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载爱奇艺:解密王利芬-发起整合传媒的集大成者和先行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09:22

发起整合传媒的集大成者和先行者-王利芬

    "王利芬,你知道吗?"

  "是《赢在中国》里面的那个女主持人吧?"

  如今说起王利芬,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把她跟《赢在中国》联系在一起。没错,《赢在中国》太火了,这个节目已经在全中国广大的创业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利芬俨然已经成了中国庞大创业大军心中的旗手。

  1中国版《学徒》--《赢在中国》

  2005年,从美国做访问学者回来的王利芬开始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二次创业"。

  她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凭借着自己过去已经取得的辉煌业绩"吃老本"、"等提拔",而是重头再来,白手起家,创办了央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公司化运营的大型节目,其难度之大,参与者之多,节目运行之复杂,均创造了新纪录。

  同是办节目,《赢在中国》和王利芬以前参与的所有央视节目几乎都没有可比性。简单地说,以前做节目是"花钱搞创作",而《赢在中国》则是"筹钱办公司"!在这个鲜为外人知的巨大工程的内部进展中,王利芬亲力亲为,像每一个真正的创业者那样尝尽了创业的甜酸苦辣。

  终于,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06年的春天,中国版《学徒》--《赢在中国》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令王利芬没有想到的是,从此她自己也有了庞大的粉丝群。粉丝们对王利芬的热情丝毫不会亚于任何一个超女的粉丝,他们跟随着王利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在节目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创业者走向成熟。从王利芬铁杆粉丝的评论中,我们看到的是充满激情但不冲动,理性、自信而成熟的创业大军。这就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写照。

  某粉丝的感言

  我是《赢在中国》最为忠实的粉丝之一,三十几岁,还做起了追星族,这颗星就是王利芬老师。关于王老师的众多的溢美之辞我就不说了,网络上多的是,王老师估计早已经腻了。

  我关注《赢在中国》,更多的不是因为选手,而是因为评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更因为王老师在节目当中表现出来的掌控艺术(疱丁解牛,游刃有余),这种本领非常人所能有啊!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节目本身对创业的激励、引导、示范的意义!

  我为什么关注这个节目,我希望看到、知道、悟到、然后行到。我是一个有梦想的热血中年(三十出头,不敢称青年,但血仍未冷),渴望有一番作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现实的生活面前,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我是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幸亏有了这一档节目,我可以在疲惫于工作生活之时,有闲暇意淫,在精神上找到皈依。

  《在路上》,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辛酸中又激情满怀。我不在创业的路上,我还只是在创业的路口,但总有一天,我也会上路!

  伴随着每期《赢在中国》的播出,创业的大部队人数在不断扩充,激励了更多的有梦想的人。做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是王利芬对自己的要求。而《赢在中国》影响力如此之大,足以证明王利芬的这次创业是成功的。

  在《新闻调查》做记者时,王利芬的偶像是曾经采访过邓小平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但作为主持人,她最想成为的人是华莱士。因为她欣赏这个老头身上知识分子的气质。他曾对她说,他之所以选择主持人这个职业是因为不幸在山崖里摔死的儿子,而他生前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让他感到骄傲。"华莱士这句话让王利芬相信,每个成功者都拥有一个浪漫而又单纯的梦想。

  和华莱士一样,王利芬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乐观、单纯又执著。王利芬筹备的《赢在中国》,不想照搬美国的《学徒》,因为在她看来,那种纯粹用金钱价值观驱动的内核必然招致中国观众的反感,而在反复研究年轻人的精神需要之后,她认为"创业"和"励志"才是这个节目最佳的核心。整个方案的构思,王利芬整整花了三个月。可谓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当王利芬把这个节目的创意讲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听的时候,连她自己都难以相信,居然很快就得到了众多知名人士的理解和支持。

  IDG投资公司中国区总裁熊晓鸽说,他之所以拿出1000万的风险投资,是因为他觉得王利芬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有一次他们同去内蒙古,王利芬将身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当地一家希望小学。"把钱交给这样的人,我放心。"熊晓鸽说。

  王利芬请马云来做评委,她刚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心里还在生怕马云回绝的时候,马云却当即就拍板说:"就冲着'创业'和'励志'这两点,我当这个评委了。"柳传志送给王利芬的话是:"这个构思不错,但你一定要玩真格的!"

  而最让王利芬感动的是联通董事长常小兵。作为《赢在中国》最主要的赞助商,联通从来没有对她施加过任何压力,相反,从一开始,王利芬就对常小兵说:"我不希望这个节目会火,我希望它就是一杯温水。因为我希望这个节目能长久地做下去,它的功能应该是长久地挖掘出更多具有创业潜力的人。"常小兵很理解地说:"你不是那种借节目出名的人。这才是做事的态度,也是我最欣赏的态度。"

  王利芬自己也说:"我必须要感谢这些企业家,他们真的是凭着一种使命感来做这件事情。"

  正因为3000万风险投资的到位和马云级别的评委,还有从12万选手中选拔出的各路精英,使得《赢在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率。至今谈到第一季32进16强的那场比赛,王利芬仍然兴奋不已,"那哪是节目啊,绝对是MBA经典实战案例!"
   
    作为一个电视人,王利芬希望能有个节目以赢者的姿态激励那些年轻人,好让他们不再依赖父辈的荫庇。"这个节目不仅要让人们相信,你可以创造像马云和李彦宏那样的财富神话,而且还会给你一条接近梦想的现实途径。""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去改变现实。"王利芬说。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我愿意在思想上与这一群人为伍,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鼓舞,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借鉴。" "这里面一定有一种东西深深地吸引他们--既有创业的激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出了一种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说的奋斗精神。"王利芬说:"《赢在中国》倡导一种人生观,那就是,你活着就该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不能靠掠夺别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做一件你想做的事情的过程中,你会调动你所有的智慧,有许多时候你还会嫁接智慧,这个过程是你深入了解社会、深悟人性、释放潜能的过程。不和人共事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人,不做成一件事,永远也不知道做事情的艰辛。做事,才是一个让人一点一点变得优秀的过程。而这一点是我在制作《赢在中国》的过程中,在那些做成一些事情的人身上彻悟到的!"

  在《赢在中国》的成长过程中,无数个感动震撼着王利芬。每期节目,王利芬都要看好几遍,镜头前、压力下,选手眼神中闪过的真诚深深打动着她。王利芬说:"每一个选手的举动,我可能比他们多年的同事和友人都要更了解一些,他们当中不少人已做得不错,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不失赤子之心的纯粹感觉可能会使心灵走得更远。"

  每当重温第一赛季 36进 12的现场,选手宋文明拿着一本《对话美国电视》(上面有所有 36强选手的签名)送给王利芬的这个镜头时,王利芬的眼圈都会发红。在如此残酷的选拔过程中,选手能这样不计是否晋级,用朴实的方式真诚地表达对《赢在中国》制作团队的感谢,让王利芬觉得团队的努力挺值得。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真诚相待的温暖。

  评委们也给王利芬带来感动。王利芬说:"在演播室听马云点评时,我曾多次透彻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创业者的优秀,那时才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经历过事情的人、真正做出过事情的人,和没做过什么事的人是多么不一样!以前我总是想,职业也好,做一件事情也罢,都只是与社会对接的接口,是一个人活着的另外一方面的凭证,但我从未想到做成一件事情对于一个人的锻造是如此重要。" 同样,在王利芬的眼中,极具社会责任感的联通总裁常小兵,让蒙牛跑出火箭速度的牛根生,15年努力成行业老大的朱新礼,从首"负"回来的史玉柱,温文睿智的熊晓鸽,让大家像树一样活着的俞敏洪……,他们中肯直率的点评都是《赢在中国》最华彩的乐章。

    3大数法则和共赢主张

  与沃伦·巴菲特的价值理论不同,王利芬也有自己的一套价值理论。观众用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王氏"价值理论--大数法则+共赢主张。

  王利芬所参与的节目定位准确,能够上升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利芬只顾追逐自己的理想而脱离现实。细细想来,每个节目都还是那么的"俗",事实上,从《对话》到《赢在中国》,再到如今的《我们》,收视率如此之高,广告收入一定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细细想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这个世俗的社会,不俗哪能行啊?我们从最低级的衣食住行,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哪一样缺得了钱?世间所谓最俗的东西却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王利芬毕竟也是一个"大俗人",她也不是万能的,栏目组的弟兄们不能空着肚子闹革命。但是一切向钱看,节目的思想性也就降低了。

  拿《赢在中国》来说,他们名利双收!创造性地引入了风投资本,连接了资本和人才,从此大众知道了VC,知道了融资渠道,知道了商业计划,知道草根创业者如何在阳光下创业、如何创造奇迹。节目带动了创业潮,弘扬了正确的创业观、人生观、价值观,普及了商业知识。经营者从此以阳光为正道,梳理清了商业规则,丰富了我们的商业智慧,涌现了马云、牛根生、俞敏洪、史玉柱等这样的创业导师,当然也成就了他们的名声和企业美誉度,为他们传播思想提供平台。大赛的成功组织成就了无数的创业英雄。十九家新公司收获了真金白银。这简直不是双赢而是多赢共赢!"只要坚持,一定能看到后天的太阳。"

  如今的《我们》,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仍然有广告。这档节目对话海内外各行各业的人,阐述当代的人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也对当下的现实谈论看法,真的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达到社会效益又实现商业目的。"我们能得到教育、得到互动参与、得到头脑风暴的洗礼远大于容忍广告的时间牺牲。"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王利芬却能让思想与收益二者在矛盾中共生,王利芬很聪明。广告不可或缺,但绝对都是策划得很有品位的。而真正的节目内容更是精彩,观众唯恐错过任何一点细微之处,所以只有耐心地等待。这就是王利芬的价值--大数法则和共赢主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利芬是一个整合商业和传媒的先行者。

    耳目一新:开辟新型主持风格(1)

    也许还有人不知道,王利芬不仅仅是央视《赢在中国》的主持人、总制片人,她还曾担任央视《对话》栏目制片人,《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的总制片人。在她的内心深处,蕴藏着巨大、惊人的能量。

  1王美人的气场

  说到王小丫人们肯定会想到她主持的节目《开心辞典》,而谈起王利芬,人们想象的空间则丰富得多,有《新闻调查》、《对话》、《经济信息联播》、《赢在中国》,还有博士、制片人的概念。就像两个有名的企业--高露洁和保洁。高露洁内容很丰富,却只有一个品牌;保洁有很多个品牌,飘柔、海飞丝、玉兰油等等,而且每一个都响当当,有滋有味。

  跟她接触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干练,认真,直率,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她的喜怒哀乐全放在脸上,和她相处你不需要绕太多的弯子,可以直接看到她的情绪。王利芬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喜怒皆形于色的人,是从面部表情就可以长驱直入看到她心灵深处的人。她说:"不知暗暗发过多少誓要改掉这种一眼见底的现状,变得有城府变得深沉,但总不奏效,已过而立之年恐怕早已定型,再说许多看似有城府的人想什么我似乎也知道,所以也就变本加厉,索性直来直去。也许这可能是许多人愿意与我谈话的原因吧。"

  观众却把她的这种感觉定义为"知性"。

  "知性"是什么?说王利芬知性,是因为她是那种成熟的,理性的,睿智、大气的女子。提起王利芬,我们就会联想起《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赢在中国》……她在事业上有很好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她又不同于世俗意义的女强人,她充满知性的柔和魅力,感情丰富,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工作上中性,但感情上又极具女人味。她不同于小女孩似的单纯,也不同于小女人式的狭隘,她更理性。

  正如一个网友在一篇文章中的感叹:

  王利芬的气场

  当人的身上拥有某种精神之后,会形成一个类似盾牌的气场,阻朽弱于数米开外,引思维于掌握之中,或迫、或压、或牵引推揉,全在意念之下,神情之中!站在王利芬三尺以内几个小时,深感王美女气场浑厚清澈,薄得透明,坚如合金!到如今直书其名尚有怯笔,女人混到这种程度,可谓极致。

  习文譬如习武,根骨及领悟决定层次高低,读些字句,背个章节,累死余生也无非"字奴"而已,书中的黄金屋对于书虫字奴而言,只是隐约的海市蜃楼!而人的精神高贵,源于文化浸入骨髓的反复清洗,最终身心与文化融会贯通,于是可以思而远,智而通!原以为悟道不必科班,现在想来愧觉狭隘,王主持的气场犹如一面镜子,照出我自己周围犹如困蝶粗茧,科班的慢工细活,打造的是轻薄透亮、坚硬如钢的气场,而我粗乱编织的仿佛是茧。难怪老符出手必遇刀,开门就是山!原来是茧厚且不透的缘故,相比王主持赢得的声声赞,差之远矣!初以为此起彼伏的"王老师"是奉承,不屑同声!思来想去实在是精神气场下的敬畏,譬如小二惧于老板娘,108将则敬之王老师。毫厘之间,却是千里之远!这就是老符结束比赛后,从王美女那里得到的所思所获。

    CCTV是个大染缸,也是个纷争的小地球,浑的澄清,清的搅浑,也就是一个黄金版的民间,《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是抑郁症的高发栏目,人不怕跟鬼斗,就怕跟自己斗,跟心斗,一斗就抑郁了,纵然是美玉也会支离破碎。王美女的安然无恙,足可显现出钻石的质地,《赢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伟大壮举,别看几十年来CCTV舞台上走马灯似的有百姓英雄来来往往,但多数都是布娃娃!王美女开的这一扇赢在中国之门,进去的才多数是百姓。

  王利芬在看过敬一丹的一期节目后,感慨地说:"当一个记者让观众感受到了他的人格力量,那么他在观众那里就不再是某个节目不错某个片段的动人,而是对这个记者整个人的一种认同和欣赏,有了这种认同观众可以容忍他或她身上作为一个人不可避免的毛病,而如果在节目中看到记者的恶俗和在不自觉中流露出那种与人为恶的习性,即便他由于各种原因再做出一些比较好的节目来,也难以打动观众。"

  其实王利芬也是同样,观众因为认同了她的节目,因而也肯定了她的形象,这大概有点"爱屋及乌"的意思。肯定王利芬的美,并非是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产生了转变。王利芬的美,绝对不会停留在外表,而是由内而外散发。

  我们喜欢看王利芬的节目,并不是因为她的长相,而是因为她是在用心制作每一期节目,于是我们也能从内心感受到她节目的影响。她不仅是一位赢在中国的创业者,更是一位能够传播美的使者。《我们》就是这样一档节目,仿佛就是冬日里最明媚的那一抹阳光打在你的脸上,阳光并不那么刺眼,但心里却会感觉暖暖的,有种莫名的感动。

  在2008年初,这个强调文化和精神漫游的谈话节目《我们》在酝酿了半年多之后进入了观众的视野。节目一亮相,引起的便是轰动,播出当然是成功的。

  观众看到《我们》,第一感觉就是简朴。正如一个网友对这档节目的评价:

  我知道是什么东西吸引了我

  在她节目中,主持话语并不多,没有似乎喧宾夺主的滔滔不绝。除去了乐队伴奏、花絮等等传统现场类节目常用的成分,删繁就简,只剩下了心灵的直接撞击。没有任何的隔阂,主人公的心灵和观众的心灵坦诚相对--这是人性的直接交融,是毫无疑问的大家手笔。说来,在影视艺术这个领域,技术的层面通常是比较好提高的,摄影上的一些新颖手法呀,后期处理上的一些特技手段呀,都是可以通过吸收操练而掌握(尽管目前真正熟练掌握技术的人也不多)。有了比较熟练的影视技术以后,可以说,只是练就了一门手艺,成为一个熟练的节目制作的工匠。真正的大家和高手的区别绝对不在技术上,而在于其内心的道德观,世界观,艺术审美的境界。

    耳目一新:开辟新型主持风格(3)

    2水到渠成:十四年的行业积淀

  1994年北大博士毕业的王利芬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评论部担任了六年的《新闻调查》记者。

  在2000年7月至2003年10月,王利芬担任了《对话》栏目制片人和部分节目主持人。

  《对话》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部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栏演播室谈话节目,每次时长6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目前播出时间最长的严肃节目。每次节目由突发事件、热门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经济现象导入,捕捉鲜活经济事件、探讨新潮理念、演绎故事冲突,着重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在担任《对话》栏目制片人的三年多时间里,她采访了全世界各大集团公司企业的CEO,文化名人,商界领袖等100多人。在这里,她开创了传媒的先河,第一个实现了与观众与嘉宾的互动,让这个节目红了起来。

  2002年3月,她受命筹备《经济信息联播》并任总制片人。《经济信息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旗舰栏目,是国内最具时效的直播综合类经济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真实、准确、时效、鲜活地报道国内外的重大经济新闻,当日新闻比例超过90%。栏目在勾勒宏观经济运行的概貌、引导受众把握宏观经济脉搏的同时,关注全球的微观经济,翔实、客观地报道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充分体现全国经济新闻联播的特质,并在"特稿"中对全球的重大经济事件进行深度报道,通过链接新闻背景、专业分析等方式,预示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信息联播》的直播流程的基础上,王利芬又参与创办《第一时间》和《全球资讯榜》。2003年10月至2004年8月,王利芬担任了广经中心资讯节目工作室主任。

  《第一时间》为早间经济资讯节目,《全球资讯榜》作为中央电视台经济资讯频道新闻主框架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正午时段为观众提供以国际为主、国内外融通的全球经济资讯,汇聚国内外权威新闻网站的排行和全球媒体的热点聚焦,以此为参考,以分类新闻排行榜的发布方式,在浩如烟海的资讯海洋中精选观众最需要知道的新闻。观众还能看到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知悉沪深股市涨跌幅前五位的"股市红绿榜",在轻松之中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全球资讯。

  王利芬在2004年4月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学会研究美国电视媒体。同时遍访了美国五大广播电视网NBC、ABC、CBS、PBS、CNN。她的采访对象既有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节目主持人汤姆·布罗考、蒂姆·卢瑟特、彼得·詹宁斯、华莱士等,也有《60分钟》、《新闻时间》、CNN国际频道等著名栏目和机构中的总制片人、高级制片人、总编辑、高级撰稿人等幕后人员。

    王利芬于2005年9月回国创办央视重点栏目《赢在中国》,这也是她自己真正意义上创业之路的开始。她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赢在中国》这样一个节目。活动的总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5名最具创业潜质的华人创业英雄。他们将获得由软银赛富、IDG、今日资本等三家国际著名投资机构提供的创业资金,他们将分别拥有1000万、700万以及500万人民币的创业资金,他们将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下开始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

  在《新周刊》2006中国电视节目榜颁奖典礼上,王利芬荣获"十大创新电视人"称号,同时,她创办的节目《赢在中国》也被评为最佳创富节目。2007年,王利芬又被评为《综艺》年度十大制片人。

  王利芬独特的气质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在参加过《赢在中国》的比赛后,一位选手为王利芬写下了"情书":

  清晰记得吴仪的告别词是:"请大家忘记我。"不知道王利芬会说什么?有传言称"《赢在中国》第三届是绝唱",那领唱《赢在中国》的王利芬最后的音调落在何处势必牵动借《赢在中国》突围的中国精英们,如果传言成为真实,这封情书就是祭奠即将远去的蓬勃,我代表不了所有的精英,谨代表自己说一声:我爱你,王利芬。

  这个比赛对于我和很多人,远不是得失成败可以概括,更不是天才、学历、背景可以诠释,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调我只是一个选手,正如王利芬想做点啥,于是就有了《赢在中国》,选手想做点啥,于是就参加了《赢在中国》,一路用商人的智慧绕行在通向北京的途中,战战兢兢就怕倒在路上,到最后用选手的抗辩结束再向前的脚步,晋级我输了,不会在中和庸之间取舍,也证明能力不够,但也坚定了自己做好一个商人的最后理想。节目我赢了,以天才的LOGO聚焦了很多人的记忆,取巧不投机也算是不辱没心中崇拜的《赢在中国》精神。区区天才而已,随便就可以解释成"天生我才",解释权归老符所有。比赛我平了,商业竞争中养成了永不言败的习惯,为了自尊的生存,也为了伴着我的人。

  所谓"行文别图利,经商少落笔",文化人的字是精神,商人的时间是金钱,自打参加《赢在中国》以后,这条戒律被破了,全是《赢在中国》给害的,非赛非秀,把选手搞蒙了,也把艺人搞糊涂了。从这点来看,《赢在中国》不如超女快男地道。所幸来的人均有所斩获,也就无怨了。写了这么多的博客,都是凌晨完成,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这是"不务正业",可每每熬到天亮写完,心里总是非常踏实,活着不能只为了钱和事业,正如王利芬,活着不能光为了学习和思考。做一点超越本质范围的事,应该不分记者、主持人、制片人,抑或是商人。博士可以,初中生也可以。

  金牌主持人我不感兴趣,《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跟"春节联欢晚会"没什么两样,就只是节目好看而已。节目靠得住,母猪都上树。从《赢在中国》才第一次记下了金牌王利芬,从《赢在中国》突围的王利芬,那才是偶像级的人,借京剧一句台词"这个女人,不简单",终于是看到了高知女人的不同,更是觉得政治系和文学博士的学历不可蔑视。真是《赢在中国》因她而精彩,她因《赢在中国》才可爱。没被《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那样揪心的节目给折磨废的文化女人,真够坚强的,能以本色迂回到《赢在中国》,更是让人钦佩。唯可惜膏肓之病,岂是中庸之药能愈。三届《赢在中国》虽然难能可贵,只是滴水不解众渴,再来几届吧!哪怕是凌晨播出,照样会有梦想跟随。美丽富饶的盛世中国,还有很多人需要一曲《在路上》。

  这是情书,不是情书!老符不想参加第四届,可很想听见《在路上》第四次唱响,这不仅仅是我,还有千万个不得于上路的创业者,期盼之情、难舍之情何止一书能写,请务必收下,继续《赢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