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日语百度云:《道德经》第二十章:凡圣之间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07:31

《道德经》第二十章  凡圣之间的区别

唯之与呵①,相去几何?善之与恶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望兮其未央哉③!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zhào),如婴儿之未孩;傫(léi)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④。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所止⑤。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⑥。

 

注释:

①     呵,楚简、帛书乙本为“呵”,帛书甲本为“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字亦作呵。”《玉篇》:“呵,责也。”阿,迎合。如阿谀奉承。《国语·周语》:“弗谏而阿之。”今本为“阿”。

②     美,楚简本、帛书本为“美”。王弼本、河上公本为“善”。

③     楚简本至“不可不畏”为单独一节,没有“望兮其未央哉”。望,王弼本为“荒”,帛书本为“望”。帛书本,到“望兮其未央哉!”为单独一节。

④     沌沌兮,王弼本在“婴儿之未孩”之前。帛书本在此位置。沌沌,混沌无知的样子。

⑤     澹,帛书本为“忽”。望,帛书本为“望”,王弼本为“飂”,河上公本为“漂”。《玉篇》:“望,远视也。”

⑥     帛书本为“吾欲独异于人”,王弼本为“我独异于人。”

 

品读:

 

如果把得道之人称为圣人,把没有得道之人称为凡人,本章中老子第一次将圣人与凡人,放在一起做了对比。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其实就是人生态度的区别。圣人淡泊,圣人如婴儿一样单纯,圣人茫然无所归宿,圣人混沌无知,圣人无为,并且愚笨浅陋。与圣人相比,凡人充满热情与欲望,凡人如春游一样兴高采烈,凡人精明聪慧,凡人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圣人大智若愚,凡人大愚若智。

 

圣人与凡人的根本不同,是否走在道上。圣人走在道上,圣人遵循道,自然,自由,无为;自然,自由就是圣人生命的全部理想与意义。而凡人没有走在道上,凡人总要有所作为,总要创造人生的成就,总要追求人生的财富,总要创造人生的价值与满足。凡人失去了自然与自由,凡人走上了一条永不满足的欲望之路。

 

1、唯之与呵,相去几何?

 

谦卑地应答与厉声呵斥,相差能有多少?唯,《助字辨略》:“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 有谦卑,恭敬之意。《论语·里仁》写到,孔子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参立即回答说:“唯。”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孔子弟子中资质鲁钝的学生。孔子对曾参说:“参啊,我的道是用一个中心贯穿起来的。”曾参立即回答,“是的”,“的确如此”,“唯”,“诺”。孔子或许本想用自己的“一以贯之”之道,启发一下曾参,曾参这么急速地应答,仿佛什么都知道一样,孔子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好走出了屋子。老师走了之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参就回答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已经说是“一以贯之”了,曾参不懂装懂,仍旧说老师的道,是“忠”与“恕”。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到了曾参这里,就变成了“二以贯之”之道了。这就是“唯”的结果。

 

《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字亦作呵。”《玉篇》:“呵,责也。” 呵,即愤怒地呵斥、责备。唯是谦卑,看小自己,看大他人;呵是斥责,看大自己,轻视他人。无论自己谦卑,还是轻视他人,其实都不是平等地看待他人,内心深处,都没有平等地看待自己。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平等地看待自己呢?是因为比较心里在作祟。一个人用外在的财富,地位,能力,成就,甚至智慧,与他人比较,不是比人强,就是比人差;一个人把外在的名利,知见等同于自己,就忽略了内心的圆满自足,忽略了内在的人人圆满自足,人人皆平等的根本。一个人的圆满自足,怎么能比另一个人的圆满自足大或是小呢?一个人的无限可能性,怎么会比另一个人的无限可能性强或是弱呢?所以,老子说,唯与呵,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实都一样。

 

老子写唯与呵,是从一个人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方面来写的。是在写凡人的分别心。

 

2、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善与恶,美与丑,相差又有多少呢?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皆把某一种美,当作美共有的标准,这样做实在太可恶了,这样一来,美也就变成了丑恶。天下人皆把某一种善行,当作善共有的标准,这样做同样可恶,这样一来,善也就变成了罪恶。其实,美丑相生,善恶相生,有美就有丑,天下不可能只有美,没有丑。如若天下只有美,没有丑,那么,美也就不存在了。美与丑,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对于一个硬币的两面来说,如何判断其中一面比另一面更有价值呢?如果不能判断硬币的一面比另一面更有价值,那么,人们崇尚美,反对丑;崇尚善,反对恶,又有什么根据呢?

 

老子写美与丑,善与恶,是从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标准来写的,是在写凡人的标准与评价系统。事物,事情,事件本身是中立的,只是人们用某种判断标准,将事物,事情,事件,判定为美或丑,善或恶。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与事物,事情,事件本身,并没有真正的关系。

 

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对于常人来说,大家都畏惧,害怕的,自己也不可能不畏惧,害怕。人们通常畏惧的,一是权威,二是死亡。在权威面前,人们通常会显得弱小可欺;在死亡面前,人们通常会显得恐惧,无助。畏惧权威,不可能有平等,畏惧死亡,不可能有自由。人们之所以畏惧权威与死亡,仍然因为有我,有私,有为,如果人人回归自然,无我,无私,无为,人人皆平等,人人皆得自由,又怎么会有畏惧呢?

 

老子写畏惧,是从一个人对不可控,对未知事物的态度来写的。是在写凡人的控制系统。凡人能够控制,就会觉得安全;控制不了,就会觉得恐惧。故孔子说:“勇者无惧。”勇敢的人,内心就没有恐惧。

 

4、望兮其未央哉!

 

看看凡人,在迷途的道路上,忙忙碌碌,远没有走到尽头呢。凡人之所以迷途,一者,分别心太重,总要拿自己与他人比较,不是唯就是呵;二者,标准太多,评价太多,一件中立的事情,在凡人那里,不是美,就是丑,不是善,就是恶;三者,凡人对未知的事物,对不可控的事物总是充满畏惧,对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才觉得安全。凡人的一生,随之也就变成了控制的一生。控制,冲突,愤怒,恐惧,哪还有自然,自由?凡人用这么多信念,装满头脑,怎么会不头疼,怎么会不迷途?长久这样下去,何时是个尽头?《玉篇》:“望,远视也。”

 

5、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众人都那么兴高采烈,好像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好像春天登上高台,极目远眺,俯瞰天下。熙熙,欢乐,热闹,兴高采烈的样子。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到:“其余,则熙熙而乐。”其余的时间,则充满欢乐。太牢,古代天子祭祀社稷时,用牛羊豕三牲齐备,称为太牢。诸侯祭祀宗庙时,只能用羊与豕两牲,称为少牢。祭祀完毕,众人会分食祭品,如同举办盛大的宴会。《礼记·王制》写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台,《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中国人喜欢登台,喜欢登高望远。杜甫在《登高》中写到:“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即使身体有病,仍然要登台。《孟子·尽心章上》更是写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的已经不是高台了,孔子直接登山了。先登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再登泰山,觉得天下都变小了。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登台,登高,登楼,登山呢?《荀子·劝学》写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尝试着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高看得广阔长远。可见,登高的目的是为了站得高,看得远。那么,看多远算是远呢?《周易·系辞下传》写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说伏羲上观天象,下观地理。观天地而知古今,观天地而知过去与未来。把天地宇宙全看尽,才是真正看得远。

 

到了汉代,把尚书、御史、谒者三个官职,称为三台,后来又称三公。故将登上三公之位,称为登台。后泛指充任高级官吏。所以,中国人有登台情节。春,《公羊传·隐公元年》写到:“春者何,岁之始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登台,预示一年都计划妥当,胸有成竹,必将事业有成。

 

6、我独泊()兮其未兆(zhào),如婴儿之未孩;傫(léi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都那么兴高采烈,都那么成竹在胸,我呢?老子在这里,用我,来代表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唯独我仍然淡泊无欲,呆若木鸡,看不出事情的一点兆头,就像婴儿还不会发笑一样,我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兴趣,好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

 

泊,淡泊,无欲。诸葛亮《诫子书》写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若不淡泊无欲,看轻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若不让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老子在这里,用贬义的手法来弘扬淡泊无欲的精神。兆,征兆,预兆。孩,形声字,从子,亥生,本义是小儿笑。同“咳”。帛书本为“咳”。《说文》:“咳,小儿笑也。” 傫,《广雅·释诂二》:“傫,劳也。”辛劳。

 

7、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众人皆心满意足,而唯独我不知满足。老子在这里是说,凡人在修道之路上,浅尝辄止,容易满足。“大道废,有仁义。”凡人失去了道,得到了仁义,就满足了,就不再修道了。“智慧出,有大伪。”凡人失去了道,得到了智慧,得到了伪巧,就又满足了,又不再修道了。“六亲不和,有孝慈。”凡人失去了道,导致六亲不和了,得到了孝慈,就又满足了,又不再修道了。“国家昏乱,有忠臣。”凡人失去了道,致使国家昏乱,得到了忠臣,将天下和平的重担,全寄托在忠臣身上,就又满足了。凡人浅尝辄止,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回归到最本源的道上来。只有我,不知满足,义无反顾,一定要走到尽头,一定要回归大道的根本。

 

余,《说文》:“余,饶也。”饭食饱足,叫做余。遗,《说文》:“遗,亡也。”遗失,亡失。在这里是指,失去了满足之心,不知满足。

 

8、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我真是愚蠢透顶啊,天天浑浑噩噩,混混沌沌,愚昧无知。愚,《说文》:“愚,戆(gàng)也。”傻、愣、鲁莽、愚蠢、愚昧。《贾子道术》说:“深知祸福谓之知,反知为愚。”深切地知道什么是福,什么是祸,叫做知;把祸当作福,把福当作祸,就叫做愚。老子在这里是说,圣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凡人是颠倒的。以此暗示说,凡人只知有为,不知无为;只知欲望,不知理想;只知有我,不知无我;只知生死恐惧,不知自然自由,都是在颠倒梦想。

 

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都清楚明白,唯独我糊里糊涂;众人都明察秋毫,唯独我懵懂无知。《说文》:“昭,日明也。”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圣贤之人,先是自己清楚明白,然后让他人清楚明白。昏,昏聩,糊涂。察,观察,仔细看。《说文》:“察,复审也。” 贾谊《道术》:“纤微皆审,谓之察。”察,明察,令其纤毫毕现。闷,《说文》:“懑(mèn)也。”烦闷,生气。在这里解释为懵懂无知。

 

老子在这里,用凡人的清楚明白,明察秋毫,与圣人的糊涂,懵懂无知相对比,暗示凡人在欲望方面,在有为方面,十分明了,但却不知有道,不知自然无为;圣人在欲望,名利方面糊涂无知,却能够自然而然,淡泊宁静。凡人在外在的事理上清楚明白,在内在的道德上,懵懂无知;圣人在内在的道德上,圆满自足,在外在的道理上,难得糊涂。

 

10、澹(dàn)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所止。

 

悠然摇曳,仿佛深邃的大海,深不可测,只显现一层悠然恬淡的波纹;自由地远望,仿佛广阔的旷野,无边无际,没有终点能够停下来当作归宿。《说文》:“澹,水摇也。”水波摇动的样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到:“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老子在此,是写圣人昏昏,闷闷的精神状态,表面上是昏昏,闷闷,实际上悠然恬淡,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自由广阔,像旷野一样无边无际,没有尽头。圣人的深邃与博大,非凡人所能理解。

 

11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众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顽固,而又粗俗,不知道有所作为。《说文》:“以,用也。”有用,有为,有作为。《广雅·释诂一》:“顽,愚也。”顽固,愚顽不化,愚钝。鄙,粗俗浅薄。

 

老子在这里将凡人的有为,有用,与圣人的无为,无用作对比。凡人只知道有为的作为,不知道无为而无不为;凡人只知道有用之用,不知道无用之大用。在凡人眼里,无为,无用是顽固,粗俗与浅薄,凡人哪里知道,与无为,无用相比较,有为,有用,才真正是局限,才真正浅薄呢。

 

12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甘愿与众人不同,只重视把大道当作生命的能量之源。有大道作为生命的能量之源,怎么还会向外寻求名利,成就,智慧,用来祛除生死的恐惧,求得生命的安全,满足身心的需要呢?有大道作为能量之源,内在就会圆满自足,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需要,怎么还会向外贪求呢?

 

贵,《广雅》:“贵,尊也。贵贱以物喻。犹尊卑以器喻。”尊贵,重视,看重。用物的贵贱,来比喻人的贵贱;用器具的尊卑,来比喻人的尊卑。食,饭食。“六谷之饭曰食。”母,老子把道作为天下之母,“可以为天下母。”食母,即食于母,食于道,把道作为生命的粮食,把道作为生命的能量之源。

 

老子在本章中,将凡人与圣人的人生追求作对比时,仿佛一直在说,凡人世事洞明,圣人愚笨无知,直到最后一句,老子才终于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自己就是要与众不同,就是要把凡人颠倒的人生理想、价值观,颠倒过来,自己就是要把道作为生命的本源。把道作为生命的能量之源,内在自然就圆满自足,无所不有了。一个无所不有的人,还会向外需求什么吗?

 

13、综述

 

老子在本章中,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凡人与圣人的不同,作了对比。写了凡人的人生四颠倒:凡人只知道兴高采烈地追求有为的人生,不知道圣人淡泊无欲地追求无为的人生;凡人对于人生的欲望,世事洞明,清楚明了,不知道圣人无我无欲,心中只有大道;凡人在修道之路上,浅尝辄止,那么容易满足,不知道圣人在修道之路上,永不知满足,圣人终身要与道为一;凡人大愚若智,圣人大智若愚。凡人的人生四颠倒,让凡人理解不了圣人的深不可测,自由广阔,更无法理解圣人的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最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要与众不同,要将凡人的人生四颠倒,颠倒过来,从而让凡人能够突然惊醒。

 

14、凡人与圣人的眼界

 

凡人坐在树下,等自己的朋友,圣人坐在树上。圣人对凡人说:“我已经看到你的朋友了,他已经走在路上了。”凡人望了望路的尽头,什么也没有。“我没有看到,肯定没有。”后来,朋友出现了,朋友与凡人交谈了一会,就回家了。“我看不到朋友了,他一定回到家了。”凡人说。“你的朋友还在路上,我还能看到他。”圣人说。“路上已经看不到人了,我的朋友一定回到家了。”凡人确信无疑地说。

 

凡人的眼界,决定凡人的视界,凡人的视界,决定凡人看到的世界。凡人看不到无为之大为,看不到无用之大用时,凡人在迷途中,觉悟不了道时,圣人说什么,对于凡人来说,都可能是对牛弹琴。所以,佛陀无话可说,只能拈花微笑;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