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霍巴利王2国语:好管理在于增进人的自由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5:37
好管理在于增进人的自由度  

既要让教师“有饭吃”,满足其生存权,又要让教师“有话说”,满足其话语权,更要让教师“有事做”,满足其自我发展权

ICLONG 提供

■王惠东

1560年,一位叫布克的瑞士钟表制作大师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作出惊人的预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而是一批快乐的自由人。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通过考古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时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成,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由30万奴隶所建造。

为什么一位钟表匠一眼就能看出金字塔的奥秘呢?据记载,布克曾被捕入狱,在那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十分之一秒的钟表。起初,布克把它归因于工作环境的改变,后来,他出狱回到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制作精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表时的心境。在愤懑和不满中,一个钟表匠要圆满完成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将金字塔建造得如此宏伟与精致,各个环节衔接得如此天衣无缝,更是无法想象的。

我由此联想到教育:如果教师在工作中缺乏快乐和幸福,缺失爱心和责任,窒息了创造力和进取心,内心充满了职业倦怠和焦虑……他们将如何来建成教育这座宏大而又精密的“金字塔”?教师,应该是一批充满虔诚之心,且又“仰望星空”的“自由”人。

从20世纪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对人性的假设是选择管理模式的前提和依据。“经济人”假设对应的是“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管理方式;“社会人”假设对应的是“启发与诱导、民主与参与”管理方式;“复杂人”假设则衍生出“权变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应的管理理论。上世纪末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性是充满“自我实现欲望的”,人只有将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和欣慰。从“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出发,管理者应当将管理的重心置于有效激活人的潜能上来,从内部激励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我感觉到,管理方式的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层次,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空环境中又有不同的需求,教师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更是“文化人”。

一般认为,教师群体对精神世界的满足感,对组织文化的敏感度,要强于其他社会群体,所以我提出教师更是“文化人”的假设。通俗地讲,就是既要让教师“有饭吃”,满足其生存权,又要让教师“有话说”,满足其话语权,更要让教师“有事做”,满足其自我发展权。基于上述对人性的假设,我

认为学校管理模式应该从传统的科层式、绩效型向扁平式、人本型转变。当前积极倡导的“学习型学校”建设也正契合了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趋势。在此,我就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宏观的管理思想应从近期绩效的战术型向长远效益的战略型转变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一些学校的管理思想往往停留在近期绩效和指标的达成度上,却把极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变成以追求分数的精神依托,而上级主管部门按近期绩效“论功行赏”也强化了学校短期性行为的思考方式,而一所学校要持续发展既要提高当前的效益,更要提高未来的效益,即提高学校长远发展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转型,学校的管理者再也不能只关注管理的战术问题了,而是要立足长远、放眼全局,以战略手段来统揽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把战术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起来。

在这种战略管理的思维下,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在宏观上改变管理思路。学习型组织的特点之一就是扁平化的组织设计,这意味着决策权的下移。在教育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只有工作在教育实践最前沿的教师最了解教育,最有经验,也最具发言权。教师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告知他们如何工作的领导,而是一个能在细节上善于观察发现,在理论上善于引领支持,在精神上善于感染熏陶的“当家人”,根本上看,教育管理行为发生的意义在于是否能帮助并激励教师扩展自己的能力和热情,促进他们的协作和学习,使教育成为教师幸福的生存与生活。

微观的工作方式层面应从工作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

传统的学校强调职能的分工和部门的划分,在这种管理方式中,教师仿佛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他们整天忙于授课、辅导、出题、阅卷等事务性工作,忽视了对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的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也成为脱离团队的单独活动,因而易导致厌教情绪的产生。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种工作事务型的组织面临着强大的挑战,学校必须建立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彼此进行合作和学习的创造性机制,将职能性、事务性组织结构和具体的任务、问题结合起来,改变教师“上班等于上岗”的传统观念,强调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时研习,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的积极性,使学习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促进其教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如学校可以通过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实践将专家型教师从实践中获得的教学及班级管理的经验加以结构化、系统化并让其他教师分享。

学校的管理应当为教师的学习与合作创造条件。如构建开放的组织文化,创设各种集体学习条件,培养信任和共同理解的氛围,养成良好的沟通环境和人际关系,激发教师对共同愿景的向往与追求,为知识、信息的自由流通、共享、使用和创造提供制度保障。

静态的管理制度应从重规章、重权力向以人为本转变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领导者通常和控制、权威、命令、指挥等联系在一起,领导者被视为威权式的人物,他懂得一切所以发号施令。以往知识、信息和外在环境的变化并不快,教育工作往往是机械性的,所以威权式领导很有效,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组织成员参与的“英雄式领导行为”只能取得极其有限的效果。首先,没有成员参与的自上而下的决策很少能达到实质性的目标,因为成员处于被动状态,工作更多的是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责任。其次,组织环境日益复杂,高层的小范围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因为高层通常远离组织实践的最前沿。

可见,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传统威权式的领导者转变为教学专家、设计师和服务者的角色:作为教师,管理者首先应当是教学领域的专家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者的权威性就来自于专业知识领域的“高人一筹”;作为设计师,要设计好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价值观;作为服务者,要服务于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于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学校发展,善于挖掘社会有效资源,构建促进学校发展的服务系统。古人云:“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对人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的个性化倾向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日渐加强,学校管理者更要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教师,相信他们的创造潜能,充分激活其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欲望。

动态的管理策略应从计划控制型、经验型向动态型、探索型转变

现有部分的学校管理方式,一是强调计划,认为只要计划设计出色,问题也就可解;二是重视经验,管理中根据以往经验办事,且在管理中事事要看自己的行动后果,这种缺乏动态的、系统的管理方式制约了学校管理视野的开拓,弱化了管理策略的运用。

因此,学校管理要采用系统思考方式从计划控制型、经验型向动态型、探索型转变。所谓动态型、探索型管理方式,就是要认真审视自己的管理方式,不断改变固定的管理思维模式,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管理。

如在管理过程中鼓励教师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能坚定共同愿景,互相信任,建立开放的学习心态,从而在目标同向、步骤协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学习型组织。在自主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合理授权,富有智慧地引导教师进行自主管理。同时,管理者也要鼓励教师敢于冒险、开发他们的独创性,引导教师开展深度交流、讨论,把握教育精髓,培养教师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并依据个人愿景,汇集更出色的学校发展目标。最终,通过每一个教师个体对自身行为的实践性反思,实现学校整体与教师个体的共同超越。

最后,我想谈谈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特殊意义。在我国教育界,一般认为,“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我在学校的发展问题上,总结了三句话:一是学校的发展,必须是教师的首先发展;二是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学校的发展应该是校长的引领发展。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是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关系,而校长的发展有其特殊意义,因为校长在学校教育和管理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有特殊的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校长”是校园里行走着的“符号”,他的一言一行都诠释着个人和学校的教育理想,牵涉着重重社会关系。从政府部门看,他是否积极支持,主动配合;从教师角度看,他是否体恤民情,富有谋略;从家长角度看,他是否重教知教,善于沟通;从学生角度看,他是否平易近人,不计小过;从同行角度看,他是否高瞻远瞩,不断开拓。

在十几年的校长职位上,我不断追求着一种理想的境界:“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正直;“心胸比天空更浩瀚”的宽宏;“不断挑战自我,永远顶着压力前行”的坚韧;“君子和而不同”的兼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仁爱。我想,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和管理团队,如果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和情怀,我们的教师必将成为自由的思想者和创造者,教育的星空也将更加群星璀璨。

2011年02月12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