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守护者音乐分析:网络视频"6天建起15层楼"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27:19
http://www.youth.cn   2010-12-08 14:57:00 中国青年网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按计划,明天,一栋6层公寓楼将在湖南长沙封顶。这事听起来稀奇的是,这栋楼的主体框架搭建预计只需一天,准确地说,只需要7个小时,“上午9点上班,下午4点就可以收工了。”负责该公寓建造的项目经理熊兵说,“不用赶时间,很轻松。”

  7小时造一栋楼很轻松?熊兵在此前还参与了上海世博会远大馆和新方舟宾馆的建造,建造6层高的远大馆及外墙仅用24小时,而搭建15层的新方舟宾馆主体框架只用了46小时38分钟,之后又耗时90小时完成外墙、楼面和门窗。后者的视频日前在互联网上疯传,各国网友在“难以置信”之余议论纷纷,或盛赞中国人的创新与勤劳,或质疑该“速成建筑”的质量问题,还有人不屑地认为是网络炒作。记者日前赴长沙,了解“6天建起15层高楼”的背后故事。

  6天怎样建起15层楼?

  “我们只要拧紧螺栓就可以。”建筑工人李力说,在他的印象里,“拧紧螺栓”是这次搭建过程中最主要的动作。

  “6天建起15层楼”看起来很简单,数台吊车从平板车上吊装起一件件特制的钢部件,工人们将立柱、地板、斜撑、外墙以及保温层、管材、窗户依次组装到预定的位置,“就像我儿子搭积木一样。”李力说。

  这种造楼方式搭的是“钢积木”——竖起大立柱,盖上天花板,以钢斜撑加固,这就是一层楼了。15层楼,不过是重复了15次这样的动作。而那些大大小小的吊车便是“搭积木的手”。

  因此,视频中建筑工地显得异样地“干净”,没有喧嚣的挖掘机和搅拌机,没有脚手架和焊接的火花,也没有土方车来回装运建筑垃圾,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人和高耸的塔吊来回忙碌。

  “搭积木造楼”其实并不简单。20多辆车从各个工厂按顺序运来上千个构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板,即已经完成的地板:底层是已完成的天花板,中间层走空调、通风、给排水、电气管线,表层为地板。主板搭配上立柱、斜撑、墙体、门窗一同打包装车运出工厂。“要给每辆车编号,明确每辆车装什么部件,几点钟到工地的什么位置,工人先搭建哪一部分,卸货后车从哪条路出去……”建造全程站在楼顶指挥调度的熊兵一口气说了不少,这些流程都要事先细细规划、分工到位。让熊兵最操心的是几十米高的吊车,“生怕师傅操作失误撞上正在搭建的大楼。”

  工人的工作是安全的,因为施工环境简单,也不需要高难度的作业,“每建一层,就围一圈安全网。”熊兵说,所以“连磕碰、皮肤刮蹭都没有出现”。建筑工人也只需培训一周即可上岗。主板上附有小立柱,可以准确地插入大立柱中,“吊车将钢板盖上立柱,基本就是稳固的。”李力说。

  在快得让人难以置信的 “搭积木造楼”背后,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工序。构件需要2个月的生产时间,同时,打地基也要1个多月。研发和技术改进更是用了一年多。这栋15层的新方舟宾馆建造于今年6月份,已经是远大集团第4次“搭积木”了。2009年8月,他们用24小时搭建一座3层住宅楼,之后不久又快速搭建一座3层办公楼。2010年4月,他们在世博园区用24小时建造6层的远大馆。“改进的地方太多了”,远大可建销售中心总经理赵兴元说,原本研究空调节能的他,近年来参与了不少建筑实验,俨然成了半个建筑师,“比如立柱的结构方式、钢板模块的大小和厚度、斜支撑的连接方式,以及各种材料的选用,都与第一栋大不相同。”

  “6天建起15层楼”的速度也是“训练”的成果。李力还记得去年第一次“搭积木”盖楼时的场景,“我们不了解这种盖楼方式的工作效率,一下子上去了太多工人,却发现没什么事干。”李力挠着头说,“当时在人员调配、吊装流程上经验不足,所以花了24小时才盖了一栋三层小楼,在现在看来太慢了。”
“搭积木”盖的楼安全吗?

  “这样的楼,我真不敢住进去。”一位外国网友留下这样的评论。

  这么快盖出一栋楼,质量有保障吗?这是大多数网友看完视频后的第一反应。“质疑是很正常的。”“我的家人现在还不大相信这样的楼房能住人。”在建筑工人们看来,这种反应再正常不过了。

  记者到达长沙远大城的时候,远远地就能看到这栋崭新的15层红色建筑,从外表看和普通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等到记者踏进新方舟宾馆的大门,才发现这栋建筑的“钢铁本色”,楼内正在装修,一楼的地板用了少量的混凝土,天花板和内墙被刷成粉红色,在一些连接处仍然能看到钢制的斜支撑,天花板的钢板内能看到待安装的水电管道。电梯已经安装到位了,在二楼装修了一间样板房,不时有人前来参观,饶有兴趣地敲敲墙壁、跺跺地板……

  似乎已经有很多人问过“速成楼房”的安全问题,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傅立新顺手拿出一份中国建筑科学院出具的报告,逐字逐句地念着——“远大可持续建筑在经历了40次不同幅值的模拟地震实验,在9度罕遇地震后,结构未发生倒塌,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7—9度区的设防目标。”这是新方舟宾馆4:1模型参加实验的结果。此外,湖南大学等机构出具的各类实验报告等都被收录在一本册子中。

  不过,除了抗震,还得看防火。

  “在人们印象中,钢是不怕火烧的,实际上钢结构建筑最怕大火。”赵兴元说。一旦钢结构大楼发生大火,高温会软化钢材,主体框架一旦发生变形,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对这类楼房的防火要求非常高,外墙保温层使用的是150毫米厚的不燃岩棉,建筑内部设计有防火墙以及烟雾感应器。”赵兴元说。

  另一个特殊的安全问题,是防腐。钢结构一旦生锈变脆,无疑会威胁到整栋建筑的安全。“在防腐方面,我们是有经验的。”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自信地提到这一点。“我们生产的空调,也需要对钢材进行防腐处理,很多产品使用20年都没有生锈。”傅立新说。比如新方舟宾馆的立柱被改进为方形柱,就是让立柱内部尽量与空气隔绝,避免氧化。他们希望能够打造长寿命的建筑,预计这种建筑的使用寿命是200年,但每50年左右必须要做一次露天防腐检查。安全,还要留待时间的检验。
除了速度,还有什么?

  附近长沙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坦言自己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里多了一栋楼。”开出租车的毛师傅也知道“6天建起15层楼”的事,反问记者:“造这么快有什么用?”建造速度有多快?傅立新的回答是“1人1天能建5平方米”,效率比传统建筑高20倍。

  楼造得这么快,有必要吗?

  汶川地震后,远大曾捐赠几栋这样的建筑,解受灾群众之急。傅立新用手机向记者展示了正为坎昆气候会议建设的展馆,远在墨西哥的员工每两小时给他发来一张照片,只需几个小时展馆便初见雏形……在某些需要“速成建筑”的特殊情况下,“搭积木盖楼”便派上了用场。

  不仅建得快,拆起来也方便,拆除的过程也和拆积木一样,拧开螺栓,便能够把所有的钢构件完整地拆卸下来,打包运走,甚至异地重建。“拆除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建筑垃圾,高层建筑还需要定向爆破,不仅拆楼成本高,而且运走或掩埋建筑垃圾的成本也很高。”傅立新说。

  另外,建筑的主要构件都在工厂标准化生产,建材的质量完全可以监控,“完全不会有水泥少、沙子多、钢筋细之类的问题,施工现场无需监管材料质量。”傅立新说,“建筑速度快还可以避免工人在极端天气下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建筑成本综合下来比普通建筑便宜20%。”记者就这句话求证了不少人。据介绍,新方舟宾馆的造价约为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即使将来实现构件的大规模生产,工程造价也需要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而现在钢筋混凝土住宅的建筑成本显然更便宜。“便宜20%是与同等节能水平或内部装修等级的常规建筑相比较。”赵兴元解释说,新方舟宾馆采用了很厚的保温墙,并使用三层玻璃,通风换气几乎全部采用新风热回技术,能让建筑节省4到8倍的能源。

  如此造楼又快又好,为何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呢?这种被远大称为“模块化建筑”的技术也是有缺陷的,因为每隔7.8米就必须要有一根立柱,所以不能建设类似于大剧院的大空间建筑。“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被大众认知的过程,所以我们已经建好的都是示范项目,希望让更多人真正地了解这项技术。”赵兴元说。另一个问题便是物流成本,远大正在全国各地建设生产基地,可以就近生产建筑所需的主板和构件,“总不至于全国各地盖楼都从长沙运主板过去吧。”

  记者手记

  生活可以慢下来吗?

  “6天建起15层高楼”,新方舟宾馆确实存在。

  只是,有一位外国网友如此调侃这样的盖楼速度——宾馆客满,前台服务员说:请稍等,我们马上盖一栋。

  一般情况下,人在崇尚休闲时,应该慢慢地享受眼前的生活,欣赏一草一木、花鸟鱼虫,应该花时间和朋友家人散步聊天、听音乐……我一直坚信,“速度”从来都不是生活的根本目的,只是在生活压力下的迫不得已。

  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慢”已经成了件奢侈的事。

  当人们整日行色匆匆,当连栖身之处也希望能一日建成,当追求生活的“快”成了一种惯性——这也许未必是一种幸运吧。

  生活,可以慢下来吗?(记者 孔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