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简单电动摇摇车:今天的中国比当年日本面临更严峻压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14:07

今天的中国比当年日本面临更严峻压力

www.stockstar.com 2008-10-23 2:41:57 新快报战上海启明星:紧跟市场中聪明钱的动向盘面解读:行情起变数,震荡势中持股散户是出是留?[字体:大 中 小] [分享给   上的朋友] [收藏] [打印] [网友评论0条] [ 手机也能看]    本文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所著。高柏教授对日本的产业变革有很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由于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过本币升值、房市股市泡沫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当靠外向型经济带动的中国也遭遇同样的问题时,国内的专家学者都倾向于以日本当年的情况做参照。不过,中国不同于日本。当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出现大逆转时,中国经济的脆弱性便凸显出来。

  本文虽然发表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距今已有两年多,但对我们理解今天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版面有限,对原文进行了一定删节。 ——编者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经济有了高速度的发展,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成绩。与此同时,这个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且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这些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但如果全球化的大趋势发生逆转,中国发展模式要面临比日本模式更为严峻的局面。

  日本当年的发展模式

  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古典东亚发展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政府以产业政策来保护幼稚产业与国内市场,不鼓励外资进入,同时积极发展本国的战略产业。

  第二,在产业层面上,这个古典发展主义模式以产业行会和企业集团等非市场的制度或机制协调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

第三,努力建立内生的创新机制,进行独立自主的研发并创立自主品牌,以迅速的产业升级换代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基础进行出口扩张和经济增长。

  第四,在培养企业竞争力时不是依靠政府指定哪个企业是胜利者,而是通过“寡关竞争”的机制来选择。“寡关”和“垄断”在英文里是意义相对的两个词汇。垄断意味着在一个产品市场里只有一家大企业占统治地位,而寡占则指在一个产品市场里有几家大企业进行实力相近的竞争。

  第五,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特别重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平衡。它通过实现经济平等来扩大内需,并促进从所谓的阶级社会向民族社会的过渡。日本企业管理的三大法宝,即终生雇工制、年工序列型工资,以及以企业为单位组织工会,这些制度性安排极大地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第六,日本模式在企业治理的层面上特别重视协调而轻视监控。单个的企业和银行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可以十分有效地进行协调,交易成本很低。但由于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股东基本上无法监督管理者,银行也基本上无法有效地监督这个企业。

  第七,日本模式经常以牺牲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为代价追求政治稳定。日本虽然在汽车和家电等产业特别有国际竞争力,但是也保留着效率极低但能维持大量就业的产业部门。在日本的城市里有很多所谓的家庭企业,他们维持了将近1/3的就业。与美国不同,日本的经济结构不是以旧代新,而是纳新蓄旧以图保证就业。

  总体而言,日本模式的协调功能特别强,而监控功能特别弱。

  中国的新发展主义

  我把中国的发展模式称为东亚新发展主义。之所以称为新发展主义,是因为与日本的发展模式相比,中国模式极为大胆地引进市场力量,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大胆地吸引外资。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资吸入国。

  第二,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日本。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大进口国,而日本只是第六大进口国。

  第三,中国经济中没有像日本那样多的非市场治理形式。虽然计划经济的惯性导致的行政手段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但是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机制。

  第四,中国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大规模的国际生产分工。(自去年起,建立自主创新机制也成为政府政策的着重点——编者)第五,中国经济中过度竞争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之间经常进行不惜代价的竞争。与此同时,在个别产业,垄断现象又十分严重。

  第六,中国在企业治理的层面上与日本有相似之处,即重视协调,轻视监控。

  第七,中国模式为了追求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经常不惜承担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中国新发展主义的运作方式与日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中国人民币的汇率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另外,中国没有开放资本账户,短期资本仍然无法合法地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这与日本当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情形相似。

  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大胆地引进市场的力量,而不像日本那样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稳定性。为了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不惜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像大规模的职工下岗这种事在日本是很难实现的。

  中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大不一样的另外一点是参加国际分工的基础。中国参加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全球分工,积极进行加工贸易。200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加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53%左右,这就是说,中国国际贸易的一半以上是在给外国企业加工制做零部件,或者进口他们生产的零部件进行组装。中国在这样一种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承担劳动力密集部分的任务。这与日本模式注重依靠内生的创新机制,发展独立的品牌,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中国新发展主义模式的结果是一个世界工厂的出现。

  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

  在资本构成方面,日本模式完全依靠内生的资本;而中国模式基本上是内生和外来并取。外资在中国的资本构成方面在2004年大概占17%左右,而在日本,外资在资本构成方面所占比例连1%都不到。从这方面来看,日本主要依靠的是本国比较健全的金融体制,把国内的储蓄有效地转化成产业资本,进行投资来发展经济;而中国的金融体制则十分脆弱,虽然连年的经济高度增长已经积累大量的财富,却不能有效地转化成产业资本。

  在对待国际市场的态度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上,日本模式坚决发展本国的品牌,而中国模式则完全是为全球价值链服务,承担劳动密集部分的生产。

  在发展新技术的方面,中国更多地依靠引进外资带来的生产技术,而日本注重的则是以独立的知识产权为主的研发发明的技术。

  在贸易和GDP的比例方面,日本在最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30%,中国在2004年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几,由此可见中国模式中GDP的增长严重地依赖对外贸易。

  在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上,中国与日本都是高低并存。日本作为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对外部的资源依赖性很大。但是与此同时日本对资源的利用却十分有效。在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节省能源的政策,日本今天在能源利用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据统计,2004年中国大概创造了相当于世界GDP总值的6%,却使用了当年世界钢铁与水泥的1/3。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在重大外部条件变化下的存活率会有很不相同。

  日本企业的存活率很高,原因在于它有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升值以后,外部条件对日本的出口形成了一个特别大的挑战,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日本仍然能靠自己的品牌,在世界上占据着第二出口大国的地位。在21世纪初日本依靠制造超薄的大屏幕高分辨率电视、电气混合汽车,再加上数码相机,彻底战胜了这一次发达工业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

  中国模式在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的生存率肯定要比日本低。因为靠廉价劳动力支持的比较优势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条件下会在转眼之间烟消云散。

  中国经济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国的贸易GDP依存度在2004年高达72%,而日本在2002年却只有18.9%。仅就进口而言,2002年日本的进口GDP依存度只有8.9%,而中国则有33.8%。所以,日本经济的运行是依靠其巨大的内需支持,而中国的内需在刺激中国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则比日本要小得多。 中国模式的软肋主要体现在外资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和对创造出来的财富的分配方面。以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外国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加起来要超过90%,这还是根据不完全统计。这意味着中国汽车的自有品牌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还不足一成。

  中国模式的另一大弱点是财富的分配。由于中国参与全球生产分工的基础是生产要素,即廉价劳动力,而跨国公司拥有品牌的知识产权,所以他们拿走利润的大部分。据统计,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资本大概占中国的资本总额的30%,他们以30%的资本却占有了50%的股份,并拿走了70%的利润。

  中国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无论是日本的古典发展主义模式,还是中国的新发展主义模式,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当历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它们都会遇到挑战并面临转型的问题。日本模式产生于全球化第一次浪潮的下降期和第二次浪潮的初始上升期。在这种环境中,它的适应力很强。然而,当全球化的浪潮进入迅速上升期,日本模式则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并经历了十分痛苦的转型。这个转型过程至今尚未结束。

  中国模式产生于全球化第二次浪潮的迅速上升期。在至今尚未结束的这个上升期里,中国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竞争力。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全球化的迅速上升期在各国释放市场力量的努力下可能正在不断地接近它的拐点:发达国家在就业与工资水平方面面临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压力,很多国家同时出现房地产市场泡沫,并有要破灭的迹象,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地抬头,右翼势力在一些国家的政治中影响不断上升,国际经济出现明显的日益严重的失衡。如果把中国模式在今天与日本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的国际环境加以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今天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比当年日本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两国与霸权国美国之间的关系。

  日本经济也好,中国经济也好,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美巨额贸易顺差,这必然导致两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与美国有严重的摩擦,并不可避免地导致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日本在冷战中始终是美国的盟友,而且是民主国家与市场经济。因此,美国的鹰派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说服美国人对日本采取强硬手段。而对中国而言,由于政治制度不同,这种潜在冲突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当然,中国模式也有一个优势在平衡这个缺点,即市场高度开放,同时参加国际生产分工时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在分配时一直是拿小头,美国的利益与中国的利益经常被绑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鹰派起了牵制的作用。一国模式在贸易中的资源能源与附加价值的性价比,对该国经济在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时的适应能力有重大影响,日本模式注重高附加值产品的原创性开发,能用比较少的资源和能源创造出比较高的附加值。而中国模式则是用很多的资源和能源才制造出很低的附加值。比如在2004年中国用了世界上1/3左右的水泥和钢铁只生产出了6%的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在汇率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对国内的影响是什么呢?在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但是在泡沫破灭之后,日本依靠在创新方面的比较优势,仍然保持于不败之地。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到一比五、一比四,会发生什么情况。在那种条件下,很多跨国公司恐怕都要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印度政府已经把在制造业方面与中国竞争变成他们的国策,印度的工资水平要比中国低很多。因此,在遭遇相同的挑战的情况下,中国模式可能要面临远比日本更加严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