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斌能打: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2:23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
  
  关于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海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的真实看法差别太大。如果要概括,应该是海外相当乐观,“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一个讨论主题。而国内除了一些有个人利益考虑的学者之外,一般没有认为中国正在和平崛起,相反还忧心忡忡,不过这种忧心主要表现在一些具领域研究上,比如对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三大保险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劳工权益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农村问题、能源问题等等。有人讽刺中国现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是“微观层面不好,宏观层面很好”,这话听了都不对劲,不可能设想无数微观领域都出现问题,最后却加总出了一个很好的宏观形势。
  比如说,国外学者常有人发表文章,说中国到了2030年会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经济体。这种预测毫无意义,第一,时间相隔太远,而25年对于一个正处于快速变化的中国实在充满了太多的变数。现在讲讲而已,反正也不会有人在25年以后拿着他的文章去质问他。第二,就算是中国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GDP总量最高,但人均GDP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GDP绝对值为1.4万亿美元,列世界第七,美国为10.9万亿美元,列第一;美国人均GDP是38,620美元;中国人口多,人均GDP比美国小得多,刚超过人均1,000美元的温饱线,按中国商务部一再强调的那样,还属于联合国经济援助的区间之内。况且,衡量一国综合国力还有许多其他指标,GDP充其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由购买力相对值来计算,中国2003的GDP总值为6.45兆美元列第二,美国为10.9兆仍列第一,日本为3.57兆美元列第三。)
  
  要言之,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域确实出了问题。如果说经济发展好比一辆汽车,那么从纯粹的经济领域内看,生产与消费是汽车的前后轮;从社会领域看,生产与分配则是汽车的前后轮。但现在这两方面情况都让人无法乐观。
  
  中国经济的第一个软肋:对外依存度过高
  
  先谈生产与消费。中国现在号称最大的世界工厂,但这里有个问题必须谈清楚,这个世界工厂为谁生产?应该说是为海外市场,而不是为国内市场。
  
  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个软肋,中国的经济的软肋:对外依存度过高。
  
  这次中国政府在纺织品贸易战中的失态,其实反映了中国政府内心的焦灼,因为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始终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软肋。
  
  一个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10年以来,中国外贸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65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7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占GDP总量的比例已达到70%,外贸依存度约为70%,比1978年高出60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大国中名列前茅。
  
  与之相比较,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有一个其他国家没有的特点:产品极度依赖外国市场。
  
  而中国明知自己的软肋在何处,却无法克服。因为中国经济起飞时,只有一个选择,效法“东亚四小龙”,按照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设计自己利用外资与构架对外经济关系。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国际间劳动分工的效率,使之为国家经济服务。但是这一理论当年用之于“东亚四小龙”则灵,用于中国则必然会出现严重问题。因为在世界经济史中,中国这样的发展势头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均是史无先例。当年新加坡、韩国、台湾与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确实在短期内高速发展、成功地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但这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总量并不大;世界也曾有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从二流发达国家变成一流的领先发达国家的先例,但是美国一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市场,并有庞大且稳定的市场需求。而中国由于劳动力工资太低,国民购买力低下,消费需求始终不旺。
  
  比较优势策略用之于中国必然出问题,原因在于两点:一方面,中国一味追求“比较优势”,某些行业生产量又过大,必然陷入生产什么产品,什么产品就不值钱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中国没有一个由有效需求支撑的国内市场,产品极度依赖海外市场。而中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其贸易比价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尤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的外贸进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及地区,对美、日、欧(盟)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所以中国任何产品对这三大市场的倾销,都会对这些国家形成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