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的小王子:释性:存其心,养其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8:35:54

释性:存其心,养其性

(2011-08-10 20:28:48)转载 标签:

中华思维

中西思维

文化

分类: 中华思维 我们说,道与性是中华思维里两个重要的概念。中西思维的不同在于:西方相信认识永恒不变的东西才算是知识。中华思维中没有永恒不变东西的概念,知识就是把握永远变化的万物之间的关系。意思是,道是动词,性也是动词。
单讲‘道’没用,要讲成道的过程。单讲‘性’也没用,要讲成性、养性的过程。性由心与生组成。生者,成长、出生、生命也。性就是在成长的心、生命。
什么是心呢?就是赤子之心。孟子的赤子之心有四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可见把心当成好像是眼耳一样的身体器官来看。正因为是身体,那是脆弱的,可以丧失掉的。把心丢掉了,那还算是人吗?“非圣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端’只是令我们进入‘人’的这个世界,是仁、义、礼、智之端。可是它不是‘人’的首要特征,因为人的首要特征是修养成的仁义礼智的‘人性’。所以仁义礼智之人性不是天赋的。可能我们被《三字经》误导了:”“人之初,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看来原意应该是:“人之初,相近,性相近,习相远。”
性是要‘养’的,从小养到大,这就是‘做人’的过程。有的人的一生都没有学会做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养其性’。就是说,只有‘善’的品德才能算是‘性’,所以,孟子从来不把商纣当作是人来看待,灭纣当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存心养性都是过程,而不是天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