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蒸桂鱼可以放微波:苏联解体原因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18:45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吴恩远2011-12-24 19:48:16  来源:史学史研究 2010年第3期

  苏联解体已经十余年,但研究“苏联解体原因”这个问题的“热度”却丝毫没有降低;几乎在每一个涉及苏联解体的问题上都存在有时是十分对立的观点。

  一般来说,都同意苏联解体是由综合性因素造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但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起主要作用?

  一、十月革命与苏联解体

  一些人把苏联解体归咎为十月革命的“原罪”。如法国《宇宙》杂志主编让·埃伦斯坦断定“1917 年俄国革命后在世界各地诞生的、今天在一切领域都证明业已破产的制度”,① 就是把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联系起来。认为十月革命本来爆发的条件就不成熟,“先天不足”,造成苏联解体的根源;二是“后天失调”,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是所谓“不民主、不人道”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这就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种子。

  俄罗斯当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前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库库什金教授在2007 年应邀为我国《历史研究》杂志撰稿中写道:普列汉诺夫在1917 年6 月宣称:“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② 四个月后,这一说法的没有根据性已经十分明显了。引人注目的是,普列汉诺夫在逝世前不久对自己的妻子说:“在我们的争论中,乌里扬诺夫———列宁是对的,而我———普列汉诺夫错了。”库库什金进一步指出:列宁是一个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天才的学者。他发现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前所未有地加剧的规律,得出一个社会主义甚至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大胆结论。③ 十月革命的发生是俄国社会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绝非少数人的“阴谋”。

  最重要的是,判断十月革命是否应当进行最重要的依据是实践,即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到底是起了推动还是阻碍作用。2002 年俄罗斯著名学者、科学院院士Ю. А. 波利亚科夫撰文指出:“旧俄罗斯的落后和软弱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十月革命后,俄罗斯( 苏联) 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摆脱了落后性。尽管面临着被入侵的威胁,苏联在30 年代末期还是进入了先进国家的行列,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④ 因此那种把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联系起来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二、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否与斯大林模式有关是争论的最大焦点。西方学者一直认为:“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管理体制最终必然走向这种可悲结局”。甚至俄罗斯一些“左翼”学者也把苏联解体与斯大林模式联系在一起。如著名社会活动家、莫斯科大学教授А. В. 布兹加林,А. И. 科尔加诺夫认为: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⑤ 我国一些学者也持这种观点,指出:“具有70 年历史的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⑥

  第一、斯大林模式是否背离了列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这是当前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值得重视的是2008 年经俄罗斯文化教育权威专家审定通过的历史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即认为斯大林模式本质上同列宁时期是一致的。书中写道:苏联“这个体制的基本成分是在1917—1920 年之间产生的,在1920 年经历了某些变化,在1930 年代末最终形成”。教科书总结列宁—斯大林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共产党是社会的主导政治力量;党领导政府( 苏维埃) ;承认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群众社会组织( 工会、共青团等等形式) 被视作共产党影响非党群众的工具;权力镇压机构;国家机构对经济生活的集中管理;党和国家的众多宣传机构力图使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唯一的、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⑦

  第二、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两个生死抉择:旧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面临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能否渡过这两个生死关是检验“斯大林模式”、评价斯大林模式历史地位的唯一实践的标准。⑧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艰难岁月,表现出了坚韧、勇敢和英雄主义,粉碎了希特勒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祖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被拯救出来。⑨ 这是全世界众所周知的事实。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В. В. 阿列克谢耶夫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模式对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他写道:由于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1929—1937) 执行的结果,苏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末期,工业生产水平为1913 年的8. 2 倍。按照工业总产量,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工业生产份额占世界总量的2. 6% ,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专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3. 7%。1937 年工业产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7. 4% ,而在1913 年仅为42. 1%。⑩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品的生产依靠劳动生产经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增长了82%。瑏瑡到了40 和50 年代,现代化进程继续深入和扩大。到1955 年,工业总产量是战前的3. 2 倍。同时生产工具的产量几乎增加到4 倍。瑏瑢苏联成为世界上仅有的能生产当年人们所能生产出来的任何一种工业产品的两个国家中的一个。就这样,苏联时期就克服了俄罗斯与世界先进工业发达国家按阶段发展的落后局面。

  当然,对于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严重弊端也必须加以重视,主要表现在:

  一、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国家领导人没有把人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看成如同发展国防力量和资源那样紧迫的任务。在一系列轻工业部门中( 例如纺织业) 不仅没有完成计划,甚至没有完成战后重建。

  二、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农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仅达到战前生产规模的99%。似乎被宣布为最重要任务的农业机械化,经常是按剩余原则进行的,即最后才轮到它。

  三、斯大林时期国家经历了几次大镇压浪潮。斯大林本人就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倡导者和理论家。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经济学家( 叶·斯·瓦尔加)、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物理学家( 尔·德·兰道,普·尔·卡皮察等等)、生物学家—遗传学家都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导致某些学科领域( 如遗传学、控制论、世界经济研究等)、学术流派遭到封闭或者其研究受到实质性的限制。

  但俄罗斯学者特别强调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斯大林模式。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舒宾教授写道:“俄罗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决定性的阶段是在3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斯大林体制确实具有严酷性,其严酷的程度甚至比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也毫不逊色。但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掌握对于建设工业基础必须的资源,并奠定了苏联工业体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瑏瑣可以看出,他们特别强调,在认识到这些弊端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是由那个时候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历史认识所决定。

  三、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一些人否认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这种观点认为:“如仅仅停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错误这一直接原因去分析苏联剧变,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戈尔巴乔夫“的责任只能是直接意义和浅层次上的,是表面性的,属于导因性质”。认为导致苏联解体主要原因在于苏联体制,无论是戈尔巴乔夫或是其他什么人谁也无法挽救这个体制。但这个观点甚至连戈尔巴乔夫也不能接受。

  2006 年在戈尔巴乔夫75 岁生日时,有人问他“如果不搞改革,您现在在干什么?”戈尔巴乔夫回答说:“当苏共中央总书记。在我执政的时期,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2007 年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就此指出:当时的苏联体制百分之百地可以抵御外来危险:核武器排除了攻击苏联的可能性,任何军备竞赛方面的落后,并不能改变这条原则;而且,在避免自下而上的革命方面,也是有保障的———到处渗透的克格勃机关排除了出现地下革命活动的可能性。当然,会有一些自发的动乱,但是,缺乏革命性组织,这些动乱并不危险。没有外部入侵的威胁,也没有自下而上的革命,那么,不论是相对于西方的科技落后,还是由经济缺乏效力引起的经济困难,本身都不能导致体制更迭。

  该书写道:苏联体制的激进反对派断然回答说:不! 体制是不可能改革的,只能将其摧毁! 随着经济困难的加重,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普遍。苏联解体似乎证实了对“现实社会主义”进行民主改革是不可能的。但是,15 年后,这种观点在很多方面已经失去说服力。断言说,体制不能改革、必须被摧毁,至少是非常幼稚的。瑏瑥应该说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这个观点。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1999、2000、2001 年曾作了几次调查,占被调查者66. 5%、63. 2%、57. 6% 的俄罗斯人均认为苏联解体是可以防止的,赞同“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观点的人仅仅占20. 3%、25. 4和30. 0%。2005 年12 月俄罗斯“全俄民意调查中心”对俄罗斯46 个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153 个居民点进行了民意调查,57% 的人则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就是说多数俄罗斯人并不同意“当时的苏联社会制度必然灭亡”的观点。

  中外学者从戈尔巴乔夫在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民族政策、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中所犯一系列错误及其本身素质的原因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错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削弱、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于改革的领导,最后导致了思想的混乱、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国家的解体。正如美国学者斯蒂文·科恩指出:“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党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于是,苏联的解体就不可避免,一句话,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苏联。”瑏瑦2001 年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的民意调查肯定了上述观点:有64% 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

  注释:

  ① 戈尔巴乔夫等主编:《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年版,第442 页。

  ② 普列汉诺夫:《在祖国的一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 年版,第207 页。

  ③ Ю. С. 库库斯金:《1917 年十月中的列宁》,载李慎明主编《十月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第501 页。

  ④ Ю. А. 波利亚科夫:《俄罗斯历史中的1917 年10 月》,《20 世纪的俄罗斯》1 集。

  ⑤ А. В. 布兹加林,А. И. 科尔加诺夫:《斯大林与苏联解体》,莫斯科2003 年版。

  ⑥ 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年版。

  ⑦ А. А. 达尼洛夫:《俄罗斯历史1900———1945 年》( 教学参考书) ,莫斯科教育出版社2008 年电子版,第125 - 126 页。

  ⑧ 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理论前沿》2007 年第19 期。

  ⑨ 2008 年6 月11 日米·伊·科京在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报告。

  ⑩ 《苏联工人阶级史》第2 卷,莫斯科1987 年版,第426—427 页。

  [11]瑏瑡《苏联工人阶级史》第2 卷,第198 页。

  [12]瑏瑢《苏联社会文化经济史》第6 卷,莫斯科1980 年版,第225 页。

  [13]瑏瑣А. 舒宾:《关于苏联历史十个荒诞的说法》,莫斯科2007 年版,第348 - 349 页。

  [14]瑏瑤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945 - 2006 年》( 教师参考书) ,莫斯科2007 年版,第359—360 页。

  [15]瑏瑥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945 - 2006 年》( 教师参考书) ,第361 页。

  [16]瑏瑦斯蒂文·科恩:《问题之问题:苏联为什么不复存在了?》,莫斯科2007 年版,第4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