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中科皮肤病医院:日志红消香断有谁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32:59

日志

[转]《红消香断有谁怜》【五】 2011.12.24阅读(0)下一篇:【輕爽而柔軟,令... |返回日志列表
  • 转载(524)
  • 分享(86)
  • 评论
  • 复制地址
  • 编辑

 

《红消香断有谁怜》【五】

                                     文/青若

 

 

 —— 一抹春痕梦里收 【吕碧城】
  



  
    民国初期,在人文荟萃的天津,有一男一女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男的就是李叔同大师,而女的则是吕碧城女士了。历史就如一架硕大的风车,它在岁月中不停地转动着。转到了如今,不知我们是否还能记起一些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名字。
  本身因对宋词曾有过不可救药的痴迷,所以但凡看见会写词的女子,难免就有种好感,这是我不想掩饰的心情。我喜欢宋词里展现出来的一种具有大漠塞北的苍凉与悲壮之美,更喜欢夜夜入梦在江南水乡的一些缠绵与悱恻的情感故事里。
  不能自拔的我总是于某个梦醒时分,细心聆听着淅淅沥沥的雨滴落在屋檐的声音。任凭眼角似有若无地挂着几行清泪,却偏偏还要去揣想着那些渐行渐远而去的背影。一直都顽固地肯定那些会写词的女子,她们一定有着敏锐的事物洞察力,更有一颗无限柔情的恻隐之心。猜想她们的眼中必定能渗透出一泓秋水,清澈透明又凄迷得让人不由自主地徒生怜意。
  自南宋之后,这世间依然有许多精致灵气的女子。她们醉嗅着宋词那一脉委婉隽永的清香芬芳,延续着那一帧浪漫如画的古典情结。元明清年代的咱就不提了,只拿生活在清末民初写词的女子来说,个人比较喜爱的除了有秋瑾、沈祖芬、丁还轩、陈翠娜、叶嘉莹、徐蕴华和胞妹徐自华,再就是吕碧城了。
  吕碧城,她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的《碧城》诗:“壁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碧城”一词的意思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古诗词中形容神仙住所的词语还有很多,而且名字听起来都让人有种飘飘然的感觉,也让人心驰神往。如什么“紫府”、“蓬莱”、“瑶林”、“阆苑”等等。我想才女在当初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正是透露出了她毕生要向往与追求的,那一种乌托邦式理想生活。
  还是那句话,一个时代要造就一个才女,几乎都离不了一个模式。那就是在外因上来讲应具有一个书香熏陶的环境,在内因上则必须有自己的聪颖与勤奋。
  她的父亲叫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号称家中藏有三万书卷。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相信,三万卷书她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完的,但三千卷书足以让一个人学富五车。
  吕碧城没有兄弟,只有姐妹,家中排行老三。大姐吕惠如,二姐吕美荪,小妹吕坤秀。令人吃惊的是,四姐妹个个都是才女。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大观园里的四位姊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对于探春的判词,曹公是这样写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巧的是,同是排行老三的吕碧城和探春作对应的话,她们的性格和才华倒还真是有几分相似。只不过,探春最后的结局是远嫁在他乡,而吕碧城则是独自漂泊于异乡。由于小妹吕坤秀过早的逝去,人们一直以为她们只有三姊妹。所以后来著名学者章士钊还赞道:“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五岁能诗,七岁能画,曾写过一首这样的好词:“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秋风说剑,梦绕专诸旧里。把无限忧时恨,都消酒樽里。君认取,试披图、英姿凜凜。正铁花、冷射脸霞新腻。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紅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聊写丹青闲寄。”
  “夜雨谈兵,秋风说剑”,这是何等的意境和气势?读来令人击掌叫好。更令人点匪夷所思的是,据说这还是她十二岁的时候写的。
  虽有很多文章都介绍过了她这首词,但始终没有看见有哪一篇文章把这首词的词牌标出来了。不仅如此,令人遗憾的是,每篇文章都在争相传诵着一个错误的版本。比如其中误记的一句:“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其实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要想弄清这首词的正确版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到她的词集《晓珠词》里去寻找答案。阅读后,方才明白这首词的词牌应为《法曲献仙音》,而标题则是《題虛白女士看剑引杯图》。所以那一句也应为:“夜雨谈兵,秋风说剑,梦绕专诸旧里”。
  由于她父亲过早的逝去,母亲只得带领姐妹四人寄居舅父家。具有封建思想的舅父,不允许她读书。年轻的吕碧城负气离家出走,独自来到了天津闯荡。一个人的人生际遇的改变,往往就在不经意间。
  《大公报》经理英敛之,就是吕碧城的伯乐。正是因为英敛之对她的赏识和和提携,不久,吕碧城就成了《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从此,云开日出,吕碧城开始了她人生崭新的生活。
  因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强力冲击,所以近代中国的那些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对旧中国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不缠足,反对纳妾等,这些都是女权解放的呼声。吕碧城随历史潮流应运而生,独立的生活和接触了很多进步的思想,这样使她能更早更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吕碧城在《大公报》上陆续发表了有关女权和女子教育方面的大量诗词和文章,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响应。深受慈禧宠爱的宫廷御用画师缪素筠,也曾写诗赞道:“绛帏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雄辩高谈惊四筵,蛾眉崛起说平权。”
  不久,女侠秋瑾也慕名前来拜访。此时的秋瑾,梳着发髻,一身男装,用气宇轩昂来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莫道英雄惜英雄,巾帼更是慕巾帼。两人一见面,立即情趣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因秋瑾也有个“碧城”的名号,所以为表诚意,当即慨然地宣布从此取消自己这个名号。
  秋瑾大吕碧城七岁,秋瑾为姐,吕碧城为妹,她们一时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女子双杰”。后来秋瑾在绍兴罹难,无人敢去收尸,还是吕碧城强忍悲痛,毅然冒着危险前往把秋瑾的尸首运了回来。含泪安葬了秋瑾后,吕碧城用英文写了一部《革命女侠秋瑾传》,陆续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在国外引起很大的反响。
  要说吕碧城一生最有成就感的事,那就是她亲自创办了高等学府——北洋女子公学,时年二十三的她为校长,成为我国当时教育界高级职务的第一人。这所学校曾培育出了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和优秀的人才,如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等等。
  休怪佳人冷无情,奈何知音无处寻。她一生未嫁,并不是她不曾动过凡心。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她在情感上的心路历程,也许能找到答案。从九岁受到汪家退婚的奇耻大辱,这对她的心理上多少就造成了早期的一种婚姻恐惧感。接着遇上伯乐英敛之,却有着旁人观来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难以说清道白的情感纠葛。再就是,和驻日公使胡惟德之间也是以议婚失败而不了了之。最后,和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也曾一度诗文唱和,信件来往频繁,最终也只扔下一句:“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我们都知道恃才傲物是才子才女们的通病,找不到心灵上的那种契合,宁愿自己落下一个孤芳自赏似乎也心安理得。
  “已信潮音是梵音。沧浪淘洗去来今。百年身世此沉吟。”心灰意冷的吕碧城先是学道,后又入佛。从此守五戒,大力提倡仁爱、戒杀、素食。她把自己的全部财产20余万港元捐给了佛寺,最后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临终前写下了最后一首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遵照她的遗愿,人们把她的尸骨火化,然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她的词,多是一种变化自如的语言风格。既有充满豪放激情的气势,也有着婉约幽咽的一面,这点与苏东坡极为相似。这种词风,应是和她的性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不去深读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味凭自己对其模糊的印象抑或别人现成的介绍,是很难捕捉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
  吕碧城的长调意境开阔,典故应用自如。但我这人偏爱小令,所以更愿赏读她的小令词。在她的小令中,有很多我极为欣赏的佳句。如《前调》里的:“梦里寻秋秋不住。碧海青天。尽是徘徊处。”、又《前调》:“只有断肠花。哪有长生药?徐市同舟去海东,誰见重还客。”、《点绛唇》:“暮色空蒙。一灯昏入菰蒲雨。”、《绮罗香》:“但牵来。万丈相思。化为深夜雨。”、《清平乐》“不是一声孤雁,秋声哪到人间。”、《浪淘沙》:“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另《浪淘沙》:“花月自娟娟,帘底灯边。春夜如梦梦如烟。”、《长相思》:“风泠泠,露泠泠。知是鸾声是凤声。红楼一曲箏。”、《踏莎行》:“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一剪梅》:“一抹春痕梦里收,草长莺飞,柳细波柔。”、《临江仙》:“流莺犹自啭,不信有黄昏”等。读到这些句子虽然有点令人愁肠百结,但是,我要的就是这种当时写来如泣如诉,至今读来还能余音袅袅的效果。
  吕碧城像是一副千古绝对,只有上联,而没有能够配对的下联;吕碧城又似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大千世界里却遇不到对手,她唯有明月一壶酒,笑傲在江湖。
  太过于出类拔萃的女子,终究是那曲高和寡的楚国名曲《阳春白雪》,注定是孤独与凄凉的。爱情对她来说,并不是一种可怜,而是一种悲哀。
  时光就是奔流不息的河流,它能淹没甚至能带走一切。即使有很多人曾在历史上辉煌过一时,但最终也会被岁月的无情如泥沙般把他们掩埋。
    
【生平记事】
  吕碧城(1883——1943)。清光绪九年生于一个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家庭,安徽旌德县人。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近代天津最早的女教育家、南社文学团体重要成员、诗人、词人、政论家。父亲吕凤岐,字瑞田,曾与张之洞共同开办著名的令德书院。母亲严士谕,亦工诗文。
  1895年父亲去世,一家人只得寄居外公家。
  1897年,全家又投奔舅父严凤笙的家中。
  1903年年只身来到天津闯荡,并结识《大公报》经理英敛之。
  1904年春,吕碧城正式供职《大公报》,5月10日在《大公报》上发表了词《满江红。感怀》。5月20日,又在报纸发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6月10日结识秋瑾,并于同年11月17日成立北洋女子公学,吕碧城出任总教习(教务长)。
  1907年,在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上撰写了发刊词。
  1908年,慈禧亡故,她《大公报》上发表词《百字令》,词中极度讽刺和痛斥了慈禧的丧权辱国的行为,令清政府恐慌和恼火。
  1912年,聘用为袁世凯的总统府机要秘书,成为当时中国女子任此高职的第一人。
  1914年,加入文学团体——南社。
  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毅然辞职离京,携母亲去了上海经商。
  1918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
  1922年学成归国。
  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州大陆的名胜古迹,并写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
  1928年,吕碧城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并在日内瓦开始断荤,成为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
  1929年,吕碧城接受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邀请,赴维也纳参加大会。在会上发表精彩的演讲,提倡素食,护生戒杀。
  1930年,吕碧城在瑞士正式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自号圣因法师。
  1933年,吕碧城从瑞士回国旅居,在上海捐款十万元给红十字会,倡导动物保护。
  1939年,由瑞士返回香港,住在香港山光道自购的一所房子中,后搬入东莲觉苑。
  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龙宝莲禅院孤独辞世,享年60岁。
【后记】
  吕碧城的著作有《吕碧城集》、《欧美之光》、《观无量寿佛经释论》、《梵海蠡测》等。词集著有《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等。
  龙榆生先生称赞吕碧城是:“巾帼英雄,如天马行空。”钱仲联先生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里记载她为:“地阴星母大虫顾大嫂吕碧城圣因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并说:“读女士词,叹为三百年来第一人云。”评论家陶杰说,吕碧城的词“并非首首闺秀纤巧,而是烙印了时代的烽烟。手笔婉约,别见雄奇,敏感玲珑,却又暗蓄孤愤。”柳亚子认为,百余年来,吕碧城“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诗人易实甫曾称赞道:“其所为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诗人樊增祥评价她“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手散万金而不惜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
 
  
 

 ——尘埃花开一炉香 【张爱玲】


(张爱玲。1954年。香港) 

 

  “还在想,到底身在何方?变模样,是个华裔姑娘。开始想,认真细心装扮。回台上,终于轮我上场。”
  回望历史,往往就有这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梦似戏的感觉。有时还真忘了自己,不知身在何方,茫然中,有种身临其境的幻觉。
  不同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昔日繁华,也反映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也许当我们的思绪刚刚还停留在亭台楼榭、桨声灯影的十里秦淮畔,以至于来不及说一句告别的话,却匆忙中又置身在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接着脑子里,会不停地出现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黑白色场景。
  依稀可见洋车和黄包车满街跑,还有那“叮当叮当”响着清脆铃声的电车。还能看到一些先生们西装革履,梳着油光水亮的三七分头。右手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着一根火柴,然后以最优雅的姿势擦亮火柴,点燃嘴中叼着的那根“美丽”牌香烟。猛吸一口,潇洒地吐出一股浓厚诱人的烟草味道。当然也会看见那些满脸春风气质非凡的女士们,裹着一身海派旗袍,风摆杨柳似地从街头走过。她们在出门前往身上喷洒的“双妹”牌花露水,依然还能从身后散发出一阵阵醉人的清香。这样的年代,这样的城市,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两种相互混杂而成的味道。
  忙碌的人们,有的穿梭在茶楼、鸦片馆、咖啡厅、酒吧、剧院里消遣时光。当然,更多的红男绿女会在百乐门或者仙乐斯舞厅里轻歌曼舞,在纸醉金迷中不知醒来。跑马场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街道两旁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可以不知疲倦地闪烁着。而屋内的生活,又另外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你看,头顶上的老式吊扇似乎还在悠闲自得的旋转,手摇留声机轻柔地响着周璇那柔媚的歌声:“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几个年轻的阔太太们穿金戴银,围着一张方桌正兴奋地搓着麻将。

  这时,弄堂那头,时常会有一位贵族般的女士飘然逶迤地走过。她指染蔻丹,唇点浅红。旗袍摇曳,流苏披肩。梳着优雅而时尚的爱司头,腿上穿有透明性感的玻璃丝袜。脚蹬一双绚丽而无比的高跟鞋,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咚咚丁丁”如泉水般清脆的声响。也许,她就是张爱玲。
  真好,我们既可在悠悠的岁月中感受着悠悠古韵,也能在轻轻流淌的时光中,追忆旧时光里的景物和一些千种风情万般妩媚的旧时光女子。呵,只是每一个醒来的清晨,侧过身除了看见从窗帘隙缝里钻进来的几缕阳光,已浑然不见了昔日十里洋场中,那一场恍若隔世浮华奢靡的旧梦。
  旧时光里的上海人间百态,风情万种。飞扬的青春,花样的年华,一切都在奢华的岁月里纵情挥霍。这些不仅仅是标志一个时代的风景,更是一道迷人的魔咒,令人竟有种向往的冲动。
  回到正题,我们现在看见的这张照片。这大概,就是张爱玲一生中最美最传神的照片了。一身曲线玲珑的镂金碎花旗袍,头微微仰起,一手叉腰,抹有朱红色的嘴唇和那一双永远不屑的眼神,似乎在聛睨着世上的所有一切。张爱玲算不上美女,但她用自己明亮而妩媚的外表、高傲而不羁的个性,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演绎了自己华丽而苍凉的人生。
  她不仅是一位天才式的作家,更是一个时尚另类的女性。我想,相貌平平的张爱玲,当初胡兰成迷恋上她,除了欣赏她的才华之外,应该对她那种与众不同而产生过好奇的心理。她什么地方比较特别呢?真实的张爱玲睡觉的时候要听到电车开过的声响才能睡着,当然,她也喜欢听喧哗吵闹的锣鼓敲打的声音。她喜欢吃牛奶产生出的团团泡沫,喜欢闻油漆和汽油的气味,还有食物的焦香味道。
  张爱玲的小说,离不开爱情的题材。表明上都覆盖一个看似繁华的意境,而真正的底色却是苍凉落寞的,对我们而言,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具有苍凉悲壮的传奇性小说。她三岁时能背诵唐诗,七岁时就写了一篇以家庭悲剧为背景的小说。八岁的时候就读《红楼梦》,以后每隔三四年还要读一次。
  我觉得一个女人的傻,至少有两条。情感道路上会傻的可怜,在生活里又会傻的可爱。这两样傻,张爱玲同时也都会拥有。和胡兰成的爱,算是爱得艰难爱得奋不顾身,爱情里她逃不了卑微与可怜。在生活里她甚至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怕上理发店,怕见客,还怕给裁缝试衣裳。
  我们或许无法忘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个经典的镜头。巨大的轮船畅游在碧蓝的大海上,阵阵起伏的浪涛伴随着橘红色的夕阳。当露丝靠着船头的栏杆,微闭着双眼,张开双臂。而杰克从后面伸出双手,拥抱着她一起作“飞翔”的动作。经典的画面,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甚至想要去刻意的模仿。
  我们都知道,三毛写的《滚滚红尘》就是隐射了张爱玲和胡兰成爱情故事的剧本。在电影《滚滚红尘》中,当林青霞饰演的韶华和秦汉饰演的能才从房间里牵手到阳台上,韶华可爱的打着赤脚踩在能才的鞋上,然后两人在阳台上相拥跳舞。林青霞用红色宽大的披肩,将两个人的头遮盖起来,仿佛天地间只有他们两人存在。与此同时,《滚滚红尘》的歌声柔美悠扬的响起。这一刻,我真希望时间能够静止,空气也在此时凝固,而浪漫从此能够永恒。。。。。。
  在苏青创办的《天地》刊物上,张爱玲刚开始只发表了一篇散文《论语言不通》。其后,张爱玲又应苏青之邀,写了一篇小说《封锁》,发在《天地》第2期上。《封锁》是篇很精致的短篇小说,写的是在一个封闭的场景中,一对在电车上萍水相逢的男女,所做的一场虚假的艳遇之梦。
  要深入研究和解读张爱玲,我想有些书籍是应该去阅读的。比如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张爱玲自己写的《私语》以及《小团圆》、还有淳子的《张爱玲地图》、陈子善的《说不尽的张爱玲》、王蕙玲的《她从海上来》、陶方宣的《海上花·张爱玲》等。
  一切都是从那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开始。细碎而温暖的阳光,照在一个春意盎然的小院,也洒在藤椅上的胡兰成。他在无聊中,翻阅了苏青寄来的《天地》杂志。当看到《封锁》的小说,胡兰成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张爱玲,这个名字从此就映在他的脑海里。他嘴角露出的笑意,甚至比此时的阳光还要灿烂。不久,他便找苏青要来了张爱玲的地址。
  按照地址所写,胡兰成来到了静安寺路赫德路口一九二号公寓六楼六五室门外。
  轻轻敲门,胡兰成问道:“请问,有人没有?”
  “是谁?找谁啊?”屋内传来张爱玲的姑姑的声音。
  “我找张爱玲小姐,我是她忠实的读者,特地从南京慕名而来的。”胡兰成的回答也算诚实和干脆。
  “对不起,张爱玲今天身体不适,改日再来吧。”屋内分明传出一种委婉拒绝的口气。
  “没关系。这是我在上海的地址,麻烦请您交给张爱玲小姐,再见!”胡兰成很有风度的从门底下递进去一张纸条。
  第一次,胡兰成吃了闭门羹。可是,谁也不曾想到,第二天下午,张爱玲就去了胡兰成的住处——大西路美丽园。而且,两人第一次交谈,就谈了五个小时。
  从第二天开始,胡兰成便每天都要去看张爱玲。很快,两人便坠入了爱河。胡兰成经常坐在张爱玲那个颜色刺激的小房间里,两人喝红茶、吃点心、谈文学、说情话。
  如今,张爱玲身上依然有很多让我们费解的问题。其中一个最大问题,也就是很多人都会发问的,那就是为什么一代才女当初为什么会爱上一个背景复杂,还有家室,并且还很花心的男人?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不难从她的文字里能找到最佳的答案。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天才梦》
  按淳子的说法,张爱玲是一个具有严重恋父情结的女人。她三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漂洋过海了。这对没有得到母爱的张爱玲来说,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这样也导致了她以后内心封闭,冷漠孤傲的性格。照理说,像她这种性格的人,是不会轻易让人走进她的心灵深处来的。可是,一旦有人走进来了,她就再也无力,或许是不想再挣扎了。这就是外表看似坚强,而内心却脆弱得要命的女子。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张爱玲《爱》
  胡兰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就像《滚滚红尘》中,影射着苏青的那个女编辑对张爱玲说:“这种人说好听点,是文化官;说难听点,是汉奸。”其实不管他是不是汉奸,如果不是因为张爱玲,当今又有几个人会认识胡兰成呢?我们不可否认他的确有才的一面,只是对于他的滥情,感到有些不可理喻,无论如何他是对不住张爱玲的。遇上胡兰成,也许是张爱玲今生躲不过的劫。
  “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张爱玲《造人》
  胡兰成博古通今,成熟稳健,比较符合张爱玲心中定位的那个标准。胡兰成知道讨好和赞美张爱玲,懂她的心。他夸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天然妙目正大仙容”。每天都会去看她,给她送礼物。这对一个当初只有二十三岁的女人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诱惑。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张爱玲《有女同车》
  张爱玲对胡兰成,至少在几年里算是死心塌地爱过。她不在乎胡兰成的身份是文化汉奸,也不管他已经有了家室。恋爱中的女人,时刻被幸福包围着。这个时候,女人几乎没有什么理智,因为她的感官世界里,全是男人的气息和影子。张爱玲无法抗拒,也无力逃避。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

        一纸婚书上,张爱玲写着:“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胡兰成写上:“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而一切现实的美好,都成了泡影。三年里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对于张爱玲来说,是那么的短暂,是痛并快乐着的生活。真正让张爱玲对胡兰成心灰意冷,从而痛下决心要与他决绝的原因,那是胡兰成逃亡到温州的日子里,和一个叫范秀美的女子同居在一起。
  “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张爱玲
  张爱玲一生很少哭,但这一次,她再也忍不住大哭了一场,写信寄给胡兰成:“我觉得渐渐的不认识你了。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张爱玲随信还附了30万元,这可是她写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稿费。其实在胡兰成逃亡的两年当中,张爱玲一直都给他寄钱的。刻骨铭心的爱和心如刀割的痛交织在一起,让张爱玲在爱情的终点也没有忘记对胡兰成做到仁至义尽。
  胡兰成一生拥有过很多的女人,结发妻子玉凤不算,也有全慧文、应英娣、周训德、范秀美、一枝、佘爱珍等。一个是精通玩弄权术和感情的高手,遇上了一个能熟练描写爱情小说的奇才女子,结果,张爱玲身心俱裂。羊爱上了狼,也许会有两种结局。要么如同飞蛾扑火,要么就是破茧重生。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张爱玲
      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能同时享受万众瞩目的喧闹和形单影只的落寞。我想,这是一个特殊时代和特殊家庭背景致的结果。她能熟练地将真实的生活融入在自己的小说情节中,也能把艺术转换在生活里去索求和享受。纵有旷世才情的女子,在她自己的作品中写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却无法圆给自己一个幸福的爱情。这是一种苍天的捉弄和讽刺,也是一种宿命的悲哀。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
  有什么可在呢?精神或是记忆?还是那胸口隐隐的痛?岁月无声,像是冬夜里悄悄降落的一场大雪。往事如烟,一切尘埃也都已落定。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
  在胡兰成面前,她可以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对胡兰成,也许太过于慈悲和宽容反而害了自己。最终使得自己走向了人生的凄凉。
  上海解放后,胡兰成逃往了日本。而张爱玲去了美国,一直到病逝,也没有再回国。
  九十年代的一天,人们在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一所公寓里,发现了一位已经溘然长逝的老人。只见她冰冷地躺在一张行军床上,身穿一件赭红色的旗袍,身下垫着一张灰蓝色的毯子。这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安详地合着眼睛,手脚自然平放,脸上看不出一丝痛苦。谁能相信,这位凄凉的老人正是曾红透了整个上海滩的旷世才女——张爱玲。

       我们回不去了。——张爱玲《半生缘》
  可知无论是谁,都终究逃不脱不了一个宿命,那就是从生命最初的繁华到最后灰飞烟灭的可怕冷寂。
  雪花才白,春天又来。只是当一些生命已成为符号的象征,记忆也早斑驳在古老的时光里的时候,想想也真可怕。千百年后,山河依旧,而梦里身外,一切将不复存在。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可敬可歌的才女,可怜可悲的女人,在那个旧时光里,爱情和身心曾随同一座城市一起沦陷。无疑,张爱玲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她用古典文学的基础,运用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的技巧,形成了她独具的风格,从而影响了一代代无数的作家。
  面对张爱玲苍凉的人生,无法遏制内心的痛疼。忽然间,想起甄妮唱的一首粤语歌:“似这般梦幻的你,說出一片心愿。乍见海上泛过闪闪的浪里烟花,我淡然一生。”
  
【生平记事】
  张爱玲(1920.09.30——1995.09.08)原名张瑛,曾用笔名梁京。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原籍河北丰润。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1896——1953),母亲黄素琼(1893-1957年)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弟弟张子静(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
  1920年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1922年全家迁居到天津32号路61号大宅。父亲在津浦铁路局任英文秘书。
  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同年,母亲黄素琼改名黄逸梵,并和张爱玲的姑妈张茂渊(1898-1991)共赴英国留学。
  1928年,母亲从英国回国,张家搬回上海。张爱玲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
  1931年,进入上海白利南路美国圣公会所办的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中就读。
  1932年,在该校的校刊《凤藻》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1933年,在校刊上发表她的第一篇散文《迟暮》。
  1934年,父亲张志沂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张爱玲完成《摩登红楼梦》。
  1937年《国兴》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凤藻》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因与继母发生冲突,遭父亲毒打。
  1938年,离家出走投奔母亲黄素琼。
  1939年,她获得伦敦大学的奖学金,准备前往留学,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院。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张爱玲结识终生朋友,斯里兰卡女子炎樱。
  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租住赫德路爱丁顿常德公寓65室(今上海市常德路195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婆媳之间》、《鸦片战争》、《秋歌》《乌云盖月》、《万紫千红》、《燕迎春》、《借银灯》。
  1943年,结识上海著名作家和编辑周瘦鹃,和苏青。并在《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
  1944年,结识汪精卫政权宣传部次长、作家胡兰成。同年8月,两人秘密结婚,证婚人闺中密友炎樱。张爱玲23岁,胡兰成38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隐姓埋名,逃亡到浙江温州。《杂志》月刊连载张爱玲的《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吉利》、《浪子与善女人》。
  1946年2月,张爱玲曾前往温州探视。并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剧本,颇为成功。
  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写信与逃亡中的胡兰成分手。《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
  1948年,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就是后来改名的《半生缘》。
  1950年7月,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1952年,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只身离开中国大陆,迁居到香港,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写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翻译《老人与海》、《爱默森选集》等。
  1953年,父亲张子沂在上海去世,终年57岁。
  1954年《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
  1955年,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赴美国定居。并与好友炎樱同去拜访胡适。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张爱玲居住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并结识左翼剧作家赖雅。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
  1957年,母亲在英国伦敦去世,终年64岁,张爱玲没有前去出席葬礼。
  1958年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才两得》等剧本。
  1960年7月,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造访台湾。
  1962年回美国华盛顿与丈夫重聚。
  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张爱玲获邀担任美国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翻译成为英文。
  1968年《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9年,张爱玲移居加州,受聘于柏克莱加州大学。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晚年于寓所深居简出。
  1976年《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77年《红楼梦魇》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79年《中国时报》社刊载《色,戒》。1981年《海上花列传》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3年《惘然记》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91年,张爱玲的姑母张茂渊在上海去世,终年93岁。
  1995年6月,张爱玲终生朋友炎樱在纽约去世。同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公寓,享年75岁。9月19日,遗体在洛杉机惠提尔玫瑰岗墓园火化,没有举行公开葬礼。9月30日,林式同与几位文友将其骨灰撒在太平洋。
  
【张爱玲小说作品】:
  《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鸿鸾禧》、《桂花蒸·阿小悲秋》、《连环套》、《创世纪》、《多少恨》、《殷宝滟送花楼会》、《十八春》(后改名为《半生缘》)、《小艾》、《秧歌》、《赤地之恋》、《浮花浪蕊》、《色·戒》、《相见欢》、《琉璃瓦》、《年轻的时候》、《等》、《花凋》、《霸王别姬》、《五四遗事》、《同学少年都不贱》、《怨女》、《牛》、《不幸的她》、、《小团圆》。
【张爱玲散文作品】:
  《迟暮》、《秋雨》、《我看苏青》、《中国的日夜》、《天才梦》、《到底是上海人》、《谈吃与画饼充饥》、《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丈人的心》、《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草炉饼》、《必也正名乎》、《烬余录》、《被窝》、《谈女人》、《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关于〈笑声泪痕〉》、《论写作》、《童言无忌》、《书评四篇》、《造人》、《打人》、《吉利》、《说胡萝卜》、《私语》、《姑姑语录》、《中国人的宗教》、《诗与胡说》、《表姨细姨及其他》、《写什么》、《华丽缘》、《“嗄?”?》、《炎樱语录》、《散戏》、《秘密》、《忘不了的画》、《谈跳舞》、《谈音乐》、《自己的文章》、《夜营的喇叭》、《存稿》、《雨伞下》、《谈画》、《气短情长及其他》、《“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张爱玲语录》、《谈看书》、《谈看书后记》、《忆胡适之》、《对照记》。

                                                                                                                   (青若。2011.3.7。待续)

  • 转载(524)
  • 分享(86)
  • 评论
  • 复制地址
  • 编辑
个人日记 |公开 |转自:青若魂 |标签:知识分子江南水乡唐诗三百首梦醒时分情感故事上一篇:心灵音乐馆-花乐... |下一篇:【輕爽而柔軟,令... |返回日志列表

我的热评日志

评论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来坐第一个沙发

发表评论

表情 |更多功能

|

取消  (可按Ctrl+Enter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