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星 十大足球鞋:以和谐思维推进社会发展——王荣发教授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演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45:20
以和谐思维推进社会发展——王荣发教授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演讲 发布时间:2010-04-27 浏览次数: 解放日报 | 2010-03-21 08| 思想者·连载·广告| 思想者小传 以和谐思维推进社会发展———王荣发教授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演讲
    王荣发1954年出生于江苏江都。现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道德建设等。出版有《现代职业伦理学》、《性格的塑造与优化》、《党的建设战略和方法》、《大学之道》、《素质引领人生》等15部着作,发表论文80余篇。   构建和谐社会,谋求和谐发展,需要相应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就是和谐思维。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认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应的方法论。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发展观与方法论也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思维,有什么样的发展方法论。因此,“和谐”不仅是一种发展观,体现了一种发展理念、发展目标,而且也是一种关于发展的思维方式,一种发展方法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命题,实际上蕴含着这样五重含义:其一是形成了一种社会主义新的理论观念,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其二是开创了一种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重要任务;其三是构建了一种实践追求的新目标,表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崭新境界;其四是确立了现在以及今后长时期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新的指导方针;其五是倡导了一种新的和谐思维方式,运用和谐社会理论指导和谐社会实践,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和谐发展,必须提倡和谐思维。   所谓“和谐思维”,就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强调统一性、均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经过缩小矛盾、化解矛盾,追求事物和谐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谐思维的认识论基础是: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每个系统都有其存在或运行方式,和谐稳定是一个系统存在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谐思维要求:承认事物及其组成要素的多样性;重视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同外部环境的变化协调与发展均衡;对系统的具体运行遵从其内在机制加以调控,为其运行发展创造条件;以和谐的理念处理各种不和谐的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尊重差异差别,包容不同成分,容纳多样存在,力求实现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理解、把握和谐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运用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路径的逻辑基础。只有理解把握和谐思维的基本特征,才能真正学会运用和谐思维方式,指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实践。   和谐思维的核心价值    和谐思维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提出问题、考虑问题,都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检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人对“和谐”二字作了文字结构的解析,认为“和”字的“禾”旁是指庄稼、粮食,“口”表示嘴巴,“谐”字的“言”旁是指讲话、发言,“皆”表示大家、大众,人们有饭可吃,有话可讲,就能和谐。可见,“和谐”一开始就内涵着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之意。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才有真正的社会和谐。因此,和谐思维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侧重点,和谐思维的逻辑起点和重点,都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检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以人为本,就要亲民、利民、贵民、富民、安民,像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的那样,“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把民生、民权、民主、民安、民乐的保证、提高、发展看作是社会的根本,是国家的根本,是执政的根本,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中央强调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其出发点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眼点就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阶层分化加深,社会分配差距拉大,社会利益矛盾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公平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去化解和处理。   化解和处理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有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去做,如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就业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民主公正问题等等。但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和谐思维方式就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良方。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始终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基本原则。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但发展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和谐思维就是要包容各种利益群体,公平对待各个社会阶层,容纳各种社会诉求,融洽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冲突。其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幸福感为目标,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所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思维的本质特征,是新时期群众观点在发展思维方式中的体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和谐发展,不仅是一个实践工程、制度工程,更是一个伦理工程、价值工程。   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   和谐思维就是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从横向上看,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分的联系、协调、有序发展,都要求我们整体性思考问题;从纵向上看,应更多地从事物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作出决策。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大到自然界,小到每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不同的系统又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从宏观层面来讲,人、自然界、人类社会处于一个大的系统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中观层面来讲,人、自然界、人类社会各自构成一个系统,每个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微观层面上来讲,三个领域的每个个体又自成一个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整体性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着眼于整体,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立足整体,统筹局部,追求人、自然与社会的系统和谐发展。系统的结构性要求我们必须对结构要素予以足够的关注,结构优化则能发挥系统的优越性。社会内部的结构因素,比如城乡差距、产业结构的布局等都要求要从整体和谐这个角度出发来安排。系统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必须分清不同的层次,搞清不同层次的等级差异,研究不同层次的发展规律。在层次等级差异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层次是最高的层次,人与社会关系层次是次一级层次,自我身心和谐是更低一级的层次。在研究不同层次发展规律上,要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研究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研究身心和谐发展的规律。系统的开放性告诫我们在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处于一个能量交换、互通信息的关系。   和谐思维就是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从横向上看,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分的联系、协调、有序发展,都要求我们整体性思考问题;从纵向上看,应更多地从事物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作出决策。2010年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前前后后诸多因素,必须运用和谐思维妥善驾驭,既要力求世博会的精彩难忘,又要有强烈的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尽可能减少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既要保证世博会的成功举行,这是实现成功、精彩、难忘的关键,又要确保全市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既要注重世博会期间的安全、文明、丰富多彩,又要筹划世博后的传承、发展和持续利用,追求世博价值的最大化和持续化。这样才能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得到充分展示和彰显。和谐思维就是在鼓励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自由竞争的同时,更加强调诸主体之间的合作意识,使各类矛盾摩擦最小化,致力于利益主体之间的互补共赢,促进社会系统各主体共生共荣,社会系统整体和谐有序地持续发展。   追求和谐不是回避矛盾   和谐思维不是无矛盾的思维,而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追求和谐,绝不是回避矛盾,不承认矛盾,幻想“无矛盾社会”。恰恰相反,追求和谐,正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对立强调斗争,统一强调和谐。在实践中,往往存在错误的思维方式,或者片面强调斗争,忽视统一;或者片面强调统一,忽视斗争。这两种片面的思维方式必然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和谐思维立足于更高的层次,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和谐思维不是无矛盾的思维。追求和谐,绝不是回避矛盾,不承认差异和矛盾,幻想“无矛盾社会”。恰恰相反,追求和谐,正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   因为没有了矛盾和差异,也就没有了和谐与不和谐问题。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辩证法思想,就是“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音乐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数量上的比例组成,相同的音调是无法谱成美妙的音乐的。这是古希腊和谐辩证思维的萌芽。中国古代哲学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靠的是“和”而不是“同”,靠的是“和而不同”,即靠的是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只有多样性的平衡才能“和实生物”。这种多样性平衡的和谐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处理国际国内诸多矛盾和问题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的组织形式、利益和分配关系,物质和文化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怎样对待社会的多样性,怎样在多样性中推动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改革的深化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同的人和群体在享受改革成果方面必然有所不同,不同利益的矛盾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怎样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是用对立、斗争的方式来处理,还是用平衡和协调的办法来处理?   当今世界,如何在发展中保持、保护文明的多样性,探索不同文明共存共长的多元发展模式,在多样性中实现发展,是关系到人类能不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运的大问题。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夸大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冲突的一面,却对不同文化间共存、融合的一面视而不见。他在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非西方文明的发展没有抱以愉快、平和的心态,却为西方文明受到的挑战感到深深的忧虑。其实质正是为维护和巩固西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强势地位而谋划。这种“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恰恰是不利于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和谐发展的。上海世博会是世界文明的一次盛会,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她既为充分展示中华智慧、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示文明、进取、开放、自信的国家形象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一次了解世界、学习世界,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的难得机遇。这种不断加强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沟通、融合的积极思路和实践,才是促进人类文明和谐发展、共创世界美好明天的人间正道。   因此,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发展现实,我们都面对着如何处理“和”与“异”的关系、如何处理各种利益差异、利益矛盾问题,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真义,正确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运用“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和谐思维,建立博弈平衡的机制,将有助于化解各类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分享发展成果,促进多元共荣,在国内建设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在世界谋求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   坚持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和谐思维强调不仅要进行经济预测,而且要进行环境预测、生态预测、伦理预测,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有充分的预测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预案,把发展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   和谐思维强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用整体的、全局的、长远的眼光观察问题,谋划未来,确立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当然是越快越好,但是有一个前提,便是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的发展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在共同起作用。动力机制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社会发展没有动力,就会像一潭死水。我们要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平衡机制就是和谐机制,如果缺失了平衡机制,社会的发展就会像一堆杂乱无章的零件或者一匹脱缰狂奔的野马,陷入混乱动荡的状态。如果我们只顾经济发展,而无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如果我们以牺牲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强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必将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才能有望实现。   和谐思维的目标是通过各种理性的手段把对抗性矛盾弱化为非对抗性矛盾,进而化解社会矛盾,为实现国家建设战略目标创造和谐环境。和谐思维要求把目标的完满性变为过程的持续性。在以往的理论中,和谐都被理解为理想的终极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意味着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更是我们达到目标的方式和过程,它要求确立这样的理论视角:把和谐思维提升为政治伦理智慧和执政治理能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和谐发展既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历史上的和谐观念基本上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观念,往往同发展的观念互不相关,有时甚至还带有保守或凝固的性质。同样,发展观念自近代以来颇为流行,但往往充满着不和谐的因素。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在反思既往、正视现在和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倡导和谐思维,将和谐引入发展,使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和谐,努力实现和谐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这就表明和谐思维所关注的发展,不仅是指向现在,更是指向未来,它所谋求的不仅是当下的和谐发展,而且是面向未来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思维不仅具有战略性的特点,而且具有预测性的功能。   和谐思维以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共生共荣或协调平衡为宗旨,主张人我和谐、人人和谐、人群和谐、人物和谐、天人和谐,并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动力和目标。过去我们在制订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时,往往只注重经济评估,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评估,结果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道德危机。这方面的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和牢记。和谐思维强调,我们在制订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方案、发展政策时,在制订和实施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时,不仅要进行经济预测,而且要进行环境预测、生态预测、伦理预测,认真评估对群众利益的影响,更加重视群众的感受和需求,充分听取群众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生态风险、伦理危机,作出充分的预测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预案,把发展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努力使每个新举措都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不仅如此,和谐思维既重视当代人的发展,也注重子孙后代的发展,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代际伦理也是和谐思维进行发展预测的考量维度,它把追求生态、经济与伦理的和谐视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力求在一种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中抒写人类和谐发展的崭新历史。   在和谐思维方式指导下的发展,不仅要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实践取向,而且以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价值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和谐思维是科学发展观的内蕴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之源。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和谐思维是解决各种伦理问题、规避各种道德风险、构建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和道德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