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王坚 电子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2:49


 

第八章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有壮丽的山川、秀丽的泉瀑、神秘奇特的动植物、华美的古代艺术、诗画般的名胜古迹,还有众多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为了充分利用与有效保护这些风景资源景观和文化遗产,我国先后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等,并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等,以促进社会又化和生态的司持续发展。

  一、自然保护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指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司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自然保护区结构有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严格保护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研活动。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只准进入从事科研观测,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外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可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限期治理。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游览项目。

  (一)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类型

  截止到2006年8月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 349个(不含港澳台),保护区总面积1.5亿公顷,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9种类型。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国际保护网络中的中国自然保护区

  1.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人与生物圈计划”始于197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目的是为全球环境与发展服务,为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培训、示范、信息传播等方式,提高人类对生物圈的认识和有效管理。我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生物圈保护区主要有3大功能,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作为土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样板;作为研究、监测、教育和培训的基地。自1979年我国开始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截止到2004年年底,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共有26处。

  2.国际重要湿地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我国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当年有6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单,后又增加了香港米埔,2002年又增14处,2005年新增9处。至此,我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单的湿地共3批30处,总面积达343万公顷,占全国自然湿地总面积约10%。

  (三)世界地质公园中的中国自然保护区

  地质公园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珍奇或秀丽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议。1999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决定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至2006年我国分4批评审建立了138个“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3日在巴黎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通过了,全球的首批28处“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我国有8处。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于2004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世界地质公园大会》章程,发表了保护地质遗迹的《北京宣言》。2005年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在巴黎宣布了我国另4处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9月18日第三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宣布了中国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6处。至此,我国共有三批18处世界地质公园。

  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范围解释是(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6)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依据上述概念,我国文物保护体系分为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两个体系。可移动文物主要由博物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主要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也包括世界遗产、重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等。

  《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都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环境的活动。规定凡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做到“四有”,即由各级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做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考试大收集整理

  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县级3个层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余处,主要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6类,由各级文物机构负责管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由国家文物局提出,报国务院批准。从1961年至2006年我国已批准6批:第一批180处(1961),第二批62处(1982),第三批258处(1988),第四批250处(1996),第五批518处(2001),第六批1080处(2006),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343处。因在第五批名单中已将此前分别公布的9个长城子项目统一为1项,所以应扣除重叠部分;第五批公布后2002年曾增补1处、2003年又增补2处;第六批还在前5批项目中扩充的有106项。

  三、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法是我国在世界上的独创,把历史、文化、古城、古都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北京等24个城市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推出。从此由单个文物保护转为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构成的4个主要条件是: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有悠久的历史或特殊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发生,要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内容,要是长期使用及继续发展的城市。

  为了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首先要保护文物古迹及历史传统特色街区,保护城市传统格局和风貌,保护传统文化艺术、民族风情精华和著名传统产品。第二要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中过去已造成的既成事实,分别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第三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其规划应在充分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和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明确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由各级建设部门和文物机构共同负责管理。1982年至1994年审定公布了3批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1982)、第二批38座(1986),第三批37个座(1994)、第三批以后又增补4座。目前共有10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另外,2003年以来还公布了2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6个。   

四、博物馆及馆藏文物

  (一)博物馆概况

  就世界范围而言,博物馆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人为收藏珍品而建造的缪斯神庙;在中国则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收藏钟鼎古器的场所。它们可以称之为博物馆的原始形态。

  今天所说的博物馆出现于17—18世纪。1789年,法国在卢浮宫建立中央艺术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国家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也相继成立开放,从而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迅速发展,形成了收藏、科研、教育3项职能兼而有之的现代博物馆。

  中国在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中,有识之士倡导创办近代博物馆、故宫物院、中央博物院、自然博物院等。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诞生,但第一个高峰因日本侵华战争而中断。第二个高峰出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建立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央自然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以及各省市区博物馆。第三个高峰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全国有博物馆已达2 300多座。

  世界博物馆协会1974年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1978年中国《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分类标准,主要依据是博物馆藏品、展出、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其次是经费来源和服务对象。中国博物馆在1998年以前被分为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3类。现阶段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一般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综合类、其他博物馆4种类型。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这是人们了解中国及北京历史文化的最佳场所。据2003年5月报道,北京市具有登记注册的各类博物馆有121座,为全国之最。

  (二)馆藏文物

  我国文物保护体系分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可移动文物保护两个体系。我国可移动文物主要实行以博物馆为主的保护,大多收藏在国家建立的、具有良好保护设施的博物馆或纪念馆和科研院所中,因而被称为馆藏文物。馆藏文物是指经过科学家鉴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符合博物馆收藏标准,完成登记、编目、登卡等人库手续的各类可移动文物。

  馆藏文物分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两类,其中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级文物。

  截止目前,全国文物业拥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3 800多个,馆藏文物2 000多万件,其中一级品文物36 000多件。馆藏文物主要类型有:古玉石器、古陶瓷器、古青铜器、古丝织刺绣品、古木竹漆器、古代绘画、古代书法篆刻等。

五、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风景名胜集中、自然环境优美、有一定规模和旅游条件,经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规定风景名胜区的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在风景名胜区及外围保护地带的各项建设,都应与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沲。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不得建宾馆、招待所及休养、疗养机构。在珍贵景物圊围和重要景点上,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在风景馆,至1905年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先驱者张謇自费创建了我国第一座近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创了我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博物馆建设形成第一次高峰,1936年全国已建成77座博物馆,如国立历史博物名胜区内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必须经管理机构同意,并限定数量,在指定范围内进行。风景名胜区应根据规划确定游览接待容量,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纳游览者。

  我国风景名胜区分国家级、省(市)级和地(市)级3个层次。

  1982年至2006年初,国务院审定并公布了6批18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第一批44处(1982)、第二批40处(1988)、第三批35处(1994)、第四批32处(2002)、第五批26处(2004)、第六批10处(2005.12)。同时,全国各地政府还审批命名了一批省(市)、地(市)级风景胜区。截止到2006年初,全国已建立不同级别的风景名胜区687处,总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按自然和人文分类,分为自然山川风景型、湖泊水域风景型、海滨风景型、森林风景型、石林溶洞瀑布风景型、历史古迹名胜型、历代宗教名胜型、革命历史纪念地型8个类型。风景名胜区有很高的美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价值,是我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六、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共分为两大类,即:物质遗产、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又可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种类型。

  (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1.世界遗产公约产生及世界遗产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的工业化,使人类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和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原始自然景观、传统文化景观迅速消亡,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需大量现代科技、资金及法律文件的制约。为确定、保护和恢复全人类的共同遗产,1972年11月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同时决定建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简称《世界遗产名录》。1976年为落实《世界遗产公约》一系列规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

  《世界遗产公约》的宗旨,是依照现代科学方法,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共同保护具有杰出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联合国实施公约的管理机构,任务是将世界公认的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及审定支配基金,对已列入名录的项目进行监测、保护和管理。凡被通过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其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均可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经列入,则在充分尊重遗产所在国主权的前提下承认这些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并得到保护。第一批世界遗产1978年公布,截止到2006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共有29批830个项目,其中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644项,自然遗产162项,双重遗产24项,分布于138个国家。

  世界遗产标志,蕴含着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及两种遗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标志中央的正方形状代表人类创造;正方形的外部圆圈代表大自然;方形与圆形相互连通,表示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标志呈圆形整体,既象征世界,也象征人类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保护世界遗产免受损害,是世界遗产标志的精髓。

  2.物质遗产类型及在《世界遗产公约》中的定义

  (1)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和结构、铭文、洞穴及各类文物组合体;建筑群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形式、同一性及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独立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指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及考古遗址地带。

  (2)世界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及明确划为濒危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区域。

  (3)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双重遗产

  同时具备世界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的定义。

  (4)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定义

  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只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双重遗产3种类型。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增加文化景观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主要反映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比前3类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的文化景观,以表达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共同作品。

  3.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项目

  1985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91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组成国,1992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副主席。截止到2006年7月,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物质遗产共有33项。在33项物质遗产中,有世界文化遗产23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1项、世界自然遗产5项、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项。我国世界遗产项目总体特征是:世界遗产数目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全世界是惟一拥有世界遗产全部美别的国家,拥有双重遗产项目数量在全世界最多;文化遗产项目时间跨度上下几十万年;遗产项目空间分布东密西疏;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北京是全世界遗产数目最多的城市。

  (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非物质遗产保护比物质遗产保护更严峻,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面临严重威胁,甚至濒临消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第二十五届大会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2003年10月17日在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产生了世界遗产的一个新类别,即“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物质遗产)而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民间文化,它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其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符合社区期望,作为社区文化和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可口头传承。形式包括各种语言、口头文学、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礼仪、游戏、神话、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公布第一批19项,2003年公布第二批28项,2005年公布第三批43项,共有3批90项。我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4个项目:2001年首批是昆曲艺术;2003年第二批是古琴艺术;2005年第三批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内蒙古蒙古族长调民歌。昆曲集唱、说、演为一体,由管弦乐和打击乐器伴奏吟唱和表演,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剧种。古琴有3 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文人必须掌握的4种艺术(琴、棋、书、画)之一,对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有广泛影响,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发音,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行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中国和蒙古国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古老文化形式,与草原和蒙古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怎样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 哪有这几本书卖《辽宁省地方导游》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规范》《旅游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 ? 在那能买到这些书《全国导游基础】 【导游实务】【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案例分析 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简介 谁有全国导游证参考教材?如<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导游基础知识>等 希腊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 哪个好心人能提供我几个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相关教材 “旅游资源与开发”的作者是谁 上饶市的主要旅游资源与风俗论文 导游考试的诀窍,最好是关于导游基础知识的 2001广西导游考试《导游基础知识》试卷的答案 西部有哪些准备开发和保护的旅游资源 西部有哪些有待开发和保护的 旅游资源 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导游和省级导游的区别 全国导游的平均工资多少??? 导游基础知识习题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全国工商联发的注册商务导游师与旅游委发的导游资格证有什么区别?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研究生就业部门有哪些? 导游考试里的导游基础知识怎么记啊?特别是宗教方面的 导游证的长相全国统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