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满天下第1集土豆:张载<正蒙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2:04

正蒙中

 [ 首頁 ] [ 向上 ] [ 正蒙上 ] [ 正蒙中 ] [ 正蒙下 ]

 

誠明篇第六

 

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小知而已。

 

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

 

義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聖.動靜合一存乎神.陰陽合一存乎道.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

 

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乃所謂誠。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誠身.不過不已於仁孝而已。故君子誠之偽貴。

 

誠有是物.則有終有始;偽實不有.何終始之有!故曰「不誠無物」。

 

「自明誠」.由窮理而盡性也;「自誠明」.由盡性而窮理也。

 

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偽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披自蔽塞而不知順吾理者.則亦末如之何矣。

 

天能《為》【謂】性.人謀《為》【謂】能。大人盡性.不以天能偽能而以人謀偽能.故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盡性然後知生無所得則死無所喪。未嘗無之謂體.體之謂性。

 

天所性者通極於道.氣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通極於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之者.未之學也。性通乎氣之外.命行乎氣之內.氣無內外.假有形而言爾。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盡其性然後能至於命。

 

知性知天.則陰陽、鬼神皆吾分內爾。

 

天性在人.正猶水性之在冰,凝釋雖異.偽物一也;受光有小大、昏明,其照納不二也。

 

天良能本吾良能.顧為有我所喪爾。*明天人之本無二。

 

上達反天理.下達徇人欲者與!

 

性其總,合兩也;命其受,有則也;不極總之要,則不至受之分,盡性窮理而不可變.乃吾則也。天所自不能已者謂命,【物所】不能無感者謂性。雖然.聖人猶不以所可憂而同其無憂者.有相之道存乎我也。

 

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欲。口腹於飲食,鼻舌於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喪本焉爾。

 

心能盡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弘人」也。

 

盡其性能盡人物之性,至於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莫不性諸道.命諸天。我體物未嘗遺.物體我知其不遺也。至於命,然後能成己成物.不失其道。

 

以生為性.既不通晝夜之道.且人與物等.故告子之妄不可不詆。

 

性於人無不善.繫其善反不善反而已.過天地之化.不善反者也;命於人無不正.繫其順與不順而已.行險以僥倖.不順命者也。

 

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人之剛柔、緩急、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天本參和不偏.養其氣.反之本而不偏.則盡性而天矣。性未成則善惡混,故亹亹而繼善者斯偽善矣。惡盡去則善因以《亡》【成】.故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也】」。

 

德不勝氣.性命於氣;德勝其氣.性命於德。窮理盡性.則性天德.命天理.氣之不可變者.獨死生修夭而已。故論死生則曰「有命」.以言其氣也;語富貴則曰「在天」.以言其理也。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易簡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中也。所謂天理也者.能悅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能使天下悅且通,則天下必歸焉;不歸焉者.所乘所遇之不同,如仲尼與繼世之君也。「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者.正謂天理馴致.非氣稟當然.非志意所與也;必曰「舜禹」云者.餘非乘勢則求焉者也。

 

利者為神.滯者為物。是故風雷有象.不速於心.心禦見聞.不弘於性。

 

上智下愚.習與性相遠既甚而不可變者也。

 

纖惡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惡未盡.雖善必粗矣。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有思慮知識.則喪其天矣。君子所性.與天地同流異行而已焉。

 

「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也.天理者時義而已。君子教人.舉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時措之也。

 

和樂,道之端乎!和則可大,樂則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

 

莫非天也.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領惡而全好者.其必由學乎!

 

不誠不莊,可謂之盡性窮理乎?性之德也未嘗偽且慢.故知不免乎偽慢者.未嘗知其性也。

 

勉而後誠莊,非性也;不勉而誠莊,所謂「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與!

 

生直理順.則吉凶莫非正也;不直其生者.非幸福於回.則免難於苟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誠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雜以偽也。至誠則順理而利.偽則不循理而害。順性命之理.則所謂吉凶.莫非正也;逆理則凶為自取,吉其險幸也。

 

「莫非命也,順交其正」,順性命之理.則得性命之正.滅理窮欲,人偽之招也。

 

 

----------------------------------------------------------------------------

 

 

大心篇第七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

 

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外之合也。知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則共知也過人遠矣。

 

天之明莫大於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幾萬里之高也;天之聲莫大於雷霆.故有耳屬之.莫知其幾萬里之遠也;天之不禦莫大於太虛.故必知廓之.莫究其極也。人病其以耳目見聞累其心而不務盡其心.故思盡其心者,必知心所從來而後能。

 

耳目雖為性累.然合內外之德.知其為啟之之耍也。

 

成吾身者.天之神也。不知以性成身而自謂因身發智.貪天功為己力.吾不知其知也。民何知哉?因物同異相形,萬變相感,耳目內外之合.貪天功而自謂己知爾。

 

體物體身.道之本也.身而體道.其為人也大矣。道能物身故大.不能物身而累於身.則藐乎其卑矣。

 

能以天體身,則能體物也不疑。

 

成心忘然後可與進於道。*成心者,私意也。

 

化則無成心矣。成心者.意之謂與!

 

無成心者.時中而已矣。

 

心存無盡性之理.故聖不可知謂神。*此章言心者亦指私心為言也。

 

以我視物則我大.以道體物我則道大。故君子之大也大於道.大於我者容不免狂而已。

 

燭天理如向明.萬象無所隱;窮人欲如專顧影間.區區於一物之中爾。

 

釋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滅天地.以小緣大.以末緣本.其不能窮而謂之幻妄.真所謂疑冰者與!*夏蟲疑冰,以其不識。

 

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於一身之小.溺其志於虛空之大.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中。其過於大也.塵芥六合;其蔽於小也.夢幻人世。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盡性可乎?謂之無不知可乎?塵芥六合.謂天地為有窮也;夢幻人世,明不能究所從也。

 

 

----------------------------------------------------------------------------

 

 

中正篇第八

 

中正然後貫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蓋得正則得所止,得所止則可以弘而至於大。樂正子、顏淵.知欲仁矣。樂正子不致其學.足以偽善人信人.志於仁無惡而已;顏子好學不倦.合仁與智.具體聖人.獨未至聖人之止爾。

 

學者中道而立.則有《位》【仁】以弘之。無中道而弘.則窮大而失其居.失其居則無地以祟其德.與不及者同.此顏子所以克己研幾.必欲用其極也。未至聖而不已.故仲尼賢其進;未得中而不居.故惜夫未見其止也。

 

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而通。未至於此.其視聖人恍惚前後.不可偽之像.此顏子之歎乎!

 

可欲之謂善,志仁則無惡也。誠善於心之謂信.充內形外之謂美.塞乎天地之謂大.大能成性之謂聖.天地同流、陰陽不測之謂神。

 

高明不可窮.博厚不可極.則中道不可識.蓋顏子之歎也。

 

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為功者也;未至於聖.皆行而未成之地爾。

 

大而未化.未能有其大.化而後能有其大。

 

知德以大中為極.可謂知至矣;擇中庸而固執之.乃至之之漸也。惟知學然後能勉.能勉然後日進而不息可期矣。

 

體正則不待矯而弘.未正必矯.矯而得中.然後可大。故致曲於誠者.必變而後化。

 

極其大而後中可求.止其中而後大可有。

 

大亦聖之任.雖非清和一體之偏.猶未忘於勉而大爾.若聖人.則性與天道無所勉焉。

 

無所雜者清之極,無所異者和之極。勉而清,非聖人之清;勉而和,非聖人之和。所謂聖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也。

 

勉蓋末能安也.思蓋未能有也。

 

不尊德性.則學問從而不道;不致廣大.則精微無所立其誠;不極高明.則擇乎中庸失時措之宜矣。

 

絕四之外,心可存處.蓋必有事焉.而聖不可知也。

 

不得已.當為而為之.雖殺人皆義也;有心偽之.雖善皆意也。正己而物正.大人也;正己而正物.猶不免有意之累也。有意偽善.利之也.假之也;無蒠偽善.性之也.由之也。有意在善.且為未盡.況有意於未善耶!仲尼絕四.自始學至成德.竭兩端之教也。

 

不得已而後為.至於不得為而止.斯智矣夫!

 

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偽不相似。

 

天理一貫.則無意、必、固、我之鑿。意、必、固、我,一物存焉.非誠也;四者盡去.

 

則直養而無害矣。

 

妄去然後得所止.得所止然後得所養而進於大矣。無所感而起.妄也;感而通.誠也;計度而知,昏也;不思而得,素也。

 

事豫則立,必有教以先之;盡教之善,必精義以研之。精羲入神.然後立斯立,動斯和矣。

 

志道則進據者不止矣.依仁則小者可游而不失和矣。

 

志學然後可與適道,強禮然後可與立,不惑然後可與權。博文以集義,集義以正經,正經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

 

將窮理而不順理.將精義而不徙義.欲資深且習察.吾不知其智也。

 

知、仁、勇,天下之達德,雖本之有差,及所以知之成之則一也。蓋謂仁者以生知、以安行此五者.智者以學知、以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行此五者。

 

中心安仁.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天下一人而已.惟責己一身當然爾。

 

行之篤者,敦篤云乎哉!如天道不已而然,篤之至也。

 

君子於天下,達善達不善.無物我之私。循理者共悅之.不循理者共改之。改之者.過雖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訟;共悅者.善雖在己.蓋取諸人而偽.必以與人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是謂達善達不善。

 

善人云者,志於仁而未致其學,能無惡而已,「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如是。

 

善人.欲仁而未致其學者也。欲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陷放惡.有諸己也。不入於室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

 

惡不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徒好仁而不惡不仁,則習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盡仁;好仁而惡不仁.然後盡仁義之道。

 

「篤信好學」.篤信不好學.不越偽善人信士而已。「好德如好色」.好仁為甚矣;見過而內自訟.惡 不仁而不使加乎其身.惡不仁為甚矣。學者不如是不足以成身.故孔子未見其人.必欺曰「已矣乎」.思之甚也。

 

孫其志於仁則得仁.孫其志於義則得義.惟其敏而已。

 

博文約禮,由至著入至簡.故可使不得叛而去。溫故知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繹舊業而知新《蓋》【益】.思昔未至而今至,緣舊所見聞而察來.皆其義也。

 

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尤人,學之至也。

 

聞而不疑則傳言之.見而不殆則學行之.中人之德也。聞斯行.好學之徒也;見而識共善而未果於行.愈於不知者爾。「世有不知而作者」,蓋鑿也.妄也.夫子所不敢也.故曰「我無是也」。

 

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私淑艾以教人,隱而未見之仁也。

 

偽山平地.此仲尼所以惜顏回未至.蓋與互鄉之進也。

 

學者四失:為人則失多.好高則失寡.不察則易.苦難則止。

 

學者舍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為.與下民一致.所事不踰衣食之間、燕游之樂爾。

 

以心求道,正猶以己知人,終不若彼自立彼偽不思而得也。

 

考求跡合以免罪戾者,畏罪之人也,故曰「孝道以偽無失」。

 

儒者窮理,故率性可以謂之道。浮圖不知窮理而自謂之性,故其說不可推而行。

 

致曲不貳,則德有定體;體象誠定,則文節著見;一曲致文,則餘善兼照;明能兼照,則必將徙義;誠能徙義,則德自通變;能通其變,則圓神無滯。

 

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是以鄙夫有問,仲尼竭兩端而空空。易無思無偽,受命乃如響。聖人一言盡天下之道,雖鄙夫有問,必竭兩端而告之;然問者隨才分各足,未必能兩端之盡也。

 

教人者必知至學之難易,知人之美惡,當知誰可先傳此,誰將後倦此。若灑掃應對,乃幼而孫弟之事,長後教之,人必倦弊。惟聖人於大德有始有卒,故事無大小,莫不處極。今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之,是誣也。

 

知至學之難易,知德也;知其美惡,知人也。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問同而答異以此。

 

「蒙以養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盡其道,其惟聖人乎!

 

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有如時雨之化者」,當其可,乘其間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為而後教之也。

 

志常繼則罕譬而喻,言易入則微而臧。

 

「凡學,官先事,土先志」,謂有官者先教之事,未官者使正其志焉。志者,教之大倫而言也。

 

道以德者,運於物外,使自化也。故諭人者,先其意而孫其志可也。蓋志意兩言,則志公而意私爾。

 

能使不仁者仁,仁之施厚矣,故聖人并答仁智以「舉直錯諸枉」。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所謂「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所謂「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者也;以眾人望人則易從,所謂「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責己責人愛人之三術也。

 

有受教之心,雖蠻貊可教;偽道既異,雖黨類難相偽謀。

 

大人所存,蓋必以天下偽度,故孟子教人,雖貨色之欲,親長之私,達諸天下而後已。

 

子而孚化之,眾好者翼飛之,則吾道行矣。

 

 

----------------------------------------------------------------------------

 

 

至當篇第九

 

至當之謂德,百順之謂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無入而非百順,故君子樂得其道。

 

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故曰「易簡之善配至德」。

 

「大德敦化」,仁智合一,厚且化也;「小德川流」,淵泉時出之也。

 

「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大者器則小者不器矣。

 

德者得也,凡有性質而可有者也。

 

「日新之謂盛德」,過而不有,《不》凝滯於心,知之細也,【非盛德日新。惟日新,是謂盛德。】

 

浩然無害,則天地合德;照無偏繫,則日月合明;天地同流,則四時合序;酬酢不倚,則鬼神合吉凶。天地合德,日月合明,然後能無方體;能無方體,然後能無我。

 

禮器則藏諸身,用無不利。禮運云者,語其達也;禮器云者,語其成也。達與成,體與用之道,合體與用,大人之事備矣。禮器不泥於小者,則無非禮之禮,非義之義,蓋大者器則出入小者莫非時中也。子夏謂「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斯之謂爾。

 

禮,器則大矣.修性而非小成者與!運則化矣,達順而樂亦至焉爾。

 

「萬物皆備於我」,言萬物皆有素於我也;「反身而誠」,謂行無不慊於心,則樂莫大焉。

 

未能如玉,不足以成德;未能成德,不足以孚天下。「修己以安人」,修己而不安人,不行乎妻子,況可愾於天下。

 

「正己而不求於人」,不願乎外之盛者與!

 

仁道有本,近譬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必欲博施濟眾,擴之天下,施之無窮,必有聖人之才,能弘其道。

 

制行以己,非所以同乎人。

 

必物之同者,己則異矣;必物之是者,己則非矣。

 

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人心,聖人同乎人而無我,故和平天下,莫盛於感人心。

 

道遠人則不仁。

 

易簡理得則知幾,知幾然後經可正。天下達道五,其生民之大經乎!經正則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之要莫先焉。

 

性天經然後仁義行,故曰「有父子、君臣、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仁通極其性,故能致養而靜以安;義致行其知,故能盡文而動以變。

 

義,仁之動也,流於義者於仁或傷;仁,體之常也,過於仁者於義或害。

 

立不易方,安於仁而已乎!

 

安所遇而敦仁,故其愛有常心,有常心則物被常愛也。

 

大海無潤,因暍者有潤;至仁無恩,因不足者有恩。樂天安土,所居而安,不累於物也。

 

愛人然後能保其身,*寡助則親戚畔之。/能保其身則不擇地而安。*不能有其身,則資安處以置之。/不擇地而安,蓋所達者大矣;大達於天,則成性成身矣。

 

上達則樂天,樂天則不怨;下學則治己;治己則無尤。

 

不知來物,不足以利用;不通晝夜,未足以樂天。聖人成其德,不私其身,故乾乾自強,所以成之於天爾。

 

君子於仁聖,為不厭,誨不倦,然且自謂不能,蓋所以為能也。能不過人,故與人爭能,以能病人;大則天地合德,自不見其能也。

 

君子之道達諸天,故聖人有所不能;夫婦之智淆諸物,故大人有所不與。

 

匹夫匹婦,非天之聰明不成其為人,聖人,天聰明之盡者爾。

 

大人者,有容物,無去物,有愛物,無徇物,天之道然。天以直養萬物,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斯盡道矣。

 

志大則才大,事業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久則氣久、德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

 

清為異物,和偽徇物。

 

金和而玉節之則不過,知運而貞一之則不流。

 

道所以可久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離也;與天地不相似,其違道也遠矣。久者一之純,大者兼之富。

 

大則直不絞,方不劌,故不習而無不利。

 

易簡然後能知險阻,易簡理得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易簡故能悅諸心,知險阻故能研諸慮,知幾為能以屈為伸。

 

「君子無所爭」,彼伸則我屈,知也;彼屈則吾不伸而伸矣,又何爭!

 

無不容然後盡屈伸乏道,至虛則無所不伸矣。

 

「君子無所爭」,知幾於屈伸之感而已。「精義入神」,交伸於不爭之地,順莫甚焉,利莫大焉。

 

「天下何思何慮」,明屈伸之變,斯盡之矣。

 

勝兵之勝,勝在至柔,明屈伸之神爾。敬斯有立,有立斯有為。

 

「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

 

「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仁之至也,愛道之極也。

 

己不勉明,則人無從倡,道無從弘,教無從成矣。

 

禮:直斯清,撓斯昏,和斯利,樂斯安。

 

將致用者,幾不可緩;思進德者,徙義必精;此君子所以立多凶多懼之地,乾乾德業,不少懈於趨時也。

 

「動靜不失其時」,義之極也。義極則光明著見,唯其時,物前定而不疚。

 

有吉凶利害,然後人謀作,大業生;故無施不宜,則何業之有!

 

「天下何思何慮」,行其所無事斯可矣。

 

知祟,天也,形而上也;通晝夜【之道】而知,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禮成性而道義出,如天地【設】位而易行。

 

知德之難言,知之至也。孟子謂「我於辭命則不能」,又謂「浩然之氣難言」,易謂「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又以尚辭為聖人之道,非知德,達乎是哉?

 

「闇然」,修於隱也;「的然」,著於外也。

 

 

----------------------------------------------------------------------------

 

 

作者篇第十

 

「作者七人」,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制法興王之道,非有述於人者也。

 

以知人偽難,故不輕去未彰之罪;以安民為難,故不輕變未厭之君。及舜而去之,堯君德,故得以厚吾終;舜臣德,故不敢不虔其始。

 

「稽眾舍己」,堯也;「與人為善」,舜也;「聞善言則拜」,禹也;「用人惟己,改過不吝」,湯也;「不聞亦式,不諫亦入」,文王也;【皆虛其心以為天下也】。

 

「別生分類」,孟子所謂明庶物.察人倫者與!

 

象憂喜,舜亦憂喜,所過者化也,與人為善也,隱惡也,所覺者先也。

 

「好問」,「好察邇言」,「隱惡揚善」,「與人為善」,「象憂亦憂,象喜亦喜」,皆行其所無事也,過化也,不藏怒也,不宿怨也。

 

舜之孝,湯武之武,雖順逆不同,其為不幸均矣。明庶物,察人倫,然後能精義致用,性其仁而行。湯放桀有慚德而不敢赦,執中之難也如是;天下有道而已,在人在己不見其間也,立賢無方也如是。

 

「立賢無方」,此湯所以公天下而不疑,周公所以於其身望道而必吾見也。*疑周公上有「坐以待旦」四字。

 

「帝臣不蔽」,言桀有罪,己不敢違天縱赦;既已克之,今天下莫非上帝之臣,善惡皆不可揜,惟帝擇而命之,己不敢不聽。

 

「虞芮質厥成」,訟獄者不之紂而之文王。文王之生,所以縻縶於天下,由多助於四友之臣爾。

 

「以杞包瓜」,文王事紂之道也,厚下以防中潰,盡人謀而聽天命者與!

 

上天之載,無聲臭可象,正惟儀刑文王,當冥契天德而萬邦信悅,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以聲色偽政,不革命而有中國,默順帝則而天下自歸者,其惟文王乎!

 

可願可欲,雖聖人之知,不越盡其才以勉焉而已。故君子之道四,雖孔子自謂未能;博施濟眾,修己安百姓,堯舜病諸。是知人能有願有欲,不能窮其願欲。

 

「周有八士」,記善人之富也。

 

重耳婉而不直,小白直而不婉。

 

魯政之弊,馭法者非其人而已;齊因管仲,遂併壞其法,故必再變而後至於道。

 

孟子以智之於賢者為有命,如晏嬰智矣,而獨不智於仲尼,非天命耶!

 

山《秶》【節】藻梲為藏龜之室,祀爰居之義;同歸於不智,宜矣。

 

使民義不害不能教愛,猶眾人之母不害使之義。禮樂不興,僑之病與!

 

獻子者忘其勢,五人者忘人之勢。不資其勢而利其有,然後能忘人之勢。若五人者有獻子之勢,則反為獻子之所賤矣。

 

顓臾主祀,東蒙既魯地,則是已在邦域之中矣,雖非魯臣,乃吾事社稷之臣也。

 

 

----------------------------------------------------------------------------

 

 

三十篇第十一

 

三十器於禮,非強立之謂也。四十精義致用,時措而不疑。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七十與天同德,不思不勉,從容中道。

 

常人之學,日益而不自知也。仲尼學行、習察異於他人,故自十五至於七十,化而《知》裁【之】,其《德》進【德】之盛者與!

 

窮理盡性,然後至於命;盡人物之性,然後耳順;與天地參,無意、必、固,我,然後範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踰矩;老而安死,然後不夢周公。

 

從心莫如夢。夢見周公,志也;不夢,欲不踰矩也,不願乎外也,順之至也,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也久矣」。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因而喻,賢者之常也。困之進人也,為德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知者存乎疢疾以此。自古因於內無如舜,因於外無如孔子,以孔子之聖而下學於困,則其蒙難正志,聖德日躋,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獨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立斯立,道斯行,綏斯來,動斯和,從欲風動,神而化也。

 

仲尼生於周,從周禮,故公旦法壞,夢寐不忘為東周之意;使其繼周而王,則其損益可知矣。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變易之?「天下有道,丘不與易」,知天下無道而不隱者,道不遠人;且聖人之仁,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

 

仁者先事後得,先難後獲,故君子事事則得食。不以事事,「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仲尼少也國人不知,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及德備道尊,至是邦必聞其政,雖欲仕貧,無從以得之。「今召我者而豈徒哉」,庶幾得以事事矣,而又絕之,是誠繫滯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不待備而勉於禮樂,「先進於禮樂」者也;備而後至於禮樂,「後進於禮樂」者也。仲尼以貧賤者必待文備而後進,則於禮樂終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謂野人而必為,所謂「不願乎其外」也。

 

功業不試,則人所見者藝而已。

 

鳳至圖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魯禮文闕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馬者不借人以乘習。不曰禮文而曰史之闕文者,祝史所任,儀章器數而已,舉近者而言約也。

 

「師摯之始」,樂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夫子自衛反魯,一嘗治之,其後伶人賤工識樂之正。及魯益下衰,三桓僭妄,自太師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聖人俄頃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豈虛語哉!

 

「與與如也」,君或在朝在廟,容色不忘向君也。「君召使擯,趨進翼如」,此翼如,左右在君也。「沒階趨《進》翼如」,張拱而翔;「賓不顧矣」,相君送賓,賓去則白曰「賓不顧而去矣」,紓君敬也。

 

上堂如揖,恭也;下堂如授,其容紓也。

 

冉子請粟與原思為宰,見聖人之用財也。

 

聖人於物無畔援,雖佛肸、南子,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爾,不為已甚也如是。

 

「子欲居九夷」,不遇於中國,庶遇於九夷,中國之陋為可知。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何陋之有!

 

栖栖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固,猶不回也。

 

仲尼應問,雖叩兩端而竭,然言必因人為變化,所貴乎聖人之詞者,以其知變化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憚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也;然得乃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

 

愛人以德,喻於義者常多,故罕及於利;盡性者方能至命,未達之人,告之無益,故不以亟言;仁大難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鮮。顏子於天下,「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怒於人者不使加乎其身,愧於己者不輒貳之於後也。

 

顏子之徒,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故曰「吾聞其語而未見其人也」。

 

「用則行,舍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顏子龍德而隱,故「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與聖者同。

 

龍德,聖修之極也,顏子之進,則欲一朝而至焉,可謂好學也已矣。

 

「回非助我者」,無疑問也,有疑問,則吾得以感通其故而達夫異同者矣。

 

「放鄭聲,遠佞人」,顏回偽邦,禮樂法度不必教之,惟損益三代,蓋所以告之也。法立而能守,則德可久,業可大,鄭聲佞人能使偽邦者喪所以守,故放遠之。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蓋「士而懷居,不可以偽土」,必也去無道,就有道。遇有道而貧且賤,君子恥之。舉天下無道,然後窮居獨善,不見知而不悔,中庸所謂「惟聖者能之」,仲尼所以獨許顏回「惟我與爾為有是」也。

 

仲由樂善,故車馬衣裘喜與賢者共敝;顏子樂進,故願無伐善施勞;聖人樂天,故合內外而成其仁。

 

子路禮樂文章未足盡為政之道,以其重然諾,言偽眾信,故「片言可以折獄」,如易所謂「利用折獄」,「利用刑人」,皆非爻卦盛德,適能是而已焉。

 

顏淵從師,進德於孔子之門;孟子命世,修業於戰國之際;此所以潛見之不同。

 

 

犁牛之子雖無全純,然使其色騂且角,縱不偽大祀所取,次祀小祀終必取之,言大者苟立,人所不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