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州v∧色综合网:近代文明的发展(一) [许倬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52:47

近代文明的发展(一)

版次:RB17   版名:名家在线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1-16 作者:许倬云      这一节我们要谈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经过,尤其是与科学相关的一些观念上的改变。在欧洲历史上向来有一个说是,十七世纪发生了一次科学革命,但其实说到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变化,并不完全合理,实际上现代科学出现的过程,并不限于十七世纪,而应该涵盖十六到十八世纪整体的发展过程。

    “日心说”的确立及观念的改变

    现代科学特色,在于其思考的方式,第一,科学家不再相信任何权威,无论是信仰上的权威、或者是对大人物的权威,都没有信仰,而是要依靠理性的思维和实证的验证。在现代以前,欧洲的宇宙观是从一定的理念延伸而成:例如,希腊文明中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长期影响了学术的方向和思考方式;基督教会统治了欧洲以后,基督教的教义成为一套不可违背的权威。这两重权威,希腊的与基督教的权威,约束了欧洲科学思想的出现。

    假如以科学作为讨论宇宙的学问,科学的宇宙观,是在反对基督教会独占思想领域之后才能出现。这一宇宙观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天地和人类的关系。哥白尼以前,欧洲人和整个其它地区的人类,虽有不同的说法,但大致有类似的观念,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基督教教义,更主张宇宙是由上帝的意旨而存在。上帝是全在、全智和全能的神,上帝的意旨笼罩所有人类的思想。哥白尼(1473—1543)和伽利略(1564—1642)开始提出另外一套宇宙观: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观。经过学者长期的努力,这些思想,还是只能在学术界的地下传流,不能在教会支配的学术界讨论。
    宗教革命以后,牛顿(1642—1727)开始可以提出用别的方法,来证实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论。他下手的方向,是从数学开始,用数学的计算,说明各个星球互相的关系。当然,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论,以及和万有引力相关的几个力学观念,也都是陈述这个新观念的工具。根据科学思考而呈现出来的日中心论,以及太阳系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现在以为当然的想法,是一切现代科学能够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牛顿开始,有两条途径要走,一条是数学的思维,纯粹理性的思考方式,不牵涉到任何具体的空间、时间和个人。固然,数学中的几何学是讨论空间,而微积分本身就是讨论经过一段时间,数量的变;但是,此处所谓时空条件是讲人间的时空条件,不是讲思考方向的时空过程。数学超离时空、超离个人,超离其它一切的牵涉条件;数学成为思考工具的时候,我们才有纯理性思考的可能。

    第二条途径是实证和归纳:所谓归纳,是从相当数量的数据之中,寻找一些共同的现象,再以这些现象作为个假设,将原来不在数据群中的新数据,核对提出来的假设。证实之后,这个假设才能成立。依据实证的归纳法,今天许多科学学科,必须要借重严谨的实验过程,才能一步一步推演,发现现象和提出解释。

    上面所说两种思考的方式,和形而上学纯粹用逻辑推论,得出来的结论和方法是很不一样的。因此,牛顿的出现,以及牛顿理论的确立成为不可动摇的解释,应该是现代科学的起始。这一套现代科学,至少维持了两百多年之久,要到十九世纪,才会有另外一些更新的思考方式,来补充他的不足,甚至改变他的一些基本假设。

    科学领域的发展及形而上学思考的放弃

    近代物理学的质和能的观念,必须依照数学能够做到的精确的量度测验;前面所说牛顿的理论,使用数学,才能有物理学上热学、光学等等的发展;而这些物理学的发展,也使得近代的机器生产有所依据。

    和物理学有关的化学,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学门,近代的化学扬弃了以前三个元素、四个元素,甚至中国人所谓五个元素(五行)的说法,提出了分子和原子的观念,才使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物质本身的性质。波义耳(1627—1691)、加芬底希(1781—1810)和拉瓦锡(1743—1794),在实验中找到分子,作为物质元素的最小的单位。化学家能够在实验中分离出氢和氧,开始理解一个个元素,它们和别的元素如何配搭,构成化合物。人类的知识,能够编制元素表,将各种元素按照它的性质,排成行列,并且预留一些位置,放入还没发现的元素。这种分类法,是真正科学思考的成果。过去风、水、地、火或中国的金、木、水、火、土,那些粗糙的分类法,经过实证的分类,终于完全被推翻。也因为有了这一套现代化学观念,才有后来一步步开展的化学工业。也因此,人类开矿得来的许多自然资源,能够经过分离,还原成元素,再经过新的合成,成为新的产品。化学工业的出现,要进入十八世纪才大量影响我们的生产业。到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四周无处不是化学合成产物。

    在生命科学方面,也在十六世纪,哈维(1578—1657)经过人体解剖,实际考察人类的身体结构,能够完全清楚了解血液的循环。哈维的实证工作,在当时是甘冒生命危险的尝试,因为教廷不许可任何人作尸体的解剖。从哈维开端以后,医学的进步,对于人体的了解,是同步进行的:对人体多一个实证的了解,医学才有多一分进步。列文虎克(1632—1723)对细菌的研究,也使得生物科学之中,开启另一个重要的领域,让我们了解那么微小的微生物,对我们人体有多少的影响。

    我刚刚所说,几个重要的科学领域,在十七世纪奠定基础,发扬光大则在十八世纪以后。总结地说,伽利略的日中心论、牛顿的引力论和力学论,波义耳寻找分子的化学研究,以及生物方面,经过人体解剖而获得的知识:这几个领域合在一起,奠定了现代学术最重要的基础。从此开始,人类放弃过去形而上学的思考,走入了科学宇宙观、科学生命观和科学人生观的广大天地。培根(1562—1626)指出,这一切新的思考方式,也就不外是实证和归纳。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与欧洲近代科学的比较
    中国确实曾有过许多很重要的科技贡献,但这些贡献,常常都是从实用的观点着手,并不注意理性为基础的理论,也没有严谨的归纳实证。

    将欧洲近代科学出现的过程,来和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对比:中国确实曾有过许多很重要的科技贡献,但这些贡献,常常从经验之中,为了实用的目的,逐步、逐步发明;例如,在数学方面,中国古代的算学,大多是为了实用的计算而发展,知道怎么量面积、体积,怎么计算数字,怎么编制历法,这些算学方面了不起的成就,却都是从实用的观点着手,并不注意理性为基础的理论,也没有严谨的归纳实证。中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从累积经验,归纳出若干病征的真相,也寻到若干可用的草药:但是每一桩都是个案,很少人能对个案得出一个通论,像张仲景《伤寒论》那种思考,其实是不多的。

    中国药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本草》,到明朝李时珍手上,综合前人知识,编成《本草纲目》,是中国药学上最重要的著作。可是李时珍的分类,和欧洲林纳(1707—1778)作的植物学典相比,就有很大的差距。林纳的植物学是从植物本身的形状、性质、成长过程等等,找出若干条不同的纲、目、属、种,这植物科目的分类,奠定后世植物演化谱系研究的基础。《本草》和林纳的《植物论》对比,我们就可以看见,欧洲近代的科学和中国传统学科之间的差异。

    有些人也拿中国的儒家,尤其是理学的“理”,比作西方世界的“reason”,尤其是培根的“reason”,其实两者并不完全契合。中国的“理”,是天造地设的,由宇宙本身的“道”,呈现为“理”,因此有点像宇宙律。中国古代的观念,“道”不受人力约束,所谓“道法天,天法自然”,“不因尧存,不因桀亡”,乃是超越的呈现宇宙本体。宋人理学成为儒家正统,却将人际关系的伦理,体现这一超越的“道”和“理”,竟限制了“道”和“理”的超越意义。

    欧洲近代科学的理性,也是一个自然运行的规律;不过,正如培根所说,后者是可以经过实证检查,不是依照形而上学的演绎。李约瑟(1990—1995)所写的《中国科技史》,中文翻译叫做“科技史”,英文原题却是《工艺和文化史》。从标题本身中、英文的区别,就可以看见,中文里对科学的理解,和西方主流英文文明对科学的理解,其实并不一致。近代的中国人,还是延续着清末的思想,要用西方的工艺技术,寻求强国富民。今天高唱入云的科教兴国、科教救国,或科学为本等中文口号,也还是混杂太多对科学的误解。

    总结地说,从十六世纪开始到十七世纪发扬光大的近代科学,应该是现代人类共同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下一节我们会谈到,这些科学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许倬云口述,陈珮馨、陈航整理。小标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