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妻子交换很黄的小说:2011 有多少危险“校车”正悄悄驶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2:45:50
 2011  有多少危险“校车”正悄悄驶来  

在盘点2011年中国教育时,我们看到了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看到了自上而下推动教育前行的力量;我们也看到了来自民间的努力,看到了自下而上推动教育改革的草根行动。这两股力量的碰撞、融合、合作,将成为中国教育变革的真正动力。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不愿意看到的事件,听到了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其中,我最不愿意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校车。这个校车,不是孩子们喜欢的《神奇校车》,而是他们恐惧的“血色校车”。

校车,注定成为2011年一个最悲伤的教育词语。几十个花儿一样的生命,顷刻间就凋谢了。

目前,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应对,出台条例,检查车辆,停运整顿,虽有点亡羊补牢,但也是竭尽全力。

细想一下,校车事件毕竟有些偶然。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在教育上,到底还有多少辆类似的校车正在悄悄驶来?

在西部农村,一些寄宿制学校管理无序,人员无编,营养不保证,暴力现象频现,情感饥渴严重,小学生恋爱等问题亟待关注。在全国农村有7624所寄宿制学校,基本上是近年来建立的,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成为另外一辆“校车”。

在许多家庭,孩子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虎妈狼爸成为成功教育的象征,他们相信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把体罚奉为秘诀,完全漠视孩子的权利,书商和出版社一起为他们吆喝,这不也是另外一辆“校车”?

在许多学校,应试教育的阴魂仍然不散,无休无止的作业,不断加码的考试……我甚至在一间教室看到这样的标语——人生总要长眠,何必今日多睡。这难道不也是另外一辆“校车”?

在总结一年的教育成就时,不该忘记这些另类的“校车”。

校车告诉我们,到了该关注儿童的时候了。校车的严重超载也好,质量差也罢,其实都是没真正把孩子当人看。虽然文艺复兴以后我们发现了儿童,承认了儿童作为人的存在;虽然我们加入了《世界儿童权利公约》,但严格地说,我们很少关注儿童的权利,儿童从来不是独立的人,他们的独立人格、正常需要,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就连他们基本的休息权,也无法完全满足。

校车告诉我们,到了该关注西部、关注农村教育的时候了。这些年来,政府为发展西部教育,提高农村教育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但西部教育和农村教育仍然是短板。先是教育的硬件严重落后,现在则是软件严重落后,农村优秀教师不断被“抽血”,村里的好老师到乡里,乡里的好老师到县里,县里的好老师到市里……孔雀东南飞,一飞再不回。现在,西部生均公用教育经费与东部比,仍然差距很大。

校车告诉我们,到了应该反思撤点并校政策的时候了。应该说,农村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一刀切,一窝风,许多地方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撤并村小,导致许多孩子要跑很长的路才能到学校。有校车的学校在农村还不普及,许多孩子每天还要跑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他们虽然没有校车危险的担忧,但却有每天艰辛的跋涉。

这些年来,我走过许多农村学校,村小的大量撤并,影响了农村的文化教育生态。过去,村小是农村基层的文化中心,村里的老师是农村的文化人,农村文化的根,往往在村小里。在我国台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村小并没有成为消失的风景,相反,许多迷你的小学校,仍然坚守在乡村,守望着农村的文化,守望着他们的孩子。我们是不是该从中得到启发?

想起我们的童年,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自由自在地行走,没有汽车,甚至连自行车也很少。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问题反而多了。我不由得要问: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在没准备的情况下走得太快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