凝结体内的寒毒,秽浊之邪在第八付药后尽从大便排出,白带复常,余症为留之邪,待正气渐旺,自然消除,宜缓治,嘱早晚服附子理

  每周服汤药一剂,四逆汤各120 g、合麻黄20 g、细辛60g. 2007年3月16日电话问及情况,全身已无不适,只是因工作太忙,未复CT,嘱烦将CT复查结果告知。

  病例十五小儿腹部抽动

  男:3岁半出生年月初诊日期:2006年9月11日主诉:腹部不自主抽动12天现病史:12天前家长发现患儿吃饭时腹部不自由抽动,急去儿童医院诊治,行脑电图未见异常,患儿也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予钙剂,维生素药后症状如前,纳食正常,一直睡眠时多汗,以背、头、为主,入睡不沉,便前出现腹痛,便后则消失,大便日1解,成形,双膝独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

  处方:真武汤:熟附子20g、、炙甘草30g、、茯苓45g、、白芍45g、白术45g.7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70ml分4次二诊:2006年9月15日。

  症状:抽动减少,纳食如前,汗减,眠仍不安,膝仍凉,舌如前,脉已转指下滑。

  证型:木风暂熄,坤土尚薄。依据火土相生之理,予附理加味。

  处方:附理加生牡蛎:熟附子20 g、干姜10 g、炙甘草200 g、白术24 g、党参15 g、生牡蛎10 g.6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100ml分3次,分别8Am、3Pm、9Pm服。

  三诊:2006年9月21日。

  症状:药后减轻,但今日又反复并加重,夜尿2次,双膝转暖,汗少,舌尖红,苔薄白,脉指下缓。详问昨晚喝了木瓜汤。

  处方:定坤。大理中汤加味:党参24 g、白术24 g、干姜24 g、炙甘草24 g、全虫3 g、生龙牡各15 g、白芍24 g.4剂。

  按语:食寒凉之物病情加重,中土之气薄弱可知,故用大理中意同“坤”卦。厚德载物,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

  此患儿自始至终不离补益中气,土厚载木,木风何来。不熄风,风自熄。而腹部抽动意同经惕肉瞤,或振振欲辟地之轻者,故用真武汤主之。小儿用量临床体会不必顾忌年龄,应视病情轻重缓急。

  四诊:2006年9月25日。

  症状:药后一日中偶出现腹部抽动,余无特别,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处方:上方加砂仁,隔天服药。

  按语:土气生于相火之下降,降于阴金之内收,收入肾水之内,水能藏火,乃生元气,元气上奉乃生中气,疾病有二因,一为外因,一为内因,如外因虽具而内因缺如者,不至发病,外因虽微而内因显著者,则易罹病,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皆一圆运动,造化使然,天气上浮,地气下沉,火气上浮,水气下沉,其本也。上者竟上而不能下,下者竟下而不能上,本性发现,上下脱离,成了直的,失圆运动也,无有中气,不能生育万物,天地否也。火水未济也。上者复下,下者复上,上下循环,成了圆运动,有了中气,生育万物,故曰泰,水火既济,言升降有力,则浮沉之本性,然必中气有力,升降乃能有力,故曰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病例十六多囊卵巢综合症

  女16岁

  初诊日期:2006年8月18日主诉:月经延后2年

  现病史:2年前出现月经延后,由7天渐10天渐65天,广医二院于今年5月拟诊多囊卵巢综合征,予人工周期治疗2月,停药后末次月经为7月9日,纳眠均可,体型稍胖,无多毛,无痤疮,大便日一行,怕风汗多。舌淡红,苔白厚,左尺顶关,右尺沉。

  检查:广医二院B超提示:多囊卵巢中医诊断:月经后期——寒凝三阴,气血阴滞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处方:白通汤。15剂。

  熟附子45g、干姜45g、葱白2根(后下10分)。

  二诊:2006年9月1日(周五)。

  药后无不适,双手脉沉,舌淡红色,苔薄白腻。

  处方:四逆汤各60g(这样写不规范)合麻黄10g,细辛30g,(后下15分)。10剂。

  三诊:2006年9月15日。

  月经未潮,舌淡红,苔薄白,左沉,右指下滑。

  处方:当归四逆吴萸生姜黄酒汤原方原量,5剂,3天1剂,复渣第二天服。

  四诊:2006年10月16日。

  月经于28/9来潮,量如常,排出较多细小血块,舌淡暗,苔薄,脉沉。

  处方:四逆汤(熟附子50g、干姜30g、炙甘草50g)合肾四味各20g,细辛20g.10剂,每2日1剂。

  五诊:2006年11月6日。

  上月始测BBT,单相,本月末次月经3/11~8/11.舌如前,左脉指下,右脉指下1/2.处方:熟附子80g、干姜90g、炙甘草100g、细辛45g、麻黄15g、葱白2根、桂枝30g、茯苓30g、肾四味各20g.5剂。

  六诊:2006年11月23日。

  BBT上升0.3~0.4度,舌淡红,苔薄白,双脉指下,左大于右。

  处方:附理加麻细(这样写不规范):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120g、细辛60g、麻黄6g、白术115g、党参60g.七诊:2007年1月5日。

  近两月月经已复常,LMP4/12,目前BBT双相,右腋下曾在六诊服药期间出现小脓疮,自行破裂痊愈。舌暗红,苔薄白,脉指下和缓。

  处方:阳和汤加细、附子、砂仁:鹿角胶12g(烊)、麻黄15g、桂枝30g、白芥子15g、熟地黄30g、炙甘草60g、炮姜炭30g、细辛45g、熟附子90g、砂仁10(打)。

  2007年3月16日问及情况,近二月经水来潮为7/1、9/2,月经已复常四个月,精神佳,余无特别。

  按语:外邪侵犯人体,随其个体体质转化,此患者能发展为PCOS,可知其自身体质虚寒,邪入后则虚化,寒化。邪之入路即是邪之出路,托法为第一大法,首诊尺脉顶关,升降失常,白通汤后升降复常,二诊四逆麻细以期复其升降出入,扶正益元托邪,三诊元阳渐复,元精不足,转从温化血中寒冰,顺其经水,一并将邪排出,达到了预期效果,四诊进入第二阶段准备战,温益元阳的同时并补肾肝,四逆合肾四味,兼用细辛通达十二经。五诊时月经周期复常,BBT仍单相,右脉及1/2,此阶段元精足但元阳尚未全复,故加强温益之力,促进冰化水及水湿的流动排出,故用药综合前四诊用药加桂枝,茯苓。六诊时适值排卵期BBT上升理想,双手脉基本复常,转从太阴增强水谷精微的布散吸收,但仍不离继续托透余邪。七诊月经已正常3个月,视BBT情况,第四次月经必按时来潮,遂以阳和汤合附子、细辛加强全身气血阴阳的生成转化,将余邪托尽,正气完全复原。

  病例十七癫痫

  女3岁出生日期:2003年10月26日。

  初诊日期:2006年12月13日。

  主诉:一出生全身不自主无规律抽搐至今。

  现病史:患儿于2003年10月26顺产出生,出生后即发现全身无规律抽搐,间断性发作,持续时间不等,短则数秒,长则1分钟,可自行停止,随年龄增大,抽搐发作一般为3~5次/月大发作,发作时全身冰凉,四肢抽搐,呈苦笑面容,无口吐白沫,小发作未统计,一直用中药治疗,目前不会讲话,行走自如,性格急躁,易哭闹,痰不多,汗多,家人喂饭,纳食量可,身高体重正常,二便调。全身散在白斑。舌淡水滑,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癫痫,先天元阳不足。

  西医检查:2004年7月1日市儿童医院CT(号34616)意见,右侧顶叶两个钙化灶大小分别为0.3cm×0.3cm、1.2 cm×0.5cm. 2005年9月21日(videa—EEG)广医二院脑电图:(号05282)意见:1.背景脑电不正常(左额,中央,顶,Fe—Ce,右额—中央,较多见单个尖波,尖慢波,同步或不同出现,以左侧明显,)有——部分性发作临床表现及脑电表现。2.睡眠周期不明显。

  2004年7月22日儿童医院脑电图C号049508:枕、颞一余脑22~3H2光慢综合波痫性放电,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均正常。

  西医诊断:1.先天缺铁性硬化;2.癫痫。

  处方:四逆合小半夏加味:附子20g、干姜15g、炙甘草40g、生半夏10 g、生姜10 g、生龙牡各15 g、山萸肉15 g.10剂。

  二诊:2006.12.17症状:药后流涎多,纳减,癫痫烦躁如前,舌脉如前。

  处方:上方加麻黄细辛,全虫3 g、、蜈蚣2条。10剂。

  附子40 g、干姜40 g、炙甘草80 g、生半夏15 g、生姜15 g、生龙牡各20g、山萸肉20g、、麻黄5g、、细辛15g、,全虫3g、、蜈蚣2条、葱白2寸。

  三诊:2007年1月11日。

  症状:癫痫发作次数减少,易在夜间发作,思维较前清晰,口涎减少,舌淡胖润,苔薄白,脉沉。

  处方:守上方吴茱萸15g、大枣30g、菖蒲10g、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90g、生龙牡各30g、麻黄3g、细辛15g、全虫6g、蜈蚣2条、葱白2寸。

  四诊:2007年2月25日。

  2007年2月20日出现高热,服四逆汤合麻细热不退,改服麻杏石甘加羚羊骨1剂热退,大便泻出较多粘液,癫痫仅发作一次,持续不足一分钟,自行缓解,目前咳多,日夜均作,痰不多,鼻塞,涕少,大便昨解5次,今暂未解(9:15Am),纳好,神志较发热前明显清晰,思维较前灵活,讲话发音较前清楚,喜欢打头,口臭,皮肤白斑色转淡,范围缩小,舌淡红,苔略腻,脉仍沉。

  证型:太少阴经合并症。

  处方:小青龙汤加附子:附子30g、干姜30g、、甘草45g,桂枝10g、赤芍10g、麻黄3g、细辛10g、生半夏10g、鲜生姜15g、五味子3g、葱白2寸,大枣30g.5剂。

  五诊:2007年3月9日。

  睡醒则癫痫发作,痰多,神安,汗多,咳消,舌淡润,苔薄,脉指下滑,神气不足。

  处方:熟附子75g、干姜75g、炙甘草100g、生半夏10g、生姜10g、生龙牡各20g、山萸肉60g、麻黄2g、细辛10g,全虫7g、蜈蚣4条、菖蒲10g、云苓15g.5剂。

  用法:3天1剂,1剂分2天服,第3天停服。

  六诊:2007年3月16日。

  症状:发热1天,昨夜38.1度,自服退热药现T:38.7度,查咽无充血,哭闹后有汗出,但昨发热时无汗,舌暗红,苔薄白,脉沉。

  处方:四逆汤合麻细:熟附子24g、干姜24g、炙甘草48g、麻黄3g、细辛10g. 18/3电话:17/3上午热未退,继服药,中午呕吐一次后,热渐降至正常。

  按语:此患儿属先天元阳不足,西医已告知无特效疗法,故而一直求治于中医,从六诊的情况分析,元阳渐渐能缓慢增强,但已明白告知家属此例确系一疑难之疾,治疗过程长,药量只能渐加,目前仍在打基础,下一步治疗考虑用小续命汤,目前接诊另一患儿,视网膜母细胞瘤,一岁十个月大,附子用量已达355g,无任何排毒反应,但临床症状渐消,若半年后复查CT瘤体吸收,对以后的临床会是一极大帮助,胆识是锻炼出来的,但医者必须做到胆大心细。

  病例十八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女58岁

  初诊日期:2006年8月29日主诉:面易潮红并烦躁7年。

  现病史:7年前发现颜面每于下午潮红,易发脾气,当时自认是为更年期综合征,服用太太中药口服液、更年灵等药,症状有所缓解,5年前单位体检发现血压偏高,血糖高,未服用药物,饮食控制调节,4年前出现血压明显增高,遂来广州空军医院详查,当时BP153/95mmHg,血糖9.7mmol/L,予拜糖平,美迪康,洛活喜,服用至今,刻诊问及病史,病人谈笑风生,性格开朗,自觉患病与工作过劳、应酬多有关。并诉服药后血压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但睡眠近二年易惊醒,时有难以入睡,二便正常,汗少,盛夏亦出汗极少,畏寒,口不干,出于保健主动多饮热水,间有头晕,腰骶劳累后酸软,无腰痛,大便正常,夜尿1次,纳食正常,怕血糖增高服降糖药后未再食过甜类食品,月经于47岁已闭,查舌淡体胖,苔中略白腻,脉浮取关部略有,中沉取均觉顶关之象,证属劳伤太阴,累及少阴,治以扶益元阳,温化寒邪,敛降相火。

  分析:此患者症状并不复杂,而且是体检发现患西医的高血压,糖尿病。工作中应酬极多,难以按时休息,过劳是其诱因,但以上热下寒表现为主,《内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的气机活动表现为左升右降,左为厥阴风木,右为阳明燥金,对应脏腑为肝左升肺右降,对应四季为春升秋降,此患者颜面潮红、烦躁、眠差,一则为左升失序,厥阴风木直升,导致“气有余便是火”,二则右不敛降,导致阳明燥金主降的胆甲木逆上,肝胆内寄的相火便漂浮在上,三则下焦坎中之阳不足,被寒邪所困,龙火必然上越。但此人体质为下焦虚寒,故无汗、畏寒、口也不干,不思饮。腰骶酸软为肾精不足,阳气一虚,无法生长真阴,腰为肾之府,故出现精血不养其府。顶关脉属阳明燥金,不能有序旋螺式敛降,舌体中略白腻为阳虚水停,四诊合参,证属少阴虚寒,治以温益元阳,敛降胆木逆气,方以白通汤14剂,熟附子60g、干姜60g、葱白1根(最后10分下)。

  二诊:2006年9月13日电话诉药后畏寒减轻,每晨测血压如前,面红略减轻,无名烦躁明显减少,余无特别,嘱服四逆汤15剂,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90 g.三诊:2006年10月28日。

  自诉服上药后无任何排寒反应,自行将两包药合为一包,又服15剂,亦无明显不适,遂觉奇怪,如此大热之药服后竟无一点上火之象,亲自前来诊脉咨询下一步治疗,见其面色已转正常肤色,神色平和,依然笑声朗朗,查舌仍淡,白腻苔明白,脉左尺指下1/2,右尺沉。分析:如此大辛大热之药服后不但没有“热气”,反使颜面多年之潮红消失,说明体内寒邪已减少,元阳之气渐足,但从脉象分析,右手火土二脉仍沉,左手精血之脉已起,说明坎中之阳尚未恢复,元精已渐长,遂嘱停服所有西药,单用中药治疗,一鼓作气,加强锅底及锅内之火,方用桂附理中汤加味:熟附子2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白术90g、红参20g(另炖兑入)、砂仁30 g(去壳后姜汁炒)、淮山60 g、服30剂。

  四诊:2006年12月14日。

  患者停用西药后,血糖一直正常,血压波动在130~145/80~95mmHg,因工作忙碌,至今30剂未服完,由于患者担心的血压血糖指标正常,多年的顾虑顿然消失,但于2006年1月6日,夜寅时出现口吐鲜血一口,当时极其惊吓,但自查口腔除舌面见一丝血迹,未见任何伤口,胡思乱想至天刚亮立即打电话咨询朋友,(未敢与我联系),听说有人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排寒”反应,乃放下心直至服完最后一包药方来就诊。询问之后再无相同反应。遂为其解释,寅时之后按子午流注一天之阳气入肺经,肺主气,为相傅之官,子时一阳生,至寅时阳气生长之力最大,得天之助遂将体内蓄积的“寒毒之邪”化为有形可征的鲜血从九窍之一排出,调治到此,元阳之气应基本恢复,并且可避免因既往高血压导致的脑梗塞、脑出血,患者似乎明了,查舌已转淡红,苔薄白,双手脉指下滑。此时服药的目的已实现,以后的身体保养应着重在修心养性,嘱阅读《人体使用手册》。以四逆汤善后,三天一剂,直至大寒节。整个治疗过程结束。没想到就在大寒那天,病人出现高热,服用麻附细上剂后仍未退,坚持不服药,直至第九天热自降。目前病人健康如常人。

  病例十九胃脘胀合并慢性腹泻

  男,34岁,初诊日期:2006年8月30日。

  主诉:胃脘胀、腹泻一年余。

  现病史:纳差,无饥饿感,不欲饮食,眠一般,梦多,易疲劳,小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略水滑,脉弦细,双尺沉。瘦高体形,近几年体质变弱,冬天较怕冷,手脚偏凉。辨证属脾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汤:熟附子45 g、干姜45g、炙甘草45g、红参30 g(另炖)、白术50 g、生姜100克。五剂。

  用法:加1500ml水,文火煮取300ml,分早晚二次服,每日一剂。并属其忌生冷寒凉。

  十余天后,患者电话告知,服药五剂后,诸症均除,追访至今未犯。

  按:患者胃脘胀、腹泻责之釜底无火(脾胃如锅,肾中所藏之元气为火),饮食入胃而不能腐熟,且胃肠蠕动缓慢,胃主降之功能减弱则胀而不欲食,脾主运化升清之功能减弱,饮食不能消化吸收则腹泻而易疲劳,水湿运化不足而停留在体内则舌体胖而水滑。阳不足则怕冷而手脚凉。方中熟附子补釜底之火,白术燥中土之湿,干姜温中土之火,参草补中气,生姜助白术以散水湿,助干姜温中。诸药合用温脾肾之阳,复脾之升清,胃之降浊,使中土健运而病愈。

  病例二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之二

  女,67岁初诊日期:2006年9月21日。

  主诉:小便减少半月。

  现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服降压药20余年,现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压血糖控制尚可。本月初因尿毒症住院十余天,现刚出院。现在一周须透析3次,基本无小便,视物模糊,心慌心跳,易受惊,每晚睡觉时必做恶梦,无寒热,汗少,动则气喘,纳可,大便尚可,稍偏干,两腿酸软无力。舌淡胖苔白边有齿痕,左脉弦硬,搏指有力,右脉沉细,寸略浮。

  辨证为少阴寒凝,心肾不交。

  处方为人参四逆合张锡纯的来复汤:熟附子120g、干姜100 g、炙甘草100g、高丽参30 g(另炖)、山茱萸80 g、生龙牡各30g、生姜100 g.一剂。

  煎服法:加2000ml水,文火煮取500ml,每隔2小时服100ml.按:患者下焦寒凝,龙火不藏,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偏亢,壮火食气,心气虚,心神不敛,心慌心跳。心主喜,虚则恐,恐则易受惊,恶梦多。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则肾不主水,膀胱气化失职,无力蒸腾水液无尿或少尿。动则气喘,是肾阳衰惫,肾不纳气。元精不足,故视物模糊,下肢酸软无力,难经曰:左人迎右寸口。左脉弦硬,搏指有力,是先天之根基动摇,阳气欲脱的表现。右脉沉细则是后天之生命机能衰弱,寸略浮是阳气欲上脱的表现。舌淡胖苔白边有齿痕亦为阳虚的表现。唯患者纳食和大便尚可,说明其胃气尚存,是为佳照。

  二诊:9月22日。

  病人家属电话告知,服药后稍觉胸闷,其他无明显变化。药已中病,然药不胜病,故上方熟附子加到200 g,另加茯苓30 g,白术50 g,利而固护脾肾元气。两剂。

  三诊:9月24日。

  24小时尿量700ml,淡黄色。已无心慌心跳,眠好转,恶梦消失,但仍做梦多。心肾已可交通,心神尚未安定,说明少阴寒邪未除,在22日方的基础上加麻黄15g,细辛45g(后下15分钟)透少阴之伏寒外出,另干姜加到150g,炙甘草加到120g,生姜加到150g,并加葱白一根以交通上下,两剂。

  四诊:9月27日。

  患者稳定好转中。25日透析一次,26日24小时尿量800ml,然始终汗少。效不更方,24日方再进两剂。

  五诊:9月29日。

  患者28日晚上厕所时摔倒,损伤腰椎,现腰部稍动则疼痛难忍。纳差,眠可,今上午小便500ml,色淡黄,舌苔白稍腻,左脉沉弱,右脉细数有力。元阳浮越之势已敛,但虚弱的元气未复。少阴伏寒已有部分被温化透发到太阴,故纳差,苔白稍腻,处方以附桂理中合苓桂术甘汤助太少之阳温化寒饮加田七赤芍化瘀止痛:熟附子90g、干姜70g、炙甘草60g、白术50g、红参15g(另炖)、砂仁20g(打)、桂枝45g、赤芍45g、田七末15 g(冲服)、肉桂30g、生姜100g、茯苓30g.六剂。

  六诊:10月14日。

  自觉小腹有水,大便无力,一天5~6次,偏干,24小时小便1000ml,神疲,纳一般,舌淡胖苔白稍腻,左脉沉,但缓和有力,右脉细弱。元气在稳定恢复当中,少阴之伏寒近尽,处方以真武汤和附子理中汤加减交替服:方一:茯苓30g、白术50g、熟附子45g、生姜50g、桂枝45g、炙甘草45g.八剂。

  煎服法:加900ml水,文火煮取300ml,分早晚二次服。

  方二:熟附子45g、干姜70g、炙甘草50g、红参30 g(另炖)、白术50g、泽泻30g、细辛45 g(后下15分钟)。十剂。

  煎服法:加1200ml水,文火煮取300ml,分早晚二次服。

  方一与方二交替服。

  总按:本例患者此后一直以附子理中汤为主加减调理至今,病情较稳定,未发生较大反复。惜患者不敢渐停止透析,不敢渐停服降压药和停用胰岛素,故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始终停滞不前,现维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