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园小学划片小区:电影图书:有品位无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32:05
从新世纪第一年起,越来越多的电影书籍就渐入内地读者视野。这是经过录像带、VCD、DVD洗礼之后,看影碟成为都市生活的重要部分之后的必然结果。那些被冠以“资深影迷”和“专业影迷”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电影之内(如形式、内容)、电影之间(如技术、历史)、电影之外(如市场、政治)等等问题。

    电影笔记开先河

    2000年,现代出版社借网络之力出版了《大话西游宝典》,成为一本不可复制的电影类畅销书(正版20余万册);2000年洁尘的《华丽转身》一时也成为爱电影爱文字者的热门话题,这本书与之前郭小橹的《电影地图》、之后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成为电影随笔类图书的“榜样”。电影图书的潮流大抵开始于这两本书。两本书给读者和出版者提了个醒,电影书不再只意味着一两家专业出版社的理论图书。此后两年的电影类图书开始蓬勃起来,印象中仍以这两类书为主流——资讯汇编以及自我抒情。

    两套“电影馆”弥补理论空缺

    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台湾远流出版社的“电影馆”系列图书,彻底改变了内地电影图书版图。对于很多影迷来说,“电影馆”三个字被赋予了特殊情感。台湾原版此丛书自从在内地极少数几个书店陈列并以百元以上的价格出售之后,就成为影迷梦寐以求的奢侈品。这套丛书的第一批(约六七种)销量全部在一万五千册以上,其中《导演功课》、《一个导演的故事》和《解读电影》都超过三万册。要知道这三本书一本是有从业愿望者的读物、一本是纯粹学术理论类图书、一本是导演拍片构思的晦涩笔记,能有如此的销量“赖于”这类图书长期的空缺。

    200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亦推出了另一套“电影馆”图书。广西师大社与江教社的这两套书中,电影史、电影导演传记、电影理论、电影评论都收纳其中。其进入市场的顺序也相似:先是“简体字化”现成的台湾版图书(译作与原创),再做新译的版权图书。而据江教版“电影馆”主编焦雄屏所言,台湾“电影馆”丛书早已告别远流时代,进入麦田时代了。在台湾电影图书日渐式微之际,内地却颇有齐头并进的态势。 

    内容庞杂质量参差不齐

    “电影馆”之后,电影图书铺天盖地而来。拿指南类图书来说,目前较为严谨的可能是三联书店的《20世纪的电影》;比较有规模的是周黎明、梁良主编的《西片碟中碟》。此外这类图书许多都是粗制滥造。《电影+》系列大概是目前指南类图书中撰写和制作最为认真的书籍,《南方都市报》编辑策划的《华语电影2005》,将目光聚焦内地、台港华语电影,邀请三地影评人编撰,书中针对四十余部华语电影进行批评,也是对目前电影图书市场的有益补充。

    另一类关于电影幕后的图文书也受到诸多出版社青睐,但很多销路堪忧。这类书多数以电影小说为主——被改编的小说原著或者根据剧本改写的小说,还有就是以明星剧照为主要内容的画册。亦有专门为影痴准备的解渴读物,比如《黑客帝国》第三部热映时,许多出版社都出版了同类“解码”书籍。只是这类电影书尚未形成影响和热销的态势。

    一些在文化界有号召力的出版社也在零星出版若干优秀的电影书籍,比如三联书店出版的《费里尼笔记》、《光影记忆》(崔子恩)、《电影×音乐》(罗展凤),又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海南出版社的《香港电影的秘密》,这些图书以各种风貌吸引对电影文化有着深入、广泛兴趣的影迷,同时保持一定的质量。而与此相反,某些名牌大学出版社的大部头理论电影书籍,常有包括人名、片名阴差阳错的可笑之误,并有许多“夹生”的专业词句。

    现状:热门不热销

    电影类图书市场目前的整体状况是:热门——正在和计划出版电影类图书的出版社有许多,不热销——一万册已经是电影类图书很好的销量(尤其是2005年中国电影诞辰百年之际,出版了诸多相关图书,真正热销的却没有)。当然这也和我国电影市场的现状有关。2005年,广电总局公布的国内电影市场票房20亿元,也就是说在电影方面人均消费每年是一块多钱。在这样的情形下,许多电影图书的销量少也就可以理解了。

    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和图书市场都处于重整阶段,远未达到成熟期,同时,电影书因为电影的娱乐性与艺术性并存,又与诸多艺术文化、社会政治相关,所以可供操作的空间广阔。尽管目前电影图书特别杂乱,但比起十年前的贫瘠来,可以说现在已经算是影迷大开眼界的好时代了。(卫西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