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梅竹马的歌: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三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2:14:33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三十 “11、就事作观,观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心中不存一丝之我,一丝之见。而行之于事,则远离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此约即非是名之义,以除我见之修功也。知此,则凡无明烦恼等一切应销除之事,其修功可以类推矣。” 这一段在我们实际修行用功上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开示,也是最好的原则。但是我们很难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要会用,功夫自然得力。要契入《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对这种人来讲不是难事。《金刚经》的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个标准很高,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禅宗里面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就包括这些人在内,所以这个境界很高。因此,这个要领我们要懂,要能把它掌握住。能够应用得上,当然这就最好;用不上,我们可以学,尽量去学。学习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真相明了之后,该放下的自然就放得下。凡是放不下的,都是没有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之后,哪里要劝?不需要劝,自然就放下了。 “事”是日常生活当中琐碎之事、点点滴滴,前面所举的,一举手、一低头,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在这些事相上去看,“作观”就是观察,在这些事相上观察。观察什么?观察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即非是名”。你这一观察,体没有,空寂的,“全非性有”,真如本性里头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没有。那个性是真正的自己,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真性,真心本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正自己里面没有这些假相,这是叫你要懂得。 这些相从哪里来的?真心里面没有这些假相,可是假相这么多,确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六根能够缘得到的,接触到的,我眼看到的,耳听到的,身体接触到的,这是什么?完全是虚妄的。不但你所接触到的外面境界相是假的,六根本身也是假的。《金刚经》经文少,文字不多,把这些事实真相都讲得很透彻,讲得很明白。要晓得,能所都是假的,假名,这是教你观察到事实真相。 佛在前面为我们举的例子,小而微尘,比举手、低头还小;大而世界,这个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说一个最大,说一个最小,当中就不要说了,全都包括在里头。无论是大是小,都是一个假名而已,决定没有事实。如果你以为这里面有事实,你就迷了,你就想错了,看错了。详细前面都已经说过,不必再重复了。了解事实真相,所有一切现相是业果的相续相,业是因,这是佛在经上讲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变成果,果再变成因,因又变成果,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就是业因果报相续轮回的现象,就这么个东西而已。 业因果报非常复杂,难怪佛在《华严经》里面讲“无量因缘”,就是说业因果报复杂的状况,没有人能说得尽,真实不可思议。因为有这么一桩事情,佛才教给我们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你起心动念造因,你要注意,那个念头善,你的业果相续的相就善。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这是善。如果这个念头不善,你的业果相续的那个相就不善,就变出六道轮回这个境界。所有一切境界,怎么来的?都是自己念头里面变现出来的。我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无论现前所受的是什么,绝对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去责怪任何人。为什么?自作自受!说是我这个苦难别人给我的,那你是迷惑颠倒,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给你。诸位要想想,如果有人能给你罪受,那当然也有人可以给你乐,这一定的道理。如果别人可以给我们苦乐受,那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还要修什么?他应当就要给我们乐。诸佛菩萨也束手无策,也无可奈何,自己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变现的。 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问问阿弥陀佛从哪儿来的?极乐世界从哪儿来的?还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哪有阿弥陀佛?哪有极乐世界?所以给你讲真话,“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知道极乐世界是唯心所变的,我们眼前这个世界也是唯心所变的。极乐世界是清净心变的,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是心净则土净。不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得多,你就能往生,那你就搞错了。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还是不清净,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果然念到心清净,一天念个一声、两声就行了,就能往生。由此可知,念佛的功夫是在心清净,不是在佛号多少,这个要知道。我们现在鼓励大家佛号念得愈多愈好,为什么?不念就打妄想了。念还打妄想,不念,妄想不就更多了吗?是这么回事情。真正讲功夫是要心清净、万缘放下。这么说来,《金刚经》对我们帮忙就太大了。他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不知道事实真相。《金刚经》最大的好处,就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真正能体会,自然就能放得下。放下,心就清净,晓得一切法都是假名,都不可以执着。 “心中不存一丝之我”,“我”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都是从我相里面变现出来的,我是四相的根本,我没有了,四相都破了。“一丝之见”,见就是四见,四见也从我见生的,我见要是没有了,四见就没有了。四相、四见破了就是法身大士,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四相破了,诸位要知道,不但六道里面没你住的地方;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里面也没有你住的地方。为什么?四圣六凡都在四相里,能住的那个见,也在十法界里面。所以四相、四见破了,你不但超越六凡,也超越了十法界,到哪里去了?一真法界。不得已取了个名字,一真也是假名,不要执着真的有个一真,那就坏了。你要晓得,为什么不可以执着一真?你执着有个一真,一真对十法界讲,就是二法。二法没有入境界,一才入境界。 “一”是什么?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不但十法界念头没有,一真法界的念头也没有,这是真的契入。记住一个大原则,佛法是不二法。堕落在二里面,诸位要晓得,落在二、三里面就掉在十法界里面。二、三是什么?二是二意,三是三心。三心二意就是法相宗讲的八识,你就八识当家。八识当家,在十法界里面。法相宗讲到修行的总纲领叫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八识里面有分别,有二、三;四智里面没有分别,没有二、三。四智说个四,那是法相宗讲的,方便说法,智哪有四?只有一个。一个智,从它不同的作用来讲,说四个。譬如我们今天讲电,电是一个,在灯泡上它放光,在录音机上它录音,作用不一样;实际上电是一个,这个要知道。真智是一个,在六根上起的作用不同,说它做四智,是这么一个意思。不要以为智真的是四个,那就错了。真的以为四个,是什么?放光的这个电跟录音那个电不一样,那就错了!哪里不一样?诸位从这个浅显的比喻里面去体会。 不再有一丝毫的我相,不再有一丝毫的我见。我相跟我见合起来,就是我执,我执没有了。不但我执没有了,法执也没有了。哪些是法执?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法执,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法执。四相、四见里面包含我法二执,了解事实真相,真的放下了,不再执着了。 “而行之于事”,“事”是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这个意思要懂、要清楚。也就是说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穿衣服,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跟我们差别在哪里?他没有四相、没有四见,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开端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也着衣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这是“而行于事”。须菩提尊者看到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城去托钵,赞叹“希有世尊”!赞叹什么?释迦牟尼佛有其事,没有见,没有我。一丝毫的我相没有,一丝毫的我见没有,这才赞叹“希有世尊”!我们学佛在哪里学?在这个地方学。你要是学会了,你的生活充满了智慧。你要是不会学,落在三心二意里面,你的生活充满了烦恼,那个生活不一样。生活在形式上、事相上一样,骨子里面完全不一样。一个人心地一尘不染,真正是快乐无比。一个是四相、四见,烦恼重重,苦报无边,这是绝对不相同的。所以要紧的是要把这个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行之于事。 “则远离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诸佛菩萨,我们不要说诸佛菩萨,在中国古代,特别是禅宗,禅宗《语录》里面,记载得很清楚而且很多,开悟的人,这个悟不是小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悟了之后,那个生活境界就自在,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是此地讲的“观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也就像本经前面教你观察的“小而微尘,大而世界”,你彻底了解它的真相,它的本体,它的现相,它的作用,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为什么?性相是一不是二。见到事就是见理,见理就是见事,理事是一不是二,到那个时候是法法皆如。前面读过,“如来者”,如来是什么意思?“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法法皆如。法是从相上讲的,如是从性上讲的。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性,性跟相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很难体会,所以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见到器,就是金;见到金,那就是器,它是一不是二,《金刚经》后半部说明这种深义。 “此约即非是名之义”,《金刚经》上佛用这个句子用得太多了,“即非是名”。原来“即非是名”这四个字,就是叫我们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的功夫;你能提得起来,你在一切事相里面就不会迷,就不会执着。“以除我见之修功也”,修是修行,功是功夫。修行,行是错误的行为,我们以前不知道这一切现象的真相,以为一切现象是实实在在存在,是真有,不晓得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假如你真会,在现前有一个很大的利益你可以得到,年老的人腰酸背痛,常常得这个,你要是真的观这个,观我这个身相了不可得,痛在哪里?没有了。还用得着治疗吗?不需要。我为什么会痛?这个身体是我,这真的,这不是假的,麻烦来了,那就真痛了。这一观,没有!身体没有,不是我的,我没有。我相、我见都不存在,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痛在哪里?没有了,痛也是假的;即非是名。所以你要会用“即非是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大到世界,小到微尘,没有一样事情不得解决。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也是从前我们道场常常来听经的,现在年岁大了,也走不动了,打个电话来告诉我,最近眼睛不好,又有白内障,问我有什么方法?我叫他老实念佛,不要去想病,愈想病愈严重,这是佛法说的,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老了,没事情做,退休了,天天在家想病,这还得了!本来没有病,病从哪里来的?想来的。病为什么会严重?想重了,他那个念头不会转,不会去想佛。你要是想佛,想观世音菩萨,佛不生病,观音菩萨不生病,你自然就健康了。把佛菩萨扔掉了,天天想自己的病苦,你这叫修的什么行?修行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想着有我,错了,哪有我! 《金刚经》上讲得透彻,三心不可得,我在哪里?万法皆空,我们这个五蕴之身,这个色相是万法之一,万法皆空,身心俱不可得。佛在这个经上最后做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说什么?身心都是有为法。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百法明门》里面排列的,第一个心法,第二个心所有法,第三个色法,第四个不相应行法,这四个统统叫有为法。你才晓得,有为法涵盖的范围多大?我们身心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怎么会生病?哪有这个道理?讲不通的。可是你偏偏会生病,你为什么会生病?从心想生。于是我们就明白,佛菩萨为什么不生病?佛菩萨没有病的念头,他从来不想病,他从来不想老,所以佛菩萨不老也不病,他不想!不但他不想老,不想病,这里说了,他连“我”都不想,他没有“我”,这才叫从根本修。从根本修,无我。前面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才叫做从根本修。由此可知,四相、四见是个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观念,你要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这个经实在讲,愈讲愈透彻。 我们在宗门《语录》里面看到,过去这些祖师大德都提倡从根本修,根本在哪里?我们不晓得,含糊笼统说,根本是从心里修。《金刚经》上“三心不可得”,从哪里修?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就从三心不可得修。知道身心世界,无非是“即非是名”而已。从这个地方把我们的观念,把我们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就得大受用,然后这个身示现在世间,跟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这个境界非有非无,《金刚经》上的话是“无实无虚”,那多自在!所以这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他不说我相,他说我见。我见比我相的意思还深。我见是阿赖耶的见分,我相是阿赖耶的相分,相分从哪里来的?见分变现出来的。如果你说相断掉了,见未必断;见要是断掉,相决定断掉。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是我见,而不说我相。 “知此”,这是你真的知道,真明白了。“无明烦恼等一切应销除之事”,应该销除的,应该要断掉的,应该要放下的,你自自然然就晓得怎样去做。原理原则是一个,以此类推,所有一切解决的方法我们统统得到了。实在讲,《金刚经》也是世尊跟须菩提尊者示现表演给我们看,里面有理论、有方法,也带表演,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12、世尊教以直照本来无我无见之心源。不但我见无,即无我之见亦无。于是乎我见之踪影全无矣。直捷痛快,孰逾于此。妙而且要耳。” 这一段不但是赞叹世尊教学的善巧,实际上更深一层,无我之见的念头也把它空掉。我见无,无我之见的念头还有没有?也没有,也是假的,那才叫干净。如果有人说四相四见我都破了,试问问他破了没有?他心里面还有一个“四相四见我都破了”,你说糟糕不糟糕!这就不行了。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如果你要是执着本来无一物,已经有了一物,有了一个“本来无一物”。这个念头确实没有,所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直截了当,观照本来无我、无见的真心本性。这种教学的方法,世出世间法里面,除了佛教之外,找不到,没有这个方法。如果有这个方法,这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所有一切方法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佛法是不二法。 哲学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宗教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就是因为它是二法,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决定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没有离开妄想。能所是妄想,二是妄想,二不是真,真是一,一真。一是什么?你心里头一个妄念没有才叫一,起一个妄念就是二。心里本来是无念,起了一念,那个一念跟无念就变成二。你已经堕落了,堕落在哪里?十法界里面;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绝对不能有一个妄念。所以要晓得,本来无我无见,这个意思我们用法相唯识的名词来讲,本来无有相分,无有见分,见相两分本来无,清净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不但我见无,无我之见也无,这叫一空到底。 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佛菩萨慈悲到了极处,唯恐众生听佛说法,佛讲无我、无人,他就执着我人都没有,有一个无我无人,这又坏了。凡夫不是执有,就是执着空。有我相、有人相是执着有,无我相、无人相就执着空,堕落到两边,所犯的毛病是一样的,一样的严重。犯的什么毛病?事实真相见不到,产生的这个见解叫偏见。执着有是偏见,执着一切都没有还是偏见,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就叫做明心见性,要了解真相那才有用处。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能执着,两边的见解都不能有。“于是乎我见之踪影全无矣”,这才真正清净心现前。《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直捷痛快”,没有能够超过这样的教学,所以这种教学法妙,不但妙而且要,简单扼要。这个“要”有很多意思在里面,可以说是最重要,也可以说是最精要,也可以说是简单扼要。这一段不但是赞叹世尊教学的善巧方便,而且真正是穷尽诸法的根源。 “13、即非,为除我见之绝妙修功。故“即非我见”一语。并非但令作观,观照性空。乃是教令振作精神,毅然决然,极力将我见等,一脚踢翻。从根本上。不承认自性中有此我人等见。即非二字,当如是体会。” 佛在这个经里面“即非是名”说了多少句,有几个人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这么深的体会,说实在的话,《金刚经》念了叫白念,不得受用。读过《金刚经》,甚至于修般若的人,我见的执着还很浓、还很深,这个人修的般若是名字般若。即非是名,即非他没有,他是是名般若,他没有即非。那个修的是是名,一点都不管用,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经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怎么轮回”,一点都不管用,要真正体会到它的真实义。修学大乘的人,稍稍有一点功夫的人,这里讲得很清楚,绝对不承认有一个“我”的存在,绝对不承认这个身是我。如果认为这个身是我、能够思惟想像的是我的心,这是六道凡夫。实实在在讲,声闻、缘觉已经没有这个念头。 在从前,我们说老实话,把声闻、缘觉看得很低,并不尊重他。这一读《金刚经》才晓得,这些人也很了不起。经上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在警惕我们,“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是圣人;贤,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是贤人。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是修无为法,修无为法功夫不一样,从无为法的功夫差别上,来说他是声闻,说他是缘觉,说他是菩萨,这样说的。什么叫无为法?离四相、四见。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的,小乘须陀洹是最低的。经上告诉我们,须陀洹没有这个念头:“我得须陀洹”,没有这个念头,才晓得须陀洹也破四相。他要不破四相,以为我证初果须陀洹了,他是凡夫,他不是须陀洹。连小乘最起码的位次,人家已经心地清净,已经不着这个相;那个高位的就可想而知。所以这个位次是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里面体认的功夫有浅深不同。佛法的修学功夫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么可以等闲视之!由此可知,《金刚经》即非是名,这个说法意思真的是无尽的深广。我们在此地看到的,从小乘须陀洹到等觉菩萨,他们用的是什么功夫?就是即非是名。这四个字,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位全部都包括,他修的就是这个;离相,修清净心。 “即非我见”这句话,不但是教我们作观,作观就是改变我们的看法,改变我们的想法,我们过去的看法、想法错了,体会佛在《金刚经》讲的道理,讲的事实真相,我们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里面去观察、去体会,去肯定它,这叫做作观,这就是讲的观照功夫,“观照性空”,观照相是虚妄的。如果只有这一层,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消极的修行方法。看底下这一段,他不但有消极的一面,他还有积极这一面。积极的是振作精神,毅然决然,把我见、我相,也就是阿赖耶的见分跟相分,彻底把它推翻,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绝不承认。为什么不承认?清净心中、真如本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确确实实没有。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现相,“即非”就是不承认,确实没有,但是它有现相,就有“是名”。现相叫妄相,它不是真的,它是虚妄的。《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处两个字用得好,你要是真正体会得“当处”这两个字,你就晓得佛法讲的不生不灭。我们见的相是相续相,不是见到它的真相。真相是:一切现相不存在,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的时间太短暂了,前面曾经讲过,一秒钟的亿万分之一,那个存在几乎等于不存在。这是实实在在的,现在可以用科学来做证明。一切现相存在的时间,确实是亿万分之一秒,真的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所以我们看到是相续相,连续的,就像看电影银幕里的画面一样,相续的,没有一个相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无论大事小事都能用这个事实、原理来观察,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为什么?所有一切现相根本不存在。这样才能恢复到你的真心,恢复到你的本性,本性里面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才能够现前。那个时候你所得到的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楞严经》上讲的“随心应量”,这个意思我们也才能够体会到一点点。原来以为随心应量是佛菩萨度化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这样体会,不能说是体会错了,但是体会得太少,体会得太浅。事实是什么样?事实讲点点滴滴,大而世界,小而微尘,都是随心应量。随谁的心?自己的心。确确实实一切法从心想生,境界善是随自己的善心,应自己善的量;这个境界险恶,是自己恶的心变成险恶的相。就跟晚上作梦一样,有人做美梦,有人做恶梦,梦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就这么回事情。十法界依正庄严,事实真相就如此。 所以,自性清净心、真如本性里确确实实没有我人等见。谁能够这样肯定,谁能够把我见等推翻,绝对不承认它?这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没有这种毅力,没有这种决心。法身大士为什么做得到?他彻底明白了,真的清楚了,所以他毅然决然。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不敢。为什么不敢?以为这个东西还是实在的,还是真的。我这个心是真的,能够思惟想像;我的身是真的,知道痛痒;这个世界是真的,我六根接触到的,以为这是真实,不晓得这个事情的虚幻。经文这些字样我们读得太多,但是真正能够体会,体会入微,这样的人就少了。 “14、当知自性是真实体。无明是虚妄相。一真一妄,虽无始来,和合为一。实则表合里不合,本不相应,各不相涉也。《圆觉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学佛首须信此,入道乃得其门。” “当知自性是真实体”,真就决定不妄,实是决定不虚。大乘经里面讲“我”,那个我不是这个身。大乘经上讲的心,不是我们思惟想像的这个心。真正的我、真正的心是什么样子?实实在在给诸位说,真正的心有,不是没有,真有。真正的我也有,常乐我净四净德,怎么会没有?真有。“常”是永远不变。“乐”是决定没有苦受,苦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不正常的,都是假的,离开这五种受那叫乐。所以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之乐也要摆开,那才有真乐。西方极乐世界的乐是真乐,不是苦乐相对的乐。苦乐相对的乐,那是烦恼,那不是真乐。“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净”是清净的。“常乐我净”,决定没有一丝毫的污染。不但心里没有污染,身跟境界上都没有污染。身没有污染,怎么会生病?真正做得了主,才能够随类化身,才能够随心应量。 由此可知,真的心、真的我没有相。在什么地方?尽虚空、遍法界。假如我们还是很难体会到这个意思,现在用科学举比喻的确比从前人要方便多了。我们今天讲无线电波,广播电台发射的,电视台发射的,这个电波的频率在哪里?可以说这个虚空当中无所不在。你要不相信,摆一个小收音机,你只要按钮一打开就听到了。你放在这个地方,这里听到,拿到那里,那里听到,可见得它都在。真正的心、真正的我,它没有形相,无处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所以人往生,古人讲“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话我们听起来莫名其妙,怎么决定生又不去?很不好懂。可是你要是真正体会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净土跟阿弥陀佛是自性变现的,自性遍一切处,哪来的来去?没有来去。你要找来去的相,不可得!好比我们现在收无线电的频率、电波,我们用收音机在这个地方打开收到,把我们的机器拿到那一边,那个房间里头,它也收到。是不是它从这里到那里去了?还是那一边到这儿来了?没有来去。我们这个机器可以拿着到处移动,但是这个电波频率没有来去。我们从这一个现象里面去体会,体会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实在讲,现代科学所说空间的维次不一样,跟佛法讲的也很接近。佛所说的,一切众生各个不同的境界,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可以讲,现在科学家所发现到的,确确实实是空间的维次不一样,不相同。换句话说,我们往生净土是换一个时空,就好像电视的画面一样,我们换一个频道。我们今天从三度空间换成四度空间,从四度空间换成五度空间,就像电视上换频道一样,那个时空完全不相同。可是一定要晓得,无量维次的时空,是同一个真性变现出来的。怎么变现出来的?从妄想生。众生有无量无边的妄想,所以把一真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时空,就是这个道理。无线电本来就是一个,是我们用不同的机械,把它那个波度频率变成不一样,它原本是一样的;我们把它变成不一样,那就叫打妄想,从妄想生。 希望从这些比喻当中,去体会到事实的真相。真相明白了,你才真能够做到毅然决然,否定身心世界的存在。这个否定比法相宗的人高明太多了。法相宗否定了相不存在,用《金刚经》上的标准来讲,法相宗不承认四相,但是他承认四见,为什么?唯识,相是识变的,识是能变,相是所变,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若以《金刚经》上的话来说,四相是假的,四见是真的,四见能变;他在般若这个标准之下,他只否定了一半,还有一半存在,这是法相唯识不圆满的地方,跟般若比确实是不一样。见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 “自性是真实体”,不虚不妄。“无明是虚妄相”。什么叫做无明?明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真相。如果对事实真相不明了,就叫做无明。换句话说,无明就是迷,迷失了真相叫无明。迷了之后他就打妄想,迷了以后他就动。所以诸位要知道,无明是动相,觉是不动的。觉心不动,无明是动相。所以佛法的修行,无论是大小乘,无论是显密,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方法、手段尽管不相同,原理、原则都是修定,这个是决定相同。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密宗用三密相应的方法,口念咒,手结印,心里观想,修的什么?还是修定。手段、方式不一样,统统修定。为什么要修定?定是不动的,觉心不动。它有个根本的理论存在,动就错了。诸位如果从这个地方来观察,这个佛法是正是邪很容易分别。正法是清净心,正法是不动的,不让你动心。不但恶的念头不能动,善的念头也不能动,善恶两边都不动,这是佛法。 无明是动相,也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波动。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心动了。诸位要知道,真心永远不会动。这个动不是真心,虚妄的,所以就叫它做妄心。真心不会动,怎么会变成妄心?真心会变,要变成妄心,那怎么叫真?诸位要知道,不是真心动了,是真心的作用动了,这个境界非常微细,要很细心去体会它。不是心之本体动,体决定不动,作用动。这一动,就叫做业相。业就是造业,当然这个造是非常非常的微细,不但我们不知道,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讲,七地菩萨都不知道,要到八地他才见到,所以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也就是说,他体会到了,七地以前体会不到。这种极其微细的动我们观察不到,今天科学家藉着先进的科学仪器也没有办法观察到。科学家能够观察到电子那个活动的状况,观察到光子,我们讲光波,能够观察到它的活动状况,这是很微细。因为动,这里面就变现出能见相,就是阿赖耶的见分;从能见相就变现出境界相。境界相是以无明业相为因,能见相是缘,有因有缘就变成果,果就是境界相,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现在科学名词叫基本粒子,这是最小的物质,认为是不可能再分了。这个果相从哪里来的?是阿赖耶的能见相为缘,业相为因,这样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从无明生的,无明是虚妄的,虚妄不会生成真实,所生的还是虚妄。 “一真一妄,虽无始来,和合为一。实则表合里不合。”这个事情佛在经上也说得很多,真妄不二,性相一如。佛有没有说错?没有说错。这是什么?就事论事。事相上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可是再深入的分析,那就不一样。深入的分析,那就是所谓“表合里不合”。假如表里都合,我们还要修什么行?我们不就都成佛了吗?就不必修了。实在是表合里不合,这就是讲的虽无住,还得要生心。如果他真的要是表里都合的话,无住就好了,不用再生心,说生心不就多余的?它有这个道理在。“本不相应,各不相涉。”这是更深入一层去观察,真妄不是真的和合,不是真的一如。不是真和合,佛说和合;不是真一如,佛说一如。那是讲什么?所有一切现相的存在,它的时间是极短的,等于没有,是从这个地方来讲的。 “《圆觉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佛在《圆觉经》上有这么一段话。无明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发生的第一个因,如果我们找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最初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第一个原因。它不是真的,它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怎么来的?因缘所生。这是佛法里讲的缘起,它是因缘生法。凡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是空的,所以缘起性空:性是讲体,他没有自体,缘起性空。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体,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下面一个比喻说:“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这也正是古德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这样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不限于六道,十法界都是一个梦境,六道是恶梦,四圣法界是美梦,都是梦中境界,不是真的。这个梦有没有醒的时候?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醒了,六道、十法界就没有了,你进入另外一个时空。六道十法界脱离了,进到一真法界。所以时空确实可以突破,这个不是假的。禅宗里面讲“粉碎时空”,那个不是夸大的话,也不是比喻,是事实。时间跟空间都可以突破的,为什么可以突破?因为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梦醒之后晓得全是空的,在梦中以为是有。修行人之可贵,就希望在梦中自己晓得在作梦,这是他的功夫。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度化众生,他是清楚的,他在作梦,自己晓得在作梦。我们这些人一块在作梦,不知道自己在作梦,把梦当作真的。他跟我们一起作梦,他晓得他在作梦,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 “学佛首须信此,入道乃得其门。”现在学佛的人很多,因为科技的发达,印刷术的便利,学佛已经变成社会上很时髦的风气。有没有入门?没有,都变成门外汉。不但没有入门,把佛法学错了,搞偏差了,大有人在。为什么他不能入门?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金刚经》正是江味农老居士所说的话,不能不讲,不能不细讲。《金刚经》很不好讲,唐朝中叶以后一般讲经法师最怕的是讲《金刚经》。为什么怕讲?怕人家听了会错意思。错会了意思,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所以一定要细讲,不能含糊笼统。含糊笼统都认为什么?《金刚经》一切讲空,什么都没有了,那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那就坏了,就把这个意思完全讲错了。 要晓得,《金刚经》显示的正意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所有一切虚幻之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变现的?因果变现的。你承认不承认眼前一些境界存在?你只要承认这个,你就得承认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万法皆空”,所以佛教你应无所住。心要清净,无论什么事情,世法、佛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为什么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在此地讲得很清楚,佛法也是因缘生的,所以佛法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也是“即非是名”,“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以佛在此地明白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指的佛法。这才晓得无住是不放在心上,不可以有这个牵挂。佛法尚且不能挂在心上,何况其他的!统统是假的。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假相它有,它不是无,所以教你而生其心,道理在此地。无住,不住有;生心,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这是菩萨道,这是大乘法里常讲的中道,两边不住。因此心地清净,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真诚热心,他并不消极,表现的比一般世间人更积极、更美满。这是讲:你要不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真正相信,你不得其门而入。此地入道、入门,这个门道的标准相当高,不是普通的标准,是法身大士的标准,圆教初住菩萨的标准,此地讲入道跟入门是这个标准。 “15、妄心之起,即由正念之松。正念提起,妄念便无。乃自然之理,并非奇特。知幻即离,离即知幻,非两事也。此是除妄最直捷、最扼要之方法。时时如此觉照,不少放逸。我见从何而起耶。” “妄心之起,即由正念之松。”妄心怎么起来的?我们不往深处说,也不必往高位次说,就是我们自己的境界,现前在日常生活当中。过去我们不晓得什么叫正念,这一次在《金刚经》上这样讲过了,知道什么叫正念。抓住《金刚经》上的两句话,正念就分明了。哪两句话?“三心不可得”、“诸法空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知道肯定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这个念是正念。你的心多清净,你不会染着。但是这个念头一松,麻烦来了,老毛病、老习气立刻就现行,又打妄想,又分别、执着了,一松就不行。什么叫用功?这叫用功夫,松不得,这叫观照。念佛人时时刻刻提起这一句佛号,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要晓得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这个佛号才管用,功夫才得力。如果不晓得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一句阿弥陀佛,念头里面还贪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佛号虽然念,念得再多,没有功夫,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少?放不下!不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空的、假的,最贴近的这个身心是假的、空的,不可得。要在这里看透,这看破了;要在这个地方放下,彻底放下,真放下了。 如果在这一句里面提不起正念,《金刚经》上句子很多,句句都可以拿来做我们观照的正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常作如是观,行!这是正念。然后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因为你晓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这个心就凉了;凉了就醒过来了,清醒了。这一句话提醒你,让你头脑清醒不再迷惑;再一句佛号求生净土,决定往生。往生不但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是无比的希有殊胜。要知道我们在六道轮回,无量劫以来都搞生死轮回,来生还要继续搞吗?想想这一生,哪一桩事情称心如意?跟这一切众生往来,都是冤家债主。说实在的话,没有报恩的,都是报怨的;没有还债的,都是讨债的。跟这些众生怨愈结愈深,债务愈搞愈麻烦,往后的日子愈来愈不好过。你要真正想到这个事实,赶快跑。跑的方法,就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永脱轮回,永脱十法界,这是唯一的一条生路。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一门,无量法门只有这一门,你能够真正逃掉的,其他的法门虽然好,门槛太高,你不见得有效;换句话说,纵然勤苦的修学,你还是逃不掉。原因在哪里?见思烦恼能不能断?这是根本的一个原理。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见思烦恼不断,出不了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是烦恼障,烦恼障破掉脱离六道轮回,所知障破掉脱离十法界。这个二障很不容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是个明白人,知道事实真相,暂时把它放下,念佛就带业往生,见思烦恼不断也行。不断见思烦恼能逃得出去,只有这一条路;除这一条路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条路。所以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赞叹,道理就在此地。 由此可知,正念不能松,要提高警觉,高度的警觉。这一松怎么样?这一生出离六道的机会又失掉了,这是真正可怕,世间没有比这个事情可怕。生死不可怕,这个才真叫可怕,所以决定松不得。印光大师不但劝人,自己修行也如此,常常把死贴在额头。我到苏州看印光法师的关房,他老人家晚年都住在那个地方。那个房子很简陋,小佛堂一点点大,里面什么陈设都没有,听说就保持印光法师原来那个样子,都没有动。小佛堂很简单,供的一个佛像,佛像上面,他老人家自己写了一个字:“死”。警惕自己,死到临头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叫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什么叫老实?一切放下才叫老实。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身心世界有一丝毫没有放下,不老实。念佛是念佛了,不老实念佛,这个往生就不可靠了。所以老实的标准,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明了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都放下了,放下就没事了,这就真老实;还有事,不老实。问你有没有事情?我还有事,不老实;没事才老实。你们想想:自己到底还有没有事?往生自己有没有把握?这是讲正念。 “正念提起,妄念便无。”妄念无,就是我刚才讲的没事了,有事都是妄念。正念是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念提起,妄念便无,“乃自然之理,并非奇特。”这个一点不希奇,自自然然的。由此可知,凡是妄想、分别、执着还没有断掉的,都是正念提不起来,功夫不得力。 “知幻即离,离即知幻,非两事也。”这两句话是《圆觉经》上说的。幻是假的,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知道一切有为法是梦幻泡影,你就再不执着了。可以受用,绝对不放在心上,你说那个多自在!就跟作梦一样,梦里面有好吃的可以照吃,有好玩的可以照玩,决定不执着,为什么?假的、空的,所以在这里面苦乐忧喜舍的受都没有,它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只要你知幻,你心就清净了。“离”就是离心里妄想、分别、执着的念头,这个念头没有了;不是叫你离开事,事没有妨碍。清凉在《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妨碍,碍的是你心里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碍事。 离是离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心地清净了。离才真正知道是幻。你知道幻,你一定离了,心清净了,离的时候才真正知道这是幻。有一些人,我们也不能怪他,他说的话也不是故意打妄语,他是一种误会,说:“这个事情我真的知道,真看破了,但是我还是放不下。”诸位要晓得,真看破就放下了,真放下就看破了,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看破容易,放下难!”这种话说起来似是而非,这个不是真的事实。真正的事实,看破、放下是一桩事情。此地讲“知”,就是看破,“离”就是放下,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谈起来,“佛教我都懂”,他就放不下;换句话说,他没有懂,自己以为懂了,是这么回事情。这在佛法里面叫做增上慢,并不是真正的傲慢,他是误会,以为他自己懂得,其实他真的没有懂。佛法的修学,实实在在不容易!所以老师教一个学生,谈何容易!学生想找一个老师,古人常讲“可遇不可求”,难!老师要找一个学生,比学生找个老师还难。师资道合,这是自古以来非常希有难逢,那叫真正生欢喜,志同道合,不容易!这在佛法讲是无量劫的因缘,不是偶尔遇到的。我们一般讲,他真正投缘。《圆觉经》上讲的知幻跟即离,要晓得它是一桩事情,我们通常讲看破、放下,确确实实是一桩事情,非两事也。 “此是除妄最直捷、最扼要之方法。”《圆觉经》上这两句说的也是干净俐落、简单明了,可以用它来做《金刚经》的注解。妄想、分别、执着难除,实实在在说,除妄想、分别、执着容易,以前孙中山先生讲“知难行易”,这是孙文学说里面中心的一个纲领。我早年亲近章嘉大师,我们就常常谈这个问题,佛法的修学是知难行易。怎么说行易?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常常讲经说法,听众当中有些人听不到一半就证果,可见得它容易。难在哪里?难在知。的的确确是在知,做太容易了。实在讲,放下很容易,你为什么放下难?你知得不透彻,你没有真的知道。你要是真的知道,放下太容易了。佛法在行不难,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实际上的例子,在经典里面,在古德修行传记里面、语录里面,我们都能够得到证明。五逆十恶的罪,这是造极重之罪,像《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阿阇世王子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勾结,破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罪造尽了。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他到那个时候才后悔。地狱相现前才后悔,这是他过去生中善根力量很深厚,所以在那一刹那他还来得及,他知道自己真的错了,真心忏悔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他到西方去了。去的是什么品位?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是上品中生。我们吓了一跳,品位怎么那么高?以后才知道,念佛往生是两种方式,一个是平常我们念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另外一种是临命终时忏悔往生的。看他忏悔的力量,他那个往生,九品也有上上品,也有下下品,忏悔的力量。他是真诚心彻底忏悔,那个品位一下就拉上去了。所以行容易,不难!难在知,知难行易。“时时如此觉照,不少放逸。我见从何而起耶。”这句句都是真实话。 “16、知幻觉照,必先严持禁戒,以绝染缘。多读大乘,以明佛理。令此心略得安静,俗见渐能减轻。乃能知幻,乃能觉照。” 这一大段,对于我们用功的方法,实在说是非常重要。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即使念佛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懂得“觉照”,功夫就不得力。由此可知,觉照是佛门行门里面最重要的纲领。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照?怎样觉照法?前面已经讲了很多。我们用最通俗、最简单的话来说,觉照有提起警觉的意思,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要是不觉就迷了,迷非常容易。原因我们不难明了,这是无量劫来迷惑颠倒的习气太深了,所以现在要想把这个习气换过来,自然是一桩难事情。 古大德提示我们,修行要紧的,就是生处把它换熟,熟处换成生。“熟”是什么?贪嗔痴慢、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很熟,时时刻刻它就现前,要把这个熟的地方生疏掉。念佛我们很生疏,念念就忘掉了,念念佛号就断了,要把念佛变成很熟,把这两个交换一下就行了。这都是觉照的意思。这里告诉我们,我们觉照提不起来,要怎样才能很顺利的提起来?这里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第一个要严持戒律。严持戒律是把染缘离开,我们功夫不能得力,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大的障碍。为什么不得力?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贪嗔痴慢马上就起现行、就起作用,把功夫就折断了,所以持戒非常要紧。 在《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要修身语意三业,教我们护持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三业里面佛把口业摆在第一,原因就是口业非常容易犯,两、三个人在一块,他不是在念佛,不是在讨论经的意思,都是是非人我,张家长、李家短,搞这一套,所以佛把这一条戒列在第一个,有道理!《六祖坛经》里面也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看到这个世间,这个人也不对,那个事也不对,到底谁不对?是自己烦恼习气太重了。人与事与自己念佛有什么相干?不相干的事情!真正能做到不见世间过,他的心就清净,功夫才能够得力,高度的警觉心才能够提得起来。第二句“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第三句“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无量寿经》这三句,实在讲已经把戒律,乃至于我们常讲修学的纲领:三福、六和,都包括在其中了。这是教给我们一定要“严持禁戒”,杜绝外面不好的缘。 “多读大乘,以明佛理。”为什么戒律学不好?实实在在讲,理没搞清楚。持戒是教你放下,放不下是因为没看破,真正看破了,放下就不难。读经是明理,明理帮助你看破。“多读大乘”不是教我们遍读大乘经典,遍读大乘经典当然也是好事情,可是这个不是对初学人说的。初学的人要紧的是一门深入,选择一部大乘经一门深入。什么时候才多读,广学多闻?一定戒持好了;换句话说,心清净了就可以涉猎一切大乘经典。心不清净,涉猎大乘经典没有用处,那是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为什么?心不清净。读一部经的目的是修清净心,所以读一部经,一方面求明理,一方面就是修戒律,修清净心。一定清净心现前,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这个时候才有能力遍涉大乘。你一接触会开悟,帮助你开悟,这个要知道。 “令此心略得安静”,可见得初步修行的目标就定在此地,要把心安静下来,要定下来。“俗见渐能减轻”,俗见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指这些东西。妄想、执着轻了,妄想、执着少了,佛经上教给你用功这些方法,就容易得力了。这个时候“乃能知幻”,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场所,我们六根对的境界都知道,这个境界、这个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叫觉照。如果眼前境界,你还以为是真有,还在里面动贪嗔痴慢,你的觉照完全没有;换句话说,觉照就是认清一切现相的事实真相,的确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知道这是幻相,不是真相,所谓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不但我们眼前这些相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就像《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根本就不存在,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现象,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还是这一个现象。不同的地方,十法界变化得快,速度快;一真法界变化的速度慢。快慢是什么道理?是念头。凡夫念头动得快,速度快,刹那生灭,因此变现的相就变得快。愈是定功深的人,他那个念头就是心里面的波动速度慢,波动的幅度不大。在一真法界里面这些人,他们心里波动非常微弱,几乎看起来好像是平静的状态,所以现的法界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实际上原理是相同的,就是他这个心波慢,速度慢,波动不大。六道里面愈往下去,那个波动愈大,速度也愈快。所以现相是这么来的,统统是幻相,你要知道这些相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住就是执着,不要去执着,执着就错了。保持这样的观察状况,这就叫做觉照,觉是不迷,照是明了;在境界里面决定不迷,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功夫,真正用功就是这个。 “17、“是名我见等”之修功,尤要,尤妙。是名我见为真性变现之幻相。所谓销除,并非断灭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一也。” 经上说“是名我见”,这一段经文在二百五十面最后一句:“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解释这一句。是名我见“等”,就是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一句要怎样修,要怎样用功?这个地方就提出来,这个修学的功夫尤其重要,尤其是妙。这个妙,你一定要懂得佛在经上讲的即非是名,你要懂得它的含义。“是名”是从相上讲的,“即非”是从性上说的,这个句子里的重要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不但我相是虚妄的,我见也是虚妄的。相是现相,我见是四种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思想、见解;思想、见解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的。为什么?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是“真性变现之幻相”。 法相唯识家分析得细密,他将心法、心所法,每一法里面都分作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就是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分就是此地讲的“我见等”,见相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就是真性。证自证分,就是自性里面的觉照。这是性相两宗使用的名词术语不一样,我们合起来看,意思就格外的清楚。所以见相两分都是从真如本性里变现的幻相,称它做幻相,它确实有相,但是这个相生灭太快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如果用我们现在这个概念来看,它的存在,它那个相现出来存在的时间,大概总是亿万分之一秒,它不是没有,几乎生灭是同时的,所以佛经上常讲不生不灭。怎么会不生不灭?它存在的时间太短了,所以几乎生灭是同时的。但是这个相不会断,相不会灭,这个诸位要知道。这个相是相续相,它不会灭,决定有相。性是体,体一定现相,相不会灭,相会变,刹那刹那都在变,所以叫它做幻相;它不是真的,它会变,变得很快。 经上佛常常教我们要断、要离,这些言语文字,我们要了解它的真实义。是不是真的能把相离掉?真的能把相断掉?不可能,没有这个道理。如果这个相要能离、要能断,那本性就断掉了,本性就离了。此地说:“并非断灭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什么病?是执着的病、妄想的病,除这个东西而已。教你离是离妄想、执着,教你断是断妄想、执着,不是教你断自性,也不是教你断假相。那个相是幻相、假相,你要断它干什么?相根本就不碍事。清凉大师在《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理就是这个地方讲的真性;相就是此地讲的我相、我见等,它不碍,没有妨碍。妨碍,是你在这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坏了,这是病,佛教我们除,是除这个病,“不除其法”,法性、法相怎么能除?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佛经上常讲的“断”非常重要,断的是什么。 “18、“我见”是缘生法。心若攀缘,我见便随缘而起。心若不生,我见则无从生。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遇缘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即是离幻即觉。二也。” “我见是缘生法”,缘是因缘,凡是因缘生法都不是真的。不是因缘生法,那就是真的。什么东西不是因缘生法?真性不是因缘生法。八识都是因缘生法,阿赖耶从哪里来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它是因缘生法。阿赖耶是一切虚妄的根源,从阿赖耶里面才变现出前七识,前七识叫转识,才生出见相两分,所以它是因缘生法。 “心若攀缘,我见便随缘而起。”佛教给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消业,攀缘就造业。什么叫攀缘?你有分别、有执着就攀缘了。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这叫随缘。心里有稍稍一点攀缘,可见得“我见”是缘生的,攀缘还是自己攀自己,没有攀到外面去。心外没有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幻相,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自心缘自性”,本来没有幻法,虚幻是这么样造成的。这个地方,“我见便随缘而起”,随着你攀缘而起,执着就愈来愈严重了。 “心若不生,我见则无从生。”我见从哪里来的?我见就是起心动念来的。只要起心,只要动念,谁动念?我动念;谁起心?我起心;我见从这里生的。起心动念就是攀缘,就是心的攀缘。这是说明我见是怎么来的,说明它是缘生法,它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心里面要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但一切凡夫着四相的病你除了,着四见的病也除了。所谓断,所谓除,所谓灭,都是这个意思。四相、四见存不存在?存在,它不是没有,破它的执着而已。要晓得四相、四见是一切万事万法的根本,它从哪里来的?把这个根本找出来之后,枝枝叶叶就很容易解决了。 “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两句话是《圆觉经》的经文。怎么离?知道就离了。知道怎么离?知道,不再执着了,不再打妄想了,什么妄想都没有了。为什么什么妄想都没有?因为身心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打什么妄想?所有一切妄想,从根给你拔掉了。你这个事实真相一明了,妄想、分别、执着马上就没有了,即离。由此可知,知是看破,离是放下,看破跟放下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先看破再放下,先放下再看破,你永远没有放下,永远也没有看破。《圆觉经》上这两句话好,妙极了!《金刚经》前面跟我们讲“非一非异”,经义一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多明显。也正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谓“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不是二法,把看破跟放下说成是二,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你就永远也不会看破,你永远也不会放下;如果你知道这是一,这个境界你就契入了。“知幻即离”,知跟离是一。“离幻即觉”,离跟觉也是一。觉就不迷了,觉就是佛菩萨。这就是说明,离幻你就是佛菩萨。 下面我们用更粗浅的话来说,大家更容易明了。“遇缘”,这个缘包括非常广泛。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叫缘。上从诸佛如来,下至地狱众生,统统包括在里面。遇到佛,也是这个看法;遇到鬼,也是这个看法。为什么?是一不是二。你把佛跟鬼分成两个,你就迷了,你就堕到二法里。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一,为什么是一?这个经讲到此地,大家应该都有一些体会。从理上讲,都是自性变现的,万法归一,一个自性变现的,体是一个。理上讲一切万法不二,所以大乘法讲“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从事上讲,佛的相也好,鬼的相也好,都是业因果报刹那的相续相;这从事上讲,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从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也是一,它也不是二。无论从事上、从理上都归到一。我们要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说看破放下谈何容易!怎么肯舍得放下?所以必须真正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而后遇缘,你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了。 所有一切境缘里面,佛现前了,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妖魔鬼怪现前了,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人真的觉悟了。凡夫之人,佛不能现前,为什么不能现前?佛一现前,这还得了!马上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见到佛,我的功夫不错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大风大浪就起来。佛晓得你没有功夫,没有定力,好不容易心才清净一点点,佛一现相,马上大风大浪就把你那一点定力都破坏,所以佛不来现前,这是佛的慈悲。什么时候你见佛?在一切境界相里,心平等,心清净了,这个时候佛现前。就跟学校老师教学生一样,学生成绩差不多了,再给他考试,他功夫不到不考他,考他没有用处,考都得零分,那有什么意思?必须看他用功用得差不多,再来考一考他。我们现在功夫都没有,佛一来考都得零分,佛知道我们这个状况,干脆不来了。这种对待境界,即是离幻即觉。这是第二个意思。 “19、此二义。极要极要。除我见之修功,莫妙于此。若不依此,永不能除。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八句中,初二句为主。即不起二字为主。下六句,是展转释义,说明不起之所以然。必如此,方为真不起。” “此二义。极要极要。”十七跟十八这两条,非常重要!“除我见之修功,莫妙于此。”我们把前面所说的,归纳到最后这一句,就是一切时、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面对的时候都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离幻即觉”,这就是除我见的妙法。诸位要晓得,“我见”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虚幻根源,《金刚经》末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的根源就是我见,我见要除了,十法界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时候十法界没有了;没有,变成什么境界?一真法界,就恢复到一真法界。禅宗里面说,恢复到自己本来面目。诸位要晓得,本来面目就是一真法界。有我见,变成了十法界,执着我见就变成六道轮回,十法界、六道是这么来的。《金刚经》教给我们,真的是从根本修,从根本上把这个病根拔除。 “若不依此,永不能除。”这个话说得并不过分,确实是如此,你要是不依照这个纲领,我见很难拔除。自古以来多少修行人,有能力出三界,没有能力出十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如果依天台家的说法,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出不了十法界。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见没有彻底拔除。所以他作菩萨、作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不能提升到一真法界。 “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一段也是《圆觉经》的经文。这个经文实在讲非常之妙,妙极了!“此八句中,初二句为主。即不起二字为主。下六句,是展转释义,说明不起之所以然。必如此,方为真不起”。“不起”两个字的意思很深很广,也很不好懂。底下这六句,给我们解释出来,什么叫不起,举出这个例子来说。其实也不出前面这四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能把这四句十二个字做到,《圆觉经》上这一段你就全部都做到。 “居一切时”,一切时里面当然包括一切处,当然包括一切境缘,就是一切物质环境与人事环境,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不起妄念”。妄念就是前面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是妄念,此地就是一个妄念统统包括尽了。下面解释什么叫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平常我们有念头,起心动念,这个念头要不要去灭它?你要想灭那个念头,又加一个妄念,你能灭得了它吗?我妄念很多,我要把妄念灭掉,你是妄念上再加妄念,你决定灭不了妄念;不理它,妄念就没有了。 初学佛的人遇到这种状况很多,特别在念佛的时候,大家在一块共修念佛止静,完了之后回来,“法师,我不念佛没有妄念,我这一念佛,妄念不晓得有多少?”吓得不敢念佛了。其实他这个想法错了,不念佛的时候就有这么多妄念。不念佛的时候,你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妄念息灭掉,这一念佛,要用佛号把妄念息灭掉,才发现有这么多妄念。不是你念佛念出来这么多妄念,是你念佛才发现。你想坐下来静一静,发现有这么多妄念;发现之后怎么样?不要理它,没事!妄念自自然然就少,就息掉。你要是“我有这么多妄念,这可不得了!”那妄念不是愈来愈多?你在培养妄念。这里教给你,于诸妄念亦不理,就是不要理它就完了。用自己的功夫,参禅继续不断用参禅的功夫,念佛就用念佛的功夫,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没关系,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根本不理会妄想,这样妄想就愈来愈少,佛号就愈来愈得力了。要用这个方法,不要怕妄念,妄念原本就是那么多,不是念出来的,是你发现而已,不必去照顾它。道场常常教人,你要照顾话头。你念佛的时候要照顾佛号,不要去照顾妄想,这个非常重要。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眼前这个境界,不必样样都打听,样样都知道,这个事情是找麻烦。古德常讲:“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烦恼少。换句话说,你知道的事情多,你的烦恼就多,你何必要自己找烦恼?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最好。“识人多处,是非多。”交际应酬没有好处,认识人多,是非就多。不需要认识的人,不必打交道。所以教你能够省心,修行人总要烦恼少、是非少,你心才能静得下来,才能够定得下来,这都是在严持戒律之中。 古时候的道场,多半建立在深山当中,也就是说,你想到那个道场去,走路都很困难。它的目标?你要不是真正为修道,最好你不要来,不要来扰乱,是这个意思,那是真正修道的地方。住在道场,人也不出门的,它有它的界线,有它的范围。像过去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第一个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三十年不出界线。他那个界线是道场旁边有个小溪,小溪那里有个小桥,他不过桥的。三十年没有离开道场,他心清净。山下发生什么事情不晓得,所以他们的日子是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那个心多清净! 现在修行困难,纵然住在高高的山上,上面架起无线电,还听到广播,还看到电视,世界上什么事情他都知道,你说这怎么行?他那个心是动的,他静不下来。所以真正修道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杂志,不要听广播,每天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他心是静的。现在用这种方法修行的人没了,这就讲为什么我们的功夫比不上古人,道理就在此地。实在讲,理也不清楚,也不透彻,外面这些报纸、杂志、广播,这都是诱惑,外缘不好,诱惑你,叫你起心动念。我们是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在那里挑拨,就是叫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坏了,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这是说“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给诸位说,不辨真实就是真实。你要一辨真实,就变成虚妄。为什么变成虚妄?真实里夹杂着妄想,就变成虚妄。离开知见,法法皆真,没有一法不真。《金刚经》讲到后半部;法法皆是。皆是什么?皆是真如,法法皆是。你加一丝毫意思在里面,法法皆非。《金刚经》前半部都说法法皆非,都不是,没有一样是的,全部否定掉;到后半部又反过来了,后半部是法法皆是。为什么?你已经离相、离见了。离相离见,法法皆是;着相着见,法法皆非。所以法相里没有是非。诸位一定要知道,一切法相里面,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真妄,什么都没有。是非、善恶、真妄从哪里来的?都是妄想生的。离开妄想,这个东西统统没有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真实的道理。 这八句的意思明白了,就晓得不起妄念应该怎样修学。这是说明不起妄念的所以然,这才是“真不起”。连“不起”这个念头也没有,若有这个念头起了,用我们前面讲的“我”:“我对境界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他已经起心动念了。“我不分别、不执着”,你已经分别、执着了。这是说法的难处,诸位要会听。所以叫你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你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言说、名字是方便,是方法、是手段,不能执着,一执着就错了。要是不执着,都对,没有一样不对。 “20、念不起时,便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总之,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此经是名我见之义,亦复如是。我见亦是缘生,自性本来无也。善用功者,必须一离到底。断则顿断。此是名我见之修功也。” “念不起时,便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两句话禅宗里常常用。多少禅堂匾额上就写着这八个字,“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灵光是自性般若的智慧光明,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初见五祖忍和尚讲的,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灵光独耀。他是这个境界,他不生烦恼,也就是说他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妄想,他透出来的是智慧光明。“根尘”,根就是我见,尘就是我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见四相。“脱”是离开了,“迥”是远远的离开。远离四见四相,所以自性般若光明独耀。 “总之,有照、有觉,俱名障碍。”佛教给我们要有觉、要有照,那是什么?我们现在连觉照都没有,所以教你要有觉有照。有觉有照是初学,觉照得力了,那个觉照的念头不能要,要就出不了十法界。有觉有照可以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十法界。但是要是无觉无照,六道轮回都出不去。你在六道里面有觉有照,可以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十法界。到最后的时候,那个觉照的念头也没有了,就出十法界。我们读这个经“有觉有照,俱名障碍”,我们现在要觉要照,这个非常重要。“此经是名我见之义,亦复如是。”说是名我见,里头就含着有这个意思,含着有觉有照是障碍。 “我见亦是缘生,自性本来无也。”自性清净心中确确实实本来无一物,不但这个东西没有,它是缘生的,连那个缘也没有,我们讲“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不觉,自性里面也没有。“善用功者,必须一离到底。断则顿断。此是名我见之修功也。”离就是放下的意思。放下要彻底的放下,这个放下是讲心里上的放下;换句话说,心里面决定不能有一丝毫的妄想,不能有一丝毫的牵挂。你有牵挂,你有忧虑,你没有放下。世间法放下了,我现在还念着阿弥陀佛,还想求往生极乐世界,你还没有放下。必须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放下,那你就是成了究竟圆满佛。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佛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叫我们把其他的统统放下,单单去执着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方法就叫做带业往生。什么是业?心里有阿弥陀佛就叫业。带着这个业往生,这个行,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什么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想阿弥陀佛就变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就变极乐世界,一切法从心想生,理论的依据在此地。这种说法,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唯识所变就是从心想生,这是基本的原理。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金刚经》用的方法跟净土念佛的方法不一样,它的方法是“顿断”,立刻就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这个法门,惠能大师讲这是度上上根人的。上上根以下没有份,他是接引上上根人的,不是普通的大乘法,普通大乘人做不到。这是说的“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修学功夫。 “21、《圆觉》又云:一切诸佛,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中修功,正是圆照清净觉相。故能无明我见,一断永断。岂不妙乎,岂不要乎。依此起修,便得受用。如若不会,则请老实念无量寿清净平等觉,二妙俱足矣。” “《圆觉经》云:一切诸佛,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一段经文是说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当然一切诸佛修行成佛,法门不尽相同,无量无边的法门,它怎么会相同?方法也不一样,可是原理原则决定是相同的。这个地方从总原则、总纲领上说,都是“依圆照清净觉相”。“照”就是觉照,“清净觉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觉相。“永断无明”,根本无明都破了,这样才成佛的。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这样成佛的;换句话说,圆照的方法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方法不一样,但是统统都是圆照。照的是什么东西?照的是清净觉相。《无量寿经》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清净觉相。“此中修功,正是圆照清净觉相。”这个地方讲修功,就是前面讲的除我见,经文上“是名我见等”,这种修行功夫,跟《圆觉经》上讲的“圆照清净觉相”是相同的。 “故能无明我见,一断永断。”他把阿赖耶识的见分,我见、四见是阿赖耶的见分,四相是阿赖耶的相分。相分从哪里来的?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是能变,相分是所变。见分是识,相分是相,是现相。唯识家着重在识,唯独识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这个说法没有达到究竟,为什么?究竟法“识”也是假的,也是因缘生法。如何能转识成智?用《金刚经》的方法,要达到相宗的目标非常快速。相宗达到这个目标很困难,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禅宗真是快刀斩乱麻,非常快速,顿断。他为什么能够顿断?他对于事实真相了解得透彻;换句话说,他能够一下子真的就放下,不是修其他法门放下一些还留一些,慢慢的放,他是整个彻底放下了。这就是他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所以才能够彻底放下。“一断永断”,《金刚般若》的方法就是圆照。“岂不妙乎,岂不要乎。”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尤其是重要,尤其是妙。 “依此起修,便得受用。”这个受用是真实的受用。但是这种真实受用,我们一般人很难体会。为什么没有法子体会?没有亲自尝到这个味道。这是宗门里面常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没有饮到,你怎么晓得?这一杯水我说热,我说冷,这个冷热你想像不到的,你没有尝到。你必须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真的入这个境界,那个味道你才能享受到。真实自在,彻底放下了。不能有一丝毫牵挂,这个对一般人来讲当然难!牵肠挂肚事情太多了,你叫他放,可以放下一部分,但是总还要留一部分。彻底放下,谈何容易!做不到,底下讲:“如若不会,则请老实念无量寿清净平等觉,二妙俱足矣。”实在放不下,你就抓住阿弥陀佛,这个也行,叫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金刚般若三昧也很快就证得,这是事实。用这个方法,《金刚经》上要、妙这两种,你也能够得到。 “22、此约我见明离亦离一大段,显示不垢不净之义。我见,垢也。离我见,净也。而清净自性之净,乃是垢净俱无。故离我见者,离亦应离。若存一能离所离,我见终未尽净也。” “此约我见明离亦离一大段,显示不垢不净之义。”就我见来说明,离的念头也不能有。佛教给我们要离相,离的念头不能有;有离的念头,还是离得不干不净,这个念头都不可以有。这一大段显示出前面所讲“不垢不净”的意思。我见,这是垢秽,这是不清净,离我见这是清净。但是诸位要晓得,染净对立的那个净,就不是真的清净。那是什么?比较,两个比较一下,这个清净。那不是真的清净,真的清净,净也没有了,净也要离,才是真正清净。“而清净自性之净,乃是垢净俱无。”染净都不能有,所谓是不垢不净,垢跟净统统没有。“故离我见者,离亦应离。”离我见,“若存一能离所离,我见终未尽净也。”说实在话,我见并没有离,你还落在二边,还落在能所里面,能所就是二法。 “23、“诸法空相”下三段。初约身明义。次约世界明义。三约妄心明义。合此三段,正是显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一切空相,性自平等之义也。” “诸法空相下三段”,到这个地方总结这一大段的经文。“初约身明义”,佛举他的报身来说明空相。佛的报身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何况菩萨以下所得的身相,哪有真的?佛举他自己的报身来说。如果佛举六道身来说,你这个身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我们会想:佛的身大概是真的,大概是可得。所以他举他自己的报身来说,告诉我们:“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次约世界明义”,在世界里面讲了两小段,微尘即非微尘,世界即非世界,这就是讲物质的现象。物质现象里面最小的是微尘,大的是世界,说一个大,说一个小,也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身心世界如梦幻泡影。“三约妄心明义”,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合此三段,正是显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一切空相,性自平等之义也。”这一段经文含义非常之深、非常之广。不但在事相上告诉你,本来面目、真相是怎么回事情,而且就在事相里发挥心性,让你在这些幻相当中见性。相极不平等,特别是十法界,可是你了解这一切现相的真相,你就晓得极不平等里面看出来它是平等的。从体性上看,它是平等的;从它演变过程上看,它是平等的;虽然现相不平等,现相为什么不平等?业因不平等。这是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的重要;因为相不会灭,相会变。说实在的话,人不是死了就了(ㄌ一ㄠˇ),没有这回事情。人死了,他又投胎去了,这一投胎,他这个身相就变了,所以相会变。人死了以后六道投胎,那是大的改变。实实在在讲,我们现在在此地,刹那在改变,没有一个是不变的,这个一定要懂得。你晓得它刹那在变,你才晓得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我上一次举照像摄影,你从这里面就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就能够做证明。佛给我们讲所有现相是相续相,不是真的,根本不存在。我们用摄影机来照日常生活活动的像,我们用普通一般八厘米小的摄影机。一秒钟拍这个片子二十四张,镜头开关二十四次。可是你要懂得,一秒钟的二十四分之一,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张底片。这一张底片照下来之后,永远再照不到了,这是事实真相。这个像就过去了,不会再来了。再照第二张,第二张它也过去了。这不过才二十四分之一秒,这么一个速度。现在高级的摄影机,它的快门可以达到五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我们才明了佛在经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才知道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为什么不生不灭?因为生灭同时。所以我们领悟到《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佛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什么回事情?亿万分之一秒,那个生灭的速度。亿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看出它生灭?看不出来。所以生灭可以讲是同时;生灭同时,那就是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真相。佛法界、众生法界、地狱法界完全相同,平等平等。所以,一切法都不可得。 “一切空相,性自平等”,这两句话完全是事实。经上这些文句,意思实在讲是无限的深广。你不能稍稍体会到,你怎么会得到受用?你真正明白了,体会了,你的心平了,什么妄念都没有了。为什么?都是假的,都是一场空,都不可得。万法皆空,佛告诉我们,因果不空。因果是什么?识,就是唯识家讲“唯识”,唯识是真的,识是念头,念头就是因缘,底下就变相,把相改变了那是果,所以因果不空。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你生善的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是善心,显示出来一真法界、四圣法界。你如果有分别、妄想、执着,你变的是六道凡夫的法界。这个现相就是你那个念头变现出来的,相虽然是刹那生灭,决定不存在,但是它有个相续相,让你感觉到好像有这么回事情,就好像作梦梦中境界一样。 佛教给我们,不单是我们现在这一生,十法界都是梦幻泡影。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有为法是讲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有为法,不限于六道,不限于我们这个人间。十法界都是有为法,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确确实实“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在十法界里,你心怎么会不清净?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超越十法界。虽超越十法界,我这个身体还在十法界,这叫什么?佛经上叫“有余依涅槃”。超越十法界就是证大涅槃,身体还在是有余,有余依涅槃。这个时候这个身体就跟诸佛菩萨一样,在这个法界里游戏神通,没有十法界的依报。留这个身体在十法界看戏,看这些芸芸众生在表演,看他们起心动念,看他们造业轮回,生起大慈悲心来帮助他们,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就是佛菩萨的事业。那个转变,说实实在在话,刹那之间。 如何能契入这个境界?今天我们在经上看懂了,我们听明白了,一定要在生活上去观照。你要不在生活上兑现,没有用。一切时、一切境缘之中,六根接触,我们就晓得这个现相是怎么一回事情,马上就知道。正如同我们看电影、看电视一样,画面摆在那里,我们晓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画面。所以我们用清净心,不分别、不执着,面对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的真相你才完全能看出来。你要是起心动念搅和到里面去了,那就坏了,那个真相你就完全看不出来,你就迷了。所以决定不能够搅和在里面,要置身于事外才行。不但六道里我不搅和,十法界我也不搅和在里面,这才是真正修学《金刚般若》。末后这两大段的经文,意思非常之深,非常的重要,显示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我们真把它搞清楚了,真正搞明白了。眼前这个境界确实是幻化的,确实是空寂的;“空”是讲相,相是空的,“寂”是讲性,性自平等。 “24、凡夫执身为我,执世界为我所。我及我所,皆起于见。故身与世界,是所执。见,是能执。而三段经义,显明能执所执之相俱空。并能空所空之念亦空。是之谓诸法空相。亦即发挥不生法相,法相本无之义也。” 这个意思就更入一层,更透彻了。六道凡夫都执着身是我,身外的,我所有的,世界是我所有的,换句话说,这一切生活环境是我所有的,这个执着非常坚固。我、我所执着的根源是我见,我见是属于妄想。身跟世界是所执,能执的是“见”那个念头。《金刚经》后面这一段经文,说三心不可得是破见,你能够见的那个念头不可得。你所执着的身体,佛的报身,佛举这个来说明身体;讲微尘、讲世界,说明你所执的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说明事实真相是能执、所执的相都是空的。不但能执、所执的相都是空的,你能够执着的那个念头也是空的,那是个妄念,清净心中没有这个东西。这个念就是我见,我见发展成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是能执,相是所执。不但相是空的,见也是空的,这称之为诸法空相。你真的了解,真的明白,真能够体会到,就知道经文里面讲的“不生法相”。不生法相这一句,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也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不生不灭。“法相本无之义”,从这两大段经文里面完全显示出来。我们再看底下“结成不生”,这一段是正宗分的末后一段,这是总结全经。 一七八、结成不生 正明不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在这里说出来了,这就是说明法相本无的意思,彻底显露出来了,这真正讲到了究竟圆满。我们看注解。《金刚经》义理的确很深,如果没有详细的注解,详细的解说,读《金刚经》的人虽然很多,明了《金刚经》意思的人很少。意思不明,他提不起观照的功夫,他怎么能得受用?所以说老实话,不如念佛。但是对这个意思彻底明了的话,真的受用很大。对念佛的帮助也太大了,念佛往生,所有一切障碍都没有了,这是帮很大的忙。 “1、经初所说发广大心、起广大行、不取法与非法之相、乃至发心不住、得果不住、不住亦不住。必如是知见信解,方为通达无我法。故曰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正所以显示发菩提心,必应如是,乃为菩提心。”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发菩提心的标准实在是很高。通常我们把发菩提心挂在嘴唇上,那是嘴唇上的菩提心;不是那么容易,这个地方才是发菩提心的标准。菩提心如果真的一发出来,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是正觉,没有迷惑。《金刚经》的境界,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他们的境界。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那是什么地位的菩萨?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个心一发,就是发心住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称之为法身大士。所以那个心是广大心。 心怎么广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才这么大。心里面一有分别,心就小了;有分别就画格、画界限,就不能尽虚空、遍法界。一分别,平等就没有了;一执着,清净就没有了。离开执着,得清净心;离开分别,得平等心。清净、平等才是广大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们要想作菩萨,要想真正明心见性,要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你要真正离开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是大障碍,分别执着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自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 分别执着都是属于妄想,为什么不舍掉?没有办法舍掉,是因为对于眼前这些境界的真相不了解,误以为身是真的、外面境界是实在的,所以起分别、执着。现在晓得这个身是空的,外面境界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境界是什么?我们现在明白了,它的真相是业因果报刹那亿万分之一秒的生灭相续现相,这是十法界的真相。要念念记住,不能一刻忘掉,一忘掉就迷惑了,就又堕落,这教你要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眼前境界顺境也是假的,逆境也是假的。顺境没有欢喜,假的,当体即空!逆境也不生烦恼,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顺逆平等了。顺逆之相虽然不一样,你的感受是平等的,你的受平等,你的觉观平等,受用平等,这就是得真实的受用。你在这里面得清净心、平等心,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你得的是这个。身心世界再不会把它挂在心上,换句话说,你已经脱离六道轮回的生活,已经超越四圣法界的生活,你过的这个生活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生活,那怎么会一样?这是“广大心”、“广大行”。 “不取法与非法之相”,法是法相,非法是空相,空有两边都不取了。凡夫取法相,在六道里面不能超越欲界、色界,欲界、色界是法相。如果不取法相,取了非法相,取了空,他只能到四空天去往生,出不了六道轮回。四空天人是着在空,欲界、色界是执着有。执着有错了,执着空也错了,这是讲三界之内。三界之外,是讲修行人、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三界之外学佛,执着佛法有,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怎么来的?执着有来的,有佛法、有菩萨、有佛道可成。如果在佛法里面执着空,那就变成阿罗汉,变成辟支佛,证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空,所以佛说这些二乘人堕无为坑,这是执着空相的。大乘菩萨空有两边不着,这才能超越十法界。要晓得,四圣法界,我们讲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为什么不能超越十法界?他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道理在此地。这是说明法相跟非法相都不能住,都不能执着。 “乃至发心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发心不住发心的相。真发心了,并没有以为“我发了菩提心”。发菩提心不着发菩提心的相,证果不着证果的相,不但法身大士不着证果的相,这一次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连小乘须陀洹都不着得须陀洹的相。在过去我们总以为小乘还着相,现在在这里看到,原来须陀洹也不着得须陀洹的相。为什么他是小乘?他没有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经上有一句话说明这个事实,“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不着,两边不着。两边不着它有等级不同,像须陀洹两边是不着,功夫浅,那个不着的功夫是刚刚得力,这是小乘须陀洹。往上去再进一步,他这个不着的功夫比较深,功夫更得力,大、小乘果位层次这么多,都是无为法,统统都是离四相、离四见。离四相、离四见,那个功夫程度不一样,所以才有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小乘四果四向的差别,这是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经上明白告诉我们,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执着,我还可以能够证果,没这回事情。这是我们在此地看到的,小乘初果都不可以,都不会执着得果这个相。现在我们常常在各个地区都听到,有人说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他证阿罗汉,什么佛再来的,我看都着相了。用《金刚经》的标准来观察,是真的假的,马脚都露出来了;真的,决定不着相。“不住亦不住”,连那个不住的念头都没有。有一个不住的念头,他已经住了。不住的念头都没有。 “必如是知见信解”,如是知,如是见。用现代话来讲,知是想法,见是看法,必须这个想法、这种看法信解。实在我们这个说法很难,意思说不出。我们讲个看法、想法,已经着了相,已经落在四见四相里面。决定没有四相四见的念头,要这样的“知见信解”,“方为通达无我法”,无我法是究竟圆满的佛法。 法相宗上讲的二无我,有许多同学虽然不是专门学相宗的,相宗的常识必须要有。相宗最基本的一本论典就是《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实际上就是解释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无我法就是一切法无我,《百法》就是解释这一句话。而实实在在这一句话,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讲得更清楚。《瑜伽师地论》是用六百六十法来说明一切法。一切法他把它分类,分成六百六十类。天亲菩萨看到六百六十法太多,初学的人受不了,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百法。由此可知,百法是六百六十法的纲领,《百法明门论》是入《瑜伽师地论》的基础,等于是《瑜伽师地论》的先修班,先把纲领提出来给你讲。《百法》里面分为五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前面四种都是有为法,前面四种归纳起来有九十四法,无为法是六个。九十四法展开,就是一切法。一切法说明什么?说明“无我”。《瑜伽师地论》讲得详细,《金刚经》讲得简单、言语文字有简略、广衍的不同,里面的意思完全一样。并没有说《金刚经》讲得就少了一些,《瑜伽师地论》讲得多一些,没有,一样圆满。一个是讲得简单扼要,一个是详细的来分析。这叫“通达无我法”。如果证得无我,这问题解决了,你超越十法界了。 “故曰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在此地做总结,前面讲的已经相当详细,相当透彻了。确确实实不生法相,如果你要契入不生法相,那就恭喜你,你已经证得无生法忍。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念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悟的什么?悟的不生法相。也就是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现象,你真的看到了,真的明了了,你证得了,你这个果位就是无生忍的菩萨。 “正所以显示发菩提心,必应如是,乃为菩提心”。这是说明发菩提心的标准,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那才是真正发菩提心,真发菩提心的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金刚经》上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标准。 “2、“一切法”,通指世出世境、行、果而言。“如是”二字,指上来所说种种义。不外缘生性空。性空不碍缘生,故成平等法界。缘生不碍性空,故即诸法空相。由是观之,如是二字即显诸法一如,一切皆是。” “如是”两个字的意思很深,说得简单透彻,的确是在此地。所有的佛经,展开经文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而“如是”真实的含义,就是此地所说的。经文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这个“如是”是指前面经文所说的;所说的很多,不但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一切法,经典上常常把它分成三大类,三大类就全都包括了。一个是“境”,境是境界;一个是“行”,行是行为,就是一切众生的造作。世间有六道众生,出世间是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也造作,所以都有行。“果”是现象,无论是正报,就是身体的形状,依报是生活环境的形状,都用果来代表。所以境、行、果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全都包括了。 “如是”这两个字,佛教给我们“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就是经前面所讲的种种的道理、种种的事实真相,我们在这个地方,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缘生性空”。由此可知,“缘生性空”这四个字,在整个《般若经》里面,也可以说它是总纲领,大总持法门,不外这个原则。世出世间法、佛法也是缘生的,只要是缘生,就没有自性,这个性就是体,它没有自体。它这个现象怎么生出来?是许许多多因缘变现出来的,没有自体。 我们说许多因缘、许多条件变现出来的,这个讲得很浅很粗,初学佛的人容易接受。如果深入的讲,性空真的是《般若经》上讲的“毕竟空”、“究竟空”,确确实实了不可得,这是性空的深义。性空是体,体不碍现相,现一切的现相不妨碍,这就是“性空不碍缘生”,所以法界是平等的。法界之所以不平等,不平等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平等的,一切法都平等。我们现在讲这句话,这个意思诸位多多少少都能够体会到一些。我们现在很清楚、很明白,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现相,确确实实“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这些妄相为什么生的?是从念头上生的。所以佛给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不想,就没有这个现相。只要有想,那个相是随着你的想在那里变,变的速度非常之快,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那里变。这是我们粗心的凡夫,不但不能够观察,也无法体会得到。纵然有相当定功的人也不行,世间的四禅八定,那个心可以说很清净了,对于这个现相他看不到。佛告诉我们,什么人能够看到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佛在大乘经上说过,是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八地菩萨见到这个现相,这就是经上讲的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这是阿赖耶识的现相,这个相的确是幻相。从业因果报相续来看,这个现相是平等的,从一切众生妄想、执着,就把它变成不平等。诸位要晓得,变成不平等,并不是真的不平等,那个是错觉,是虚妄的,实际上是平等的,平等法界。 “缘生不碍性空”,为什么不碍?因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怎么会碍自性?性空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清净心。所以万相纷纭,与自己的清净心不相妨碍,没有妨碍。你要说外面境界妨碍,是因为你执着这个境界,你分别这个境界。如果你对于当前境界不分别、不执着,这个境界对你就不相干,确实没有妨碍,所以“缘生不碍性空”。“故即诸法空相”,这一句是做一个总结论,从这里看到一切法的空相,空相是真相。 “由是观之,如是二字即显诸法一如,一切皆是。”这八个字是《金刚经》后半部所说的纲领。跟前半部的意思恰恰相反。前半部是讲“一切皆非”,一切都不是,后面讲一切都是。为什么?前面因为你智慧还没有开,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只要带着一丝毫妄想、分别、执着,一切皆非,无有是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告诉你“一切皆是”,无有一法不是。由此可知,是跟非是一不是二。你们想想看,如果是非是二,那就又错了。是非是一,诸法一如,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 “3、知、见、解三字。连说,则意各有指,大有区别。嘉祥云:知是世谛智,见是第一义谛智。达天云:知是比量,见是现量。今依《无著论》云: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解。此义是明三者皆智,但依止方便不同,故立三名。” “知、见、解三字。连说,则意各有指,大有区别。”知、见、解要是单独的讲,每一个字里都含这三个意思,可以互相通用的。可是这三个字连在一起讲,当然每一个字有它个别的意思。如果意思都相仿佛,那何必说三个?说一个就够了。这三个连在这里讲,意思就不一样。“嘉祥云”,这是唐朝时候,嘉祥法师有《金刚经》的注解,他说:“知是世谛智,见是第一义谛智。”这两个字的意思就不一样。“知”是知俗谛,“见”是见真谛,那个意思就深了。“达天云”,清朝达天法师也有《金刚经》的注解,他说:“知是比量,见是现量。”这两个人讲法不一样。“比量”是推理、是推测。“现量”是亲眼见到的,亲证的。譬如我们今天在《金刚经》里面,确确实实体会到不少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并不是我们见到的,有一部分我们可以从推理的方面了解,那是属于比量;还有一部分,我们是听佛讲,我们才明了,听佛所说的,那叫做圣言量。圣人讲的他不会欺骗我们,他讲的一定是真实的。由此可知,见的意思深,见就是我们讲的“你亲自证得,你亲眼见到”。譬如佛给我们讲的,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佛说了,如果你真正见到这个事实真相,你就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才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是他的现量境界,那不是从理论上推到的,也不是听佛所说的,是你亲自见到的。这是举出《金刚经》不同的注解,他们的说法。 “今依《无著论》云”,《金刚经讲义》这一句,江味农居士采取无著菩萨的《金刚经论》。他说:“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解。此义是明三者皆智。”这三个都是智慧。因为依止方便不同,所以就立三个名词。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摩提这三个名词,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多。而天台大师解释《法华经》的三止三观,这个三止三观与佛在经上讲的梵文,这三个名词都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意思非常接近,这三个都是禅定的意思。禅定范围非常之广,禅定里面有止有观。至于哪一个名词是止,那一个名词是观,实在讲都可以通用,也就是止里面有观,观里面有止,只是在修学过程当中,你偏重在止上,或者偏重在观上。我们前面曾经讲过观行,与止观的意思也接近。止偏重在定,观偏重在慧。“止观等运”,止观是平等的,没有偏重的,这叫禅那。《楞严经》上,佛所教导菩萨修行的总原则就是这三条,三条无论依哪一条去修,都能够成就。这三个字,也就是依止的不相同,所以立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下面有解释。 “4、奢摩他,此云止、定也。智从定生,名知。观此,是知为真谛智矣。此与本经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即空、开佛正知之义恰合。约内证边说也。” “奢摩他,此云止、定也。”也就是从奢摩他所起的智慧,就叫做“知”。这个意思比前面嘉祥法师、达天法师讲的,的确是要深一点,这是江味农居士取无著菩萨的说法,他的确是有他的道理。“智从定生,名知。”知是真正靠得住的,不是从妄想、分别里面生的。我们世间人有没有知?没有知。自己以为有智慧,其实完全是迷惑颠倒,在佛法里叫邪知邪见。清凉大师讲:“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行是修定。这一点诸位要记住,只要是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不管哪一个宗派,显教、密教,方法尽管不同,修的是什么?都是修定。定就是清净心,无论用什么方法,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定,统统修清净心,所谓是法门无量,殊途同归,都归到清净心上,这就是学佛;如果不是修清净心,那就不是学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清净心。佛法就是戒定慧,戒是手段,定是枢纽,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智是什么?实在讲,定心起用就是智慧,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是从定生的,名“知”。“观此,是知为真谛智矣。”这个智慧是真实的。“谛”就是实在的意思。真谛两个字,这是佛门的术语,我们在经典上看得很多,就是真实的意思。谛就是实实在在,就是真实的智慧。 “此与本经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即空、开佛正知之义恰合。约内证边说。”知是从内证这一方面来讲的。这个智慧,叫做知。本经说明三心不可得,能够执着的我没有,空了。诸法缘生,缘生性空,也不可得,你所执着的一切法不可得。能执、所执都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了。如果你以为有所得,你的心就没有办法得到定。一定要知道,能所俱不可得。这是佛把这些道理、方法都教给我们,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会用功。怎么用功?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看破。看破就是放下,所以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前面引用《圆觉经》讲“知幻即离”,知幻就看破,离就放下了。知幻跟离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样样都当真,样样都分别、执着、计较,这怎么行!这是《般若经》对我们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我们无始劫来坚固的妄想、执着打破。我们学了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就是看破,让我们的心定下来,智慧就生了。这个智慧叫佛知佛见,这不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世间人聪明智慧跟佛菩萨的智慧不一样在哪里?世间人有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绝对不相同的。 “5、毗钵舍那,此云观。观即是慧。智从慧出名见。观此,是见为俗谛智矣。慧则差别事相,无不洞见。故曰见也。此与本经五眼、是沙、不执一异。开佛圆见之义正同。约外照边说也。” “毗钵舍那,此云观。观即是慧。智从慧出名见。”前面是“智从定生”,定生慧,慧开了之后,那个智就叫做“见”,就不叫做智。这个地方很不好体会,我们举例子来说。阿罗汉、辟支佛得定,他们有智,他们的智是从定中生的。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他们的定是九次第定。这个定分成等级,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个等级。再往上去是四空定,又四个等级。我们常讲四禅八定,诸位要晓得,八定包括四禅,不是四禅之外还有个八定。四禅定、四空定,合起来叫八定。这八个等级的定都是世间禅定,没有出三界,也就是说没有超越六道轮回。世间禅定达到第八定,叫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生到第二十八层天,最高的一层天;但是他没有办法超出。这个定功再要加深,到第九定,超越了,八定是六道的边缘,九定就超过去了。阿罗汉得的定是第九定,辟支佛得的定也是第九定。 从定里面生的智慧,这个地方叫“知”。经典里大家常常念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其实这里面也是三个等级: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所证得的是正觉,知就是正觉。这个讲法,大家比较容易懂了。阿罗汉的正觉叫“知”,菩萨的正等正觉叫“见”。“毗钵舍那”,是从慧里面开智。阿罗汉、辟支佛的定没有开慧。定要开慧了,再起作用,我们就叫它做“见”。《心经》上观自在菩萨“照见”,他没有说照知,是照见,那个见就是慧里面开智。慧里面开智,就不是普通的菩萨,最低限度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我们通常称法身大士,那个就是戒定慧,慧开了。阿罗汉只到定,没有开慧。慧里面开智,就是法身大士。这个智慧起作用,我们叫它做见,这是照见。 “观此,是见为俗谛智矣”。“俗谛”是无所不知,“真谛”是知理,万法皆空。这是个理,理容易懂,这个大原则、大前提好懂。可是这些现相太复杂了,这些森罗万象怎么来的?什么原因来的?怎么变出来的?如何演变?到最后它的结局又如何?这个事情就太复杂了。这是俗谛智,俗谛智就是无所不知。这个见比前面那个知要高出很多很多。 “慧则差别事相,无不洞见。故曰见也。此与本经五眼、是沙、不执一异,开佛圆见之义正同。约外照边说也。”对外面起作用这一边来讲的,叫它做见,它无所不知。前面是从它内证方面来说的。这样分的话,意思就很清楚、很明显。经上讲的“五眼”。“沙”是讲的比喻的恒河沙,是指森罗万象,这个境界相无量无边太多了。“不执一异”,如果执着是一、执着是不一,都是迷了。佛在经上说,为什么不执着一异?一跟异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佛说一,说异,一是从理上讲的,从体上讲是一,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是一。而古德怕一般初学的人不容易体会,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一,都是金。金所制作出来的那些器不一样,我们最常见的手镯、项炼、耳环,不一样,那是异。但是都是黄金,从黄金里都是一样。所以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要明白这个道理。不必去执着,你的见解才圆满。执着叫偏见,不执着,这个见就圆了。“开佛圆见”,这个意思相同。 “6、三摩提,此云等持。谓定慧均等也。名之曰解。可见解是由定慧出。亦即知见二者之总名。此与本经深解义趣之言义同。因其于一如皆是之理,契合无间,定慧均等,故能“不生法相”。” “三摩提”,就是定慧均等,也就是禅那的意思。“此云等持”,定与慧均等。“名之曰解”,解是由定慧平等里面起的作用,这个意思比前面两个又要深一层。“亦即知见二者之总名。此与本经深解义趣之言义同。因其于一如皆是之理,契合无间。”经文上讲:“如来者,诸法如义。”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都是三摩提的意思,都是深解义趣。“定慧均等,故能不生法相。”不生法相,这个心就达到真正清净。不生法相,跟《六祖坛经》“本来无一物”意思是一样的。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生法相就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不生法相的那个心,是真心、是佛性。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一个念头都没有。可是诸位在这里不能产生误会,一个人修定,修到所有一切念头都没有了,那是不是这个境界?不是的。为什么不是?他修到这个境界,外面什么事情他一无所知,他落在无明里。人家不生法相,本来无一物,是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心像镜子一样,它照得清清楚楚。他修定什么都不知道,心像黑板一样,那个不行,它不是镜子。所以修成功,那个心叫“大圆镜智”,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知道。你不问他,他心干干净净,他照得清清楚楚,你问他,他没有一样不知道。千万不能误会:“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我这个定修得很成功”,那个定也算不错,将来往生到哪里?四禅天有个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到那里去往生了,这是修无想定。诸位必须晓得,佛门里面的禅定是定里面的境界清清楚楚,他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是样样都知道,样样都清楚,就跟镜子一样。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它如如不动,它也没有起心动念,它也没有说我要照哪个,没有!统统照在里面,用心像镜子一样,这就对了。 “7、“如是知”句,明其定力。“如是见”句,明其慧力。“如是信解”句,明其定慧均等之力。信字贯通三句。“不生法相”句,是由上三句所生之功效也。” 经过这么一解释,这三个字的意思清楚了。不生法相是个果,是个结果,是个成就,也就是你心真正达到了清净,你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是理一心不乱,不生法相是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你对于佛在《金刚经》上讲的道理、方法、境界,你完全相信你才能达到。完全相信,怎么就会达到?诸位要晓得,信底下一定有行,没有说我信了我不去做,没有这个道理。你要是还没有做到,说老实话,你这个信解不透彻。信解真正透彻了,哪有不去做的道理? “8、有定有慧,契合一如。可见其于言说、名字、心缘诸相,一切皆离。诸相皆离,便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别智。智无分别,即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名“不生法相”。” 这一小节是解释“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是什么样子。不生法相,实在是高段的功夫,那就是定慧均等,所现的就是这个境界。“契合一如”,一如就是本性,万法一如,有定有慧,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可见其于言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些诸相一切皆离。“离”是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就是离,并不是没有言说,没有名字,不是的。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天天讲,哪里没有言说?哪里没有名字?离是叫你不执着,是这个意思,离一切妄想执着,离这个。因为外面这些言说、名字没有妨碍,这些东西是什么?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没有妨碍。我们念头里面的分别、执着,这个才妨碍。“一切皆离”,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都不要去牵挂它,让你这个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诸相皆离”,心到清净了,真的一尘不染,“根本智”就现前,这是般若的本体。根本智是什么?无知,“般若无知”。我们一般人拼命天天求知,这个错了!那个求知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天天搞这个东西,智慧怎么能恢复?这是颠倒行事。佛教给我们什么都不求,心息下来,心定了,然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所以你一定要达到无知,然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如果你要有知,那就有所不知,那就颠倒。你虽然学一样,你以为这一样我知道了,其实你只知道它的皮毛,你绝对不可能知道它的究竟。这是佛法与世法决定不相同的所在,我们不能不知道。 《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无知则无所不知,无得则无所不得。到一切都真的无得,十法界依正庄严随类化身。像《普门品》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能够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马上就有应,应以什么身说法,就现什么样的身说法。无得就无所不得。这个能力实在讲都是本能,自性里面本来就有这个能力,这个不希奇,不是从外面修得的,是自己的本能。本能今天我们丧失掉了,佛讲就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佛教给我们,一部《般若》,一部《金刚经》,教我们去妄想执着而已。只要把妄想、执着断掉,我们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统统恢复了。 离就“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别智。”这个一定要记住,自己心里于一切万法,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分别,“这是佛,那是菩萨”,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佛,那是众生”,也没有这回事情。你起这个念头,就是起分别,就是有执着,执着定了这个是众生、那个是佛,麻烦的事情大了,这是迷了。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用功怎么样?就在境界上学,练习不分别。于一切法中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在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牵挂,就练这个。这是自己真正用功,真正在修行。可是在日用平常生活当中,人家问你:“法师,这是什么?”你说:“我不知道!”这怎么行?这个不行!这是纸片,为什么我叫它纸片?你们叫它纸片,我没有分别,我这个分别是随你们的分别而分别,随你们的执着而执着,这叫应用,这叫无所不知。自己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佛在经上没讲一个字,没有讲一句话。我们听起来不懂,怎么说佛说四十九年的经,天天讲经,怎么说没有说一个字?他确实没有说一个字,他所说的,因众生分别而分别,因众生言说而言说,他自己清净心中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从他本身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说一个字;从我们众生妄想分别,是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我们把这个境界、这个意思搞懂了,你才晓得学佛是怎么个学法。所以学佛的关键,就是一切皆离。你要不离,佛法你是决定学不到的,你怎么可能学到佛法?你学一辈子,你还会妄想、分别、执着,你所学的是佛法的皮毛,佛法的外表,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你要想能入到里面去,那就要离相,看你离的功夫、离的程度,经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叫无为法?无为法就是离,就是离相、离见。离相、离见有浅深程度不同,所以才有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他们修的是什么?方法法门再多,总而言之就是离。 《圆觉经》上四个字:“知幻即离”,就用这个功夫。自始至终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讲用功的总原则、总纲领,就是离相。我们平常没有用这个名词,平常我们讲的是“看破、放下”,这个大家好懂。看破就是《圆觉经》上知幻,即离就是放下。用什么功?看破、放下。佛法没有别的,要真干,真正肯放下。我们今天为什么看不破?放不下!要想看破,要从放下做起。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就又肯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辅相成。这里面就显示出《金刚经》上讲的“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看破放下的多少,看破放下的浅深。到有相当的境界,就“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浅的一心不乱,我们叫做事一心;深的一心不乱,我们叫做理一心。此地讲的“不生法相”,这是理一心,事一心还做不到。 在一般大乘法门,如果不到这个境界,不能算成就。什么原因?它退转,所以成佛不容易。《华严经》上讲的有道理,凡夫修成佛要多少时间?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进得少,退得多,进进退退,到不生法相这个时候,不退了。这就是我们净宗常讲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生法相是到三不退,这算是成就了。我们一般人在一生当中实实在在达不到这个境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冷静去想一想,就知道自己的根性。这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哪一样放下了?果然彻底放下,行!修学般若你够资格。如果还有一桩事情,有一点点还放不下,你没有资格学般若。你修般若,一生不能成就,这个难! 我们净土宗的方法,跟这个一比,容易太多了;净土宗只要达到一念不生的边缘就能往生。“不生法相”是一念不生高段的功夫,我们讲一念不生的边缘,可以有个一分钟、两分钟放下,统统没有了,再过几分钟它又起来了,这就是讲的边缘,可以能够有这么一点点边缘。这个功夫在临命终那一刹那,只要几秒钟,不必要一分钟,就行了,就能往生。在临命终那一刹那,真的放下了,什么牵挂念头都没有了,这个人就决定往生。如果在临命终,“我还有儿子,还有孙子没有见到”,完了,就不能往生。《饬终津梁》讲,人往生的时候最好把家亲眷属隔开,不要叫他听到、见到的时候动感情了。实实在在说,平常要放下;否则的话,到那个时候,虽然隔开了,“怎么我的孙子还没有来?”还是不行,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就像我前年在台北,遇到一个老居士,他来告诉我,他念佛三年了,功夫不得力。我就劝他要放下,年岁大了,不放下就是功夫不得力真正的因素。他就告诉我,他说:“法师,我什么都放下了,就是孙子放不下。”我说这就麻烦了,我就教他一个方法,你把念你孙子的那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你就成功了。亲情很难放下,这是念佛念一辈子不能往生的原因。真的要离、要放下,不能有丝毫的执着,这个才行。这是净土宗比其他大乘法容易的地方。 “9、知见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方便修足,便证本不生。其功行全在知见信解上。不生是其功效。本不生上,着力不得。着于不生,便是生也。” “知见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知见信解是佛传给我们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知道了,我们明了了,“见”就是明了,我们相信了,肯认真去做。“不生”是功夫,不是我们一下做的时候这个功夫就现前,没那么快。宗门里面,它的功夫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照。什么是观照?观照是时时刻刻提得起,提起正念,用《金刚经》上任何一、两句话都行,常常把它放在心上。譬如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心里面动了心,顺境里面生欢喜心,逆境里面生怨恨心,这起心动念了,立刻想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妄念就停了,就没有了,这叫观照,这叫用功。 所谓真正用功,功夫得力,就是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要能把它打掉。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都保持一个清净心、平等心,这叫真正会用功,这是用内功。对外面事情随缘,一切随缘,学佛菩萨一样;里面一定要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清净、平等就是真心,知道万法皆如,知道万法皆空,了不可得。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放下,我们明白事实真相。明白事实真相,就是觉悟,就是看破;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放下。我们随缘度日,你的生活就很幸福、很自在,你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生活在这个世间,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命里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纵然遇到逆境也很自在,为什么?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我自己造的,我当然自己要受。我所受的,不是别人造来给我受的,自己造的自己受。顺境就顺受,逆境也顺受,这就自在。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叫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所以心永远是清净的,这个安就是清净、平等的意思。这种功夫用深了,就会达到不生法相。所以这个功夫要真正用,这叫“观行”,这叫真正用功。诸位千万不要发生误会,用功是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佛号,那是形式上的用功,不见得是真功夫。真功夫是在一切境缘之中修清净心,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叫真用功,这是真实功夫。“知见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前方便就是预备的功夫。 “方便修足,便证本不生。”功夫用到相当的程度,我们一般人讲功夫到家、功夫纯熟,妄念就不生;不生,说实在话,不生什么东西?起心动念、妄想执着,这个不生。于一切境界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生是这个意思。“其功行”,功是功夫,行是行为,就是生活,你的日常生活。“全在知见信解上”,知见信解四个字,就是这部《金刚经》佛对我们的开导,佛对我们的教诲。“不生是其功效”,我们一般人常讲的证果。证的是什么?证的就是不生,不生就是证果,妄想、分别、执着再不会生了。 “本不生上,着力不得。”到这个时候,心清净。心真的清净平等觉了,这个时候“着力不得”,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一般讲用不上力,你再一用力也错了,你就又退转、又堕落。为什么?这个境界里面本来无一物,你要用一点力,就又有一物。十法界里面是着力、用功,叫你要努力精进,是十法界的菩萨。一真法界里面不能用力,不但没有这个事,念头都没有。我们要问: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是圆教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他们用的是什么功?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他们所用的功叫“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很难懂,就是说完全用不上力,但是他进步了。 古大德跟我们讲无功用道,用一个比喻教我们去体会。从前交通最方便的是坐船,因为以前车是很小的车,顶大的车是个马车,马车总没有船载的量大,所以从前载量最大、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船、帆船,帆船藉着风的力量,走得就快了,这是有功用道,努力精进。快要到岸了,一定要减速,帆下下来,摇橹划船。但是距离岸边不远时,也不能划了,那个橹也要放下。这个时候,船距离岸边很近,它自自然然往前进,这一段叫无功用道,一点力都不能用,可是船自自然然缓缓的往岸边靠。古人用这个比喻。换句话说,在六道、在十法界,就像帆船划橹一样要用力;到一真法界,那个东西统统都不能用了。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是无功用道。此处用不得力,一用力就坏了,就堕落了。因为它是纯粹进入到无为法,是高等的无为法。佛给我们讲是随我们的方便说,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你要到一真法界问问菩萨,你是什么阶级?他都不知道。他平等的,心里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是十法界里面,没有超越十法界。已经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在这个境界里“本不生”。 圆初住菩萨用真心,不是用妄心。这个地方“本”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不再用心意识。十法界里面跟十法界外面的一真法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十法界都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就不用心意识,不再用第八识。那是用什么?转八识成四智;转八识成四智就超越十法界。所以他们用的心,跟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用的心不一样。十法界佛菩萨用的心跟我们用的心,还是一个心,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一真法界这个没有了,完全不用了,把它转成四智菩提。他用的是菩提心,《金刚经》上讲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藐三菩提心在唯识宗就是四智菩提。所以用心不一样,那个是没有分别、妄想、执着。“着于不生,便是生也。”不能着相,一着你就又生心了,生心就是又生妄想,生妄想就又堕落了。这是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的难关,达到这个境界,再稍稍有一个念头起就又堕落了,就又回来了,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 一七九、不生亦无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法相”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 “1、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生即无生也。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所谓不生法相者,乃是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本性无故。既本性无,则不生亦亡,生即无生故。乃为真不生义。”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生即无生也。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为什么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能够不生法相,这一段是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心里面有疑惑,疑就生了。所以信解不容易,必须断疑才生信,你的信心才生得起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不生法相”,那就是实相。一定要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法相是什么?法相是假名而已,“是名法相”。法相有没有?决定没有,“本来即非”;“如来说即非法相”。本来没有,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我明明看到有,那是你看错了。你要没有看错的话,确实没有。是因为你看错了,你以为有,实实在在没有,所以“生即无生”。生灭同时就是生即无生,你真的契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从广义上来讲,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如果从狭义的来说,严格的来讲,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叫无生法忍菩萨,《仁王经》上这么说的。无生法忍分作上中下三品。七地菩萨证得的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这个地位高了;再往上去就不叫无生忍,叫“寂灭忍”,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寂灭忍也分三品,十地菩萨下品,十地菩萨是法云地;等觉菩萨中品,如来果位上叫上品;寂灭忍是最高的,无生法忍是次一等,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圆教初住菩萨可以说也证得了,他证得的是相似的,如果我们用天台六即的说法来讲,他证得的是相似位。虽然没有证到那么深,但是他确实有这个意思,一切法不生不灭。 “所谓不生法相者,乃是一切法相,本为缘生。”从缘生上来观察。观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本性无故。既本性无,则不生亦亡”,不生这也说不上,“生即无生故”,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这叫真不生。生跟无生是两个意思,生是生,无生也是生,都不是无生的意思。生与无生都无,这才叫无生。无生无不生,统统无。这个意思,我们也要很细心去体会。 “2、一切发心者,当在一如皆是上,知见信解。此正降伏,此即无住。果能知见信解如是如是。则虽法相炽然,初何尝生,以本性不生故。则不降伏而降伏。无住而住,住而无住。证入无相无不相之真实性矣。” “一切发心者,当在一如皆是上,知见信解。此正降伏,此即无住。”这一段经文,是正宗分最后的一小段,向下是本经的流通分,也就是正宗的意思到这个地方要结束了,这个地方是总结论。“一切发心者”,就是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向世尊请教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说,这一切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一定要修菩萨行。菩提心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说,我发心、我立志,我这一生要求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弟子。因为佛教给我们就是这一桩事情,我们有这个愿望,佛要帮助我们达到这个愿望,这是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人应该怎样修学?要在本经后半部所讲的,“万法一如”、“一切皆是”,要从这上面来下手,知见信解;前面讲“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从这里下手,从这个地方入门。 尊者问:“云何降伏其心?”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见得后半部的经文解释前面这几句。怎样降伏?你这么样去做,那就降伏了。佛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一如就是万法平等。诸法皆是,皆是什么?皆是真如,皆是本性,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东西。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一如”、“皆是”为我们显示出来,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们的心,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这就降伏了,这才是真正做到无住。“无住”就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这才是真正的无住。 “果能知见信解如是如是”,果然我们能够如是知,我们浅而言之,从相上,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如是见,对于这些事相所以然的道理我们明了,明了是如是见。我们自己现在虽然没有亲证,但是我们从圣言量里面开了一点小智慧。我们冷静的思惟,仔细的观察,这个现相确实如佛所说。所以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可以接受,我们用佛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观照的功夫;也就是说,在生活里面,一切时、一切处,拿着佛教给我们的,我们在境界里比照比照,就能够发现事实真相。所以这个经不是念了就完了,那个没有用处。你说我听了就明白了,也没有用处。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用它拿来对照,看看这个事实真相是不是如佛所说的,用这种功夫这叫修行。要把十法界依正庄严事实真相找出来,把它的道理发觉出来,学佛是这个学法。 “则虽法相炽然,初何尝生。”炽然是讲复杂,非常非常复杂。我们一个人,一天到晚打妄想,这个念头复杂的程度,跟大宇宙复杂的程度完全成正比例,相同的。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大宇宙,就是我们复杂的念头变现出来的。你的念头不这么复杂,哪有这么复杂的现相?这一切幻相从心想生,我们自己复杂的念头跟宇宙是一样的复杂,所以“法相炽然”。想是四见,外面境界是四相,四见四相都是假的;不但四相不生,四见也不生。见是什么?“三心不可得”就是讲的见分,“诸法缘生”是讲的相分,见、相两分都不可得。你真的看清楚、看明白,确确实实“初何尝生”。“以本性不生故”,本性确确实实不生。现相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妄想,在本性里面起了一个幻相,是这么回事情。妄想做因缘,本性是本质,从本质里面变出来一个幻相。这个幻相,梦幻泡影,不是事实,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你彻底观察清楚明白,确实不生不灭。 “则不降伏而降伏。无住而住,住而无住。证入无相无不相之真实性矣。”这就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证入无相无不相之真实性”,这就是明心见性。见到的是什么?见到的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见到真的这一面;无不相,是见到变幻的那一面,假的那一面。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假相,无不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可是相与无相是一不是二,这个一定要知道。你把相跟无相当作两桩事情就错了,你永远见不到真相;它是一不是二,万法一如,真妄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不是说这一桩事情一如,另外一桩事情不是一如,没有这个道理。一如是一切皆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金刚经》在此地教给我们降伏的方法,到这个地方完全揭露出来了。这就是不降伏而自然降伏,这就是无住而住,住而无住。实在讲,住跟无住是一不是二,降伏跟不降伏是一不是二,证入一如皆是的境界。 “3、此节经文,是明即法相而无法相。即生而无生。此义是明,非但生之念无,并不生之念亦无。正是一念不生写照,为本不生写照。为下文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写照也。如如不动者,生即无生之异名也。” 这一段经文,说明法相跟无法相是一不是二,“即法相而无法相”。这一句话就是前面所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不是法相没有了,你才见到无法相,那个三岁小孩会懂。就在法相上见到空相;怎么见到?不执着就见到了。譬如我们这一栋房子,有个房子的相,我们凡夫见到,“这一栋房子很大,建得很不错!”就看到这个相,着了相。建筑房子的工程师,他在这里看的时候,他没有看到房子,他一看这是什么东西?这里面多少钢筋,多少水泥,多少木料,多少人工,他看的是这个东西,他没有看到房子,可见看法都不一样。如果是个科学家来看,他看到是多少原子、多少电子,看的又不一样了,连那个建筑材料也没有了;就在相上见到空相。土地上本来没有房子,房子是个幻相,不是实相,就在这个相上见到空相。一法如此,法法皆然,无有一法不是,在这里就见到“生而无生”。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大厦建成、落成,好像它生了,生即无生。它是许许多多材料架构拼起来而已。这个材料堆在那一边,你不叫它做房子,架起来叫它做房子,架起来是这么多,摆在那里一堆也是那么多。我们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才晓得佛跟我们讲,生跟不生是一个意思。 这个地方说明,不但“生之念没有”,一切法生、一切法灭,这个生灭的念头没有;“并不生之念亦无”,不生就是灭,也没有。这就是“一念不生”,这就是“本不生”,这个意思深。为什么不从相上讲,而从念头上讲?相是幻相,幻相是念头变现出来的,念头是能生,外面境界相是所生。念头都没有了,相哪有?它深在这一层,你才能真正契入诸法实相。这是《金刚经》后半部比前半部深的道理,前半部经义有深有浅,后半部唯深无浅。后半部是讲性,讲能变,前半部是讲所变的相。所以,的的确确是本不生。 在前面我们多次说明,所有现象的真相,我们用一个很粗显的话来讲,因果;实在讲,因缘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刹那生灭就是不生不灭,相就是不生不灭,因果相续。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十法界这个相是什么?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业因果报有,相没有,相刹那生灭,没有。相从哪里来的?就是业因果报变现出来的。把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里什么都没有,在这里面变现这个幻相,变这个东西。因为它本来没有,本无生灭,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也就是说一切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没有。我们讲放在心上,心也没有,三心不可得;换句话说,你想放的地方也没有,哪有地方好放?这才真正干净。但是因为它因果在那里变,因果有,所以叫你而生其心。生其心,你生什么心,它就变什么相。 相从哪里来的?是业因变现出来的果报,就这么回事情。而且它变现的速度太快了,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那里变。因为它变得太快了,的的确确它是生灭同时。生灭同时,就没有生灭,就不生不灭,这才是事实真相。诸佛菩萨明了,所以诸佛菩萨心清净,这就一念不生。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它是真的存在。世间也有一些聪明人晓得它不是真的,不是永恒的存在,但是他也误会了,以为它暂时可以存在:这一切现相摆在面前,像我们人的身体,不能存在一百年,一百年以后没有了,但是现在还有,现在还存在。这是个错误观念,不晓得现在就不存在,哪里要等到百年之后?这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产生的错觉,产生的误会。所以,本不生。 同时这一段经文,为底下流通分里面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此地做个伏笔。这一句话是佛教给须菩提尊者,尊者在这个世间,这是我们讲现在学佛的人、出家人,出家人在这个世间为的是什么?如果讲为的是修道,不用出家,在家可以成菩萨,可以成佛,要想修成菩萨、修成佛,用不着出家。出家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这是出家人干的事业,就等于说我们在这个世间选职业、选行业,你选的是这一行,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弘法利生的事业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佛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佛教给须菩提,诸位要晓得,这是讲出世法,出世间的事业。出世间事业尚且如此,在世间也要这样,无论你是哪一行,无论你是哪一业,你要能够做到这两句,你就是那个行业里面的菩萨。“如如不动”就是不生不灭,就是“生即无生”的别名,讲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 “4、此节亦正是结显经初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之义。故科判曰结成。全经义趣,至是而包举无遗,首尾完成矣。(正宗分竟)” “此节亦正是结显经初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之义。”这是世尊在前面简单的反复须菩提尊者,他问:“云何应住?”应如是住。“云何降伏其心?”应如是降伏其心。到这个地方正宗分讲圆满,这个意思才完全透出来。“故科判曰结成。全经义趣,至是而包举无遗,首尾完成矣。”这个意思,把前面一开端前后统统都照顾到了。释迦牟尼佛在前面所讲的,那个意思我们真的是不懂。详细来解释、来说明,这个意思到这里就圆圆满满的透出来了。我们晓得佛教给我们,应该要怎样住,应该要怎样降伏其心,这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经讲到此地,正宗分讲圆满,向下是本经的流通分。流通分经文虽然不长,义趣也非常的浓厚,古人所谓是序正流通三分,“如人舐蜜,中边皆甜”,那个味道很浓。经文讲到流通分,流通分的经文虽然不长,它的意思也很深。佛经三分的分法,是从东晋道安法师开始。当时虽有一些人不以为然,认为把佛经这样的分割是不尊重的。到以后,印度古大德著书移传到中国来之后,看到印度的古大德也是将佛经有这样的分法,于是大家对于道安法师才转加赞叹,这个分科的方法就流传下来了。“流通”,流是流传后世,通是通达十方。佛说经,他的目的是要普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是鼓励大家去宣扬,不像现代人写的东西,讲的东西,都有著作权。现代所谓是智慧财产的保护权,佛没有,佛决定没有版权所有,决定没有智慧财产权。佛将他所说的、所留下的东西,与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共享。我们从这个地方能看到佛的心量之大,就像大乘经上所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决不是一个小心眼,只利益一方的众生,局部的众生,不是的。佛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普度一切众生,这才符合这一部经里面所讲的理论与境界。一八0、流通分 示劝流通 示流通益 引财施【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示劝流通”,这是劝勉我们,说明流通的利益,先用财布施做一个前提。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仅是在此经,我们在《华严》、在《法华》、在《楞严》,这一切大乘经上所看到的,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无比殊胜的功德,怎么修?就是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功德利益,是一切诸佛菩萨都说不出的,真正是所谓的不可思议。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较量比较前面讲过五次,一次比一次的范围广大,一次比一次的殊胜,这是《金刚经》最后一段的比较,所谓七宝是“满无量阿僧祇世界”。第一次比较,只是说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到这个地方变成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这个跟第一次的范围简直不能比。“阿僧祇”是无量无边的世界,用这个七宝来布施,当然这是假设,这是不可能有人做到的,即使是真实的,他布施的功德都比不上一个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为人演说。你才晓得佛法的布施功德不可思议。像这样的经文,佛在《金刚经》上重复六、七次,可见得它的重要性。《金刚经》并不长,总共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而这一桩事情居然重复六、七次,实在讲是加深我们的印象,也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所以修福到哪里修?流通佛法,利益众生。换句话说,如果是障碍佛法,阻止流通,这个罪过决定在阿鼻地狱。哪些人障碍?现在印经书后面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八个字就把他送到阿鼻地狱去了。将来阎罗王判到阿鼻地狱,这是铁证,赖都赖不掉的。哪一天你才能从地狱里出来?这个世间你所印的这个书统统绝迹,一本都没有了,你才有机会从地狱出来。这个世间还有一本上头印着“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你就出不来。非常可怕,为了眼前一点点小利益,造这么重的罪业。如果不是深入经藏,不熟读戒经,你不晓得这个因果的可怕,障碍佛法流通是最大的过失。流通佛法是无量无边第一利益,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1、此引财施,所以显下文法施之福更胜也。意明布施同而福德不同,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也。一是持财宝,一是持法宝。持无量数世界财宝,不及持一卷经、乃至四句偈者也。”“此引财施,所以显下文法施之福更胜也。”法布施的福报比财布施殊胜太多了。“意明布施同而福德不同”,财布施是施,法布施也是施,两种都是布施,这个布施是相同的,但是得的果报不相同。“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这就是布施的物品,跟布施的用心不一样。“一是持财宝,一是持法宝。”一个是用财布施,一个是用法宝布施。“持无量数世界财宝,不及持一卷经”,这是真话,但是这个意义非常之深。这个利益无边,它是无形的,它不是在眼前,所以佛怎么讲,一般人不相信。譬如今天一般人舍财,舍个十万,舍个一百万,很现实摆在面前。今天我布施一卷经,给人家说四句偈,这无形的,这个我现前没有得到利益。他不晓得,这个无形的利益是无量无边,会带给你生生世世的福报。有形的财宝,那是用得尽,何况财宝不见得你真正能得受用。所以必须很冷静,很仔细的去观察,你才能体会到无形法布施的功德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一般人从很粗的境界上来讲,因缘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很粗很粗的境界。如果深入仔细的观察,像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的,“身心世界俱不可得”,这个现相是什么?现相说实实在在的话,这是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说得透彻,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佛门法相唯识宗的大师们,他们的观点、看法是“唯识”,也就是说唯独识是真的,他承认;相,相是假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相他不承认是真的。为什么?因为识是能变,相是所变,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所以他们主张唯识。在阿赖耶的三分里面讲,识就是见分,相就是相分。《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阿赖耶的相分,把相分分作这四大类,这四大类就包括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所有一切现相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四大类的相分从哪里变现出来?从见分,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阿赖耶的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为因缘;见相两分是依真如本性而现。佛在《华严》上讲,所有一切现相“唯心所现”,心是本体,体决定现相。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决定离不开的,一定现相。相,诸位一定要晓得,相不会灭。如果想把相灭掉,没有这个道理。相要是断灭,那性就断灭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相不会灭,但是相会变。古人用比喻,把黄金比作自性,有这个性,有没有相?当然有相。你把黄金一坨,它有一坨的相;把它打成一块,有一块的相:你把它做成一个佛像,有佛的像;做成一个人,有人的相。相会变,但是它的体不会变,它的金的成分不会变,重量也不会变,随着人的心意可以改变它的相状。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现相,现相是自性变现的,所以相不会灭,会变。什么东西在叫它变?识。识是什么?念头。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念佛成佛就是这一个道理。一切相是从心想生的,我天天想佛,这个境界相不就变成佛相了吗?想什么就变什么。你心地清净,你心地慈悲,你的相貌慢慢就变成清净、慈悲,那个相貌就很慈祥。你一天到晚想着憎恨、忌妒,你相貌慢慢变起来,人家一看到你都寒毛直竖,那都很恐怖,这不是很显然的道理吗?再讲得浅一点,你很欢喜,那个相貌多好看,你一生气,你的相貌就很难看,它马上就变!而且佛告诉我们,这个变的速度太快,刹那生灭。《仁王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个相,那个说法我跟诸位讲过,是佛随俗谛而说,还不是真相。真相说出来,怕我们不相信,那个真相的确是一秒钟的亿万分之一,那么快的速度,所以佛在经上讲不生不灭。它的确是有生灭,因为生灭的速度太快,生灭几乎是同时的;生灭同时,你就见不到生灭,所以叫不生不灭。我们也领会到《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才晓得,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什么?所有一切现相,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叫你不要放在心上。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错了。放在心上是什么?是打妄想,不能放在心上。让心恢复到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是觉悟的心。你心上有牵挂,那是妄想的心,那是迷惑的心,那个不是觉悟。因为这一切现相是业因果报在那里变现出来的,所以佛又教我们“而生其心”。叫你要生善心,生清净心,生慈悲心,你变出来的相就好,就殊胜!所以叫“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佛这个开示完全是事实真相,所以佛讲的是诸法实相,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这才懂得所有的财施、无尽的财施,比不上一卷经的法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你要想在这个世间修福,修来生的福报,印一卷经,你来生就得大福报,这是决定真实,不是虚妄的。过去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知道事实真相的人,古人写经、刻经,写经、刻经当然难,费的时间也长,流通的量也不大。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成本很低,印一万本经书几乎人人都有这个力量。所以现在人修福,比古人这个机会要多得太多了。除了印经之外,像流通录音带、录影带、CD,这个跟印经的功德是等同的,相等的,一样的。我们做,要在这上做好事,要在这上做功德。决定不可以“版权所有,翻印必究”,那是自己要走阿鼻地狱,没有人叫你走,自己往里头钻,这是非常可怜的人。不但一卷经,乃至四句偈,四句偈的功德就超过满无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宝布施。“2、财施救人身命,法施救人慧命。法施救人是彻底的。然非谓财施可废也。”底下这一句补充得很好,不是说财布施我们就不要做了,不是的,财布施也要做,但是要以法布施为主。遇到人家有困难,有困苦,我们有力量可以帮助他一点,好事!这是慈悲心的流露。并不是讲财布施可以不要,见到人家饿死,也不肯舍人一碗饭,这是错误的,佛没有这样子教给我们。但是法布施帮助他明理,帮助他开智慧,这是彻底的,这是究竟圆满的。所以财施只能解除人暂时的困苦而已,不能够帮助他彻底解决问题。“3、若明佛法,则知世间事,无非梦幻。一切有为法中,最难看破者财宝。故引此为言耳。”佛教给我们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为什么佛偏偏举财,不举别的?这里讲得很好,世间人把财看得很重。我们中国俗话也说:“人为财死”,死了也放不下,把财看得这么重,比命还看得重。所以佛特别用这个来做比喻,告诉你应当要放下。放下是真正觉悟了。再看第二段,前面是讲财布施,这是属于大前提,然后再告诉我们法布施。一八一、明法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这是讲法布施,头一句是一个大前提,要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就是经一开端所说,须菩提尊者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也就是我们俗话说,要发心作佛的人。所以这个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普通的,是指他真正发心要想作佛。要想作佛,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成佛?《金刚经》就是教给我们一生成佛的经典。佛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成佛果,都是依《金刚经》这个道理,这是一点都不错的。怎么样能成佛?四相、四见离开就成佛了,这是从理上讲的。这是依《金刚经》,这是大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讲,《金刚经》是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就是不肯放下。上上根人听到佛一说,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他马上成就了。所谓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差别就在此地;一个听了肯放下,一个听了舍不得放下。听了之后,“道理我很清楚,不行!我还是放不下。”上中下三根就是这么分的,其实哪有什么上中下三根,没有!就是在你肯不肯放下。实在不肯放下,能不能成佛?也行,只有一个办法:念佛。念佛这个道理,跟《金刚经》的道理完全相同。放不下的人用这个方法,我抓住一句阿弥陀佛,我抓住西方极乐世界,一心称念,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然后再放下,这是这么一个办法。这个办法稳当,靠得住,也非常的安全,除了这个办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这是说出成佛两个法门。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发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了。【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此经就是指《金刚经》。“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个句子我们在《金刚经》上念到第七遍了,一次比一次殊胜。前面举的这个例子的范围,一次比一次广大。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持是真正照做,不是每天把《金刚经》念一遍、念两遍,那个没有用处的,一定要照做。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一再提示我们,《金刚经》上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做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观照的基础,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1、所谓流通者,重在法施利众。故曰“发菩提心”,以显流通之意也。”“所谓流通者,重在法施利众。”就是法布施利益一切众生。“故曰发菩提心”,唯有发菩提心,私心才真正断绝了,菩提心是广大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就像大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菩提心,他才能广度一切众生。“以显流通之意”,没有这样广大心,谈不上流通大法,也不是如来付托之人。如来把这个事情嘱咐给谁?委托给谁?委托给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能照佛的意思去做,不为自己的利益,为一切众生。“2、“四句偈等”。等,等于半偈,或一句也。经中常言:半偈即可证道。若下文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半偈,苟能信受奉行,直趋宝所矣。何况全偈,何况全经。”“四句偈等。等,等于半偈”,《金刚经》上用半偈来做观照功夫的很多。像我们最常听到的,在古人注疏里所引用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半偈,这是两句,四句才一偈。这是许许多多古大德所用的,平常用功夫,他就用在这两句上;像《金刚经》前面我们读过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也是半偈;“无实无虚”,只有一句,都行!一切法无实无虚。“或一句”,等于半偈或者是一句。“经中常言:半偈即可证道。”证道就是成佛,说得浅一点就是开悟,真正彻底觉悟了。“若下文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半偈,苟能信受奉行,直趋宝所矣。何况全偈,何况全经。”一句、半偈都能叫我们彻底觉悟,都能叫我们永脱轮回,圆成佛道,何况一首偈?又何况全部经?所以大乘的修学,要紧的是真正抓到纲领。话再说回来,一句半偈的确是不错,如果对于这一句半偈的意思,不能透彻的了解,还是不管用。我们这一次《金刚经》讲的时间长,讲得也很详细。为什么要这样细讲?我们当初想如果不细讲,这个一句半偈你不会用,必须透彻的理解,这个一句半偈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提起观照功夫,能够彻底放下。彻底放下,跟诸位说,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随时可以去。你为什么不能去?你还没有放下,也就是你还有挂碍,有障碍。彻底放下了,没事了,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所以古时候有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有这样的人,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这一次在新加坡,遇到一个生病念佛往生的人,是一个老太太,大概也是八、九十岁了,年龄很高。这个人也很可怜,儿女都没有,就是孤单的一个老人,政府配了一栋房子给她。她在病重的时候,这才有几个同修劝她念佛求往生。她也接受了,也欢喜了,也真肯念了。念了好多天,还是很苦,人家就劝她,你要真正求往生,她说“我是求往生”,“你要一切放下”,她说“我那个房子放不下”,她心里老是挂着房子。有一个同修很不错,“你那个房子带不去,你要真放下!”她想了一想,也是不错,她还想房子将来要委托给什么人。这不要想了,你想这些干什么?她果然听了接受,“好了,我不想,你们大家帮我助念。”十分钟就走了,走的时候瑞相很好。她念了那么多天,她不能走就是牵挂那个房子,她想委托给什么人,交给什么人,她有这个念头,这个障碍着自己生不能生,死不能死,这苦死了。最后善友劝她,不要去牵挂,丢掉算了,房子谁拿去都不管,“与你有什么相干?”不相干。她这才想通,真放下了,十分钟走了,证明往生是可以随时走的。所以,什么都不能牵挂,这个要交给这个,那个要交给那个,都打妄想,哪有这些事情?各人有各人的福报,各人有各人的因缘,管他这些事情干什么?这样才叫往生时有把握,随时可以去得了。我们过去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在新加坡看到这个事实,我们才晓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我们自由自在,随时可以去。一定要明了,决定不能错过这一生的大好因缘。能够把这个教义搞得这么透彻、这么明白,底下问题就是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成功了。还有这个要交代这个人,那个要交代那个人,那就完蛋,那个麻烦就大了。一切都是虚妄的,一切都是不可得的,还托给什么人?“3、“持于此经”。持,持取也。与下文“受持”义别。“受持”句,自利也。“演说”句,利他也。如法受持,则能悟入无生,施不住相,其福便已胜彼。况更为人演说此经,以行不住相之法施乎。岂彼七宝布施所能及。”“持于此经。持,持取也。与下文受持义别。受持句,自利也。”持于此经意思比受持要深要广。“演说句,利他也。如法受持,则能悟入无生,施不住相,其福便已胜彼。况更为人演说此经,以行不住相之法施乎。岂彼七宝布施所能及。”“七宝布施”就是指前面“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不能相比。第一个是要自己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学。换句话说,把《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一定要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叫受持,这是持的意思。持有保持,永远这样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都是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就变成我们自己生活行为,这叫证,你才证得“金刚三昧”。“三昧”就是享受,你享受什么?享受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那怎么一样?金刚般若波罗蜜在哪里?在吃饭上,在穿衣上。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举一动,所谓是一抬手、一低头,都是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这样就悟入无生。无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这部经上给我们显示两桩事情证明无生,一个就是说明这些现相怎么来的?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我们晓得这些幻相是怎么来的。这个现相的真相是什么?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经上讲如梦幻泡影。不但我们人生是“梦幻泡影”,十法界也是梦幻泡影,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露亦如电”,这两个是比喻时间,比喻生灭的快速。如果我们细心,就在生活当中,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修行人讲的是观照功夫,什么叫“观照”?时时刻刻要把眼前这些事实,跟佛所讲的理论去对照。佛说我们人生如梦,我们想想是不是个梦?去年过去了,想想去年是不是一场梦?上个月过去了,过去永远不会再来了,上个星期过去了,昨天过去了,前一个钟点过去了,前一分钟过去了,前一秒钟过去了,永远不会再来了。你在这个时空里面你得到什么?一样也没得到。《金刚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尘,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把这些东西挂在心上,那叫妄想,妄想执着,空的。世间人天天打妄想,天天分别执着,他不晓得这个境界是空的,所以他打妄想。他要是真正明了这个境界是空寂的,不打妄想了,打妄想是错了。什么妄想都没有了,他心恢复到清净,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真实的智慧就现前,实相般若现前。实相般若从哪里来的?清净心。有一个妄念心就不清净,智慧就生不起来;不生智慧就生烦恼。所以妄想执着是带给你痛苦,带给你烦恼,你的生活是生活在烦恼里。觉悟的人,他的生活是生活在金刚般若波罗蜜里头,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刚般若智慧,那怎么会一样?所以一定要悟入无生。一切时、一切处,你常常这样看,这样的观察,拿着这部经典讲的道理、境界,就在现实上去观察,仔细的去印证,你就入无生,你的心清净,万缘放下了。然后你多做一点好事,帮助别人,身体还在这个世间,不能把它当作废物,废物也要利用它。怎么利用?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废物利用得最有价值。如果帮助自己的,利用得最没有价值,造一身罪业,这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那是最没有价值的。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弘法利生,这是废物利用得最有价值,这是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所以施不住相,施了就空了。刚才说过,你们仔细去想,常常想,决定不能中断,前一个钟点过去,永远不回来了,的的确确是梦幻泡影。佛讲梦幻泡影是讲的事实,不要把它当作一个比喻,它的确是事实真相,决非比喻,人生确确实实是这么一回事,六道也是,十法界都是这么一回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只要是不住相的布施,你这个福报已经就胜过前面住相的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不能为比的,何况为人演说此经!现在讲经说法的人太少了。大家读了《金刚经》,现在读到流通分,佛在此地劝勉我们,善男子、善女人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在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当中,佛在此地嘱咐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应当发这个心。讲经说法这个事情难不难?不难!为什么不难?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加持。你干别的事情,得不到佛菩萨加持,干这个事情得到佛菩萨加持。只怕你不肯发心,你要发的是真心,完全是利益众生的,没有为自己,就得三宝加持。你要是发心是为自己名闻利养,你得不到佛菩萨加持;如果你要得到加持的话,那是得到妖魔鬼怪的加持。你在那里说邪法,在那里欺骗众生,在那里造极重的罪业,因为妖魔鬼怪他要把你送到最重的阿鼻地狱。你现在也有这个念头正好,他就来把你送到阿鼻地狱,叫你永远不得翻身,他来帮助你。这一桩事情,佛在《楞严经》后面,五十种阴魔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些邪思邪见的人,眼前得利益,眼前得到名闻利养,一转眼之后就堕落,那个时候苦不堪言,后悔莫及。所以心要正,行要正,决不为自己求利益,自己要入无我法就对了,这是《金刚经》最后的一个目标。我当年发心出来讲经,我在纪念李老师往生十周年里面说过,我受林看治居士的鼓励。李老师那个时候开这个班,教讲经的班,时间不长,很短,两年就结束了,就没有了。而且我们的班一个星期上课一次,因为大家都是在家居士,都是工作很繁忙的。林看治老居士那个时候六十岁,那么大年龄发心来学讲经。她的程度是小学毕业,我一看,我的勇气才生起来,她小学毕业,我初中毕业,我比她还多念了三年;她六十岁,我那个时候好像是三十一、二岁,她比我大一半,她都敢学,我为什么不敢学?我是这样学出来的。这里面学能够学成功、学得好,最重要的一个秘诀,就是要听老师的话,对老师所教导的是百分之百的服从,你就能成功;如果自作聪明,你就永远不能成就。所有学教学不成功的,都是自作聪明。譬如现在要讲这部经,找许多参考资料来就完蛋了,现在一般人都这么搞法。老师教导我们学讲经,只学老师一个人的。我一入李老师的门,他就给我三个条件。在入门的时候,只可以听他一个人讲,除他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法师、大德讲经统统不准听。看东西,不管看什么文字要经过他许可,他没有许可的,佛经都不可以看。第三个条件就是,我在以前学的,他统统不承认,全部作废,从今天起一切从头开始。限制我五年,五年决定要遵守。这到以后我们才晓得,宗门里所讲的“踏着毗卢顶上行”,这句话我们才懂得。我们就借重老师的基础,踏着老师的肩膀,踏着老师的头顶,更上一步;一个老师。五年决定不能参考另外的东西,就是学复讲,老师怎么讲,你就跟他怎么讲,这么学出来的。这个方法并不是李老师专利的,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几千年来祖祖相传的,就是传这个方法。我们这一次在新加坡教学,我就用这个方法,我没有别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教得很有效果,那是广俞老法师去参观我的教学,听了之后,当场他就说,他说:“你这个方法是谛闲老法师的方法”。这给他们同学很大的鼓励,增长他们信心,晓得这个方法不是我们的,是祖祖相传,是中国的老方法。你用老方法不难,小学毕业六十岁学来得及,都能够讲得很好。可是你要不懂这个方法,你要用现代科学方法,现在教学方法,你永远不能成就。到什么时候,你才可以自己参考别人东西?一般讲是五年以后。五年以后,你真的悟入无生,可以。我们不行,没有到这个程度。所以我在台湾,遵守李老师的方法,老师教我守五年,我自己又加五年,我遵守了十年。十年这个基础打下去之后,才真的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我们中国人常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要听老人话,老人有经验,他不骗我们。所以你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你才晓得学东西不难。譬如我们这一次讲《金刚经》,我们就是以江味农居士做老师,我们的《节要》是从他《讲义》里节录下来的。除他《讲义》之外,我没有参考任何人注解的本子,没有!完全跟他一个路子走,一个思想,自始至终贯彻到底,所以才有体系、有脉络。你要再参考,《金刚经》注解很多,几百家,你把别人东西参在里面,就搞杂、搞乱了,就不纯。自始至终我们要跟一个老师学,走一条路子,你才会成功。“法门平等,殊途同归”。那个不会学的,才搞大杂烩,搞大拼盘,端上来什么都不是,什么味道都不对。这是我们应当要清楚,要明了的。“4、弘扬此经,便是绍隆佛种。众生获益,不可思议。其福胜彼财施,更何待言。经旨重在流通无上法宝,故下文专约演说言。”“弘扬此经,便是绍隆佛种。”绍是继续,就是继承的意思,一代一代传下来。“绍”就是承传,“隆”是发扬光大。不但我们要传佛的法,而且要把佛法在我们自己手上发扬光大。现代这个时代不一样,现代是个高科技的时代,我们自己要晓得,道场大了,造业就大。道场大,信众太多;信众太多,是非就多,烦恼就多。道场大维护需要很多的财力,你要想尽办法去向信徒要钱,造罪业。“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那还得了!不得了!今天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我们小道场,这么一个场所已经就太大了。架上这些机器,我们这些录音带、录影带,就流通到全世界。现在还有电脑纲路,一放上去,过去悟泓法师跟我讲,全世界有五千万个地方可以收到我们的资讯,这个道场不就遍及全世界?全世界就是道场,而自己讲经说法的场所,一个小小房间就够了,就能把佛法传遍到全世界。所以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可以不要道场,不要信徒,不要供养,就能把佛法送到全世界,送到每一个人的家庭,符合《金刚经》上的教训。自己身心清净,自己的的确确悟入无生,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利益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众生获益,不可思议。其福胜彼财施,更何待言。经旨重在流通无上法宝,故下文专约演说言。”演说的功德无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