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中秋节方案:青岛空间功能布局实施战略调整的研究20111224青岛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5:55:49
 青岛空间功能布局实施战略调整的研究20111224青岛日报
郭先登
市域空间功能布局
    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竞
    争力不断提高,需要把握
    机遇,适时进行城市空间
    功能布局的大调整。当青
    岛已经完全跨进桥隧新
    时代之际,“主城”的区位
    概念已经随着实践的变
    化而开始发生历史性的
    根本变化。以大气魄、大
    手笔,实现“跨过胶州湾,
    迁址西海岸,首选红石
    崖”的目标,这样的空间
    功能布局大调整,是符合
    城市发展规律的伟大实
    践。
    现代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依靠自身拥有的空间、通过功能布局调整,提高生存的时空使用水平,提高发展的时空开拓水平。在城市化主导经济发展的现代世界发展中,随着城市生产力不断提高而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所赖以生存的空间需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时期,进行必要的功能布局大调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驱使的结果。青岛市进入桥隧新时代后,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最需要深思的是如何抓住不可复制的历史机遇,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气势、大手笔进行适应生产力发展客观需要的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
    一、市域空间功能布局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需要把握机遇,适时进行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的大调整。
    当前,任何城市建设成功的具有影响力的项目与工程都既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政绩工程,而是坚定不移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握住城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所实施的惠及民生、惠及子孙后代,加快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与工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伟大实践的创造性典例。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创新理论指导实施的一系列伟大世纪工程把青岛推进了桥隧新时代,使青岛更加显现“地球村”重要成员的影响力,更加便捷地通连中国各个区域和城市,更加提高市属全域同城化水平,更加迫切地要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进行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的大调整。桥隧新时代形成的新生产力必然推动着城市生产关系发生着深刻地变革,正是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又推动着城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按照生产力标准理念所揭示出来的内容,就是把握住适应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随着青岛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视角看,需要对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指导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的概念进行新的思考。原有的某些指导性概念,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性束缚,在城市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之际,它们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了。只有充分认识青岛已经进入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的历史发展阶段,只有确立新的指导性概念,才能加快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据2011年8月31日《中国日报》报道,由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布的2011“全球宜居城市”排序,中国大陆有8个城市上榜:北京72名,苏州73名,天津74名,上海79名,深圳82名、大连85名,广州89名,青岛98名。细看评估指标,中国城市同发达国家列榜前的城市比较,普遍存在着城市功能不完善、空间布局水平有待提高的软肋。而中国城市之间的位次几乎都非常接近,这也说明加快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已经是我国城市共同面临的任务。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始终需要把握实现城市化上水平、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上水平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抓机遇为前提,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开放城市规划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广泛吸取各种有益的意见,切实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也要注意吸纳少数人正确的建议。领导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但是重大工程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方案,充分进行专家学者论证,而不是主管部门的草率论证。要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而不是敷衍了事走过场。只有如此才能提升聚集生产要素、聚集优质产业、聚集人气、聚集财富的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的水平。
    二、重新思考经济重心西移战略,构建成一个无通连障碍的大城市空间框架,两岸区域空间需要建立同一化的、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初,由于胶州湾而形成的天然屏障,为使西海岸加快发展,城市决策层做出了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体,促使城市经济重心西移的决策。坦诚的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重心西移,带动了西海岸区域的发展,西海岸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客观的评价,在那个历史阶段,正是由于经济重心西移,西海岸区域才抓住机遇上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提高了青岛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也提高了青岛制造业的规模生产技术水平。
    随着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高端产业和高端产品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青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从空间功能布局的视角看,无须再分什么东西两岸,而是要从东西两岸空间功能实现同一化的视角,加快建立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当这个历史阶段到来之际,东西两岸空间已经不存在重心与中心之分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也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显然,经济重心西移的概念,应当放进博物馆,成为历史的写照。
    三、重新思考“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的“主城”概念,在新“主城”理念指导下,在建立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海湾型经济结构的过程中,青岛市域已经进入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的历史发展阶段。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后期,城市决策层做出了实施 “依托主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战略的重大决策。毫无疑问,被简称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在实践中为建立“一主三辅多组团”的城市发展空间功能布局调整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实际已经证明,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促使青岛真正拉开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的框架。现在需要研究的是,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和惯性思维的驱使,无论是从宣传上,还是从实际的操作上,“主城”概念只是定位在东海岸。
    当青岛已经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之际,可以肯定地讲,“主城”的区位概念已经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开始发生历史性的根本变化,那就是西海岸的黄岛区划归青岛市管辖,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桥隧的通连,已经完全成为青岛市的“主城”区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主城”概念不仅指的是位处东海岸的城区,而且也完全应该包括位处西海岸的黄岛区等区域。
    顺着“主城”定位概念的变化思考下去,着眼于青岛已经进入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的历史发展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看,青岛市进行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大调整,已经到了研究市级党政机关中心移址的时刻了。笔者研究的成果是:跨过胶州湾,迁址西海岸,首选红石崖。
    进入21世纪后,北京市东城区与崇文区、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上海市黄浦区与卢湾区合并;哈尔滨市越过松花江北迁。安徽省进行了撤消地级巢湖市的重大调整,将原巢湖市属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管辖,这一重大行政区划调整所形成的合肥城市圈,是继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之后,所诞生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中国第四个特大城市圈。青岛这座曾经在全国率先实现市级党政机关中心移址的城市,创造了城市大发展的辉煌。20世纪90年代初期,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中心从前海栈桥附近东迁,移址现在的市级党政机关中心驻地,急速地扩大了城市市区规模,完成了新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最大的一次空间功能布局的大调整,此举震惊全国,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青岛自身和上述城市的实践都证明,随着城市化与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城市城区功能重新定位所产生的布局演绎,城市城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已成必然趋势,谁把握住这个大趋势,谁就赢得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谁就赢得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地理学和经济地理理论都揭示了,建城筑市选址所需要的三大元素是地形、地貌和朝向。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认为黄岛区红石崖区域客观地具有地形、地貌、朝向三大优势,应该成为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中心驻地跨过胶州湾西迁的首选之区域。笔者认为,红石崖区域具有地形开阔、大气的优点,宜于伸展建设;地貌构成中的地质、水文等要素条件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海岸岸线条件好,用国际标准衡量,海滨感觉甚佳;朝向座卧背依胶莱平原,南朝沂蒙山余脉,伸展百余平方公里内的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及湿地等生态元素,决定着这里从古到今都是建城筑市选址的风水宝地。仅从东西两岸交通连接看,随着桥隧的通车,以及将来建设跨海地铁隧道、第二座跨海大桥、环胶州湾轻轨及快速路等项目的实施,首选红石崖也是科学的选择。
    在市级党政机关中心驻地跨过胶州湾西迁,首选红石崖的同时,随着青岛大城市框架的基本形成,老城区原有的四区,除李沧区管辖空间还基本适应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外,目前的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行政管辖空间太小的缺陷会显得越来越大,并越来越同大城市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建置区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产生着难以协调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从放大建制区空间功能的理论假设出发,上述三区撤消一个,将其管辖空间分别划归另外两区,通过三区并两区的大手笔调整,必然会极大地提高青岛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水平;同时将撤消区的编制用于在城市西海岸建立红石崖区,这在实践的操作上是非常可行的。
    理论的假设是理论原创的准备,也是指导实践的一种使然。青岛市在桥隧新时代,以大气魄、大手笔,实现“跨过胶州湾,迁址西海岸,首选红石崖”的目标,这样的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伟大实践。但是,这样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大调整必然面对惯性思维的巨大挑战。因为惯性思维指导下形成的传统习惯力量是巨大的力量,在某个时段甚至会成为主导性的排山倒海之势,会淹没代表发展方向的新声音,而新思维与新理论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真正实施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需要有继续解放思想的巨大勇气和决心。
    历史会证明,上述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的理论假设,如果付诸于实践,必将为逾千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创造最适宜居住、创业和发展的新环境、新空间;必将极大地缓解东海岸主城区交通堵塞的压力,甚至会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必将极大地加快促使城市东海岸主城区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功能布局,强化繁荣发展大文化的第一空间功能作用,在提高奥帆之都建设水平过程中,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机遇,全力发展以现代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业和与之相关联产业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经济。
    当然,如青岛这样的特大城市进行市级党政机关中心移址,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决策实施,而是需要反复地科学论证,需要多个方案进行比较,在论证和比较中选择和决定最佳方案和时机。
    四、青岛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需要建设发挥大型枢纽作用的新机场,新机场定址首选莱西南、即墨北、海阳西区域。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随着航空航天产业的飞速发展,随着现代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空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港口的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港口发展的内涵与容量,空港已经完全成为大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迫切要求理论赋予港口概念新的内涵。因此,必须要从理论的高度确立和认识“大港口”的新理论概念。
    传统的港口概念是指位于海、江、河、湖或水库沿岸具有一定的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往来停靠、办理客货运输或其他专门业务,其范围包括港内水域及紧接水域的陆地。这一概念的内涵几乎都同沿海、沿江、沿河、沿湖等,以水运为活动业态的交通枢纽连在一起的。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城市赖以联通的“大交通”所形成的多元模式的港口,支持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港口概念的理论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现代城市发展和港口经济问题,首先要确立“大港口”的新理论概念。“大港口”概念的内涵不仅有同以水运为活动业态的交通枢纽连在一起的内容,而且还有同以空运、路运为活动业态的空港、路港等连在一起的内容。
    空港是大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越来越证明,“大港口”概念的确立,对于充分挖掘空港资源,强化临空经济竞争力,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空港城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世界经济发展史显示,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航空运输这种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现代大城市和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城市群,以大型枢纽机场为核心,以航空产业为主体、相关产业在周边地区聚集辐射,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力愈来愈强,在空间上形成了圈层结构的临空经济区。显然,在青岛进入桥隧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特别需要以“大港口”的战略观念,赋予“以港兴市”新的内容,指导大型枢纽机场的选址,建设具有重大国内外影响力的新机场。青岛大型枢纽新机场的选址和建设必须着眼于以新机场为中心,联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现有的各个城市机场,在更广阔的大区域形成空港群;必须着眼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未来发展,使新机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门户机场;必须着眼于中国机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大型枢纽机场不是大了,而是小了,以此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大型枢纽机场结构布局存在的缺陷,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中国大型枢纽机场的结构布局;必须着眼于发展临空经济,建立以机场为中心的数百或上千平方公里的空港城,并以空港城为空间,建立和发展更高开放层次和开放水平的自由贸易区。
    坦诚地讲,目前位处城阳区的流亭机场,由于固有的空间制约不可能成为上海浦东那样的特大型枢纽机场,城阳区也不可能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空港城,美好的愿望代替不了定格了的空间布局现实。而首选莱西南、即墨北、海阳西区域是符合空港经济和大规模进行空港建设的发展规律的。目前以青岛为首位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其GDP总量已经占山东省的2/3,被公认为中国有辉煌发展未来的大城市群,是中国沿海地带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发展中形成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是,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具有门户形象的大型枢纽机场,更没有一个具有国际标准意义的空港城,影响着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具有实质性意义城市群的进展。而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极其需要建设一个能对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甚至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都产生重大作用的大型门户型枢纽机场。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从气象、空管、交通、地质、地貌等若干方面综合评估,莱西南、即墨北、海阳西区域是建设大型枢纽机场最佳的选择。这一选址仅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确定的交通通连建设趋势看,几乎可以使半岛城市群主要城市与小城镇的驻地都容纳进以机场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内。同时这一区域拥有的空间,完全能够在近期划出200平方公里、中远期划出1000余平方公里的空间,建设成具有国际标准意义的空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