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函广场舞印巴舞:刺络拔罐疗痤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11:50
 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名“面皰”;“面疱”;“粉刺”;“酒刺”;“毛囊炎”;“暗疮”。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除儿童外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发病,人群中约有80至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尤以青春期多见。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部。西医对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总的来讲认为与内分泌功能失调,雄性激素分泌增多或相对增高,刺激皮脂腺肥大增生,分泌油脂量增多;或神经精神、饮食、烟(酒)等嗜好、药物、睡眠、大便、化妆品及皮肤护理等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皮脂分泌活跃,皮肤毛囊皮脂腺的开口被阻塞,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而最终形成痤疮。  

     中医学认为痤疮虽生长在皮肤表面,但与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明代《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面鼻及胸背部属肺,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加之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致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或肺胃之火热上蒸头面部,血热郁滞而成;或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成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脸部出现结节、囊肿和疤痕;或肾阴不足,肝失疏泄,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使女子冲任不调以致月经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

    治宜清热祛风、凉血利湿。穴取大椎、肺俞、膈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委中。令患者取舒适的伏卧位并自然闭合双眼,全身放松,均匀腹式呼吸,消除过于紧张的心态,充分暴露腰背部。术者先在大椎、肺俞、膈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委中处用一手拇指指腹力量适中地揉搓,使血液积聚至穴位局部发红、发热,左手拇、食二指自然放于局部并向两旁撑开穴点处皮肤致其绷展,消毒后右手持小号三棱针,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露出约1、2分长的针尖对准穴位局部快速点刺3至6下(如局部有暴怒、深色浅表静脉可以直接点刺),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后,术者左手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拔罐其上,留罐10分钟起罐并用卫生纸将血迹搽拭干净并络合碘常规消毒。每穴出血以约l至5毫升为宜,血色浓紫发黑者以转淡红为度。隔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

    方中大椎又名百劳、上杼,为诸阳经之会处,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消肿、活血调营、宣散蕴结之功。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的血会,实验证明针刺膈俞穴可提高血浆6-K—P含量和6-K—P/TXB值。降低TXB2含量,说明针刺膈俞穴通常调节血瘀证患者失衡的PGI2-TXA2系统,从而达到补血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委中又名郄中,由于膀胱经气血汇合于该处故为膀胱经合穴,膀胱经下合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引火下行之功效。以上三穴与肺、脾、胃、大肠脏腑所属背俞穴通过三棱针点刺及利用拔火罐的负压使“热”随血外泄,从新建立起机体的正常气血、经络循环机制。在平素再留意一下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规律的生活,不吸烟,不喝酒(特别是不饮烈性酒),不喝浓咖啡和浓茶,少食辛辣刺激、糖果及高脂食物,应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是座疮得愈。洗脸时油性皮肤者用碱性稍大的香皂,干性皮肤者用碱性低些的香皂或洗面乳,痤疮慢慢就会消失的。  

                             作者:蔡晓刚  2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