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思念口琴:献身国防工业事业的郑汉涛少将(谢振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7:44
献身国防工业事业的郑汉涛少将
字号:[大中小 ]   发布日期:2010-03-25   浏览次数: 60   信息来源:教文卫体委
区政协教文卫体委主任    谢振声
郑汉涛少将(1915---1992)是我军杰出的兵工专家和兵器工业领导人,曾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长达十余年,主编过《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卷枪械、火炮、坦克、弹药分册。
一、掀开水浒第一章
郑汉涛同志1915年出生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芳江村郑家的一个职员家庭,原名衍松。他天资聪颖,从小酷爱学习,在慈城镇黄山村的崇本学校(创办于190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就读,曾任校友会(是1913年成立的校内外师生的组合团体,在校师生也参加该会)消费部理事,由于他在上小学、初中时曾几次跳级,故在1930年,年仅15岁的郑汉涛就考上了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工学院,锻炼和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后转入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于1933年底毕业,北京大学校友录中记载了这位当年只有19岁的大学毕业生。郑汉涛对家乡和母校怀有很深的感情,曾多次热心参加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活动,并被选为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1987年5月,他曾为《宁波效实中学七十五周年校庆专辑》所载的“十二位革命烈士简介”一节题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大学毕业后,郑汉涛回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华新印染厂和长城机制煤屑砖瓦厂工作,曾任工务主任,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上海长城机制煤屑砖瓦厂的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胡厥文先生,胡厥文先生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还创办过上海新民机器厂、黄渡电灯公司、大中机器厂等企业,被选为上海机器同业公会主席、上海棉布市场理事长。在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期,他联合同业,赶制武器弹药支援19路军抗击日军。还秘密组织工人日夜加紧研制鱼雷,亲募勇士对驶入黄浦江炮击上海的日舰“出云”号实施炸舰方案。抗日战争时期,他带头拆厂内迁,任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长。在重庆、桂林等地创建机器厂。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和胡厥文先生的指引,在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后,郑汉涛为了抗日报国,抛弃了舒适的家庭生活和优厚的工作职位,秘密离开上海投奔延安,临别时给慈父托诗一首:“欲知您儿去何方,掀开水浒第一章”(水浒第一章标题:王教头投奔延安府)。1937年11月他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该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校风为“忠诚、团结、紧张、活泼”,该校培养了一万多名革命干部,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毛主席曾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郑汉涛在陕北公学认真参加了军事训练,先后学习了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等课程,聆听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时事演讲,校歌。歌词是:“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之地,今天我们又在这里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地学习!努力,努力,锻炼成胜利的骨干。我们忠实于民族解放事业,我们献身于新中国的建设。昂首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进一步坚定了在烽火连天、极端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信心。学习结束后,他任陕甘宁军区军工部工程师,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太行山麓建奇功
1938年冬,陕甘宁军工部抽调大批干部支援晋东南,郑汉涛同志也随之于1939年10月调到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任工程处处长。在调往晋东南的行军途中,他在夜闯敌人的封锁线时,不慎落入深沟,腰和腿摔伤,但他忍受着疼痛,依靠拐杖,坚持长途跋涉,赶到太行山兵工基地。在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生活艰苦的太行山区,他同当地民众艰苦奋斗创建抗日根据地,从事对敌武器的研究与制造。当年10月,朱德总司令在武乡亲切接见了郑汉涛等几名知识分子。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负责各所、厂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协调、新产品试验以及生产与技术管理。1940年彭德怀副总司令视察黄崖洞兵工厂时提出:工厂不是部队,职工不是战士,工厂要有自己的管理方法。根据彭总的指示,郑汉涛积极从事从作坊式生产到企业化管理的探索,他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编写了工厂管理教材,举办培训班,亲自讲课。在他的倡导下,工厂成立了工会,取消了军事化生活方式,职工吃住自由,工厂实行民主管理,依据“集体合同”组织生产劳动,生产过程实行定额管理,开展成本核算,并建立了生产统计、产品检验、器材使用、工务记工制度和各种工艺操作规程。职工劳动报酬除基本工资外,按技术等级评定津贴标准,实行计件奖金制度,工厂领导体制从政委制改为经理制。企业化管理的推进,使军事工业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军工生产的发展。郑汉涛的企业化管理,不仅在兵工厂,而且在整个根据地都普遍推行,并成为建国后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他还指导火药技师焦逢春编著出版了《炮弹》一书,为炮弹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山区创办的太行工业学校(今华北工学院的前身),素有“人民兵工第一校”之称,时任工程处长的郑汉涛参与了该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为解决当时急需的兵工技术人才问题,进而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郑汉涛同志任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工程处处长,继续在太行地区担任军工领导工作。1946年2月26日他率考察组,到长治以北30公里的石圪节一带选择建厂地址,筹建太行山第一座炼铁厂-----故县铁厂(即现在的长治钢厂)。故县铁厂一号高炉于1948年1月10日胜利建成投产后,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工生产有了自己的工业规模,炮弹生产成倍增长。1959年在江苏徐州筹建的“淮海战役展览馆”里,就陈列着一箱箱、一排排晋冀鲁豫兵工厂制造的八二迫击炮弹及八二迫击炮。展览馆内的解说词提道:“陈列在这里的是华北解放区参战武器——八二迫击炮弹和八二迫击炮。这种武器携带方便,命中率高,杀伤力大,深得各级指战员的赞许与欢迎。故县铁厂将于淮海齐名,功垂青史……”。尤其在解放临汾、太原和淮海战役中,故县铁厂生产的武器发挥了很大威力,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曾通令嘉奖,命名故县铁厂为刘伯承工厂。1986年5月,郑汉涛同志曾为长治钢厂题词:“长治故县铁厂是太行军工在解放战争期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起来的,为全国解放立下大功,亦为新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三、戈壁滩上蘑菇云
1949年太原解放后,郑汉涛任新成立的华北军区兵工局副局长。次年5月,任重工业部兵工办公室副主任。1951年政务院决定成立兵工总局,统一管理全国兵器工业,任命他为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副局长兼华北军政委员会兵工局局长。郑汉涛同志尔后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司长、部长助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计划财务司司长兼动员计划司司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秘书长、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顾问。还担任过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副主任、全军装备大检查领导小组组长、海军五型舰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军工产品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52年他随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前往莫斯科,与苏联政府商谈援助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问题。1956年参加以李富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苏谈判关于苏联对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援助问题,他作为中国军工专家组组长具体参与了有关航空方面的谈判。1958年又随以陈云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苏参加了华沙条约国家经济协商会议。在他调任国防工业办公室秘书长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1962年7月7日签署授衔令,授予郑汉涛少将军衔。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研制“两弹一星”的任务。在攻关过程中,为了加强对“两弹一星”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和更好地组织全国大协作,196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任主任)、贺龙、李富春等同志组成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这是新中国负责领导全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机构,也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总指挥。中央专委办公室设在国防工办,由罗瑞卿大将兼任办公室主任,郑汉涛少将兼任副主任。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戈壁大沙漠上空升起了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技术高峰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中央专委对加速中国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对加速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郑汉涛同志为此做了大量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呈现不少贡献。如在首次全当量氢弹空爆试验前夕,他曾率有关人员赶赴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现场会同基地人员对降落伞和氢弹总装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检查,以确保安全可靠。
郑汉涛同志曾任中国军事工业历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卷编委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委。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卷枪械、火炮、坦克、弹药分册,收条目109个,以陆军常规武器为主体,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各类轻武器、火炮、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各种弹药、火药和炸药,涉及射击学、弹道学、步兵器具、炮兵器材、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的部件与器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由军事科学出版社作为内部本于1987年6月出版。郑汉涛少将于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91年荣获中国兵器工业特殊荣誉奖。郑汉涛同志为我军的兵器工业和祖国的国防工业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国军事大辞典》、《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和《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等书籍均记载了他的辛劳和功绩。
 
上一篇下一篇【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网站地图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政协宁波市江北区委员会主办
地址:宁波市新马路61弄 邮编:315020 技术支持:大汉网络
浙ICP备05046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