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照片的结婚证制作:观人·识人·用人26法(全文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6:24

观人·识人·用人26法

 

治理之道,就是善于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也就是使人人各得所宜,而都能各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在很早年间,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不细观则不能明识,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刻,便用起来就越得当。历来人们都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人更重要的了。如果一个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君,最大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人才,又不及时地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而又不及时地从其现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继续将其留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的重要性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产生了极为相近的一种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总之,国家兴亡,务在得人、用人。得其人任用之则存,失其人未任用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

知人善用,择能而任。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要做到择贤而任,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才、能兼备的善良者;所谓而任,就是将人任用到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应有的智慧与才能。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能力如何及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呢?

其实,标准很多,方法也很多。在此,笔者提出一个全面衡量人才的10项标准,以供君参考:一、品德;二、能力;三、学识;四、交际;五、目的:六、行为;七、志向;八、专长;九、发展;十、成就。

衡量一个人的全面并定义一个人才的水准,是应有所变动的,因为人本身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与发展之中的,坏的人也可能变好,好的人也可能变坏。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用客观真实的眼光审视人,用全面公正的眼光定义人。观人要由表及里、注重表里如一,识人贵新不贵陈,用人须鉴古察今。以史为镜,明兴衰;以经为镜,通事理;以人为镜,知得失。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的是一个人才和贤良,其方法举不胜举。下面,笔者就庄子和诸葛亮提出的一些观人、识人、用人的方法,再结合本人对观人、识人、用人总结出的一些浅显方法与见识,提出观人、识人、用人26法。特陈述如下,以供圣明的领导参考。

1、近使之而观其敬

他是否尊敬,将其安排到自己身边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得知所谓“近使之而观其敬”,就是指将所要识别的对象安排到自己身边工作,因为天天在一起相见容易相熟,久而久之就会没有拘束,这样就便于考察他的恭敬行为如何。也就是观察他(这个人)在与人相交往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

古人云:“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即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要求自己一定要严格。当然,“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如果一个人不知礼节,虽然态度恭敬,却不免劳顿;虽然行为谨慎,却不免胆怯;虽然性情勇敢,却不免莽撞;虽然性格直率,却不免急切。这些是对一个人在待人处世的态度、行为、性情及性格上的要求。那么,一个人在做人及为人上,如果能做到谦虚谨慎,人们就会心悦诚服;做到诚恳老实,事情就每每成功。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察其德。”做事谨慎,就能使自己的志向更坚定;说话谨慎,就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说明人应该言行谨慎,不乱说乱动。如果在自己身边工作的人因相处比较熟了,而放松对自身的谨慎,这是会出问题的。如同在平坦道路上行走的人放纵自己而脚下不留意,这样走快了就会摔跤;在艰险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有所戒备而出脚很小心,因此走得很慢,反而跌不了跟头。这就指出了越是平易的地方,越是要谨慎。同理,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员越要谨慎。

常言道,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尤其在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应该自律、自重、自爱、自尊、自励、自强,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不做有损身份的事,这样才能经受住近使之而观其敬的考验。

2、远使之而观其忠

他是否忠诚,将其指派到远方工作一段时期后,就会从一些事实和侧面的反映中得以验证。所谓“远使之而观其忠”,就是指将所要识别的对象指派到远方去工作,因为相距很远而不能在一起,所以一个人在远方是办理正务还是胡作非为,就能够从其具体工作表现及侧面反映上了解到他是否真的忠诚。这样的做法就是要考察他的忠诚度如何。也就是通过他在任职期间内的一些具体表现和侧面反映中观察出一个人的本质好坏,究竟是忠与不忠,乃至于是一般性的忠诚抑或是绝对忠诚。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远使之而观其忠”这样的必要。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工作,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甚至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顾,目中无法,搞钱权交易、钱钱交易、权力交易、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吃喝玩乐,真可谓“五毒俱全”。在远离国家中央政府(或公司总部)的地方工作,上级难管到,群众(或员工)管不了,这样就给一些心存私欲的人提供了可以胡作非为的可能和机会。

 

3、烦使之而观其能

他是否有能力?将复杂的局面和频繁的事务交由其处理和完成,就会检验出真实的能力。所谓“烦使之而观其能”,即指在情况复杂时派他去工作,或是频繁地交给他一些工作并要求他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从而考察他完成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由此可看出他的能力如何。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区分出来的。只有通过派给他(她)很多的事务和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出现时,让其所识别的对象去独立处理,经过他(她)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才能辨别其能力的高低、大小。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善,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砚其所受,贱则观其所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这就是说,凡是要考察一个人,当他仕途顺利时就看他所尊敬的是什么人,当他显贵时就看他所任用的是什么人,当他富有时就看他所养的是什么人,听了他的言论就看他怎么做,当他空闲时就看他的爱好是什么,当和他熟悉了之后就看他的语言是否端正,当他失意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受,当他贫贱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为。要使他欢喜以考验他是否不失常态,使他快乐以考验他是否放纵,使他发怒以考验他是否能够自我约束,使他恐惧以考验他是否能够自恃,使他悲哀以考验他是否能够自制,使他困苦以考验他是否不改变其志向。

凡是要选用将帅,必须先考察他的品德才能,然后向他交代方略任务,让他自己估量能否胜任,进而让他谈自己的设想,包括要使用哪一种盔甲兵器〔工具〕,需什么人做参谋、副手,要多少兵马〔人员及装备〕,用多少钱粮〔资源〕,在那里置营〔选择地点〕,何时成功(时间安排),自始至终的重要事项,都让他们自己筹划安排。“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所以,我们先考察一个人的能力,然后才授予官职,这便是成功的君。这也是我们“烦使之而观其能”的目的所在。

4、卒能问焉而观其知

他是否有智慧,在仓促和紧迫的情况下突然地询问他,就会发现其智慧体现的真实水平。“卒能问焉而观其知”,指在匆忙和仓促的情况下突然询问他,看他的智慧如何。这是一种识人的方法。在应急情况下,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如何处理好这突如其来的事情,通常的人往往是束手无策,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状态。而对于智商高、反映灵敏的人来说,即便遇到料想不到的问题像还珠炮地向他扑来,他也会从容不迫,遇险不惊、有条不紊地给以恰如其分的回答

当在毫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突然提出的问题,要想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或对答如流地将问题一一分别做出相应的回答,这种智慧一般的人难以做到。只有学识十分丰富,经验十分成热,智商较高,天资十分聪明,反应能比较灵敏的人才能做到。尤其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时代发展如此迅速的信息社会中,事物发展的迅速性,更需要思维敏捷的人才,解决和回答现实中许多迫切需要立即解决而仍未解决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要识别这样的人才,应“卒能问焉而观其知”,事实证明,这是明智之举。

在实际生活中,有答记者提问式的新闻发布会,有在学校上课的课堂上、学生突然老师提出事先没有料想到的各种问题,有在政府谈判、商业谈判桌上的一方突然要求另一方立即回答事先未想到的问题,有在辩论会上十分激烈时各自向对方提出必须立即回答的千奇百怪的各种问题,从中可以识别出智慧高的人和智慧一般的人。

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他是否守信,在事态紧迫的情况下求其帮助、和其相约,就会在其赴约或不赴约中得以验证。“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是庄子提出的一种识人方法。其意思是,在紧迫的情况下和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信”,是为人之道。常言道:言必行,行必果,果必真。“信”,就是要守信承诺,说到做到。其实,这也是做人的一顶基本要求。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就是指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那么他就难以得到正面的评价。由此可见,坚持守信对做人是多么重要。

古代案例:战国时,泰国商鞅〔即公孙鞅〕,在国王的支持下,准备变法革新,为了获得平民百姓的支待,商鞅在首都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贴出告示:“将木杆移置北门者,给予黄金三百两。”“老百姓不知其中缘由底细,没有人敢去搬,一天后,商鞅增加赏额至一千两黄金。这时,一个胆大的人决心去搬这根木头。他费了半天工夫,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将木杆移到了北门。商鞅当即指示,给他一千两黄金。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秦国城乡,老百姓都认为,商鞅言而有信,说出来的话必定能够实行。这样,商鞅即将推出的改革就有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信”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有的人对下属、朋友、同事许下诺言,可是过一阵子就忘了。何况“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这样的守信就更不容易做到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急与之期而观共信”作为识人的一种方法就更难能可贵了。

考察一个人的途径有很多,方法也很多,但是考察一个人应该首先考察他的“信”却是最先一步和最重要的。守信的人自然会得到大多数人很好的正面评价,反之,就会受到诋毁和抨击。

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他是否仁义,将钱财托付其管理和使用,通过观察其对钱财的态度和对钱财的运用,就能得出结论。“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即指在考察识别人才时,通过托付给被考察对象以钱财而观察他的廉洁情况如何。爱财如命,见钱眼开的人绝不会是廉洁奉公的。相反,只要是真正的廉洁奉公的人,绝不会损公肥私去争不义之财。

贪为私动,贿随权集。对钱财看得太重的人,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拉拢贿赂一些有权有势的人来做他们的保护伞和摇钱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从钱财来识别每个人是不是仁者,就是看他对钱财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为私而贪者为不仁,为公而见钱廉洁者为仁者。廉洁的人不追求不应有的财物。所以,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即指官吏廉洁奉公,就是老百姓的表率:官吏贪赃枉法,就是残害老百姓的强盗。纵观古今中外仁者,他们共同的优点就是不贪不义之财。

贪夫徇财,其害无穷。明代有位官员,因贪赃受贿,事发后跳井自杀。朱元璋听到此事后对群臣说:“彼知利之好,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他进一步发挥说:君子闻义则喜,见利则耻小人见利则喜,闻义则不从,是故君子舍生取义,小人则舍生为利,所为相反。今其人死不足恤。礼部尚书就此议论说:“其事可为世之贪污者戒。”

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他是否有气节,当危难来临时让其处置,就会检验出他的节操。“告之以危而观基节”,就是指在识人时,告诉给你所要识别的对象出现了危难的情况让他处置,从他处理危难的情况来观察其节操。节操,即指气节情操,就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立场和道德方面的坚定性。

古人讲得好:“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抱鼓之急则忘其身。”表现在人生道德情操方面,就是思想情感的正义性——于坚持真理,凛然伸张正义,绝不献媚争宠,始终正大光明,保持高风亮节,珍重国格人格。

8、醉之以酒而观其态

他是否有德,用酒将其灌醉,就会在其是否有失态的言语和举止中得到证实。“醉之以酒而观其态”,就是把要考察的人用酒灌醉来了解其变化的形态,从而如其修善的程度。酒本来就是使人狂放不羁之物,请人喝酒,又要苛求人不要酒后失态,就太难了。所以,有不少人认为,醉之以酒而观其德,此法甚好。人虽有德,醉后则不能自持,此亦白璧之瑕也。这就是说,酒醉后可以看出其德行,人虽有德行,酒醉后往往不能自我控制,这也是白玉之微瑕也。意思是指通过观察人的行动来识别人。

个人在醒时“有德”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一个人在醉后就“无德”了这也是不可以原谅的。“酒后有德”与“酒后无德”的差别就在于一个人对自身控制能力修炼的程度如何。一个修炼有素的人在任何场合及任何条件下都会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而对于一个平时懒散、随欲而为、无心修炼的人来说,往往会在酒醉后更加放肆和大胆,甚至干出的丑恶行为连他自己在酒醒后都不敢相信。

同样是酒,伟人会喝得精彩,蠢人会喝得愚笨;大诗人会喝得豪气冲天,小混混会喝得东倒西歪;英雄会喝得胆力过人,懦夫会喝得意志颓废;聪明人会喝得友情长存,“傻瓜”则会喝得无亲无友。

“酒后做傻事!”就是说给那些曾经在酒醉后做出了很多让大家非常气愤的事而他却似乎完全不自知的人的。

喜时喝酒是助兴,悲时喝酒是浇愁。多数人在不悲也不喜时喝酒,没别的什么原因,就是嗜好。少许饮酒能助兴,过量饮酒会误事。酒是人在工作和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如运用恰当则会一帆风顺,如运用错误也可能会变成“毒药”而造成悔之晚矣的严重后果。

同样喝酒,一定要喝出一些意义来。感情酒、庆功酒、礼仪酒、进步酒、婚宴酒、送行酒等可以去喝,但也要适量;而寂寞酒、无聊酒、空虚酒、伤感酒、堕落酒则最好是以不去和不喝为好。

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他是否好色,将共放在男女杂处的环境里,就会检验出来。“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就是将考察对象放在男女杂处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

10、促膝交谈而观其心

他是否诚心,在最近的距离内进行谈心,也会从其言语和举止的表露中反映出很多真实而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促膝交谈而观其心”,是指把要考察的人放在最近的距离内进行谈话,从而从对方的言谈中、眼睛里、表情上、动作等方面来观察出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所在。促膝谈心,大多是体现在情人之间,或是用在感情极为密切的人身上。听其言,观其行,是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和举上中看出其内心世界的。说假话的人,他再做一些掩饰,在最近的距离内也是可以看出一些“破绽”来的。而讲真话的人,也可以通过该话内容中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他的才智,从其表象的举止中,观察出他内心的虔诚度。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观察出其缺点和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假话和谎言。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发现并识破其内心中的阴谋诡计,那就可能被说假话和谎言的人所欺骗。轻则使我们损失钱财,重就会让我们蒙受冤屈,从而失去最珍贵的友情和爱情。

人心难测,不可不防。我们听到和看到过有太多的人曾经被欺骗的故事发生,甚至在你的身上就发生过被人不止一次地欺骗过的事实。难道,我们就甘心情愿再被那些心怀叵测的人所欺骗吗?我想,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绝对不需要再欺骗了!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你可能还会遭到那些“坏人”的不止一次的欺骗。究其原因,是你需要掌握一种识别这种人的方法。“促膝交谈而观其心”,是可以帮助困惑的你累积许多经验,从而识破假话和谎言的。

牢记住:我们千万不要再被一些甜言蜜语或表象繁荣的假象所迷感了。睁开你的“火眼金睛”吧,把那些具有阴谋诡计的“骗子”识破,就让他们的“骗术”无所用途吧。

11、观其好恶而知短长

他的长处和短处都在那些方面,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来了解其爱好和厌恶、就会发现其优劣。“观其好恶而知短长”,是指根据一个人的习惯行为来判断和考察他的特长及短处。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与爱好。人们总是在选择自己新的行为方向,或始终保持一个如一的行为习惯与行为定势。通过观察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就可以发现他(她)的喜好与厌恶。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有取有舍。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自己很喜欢或比较喜欢的事物来进行操作和把玩。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表现,他们可能是物品或人物,也可能是某种行为或习惯(比如有的人就特别喜欢清洁,甚至达到了洁癖的程度)。玩物会丧志,赌博变质,抽烟、喝酒伤身;爱学习会使人进步,爱工作会便人勤奋,爱思考会使人有成,爱他人会使人有情,爱江山会使人有感等,不一而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与爱好:有的喜欢经商赚钱,有的喜欢从政当官,有的(还是大多数)喜好抽烟、喝酒,有的爱好下棋、打牌,有的喜欢上网、聊天,有的喜欢跳舞、唱歌,有的喜欢写作、思考,有的喜欢看球、参赛,有的喜欢远行、旅游等。人类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喜欢与爱好。当然,事物的发展总是两方面的,人类的习惯与爱好也是同样,当人们有喜好一面的时候,也会有他厌恶的一面。比如,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学习,有的人就是讨厌工作,有的人就是憎恨赌博,有的人就是害怕锻炼等,人在厌恶的方面也是很多很多的。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喜好与厌恶,也就可以从中判断出他的专长、优点,同时可以看出他的短处及缺点。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自然显本性嘛。“观其好恶而知短长”,实际上就是根据人的习惯行为、嗜好特点来判断一个人的真正专长及短处。

喜欢与爱好是有其程度区分的。喜欢与爱好,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个人的嗜好。那么,可以说,没有什么别的比嗜好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了。嗜好,不必考虑别人的眼色,不受他人或法津的制约,他完全是出于自愿的。所以,也就最能暴露出一个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了。嗜好的范围几乎完全是自我的孤独领城,它是不能强加于人的,由此也就可以证明嗜好是人的潜意识的最好流露。

玩物与嗜好所告诉你的,可以说是这个人的一切。从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嗜好中,可以发现和总结出其中的一些奥妙,井能得出一些结论。一个出色的人类学家(或是上等人才),每到一地,就可以立刻发现当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行为取向与行为类型,由此,他就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拍案称奇的结论。实际上,为人们所称道的福尔摩斯,就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

12、观其交游而知贤肖

他是否贤良,通过观察和了解其结交的都是哪类朋友,就可以断定其是好人或坏人了。古人云:“审其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行为相当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总是有这样一种情况,情绪、兴趣、爱好、性格相互融洽者常常结为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因为志趣相投,井且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一个相同的事业走在一起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创业进步的伟大目标;而有的人纯粹是为了吃喝玩乐而走在一起的,他们有的只是在一起赌博、胡闹的随意性,而最可憎的应该是那些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走在一起的,他们内外勾结、狠狈为奸。正是根据不同人所交结的朋友不同,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一点来认识所考察的人是贤才,还是不肖的坏人。

知人看交结,识人看处事。人们常说,知人难,知人心更难。只要看其交友,知人也就不难。人都是有朋友的,要想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一看他结交的、经常在一起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就会明白他的人品是好还是不好。鱼交鱼、虾交虾,蛤蟆找的是蛙亲家。赌博的人周围都是赌徒,好色的人喜欢和女人打交道,搬弄是非的人经常与长嘴舌在一起,忠厚老实的人一定不会和诡计多端的人交结。

所以,欲知其人,不必费劲明察暗访,弄清他与谁交往也就够了。

13、观其穿截而知雅俗

他是否高雅,通过观察其穿戴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否适宜其自身的素质,就可以判断和确定了。“观其穿戴而知雅俗”,是指通过其所要考察对象的穿着打扮来判定他(她)是雅或俗。人的穿戴主要是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风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身份、富有或贫困。当然,穿戴中反映出的雅俗并不是单靠其钱多钱少就可以判定的。殊不知,穿金戴银、满身名牌的人就一定是“雅”的人,而穿着简朴、没有装饰的人就一定是“俗”的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人的雅俗绝对不是以衣饰的贵重与否就可以轻易判定的。满身名牌的人,可能会俗不可耐;而穿戴简朴的人,可能是学识丰富、素养极高的人。“莫以两眼看花俏,而要真心待学问。”

14、观其用度而知奢俭

他是否奢侈,通过观察和了解其是怎样地使用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的,我们就可以为其下个是好或糟的定论。“观其用度而知奢俭”,指通过观察其所要识别的对象,看他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是怎样地使用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的。以此,发现他究竟是奢侈的、浪费的,还是俭补的、节省的。对于那些一直以来爱慕虚荣、表现浮华的人,一定不会是什么节俭者;而对于那些始终表现出勤恳忠厚、做事踏实的人,一定也不会是奢华的人。奢俭由事而定,因人而异。这就是说,不是凡事都力求俭朴,有时侯,也要根据具体的人物、事件以及特殊的环境、状态而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该大方的时候,也必须要表现出一些“奢侈”来。

入奢入俭,各得所益。事物的发展总是相对的,对待人的态度上亦应该反应如此。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按照一个相同的常规去办。比如,在国际事务的往来中,一方国家在接侍另一方国家的代表时,所接待的规模与层次是很高的,那么,作为另一方国家的代表在接受到如此特殊的礼遇后,就应该在未来的客人回访中,给予较高规模与层次的礼仪回敬。这样做,就是防止因在接待上的失礼而就此中断外交上的往来。然而,这样做也就可能会让自己“奢侈”一把,但这种奢侈是要得的,也是必须的。因为,从大的方面看,它是对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在以后频繁的接触与往来中,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并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要只是一味地摆阔装强,死撑门面,只表现其虚伪的一面,而忽略了体现其真实一面的重要性。贫不可耻,弱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富者强者来帮助,这样就会使自己渐渐地发展壮大起来。

关于就“奢与俭”问题的对待上,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发现,并要能够妥善地施予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运用和控制。该“奢”时,则奢;该“俭”时,必俭。那么,究竟何事何人何地何时必须要“奢侈”一些或者一切都要“从俭”呢?这对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来说都是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与对特的。使用得当,不为“奢”;过分苛刻,失为俭。奢与俭,最重要的在于使用得要合理,而这合理与否就是度。用度合理,就会有益于发展,虽奢无过;用度失常,就会有碍于发展,虽俭亦害。“死要面子活受苦,不要面子苦有受。”我们虽不赞同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皮的做法,但我们同时也不称颂那些只知道节俭而不知道变通的人。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深刻领会“开源节流”这个词语的用意,它所表述出来的意思,应该不仅仅是注重开发源头与节制流向(在商业的运用上,也就是说要善于开发财源并能够节省费用),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带有警示的作用,即是说,它要求的是我们能够很有效地运用这一词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法则。如想要开源,却仍然是一味地节流,不拨给必要的开源经费,那么,又怎么能够去真正地做到和做好开源的工作呢?又如,因在开源的过程中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却仍然一味地给予不必要的资金与支持,那么,这又如何可以使自己不陷入困境呢?无论开源与节流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必要的计划与安排,并必须通晓它们之间既互补又制约的辫证关系,无源又何以谈节流(一分钱都不能挣到又怎么能够涉及节省),只节流又何以谈发展〔即便再节省下去也终会有枯竭的一天),然而,盲目地瞎开源而不有效地节流又何以使自身长兴不衰?

15、举其所美,观其所终

他爱美吗?他都爱好哪些美?人皆爱美,如选择和追求不当,就会自毁前程。“举其所美,观其所终”,是指通过各种不同的美去给予所要考察的对象,从中去观察他对不同美的反映,从而识别其真实的道德品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同的人对美的追求不同,从而反映出不同人的思想品质状况。16、废其所恶,计其所穷

17、推其所主,观其所度

他能做主要领导人吗?把要考察的对象推举到主要负责人的位置上,通过观察其工作方法和掌握其相关成绩并调查询问他人对其正确评价,就可以检验出他是否真的适合。“推其所主,观其所度”,是指通过推举方式,把要考察的对象放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让他做主要负责人,让他自己拿主意、想办法,控制整个局面,从而观察其工作方法,以及是如何把握好尺度、控制好全局的。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一个主要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识大体、顾大局,着手现在、放眼未来。其次,就是要讲原则、重方法、识人心、应人意,能够驾轻就熟,结合实事,全面衡量,因时制宜,因势利导,以此法度来确保顺利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应有的权力,出色地完成上级指派下来的各种任务。

随时变通,因时制宜

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时刻掌握主动权。圣人治国,能够全面地分析现状,正确地估量形势,然后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向好的方向加以引导。他们往往能客观地把握住形势,因时改变,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设立法度,根据任务而派事,所以能建立功勋,遇到困难也能避免。州。

环顾左右,皆尽所长。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这是主要领导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如能让自己身边的每个人都竭尽所长,势必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非同小可的成功。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可以称得上是用人所长的专家。他在文韬方面,可充分发挥诸葛亮等谋士的智谋;在武攻方面,可充分调动赵云、马超、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将领的积极性。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地建立蜀国,从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态势,这完全是因为他手下能够竭尽全力和同心协力的结果。而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刘备具有高超的领导才能。

18、闲聊之,而观其闻

他见闻广博吗?通过闲聊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快速地观察出一个人的见闻广博和深浅。“闲聊之,而观其闻”,是指把要考察的对象放入一群人中并在比较轻松的环境里,创造一个范围广阔、话题丰富的氛围,从而去观察其谈吐、判定其学识。是学识渊博,还是见识粗浅都可以从其言谈中表现出来。另外,通过闲聊,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态度,其谦虚好学、冷静分析,还是骄傲自大、胡说八道,都可以从其对待大家的谈话态度上得以体现。

闲聊,看似漫无边际和目的,实则可以着出一个人的学识与待人处世。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往往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谈,绝对不会胡说八道或大放厥词;而学识浅显、阅历低下的人却往往喜欢表现自己、卖弄风骚。

我们的嘴巴生来不单是为了吃饭和呼吸的,它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他人进行友善的交流和信息的传达及见解的发表。会说话的人、不会说话的人和乱说话的人,绝对是有其表像、水准和本质上的差异的。会说话的人,在闲聊时,言谈中表现出来的是哲理、幽默、情调和想像等;不会说话的人,在闲聊时,言谈中表现出来的是木呐、呆板、单调和沉闷;而乱说话的人,在闲聊时,言谈中表现出来的是抢话、乱讲、瞎吹及胡说八道。会说话的人绝对会尊重他人,不会说话的人看不出尊重或不尊重,乱说话的人绝对不会尊重他人。

19、旁问之,而观其评

他得到的评论好吗?通过调查询问他人对其的正确评价,我们就会在众人的言谈和反映中得知。“旁问之,而观其评”,就是指对所要考察的对象,采取通过询问他身边熟悉他的人和直接问他本人的方法来考察其评论,进而了解和判定出公众对他的评价及他对自己的评价和他对公众的评价如何,以此确定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是虚伪的人,一个心地善良、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公正地评价他人,并能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待人坦诚、能力很强、信誉良好、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很优秀的人,自然就会得到公众的好评和大多数人的赞同;而一个心胸狭窄、夸大地评价自己和歪曲地评价他人,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待人阴险、能力很差、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很龌龊的人,自然就会得到大家的一致抨击和绝大多数人的蔑视。好人、能人,就会有好评;恶人、庸人,就会有非议。

20、教导之,而观其学

他是否好学并真的会学习吗?通过教导和培育的方式,我们就能很快地从其学习中发现一个人究竟更适合于哪个方面的发展。“教导之,而观其学”,是指对所要考察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教育、培养、训练和指导,再通过观察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进度,从而掌握其学习目的、学习成绩乃至悟性等情况,以此确定其是否是可造之才,并是否具备胜任某项重要工作的能力。

21、监督之,而观其行

他都采取哪些行动?通过监督的方式,在实践工作中对其详加观察,就可以全面地掌握一个人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到知情的地步。“监督之,而观其行”,是指对所要考察的对象说明其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并完全指派给他,然后从中进行监督,通过观察其行动方向、行动过程和行动结果等,来逐步掌握其处事方法、任务进程、行为趋向等重要关联因素,再确定其是否有可以长期担任重要职务或委派其完成多项重大任务的可能。凡能知人者,多以实践察人,必有所根据,而其中以知情最要紧。只有掌握其人的第一手材科,全面了解其人,并据此作出分析,才能对其人有正确的认识。不然,则不可能知其人的根本。

知情始能料人。对一个人要做到知情,就必须掌握其人的全部言行,如果只根据其一言一行就下结论,必然会失之偏颇。只有通过了解其全部情况,才可以从其过去知其现在,也可根据现在所作所为预料其发展的趋向和后果。一个被任用的人是否真的有德、才、能,就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得以证实。以知人而能知情者,当属管仲。管仲在辅佐齐桓公之时,发现桓公身边的侍臣易牙、开方、竖刁等人,他们以“杀子”、“背亲”、“自阉”等献媚行为在极力讨好桓公,是不近人情之举,如此这般自我牺牲当必有所图,因此得出“难用”的结论,遂向桓公进谏,桓公不听,反而认为他们是忠于自己的侍臣,视之为心腹,结果是自取其祸。这证明管仲通过知情而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观察其人的行动是否合乎道义,是衡量人的标准之一,也是一种知人的良方。

知心方能任贤。孟于说:“人之相处,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俗话说,知人难,知人心更难。不知人,是因为缺少对人必要的观察;不知心,是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沟通,基本的就是要思想通畅,最重要的就是要坦诚相待、真心相对。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这就是说,若不是有先主刘备三顾茅庐之行,天下间谁又能认识隐居茅庐的“卧龙”诸葛亮。刘备不辞辛苦,三顾茅庐,足见其诚:得见孔明,表明真意,足见其挚;倾力邀请,足见其爱。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挚、爱深深感动,遂以《隆中对》预见天下三分,阐明了天下大势,摆明了刘备的位置和未来的取向,并答应跟随他辅佐其共同完成建立蜀国的政权。不辞辛劳,三顾茅庐以真心换取真心,充分反映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愿;极力邀请,委以重任,则充分反映了刘备对诸葛亮知心的结果。事实证明,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千古贤相。

知能才能善用。知人不仅仅要知情、知心,还必须做到知能。

22、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他是否真有志向?以激将法的方式去刺激要考察的对象,会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有可能起到出人意料的结果。“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这是诸葛亮提出的了解、识别人的方法之一。了解、识别人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些方法也是比较特别的。采用搬弄是非并通过挑拨离间来了解其立场、识别其志向,这种方法就是比较特殊的。但是,这种方法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在张某面前说李某某的不是、在李某某的面前又反过来说张某的不是,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我们谈到的这种方法,它是一种激将法。什么是激将法呢?简单地说,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用反面的话激励别人,使之痛下决心去做成什么事,从而起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一般来说,激将法有几种不同方式,如运用自如将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惊人效果。

一是“明激法”。就是针对对方的心理状态,直截了当地给以贬低,用否定的语言加以刺激,刺他痛处,激怒他,使他“跳起来”,而我们也即可以从这激将的过程中来观察识别出他的真正志气和志向。《三国演义》中,周瑜企图假借曹操之手杀掉孔明的时候,孔明依然采用激将法,揭穿周瑜的诡计。当孔明欣然同意接受周瑜布置的劫曹操粮草的命令时,对鲁肃说:“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公等人于陆地能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鲁肃将此言告知周瑜,周瑜愤怒地说:“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粮道。”鲁肃又将此言告知孔明,孔明将问题挑明,并从抗曹大局出发,笑对鲁肃说:“公瑾令我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我耳。”这里,孔明正是利用周瑜的自尊心,好胜心强,不甘落后的虚荣心故意夸耀自己,贬低周瑜,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是“暗激法”。就是不直接地就事论事,而采取隐晦、旁敲侧击的方法去激励下属,刺激下属,或有意褒扬在场的其他人,暗中贬低对方,激起下属下定决心去超过其他被褒扬过的人,从而达到促使下属努力工作,完成任务的目的。

三是“自激法”。就是一味地褒扬对方光荣的过去的状况而不提及其现在,无形中就否定了下属现在的工作,从而激励起对方改变现伏的决心。

四是“导激法”。激将法不能只采取简单的否定或贬低,而要做到“贬中有导”,既能激励他的意志,又要指明其奋斗方向。

在识人的过程中,采用“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因为“反话”容易使人泄气,并使自己受“害”,所以,采用这一识人方法时一定要慎重,出发点一定要正确。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整人去挑拨是非,而是为了选拔人才。用是变非,非变主要是去激发被考察者的志向变化,观其在是非曲折中能否承受住这样的考验。如果受了一点委屈,被误解后就破罐子破摔,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材的。大将才,应该气度不凡、宽宏大量,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23、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他勇敢吗?告诉其祸难,我们就可以观察出他是否真的勇敢。“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就是告诉其面临严重局面考察其是否临危不惧。古语说得好:路不险,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无以知人之才。岁不寒,无以知松拍;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势不危,无以知英雄。确定、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人才和英雄,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刻才能够检验出来。

“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

24、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他擅长辞辩和善于应变吗?接连不断地向其提问,就可以在他的回答中发现其是否真的具有这方面的才能。“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通过穷追不舍的提问方式,向被考察的对象提出一连串难以回答的问题要求其立即回答,以此考验观察其应变的能力。这是诸葛亮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并运用的识人和用人的方法善辩明变之才,绝非诡辩狡诈之才。善辩明辩之才,必当腹有才学、胸有韬略、脑有乾坤,以言理正,名亦顺,义必重,天下先,惟贤是举方能为众人所折服,并为君所赏识。这般人才,当属诸葛亮东吴舌战群儒为表也。诡辩狡诈之才,只是腹中滥学,胸藏奸邪脑灌私欲,以言乖巧,名假借顺,义取轻,私利先,陷害忠良,蒙蔽昏君。这般人物,当属王莽篡逆、秦侩害忠之流也。

25、咨之以计谋而现其识

他真有学识吗?通过询问其计谋,就可以了解到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也可以了解到他是否具有真正的见识。“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说的是通过询问计谋而了解其学识。学识的多寡对识人关系极大。有识,才能看准方向,预见正确,提出的建议合理合情,拿出的方案切实可行,不会走大的弯路或走错路,以免除误入歧途、陷入困境。无识,就会看错方向,视线模糊,思想困惑,感情起伏不定,根本就提不出好的建议,也拿不出好的方案,甚或就是能够提出合理合情的建议并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也不能被顺利地采用、有效地实行,这样,等待他的只能是听天由命、自哀其怜,或者是一味地蛮干瞎闯,造成其频频地失败后而无所适从,无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