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案例:收藏之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9:21

一、忌按图索骥  不少刚进入收藏界的藏友,买藏品主要以图录为标准,这自然没有错,但值得注意的是藏品与图录上的一模一样,也并非正品,因为制假者就是按照图录制造的,自然一模一样。图录只是给我们公开了一个标型,要想辨别藏品真伪,还要学好“痕迹学”,这就要我们经常看真品,同时也要看假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看多了,眼光也就提高了。此外还应注意,有的书中全是赝品,他们将书的出版日期放在六、七十年代,以此迷惑人。不少利欲熏心者,拿着大批非名家真迹,买正规出版社书号来公开出版,以该作品某书曾收录来证明其“出处”,这类有出处的非名家真迹在市场中成交率和成交价都很高。还有的为了宣传,炒作自己的藏品,花钱出的书,所以一定要当心。更有甚者书的出版社都是假的。更要注意的是:鉴定理论具有阶段性成果的特点,有些八十年代的鉴定经验不一定适合九十年代仿品,因仿品水平每年都在提高。

    二、忌听故事  刚进入藏界,许多藏友会被动人的故事打动。故事内容无非是下列几种,A祖传下来的,B地里挖出来的,C海外带回来的,D坟墓中盗出来的,E博物馆偷出来的……真正的收藏高手,是不会听故事的,见东西再表态,因为故事人人会编,真东西不是人人都有。故事你不听,造假者还有一招“埋地雷”,他们先将东西埋入地下,或“古墓”,或“窖藏”。告诉你,已采点几处墓葬,晚上去挖,挖出东西后上面都是泥,你也看不清楚东西及全貌,信以为真全部买回家清洗后才发现东西不对,也有人信誓旦旦的认为墓里出来的绝对真。

    三、忌小贩引诱  在不少古玩城市场,只要你衣冠楚楚像个有钱人,或不常去这些地方的生面孔,就会被一群“狼”给盯住了。这些“狼群”年龄都不大,都在二十至四十之间。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悄悄地跑到你身边轻轻地对你说:“老板,我那儿有好东西,价廉物美,请你去看看”,一般刚进去古玩圈的人都会被他的花言巧语引诱。接着他们把你带到离市场不远处的旅店,展示出它的国宝,一般人,特别是刚入此道的人,不知道古玩市场的复杂性,在一阵“鬼话”中,都会上当受骗。其实他们带来的藏品,都是赝品。而且都是一些低档货,这些人大多来自江西、四川、河南等地,大多是农民。因为他们年轻对文物的名词能说几句,加上身强力壮,所以哪里有交流会,哪里有博览会他们就会到那里去。他们的信息十分灵通。如果哪里有交流会,他会派几个人前去“望风”,顺带一些仿的好一点的藏品,如果找到了买主,就会称自己家里还有更好的,一个电话,大部队,大批假货就会被紧急调来。当然他不傻,不可能一次让你全看到,而是经常换旅社,一个星期左右给你看几样,谎称回家去收的,其实他们住在旅馆里根本没走。

    四、忌偏僻之地  我遇到不少藏友,说他的藏品不真,它仍不服气,振振有词地说,他的藏品是在某荒山野岭一个人家买回来的。那地方兔子不拉屎,野鸡不下蛋,道路曲折,很少有人去。怎么可能有赝品呢?这些人就不仔细想想,你能去的地方,别人难道就去不了了?我就曾在安徽大别山崇山峻岭的一个人家买过假铜器。

    五、忌高龄老人  在公众心目中,卖假货的人都是青壮年和小伙子。其实不然,眼下一些贩子专门将一些赝品搁在年已古稀的老人家中,然后教这些老人编一套完美的故事来欺骗藏友。在某市,有一位贩子到农村找了一位肤色白皙的老太太,给她洗了个澡,换上新衣服,谎称是国民党某将领的遗孀,东西是这位将领逃离大陆时留下的。这位遗孀的任务就是在一旁“嗯哪,嗯哪”点头,无论贩子说什么。这一遭果然很灵,贩子手中的“乾隆”花瓶,卖了二百多万。

    六、忌过分自信  不少收藏者,过分自信,说他藏品有问题,他不会接受,找出种种理由来辩驳你,大部分买赝品的都有这个毛病,老子天下第一,至少也是第二,什么意见都听不进去。他们对某一件藏品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只看对的方面,不看错的方面。优秀的鉴定家,鉴定方法主要靠眼、手、耳、鼻,主要是靠经验与学识的积累,他们坚信文物鉴定的“反正法”,也就是找疑点,找出一个疑点,这件藏品就叫“存疑”,找出第二个疑点,这件藏品也就基本定性了,找出第三个疑点,这件藏品也就彻底被否定了。对于仿品来说,无论其成型工艺、窑业技术、器物造型、胎质釉色、纹饰款识等各方面都应该存在破绽。因为真品从它的时代风格、造型、质地、工艺、材料、画意、款识是很难找到疑点的,仿品难以面面俱到的。除非特殊情况,如被人动过手脚,自然破损导致的残疾,藏品的唯一性等等。

    七、忌野心勃勃  有一些藏友,说他们是样样喜欢,倒不如说是想样样拥有。一个不大的收藏馆,从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项……应有尽有。要知道人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仅陶瓷一项将它弄懂了就不错了,陶瓷中有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的彩陶、黑陶、灰陶、白陶、印纹硬陶等,汉唐辽宋金元铅釉单色陶、三彩陶等,三彩陶等;瓷器则有商周原始瓷至清的色釉瓷以及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红绿彩等彩瓷,西东南北窑口无数,那一项不要研究多年?怎么可能样样都懂?样样都懂得人其实是样样都不精,或者只知皮毛。时下,有不少私营综合博物馆,没几个能搞得好的,有的铜器好一点但陶瓷就差,有的陶瓷好一点而玉器就差,有的明清瓷好一点就高古瓷差,有的高古瓷好一点却明清瓷差一些。私人收藏,不能与国家博物馆比肩,国家博物馆人多势众,人才济济,各有分工…….所以,我认为,私人博物馆和私人收藏最好为专项收藏。这类成功例子国内可不少。

    八、忌倾囊收藏  收藏即可专业,也可业余,收藏业余为好,把它做为生活的点缀,陶冶情操,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学点文化知识。可有的藏友却不这么认为,一心想成为收藏大家,遇到中意的藏品会慷慨解囊,钱不够向朋友借钱。藏品如果买对了还好说,万一买了赝品,连吃饭的钱都没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国外的一些收藏家,每年只用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多少收藏艺术品,绝不会把钱花完,要留点积蓄,因为太阳还要升起,晚霞还要落山,日子还要过。收藏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理性,不能一时冲动。一个人成名有多方面原因,有激情是对的,但也要有灵气和才气和克制。

    九、忌一夜暴富  我国搞收藏的人有几千万,想发财的人是大多数。想发财并非坏事,党把战略着重点移到经济发展上,也就是想叫大家发财。只要是在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发财都应该给予支持。通过收藏发财的人有之,因为中国人多,市场大,文物少,爱好者逐年增加,一些买卖古玩人不少发了财,但发大财的不多。因为发大财有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如果你脑子里总想着一夜暴富,也许就暴富不起来,或物极必反,花了钱赔了本。如“元青花鬼谷子”拍了两亿多,许多人都漫山遍野去找“鬼谷子”,结果没一个人找到真品,找来的全是赝品,钱打了水漂。不少收藏赝品的“收藏家”,藏的全是名器,什么“元青花大罐”、“洪武釉里红”、“成化鸡缸杯”、“宣德青花盘”、“永宣佛造像”、“商周青铜器”等等。这些赝品卖出都很贵,卖便宜了,你会认为是假的,所以卖者会抓住你的心理,有时便宜了他还不卖,逼你几天后保证会找他……张浦生先生说得好,“贪古不富,识古不穷”,我认为很对,只要你提高了眼力,优秀藏品会不经意地跑到你身边。

    十、忌鉴定证书  中国古玩赝品可堪称世界之最,与此相媲美的恐怕是鉴定专家了。中国有多少鉴定专家?没有具体数字。但可以这样说,不管鉴定专家有多少,肯定是与古玩一样真的少,假的多。许多藏友,藏品不真,可以拥有鉴定证书。大部分证书是花钱请专家鉴定开据的。原因是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很不规范,国家没有一个为民众服务的正规机构,因此才导致出这样的局面。全国有大大小小的鉴定机构几百个,大都是私人的。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鉴定机构几乎是不管不问的。他们都是盈利机构,既然盈利,自然就会出现腐败现象。一些机构只要你肯出钱,就会给你开证书。

    开证书的是些什么人呢?大多是文博系统退休的老同志,他们其实有一些人并不具备鉴定真伪能力,多半没有什么辩伪能力,在博物馆只不过是搞业务和行政工作的。考古和鉴定是两个概念,鉴定家是从市场中磨练出来的,改革开放前几乎没有什么作假,最假也要到民国,也不需要什么辨伪知识。改革开放后,作伪多了,老百姓的需求量大了,他们摇身一变就变成了鉴定家。有些研究员眼光差得离谱,也端坐在那里“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是为钱服务。其实买了假藏品是一重受害,开了假证书是二重受害!

    几则小故事:山东有一藏家拿了件自认为最好的东西给某专家鉴赏,专家说东西不对。工作人员偷偷对专家说,这件东西是你前几年鉴定对的后他才买的。专家曰:我也有看错的时候啊。可怜藏家在专家一句话中,损失数十万元。

    一个新闻节目曾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实例:某藏家花30元到批发点买了件仿红山文化古玉,找到一位国家级鉴定专家鉴定,专家收取1500元后开据证书:真品,估价30万元。此事被媒体抓了个正着。但这样的专家居然在某著名古玩城内公开鉴定10多年之久,不知误导了多少人。

    《法制日报》曾报道:近来在陕西、湖南、河南等几家具有司法鉴定资格的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出具的所谓“司法鉴定证书”,打着具有法律证据效力的幌子,收藏者如果不懂司法鉴定是什么回事很容易被误导。

    某藏友去参加鉴宝活动,专家看了这位藏友的瓷器说:假的,新仿。藏友掏出这位专家亲手开出的鉴定证书问,这不是你开的证书吗?收了我2000块钱。专家把证书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抬头怔怔地望着藏友,不知怎么回答。藏友又问,你不是某博物馆的吗?专家立刻说:这是个人行为。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指出:艺术品鉴定体系的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国家要建立国家级艺术品评估鉴定专家委员会,二、建立艺术品评估鉴定从业资格制度,三、加强艺术品评估鉴定机构的管理,四、建立完善艺术品评估鉴定经营管理规范,五、明确艺术品评估鉴定的法律责任。

   十一、科学鉴定   随着一些懂点理论皮毛的所谓“鉴定家”在市场的出现,人们愈来愈不信任所谓的“眼鉴”科学,大多数人就开始依赖于科技鉴定这根救命稻草。虽然标准型理论确已不能完全适应文物鉴定,但是科学鉴定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掌握科技鉴定的人一定要懂得文物,否则就好比一个没有学过医的人,买了个听诊器就去帮人看病,自然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国内外先后将热释光、中子活化、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和同步辐射x荧光技术用于古陶瓷的鉴定和研究。热释光测年主要用于陶器,误差太大,且鉴定瓷器的技术早被作伪者破译,刚出窑的产品经人为x光剂量照射,热释光鉴定后为“古代真品”。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可进行多元素的微量分析,因取样分析而无法直接进行文物鉴定。外束PIXE和步辐射SRXRF是古陶瓷鉴定的较好方式之一,一可无损分析,二是可以分析胎釉色料中的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成分和含量,但日前还没有建较完整的数据库,所以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现今社会上的氧化物含量鉴定更不科学,因为新旧陶瓷器在氧化物的种类和含量上,均可以做到没有区别。玻璃相老化法鉴定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操作性不强,玻璃相中硅氧四面体的断键比例或者玻璃相中雏晶的比例等与年代、新老、真赝无关。

    有人指出: “古陶瓷真伪鉴定的某些实例对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上个世纪90年代,潘家园古玩市场由于大批古陶器赝品的出现,引起了一场很大的风波;外籍收藏家收藏的青花云龙象耳瓶真伪问题,同样在鉴定界、科技界引起了激烈地讨论……在这两件真伪鉴别实例中,都出现了社会科学工作者真伪判定给论不一、科技检测分析方法结果也不一致。”2000年《文物》刊发了《古陶瓷的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研究》、《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热释光检测报告(一)》、《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热释光检测报告(二)》,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真赝、年代检测结果也不同。较可信的是上博热释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出这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烧制年代均小于距今100年。

    我们相信科学,反对打着科学之名骗取钱财的伪科学。目前来讲,我从为“眼学”是鉴定文物的最好科学,人们大脑里的数据库远远超过所谓的机器,然而也我们不能对科技检测进行全盘否认,用它来作为辅助,这才是科学。等到将来科技检测成熟了,我们再去相信他也不迟。

    十二、忌迷信海外回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海外回流文物明显增多。但其中有不少中、高仿品在“流洋”一圈后,摇身一变,成为“海外回流文物”,迷惑了不少藏家。如某拍卖公司,“海外回流文物”专场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赝品,部分可称为“工艺品”。笔名被邀请观摩展品,拍卖公司让我在报刊上重点介绍几件“珍品”,我婉言谢绝其“红包”,并指出:拍假与假拍,会失却诚信,这一拍卖市场的顽疾何时能治愈?但拍卖会还是如期举行,据说无一流拍。又南方某拍卖公司拍品中,有一件“海外回流曜变天目盏”,为高仿品,却拍出了上百万人民币。这些迷信海外回流文物的藏家吃尽了苦头,但还有人执迷不悟,认为海外回流的文物有保障,当然,真正海外回流也不少。

   十三,忌随波逐流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珍品十分稀少,如元青花,洪武釉里红,成化鸡缸杯,青铜立鸟壶,永宣金铜佛都是稀世珍品,可遇不可求。拍卖公司三千万拍出一只鸡缸杯,大家一窝风地去找鸡缸杯,拍卖公司两个亿拍出一只元青花,大家漫山遍野地去寻元青花,结果找来的全是仿品.我所见到的许多所谓“收藏家”,他们的藏品绝大部分都是跟风得来的,有的目前还矇在鼓里,到处展览,著书立撰。书中的理论可谓头头是道,遗憾的是藏品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