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k16mc模式命中率:[原创]耶律元载即仁德皇后诬者冯家奴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23:28:01

耶律元载即仁德皇后诬者冯家奴论

(2011-12-05 22:07:14)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辽史研究    笔者在《耶律遂忠非留宁·郭三辨》一文中对韩德昌长子留宁·郭三的官职履历和子嗣信息进行了再梳理,对先前学者们所认为的《耶律遂忠墓志铭》的墓主即留宁·郭三的说法予以辨正。笔者的结论为,《耶律遂忠墓志铭》的墓主实际上是韩德昌的次子解里阿钵,并非年幼早亡,而是由于他与留宁·郭三非一母所生,且子孙凋零,故而辽道宗年间的《韩高十墓志铭》未能提及他的相关信息。
   在梳理的过程中涉及到《韩高十墓志铭》所提到的留宁·郭三的长子冯家奴即是《辽史》中的耶律元载的问题,乌拉熙春教授考证甚详,又有新出土的《平原公主墓志铭》为佐证,已经成为不刊之论,详见其《双古里驸马与乌隗帐》一文。
   然而《辽史》中亦有名“冯家奴”者,这个人是钦爱皇后推翻仁德皇后的关键人物,正是由于他和耶律喜孙的诬告,使得仁德皇后一派陷入被动,最终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从亲缘关系来说,耶律元载是仁德皇后的表侄,连襟是三韩郡王耶律宗范,耶律隆运(韩德让)家业的继承人,诬告者冯家奴和耶律元载有可能是一个人吗?笔者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首先是时间,冯家奴陷害仁德皇后的时间是在景福元年六月,而紧接着当年十月耶律元载成为皇帝谢送使出使宋朝。两者时间之近,而且都叫冯家奴,如果是两人,可以说已经是很大的巧合了。
   其次是皇帝谢宋使的身份问题,辽宋之间交聘频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等外交使节往返已经日常化,辽朝的使者可以按照派遣人名义的不同分为皇帝谢宋使、皇后谢宋使、皇太后谢宋使。但是考察景福元年的政治情况,钦爱皇后扳倒仁德皇后之后就成为皇太后,独揽大权,而辽兴宗在其母展开政治屠杀的同时置身事外,外出巡游,将国政完全推掉。那么显然,所谓“皇帝谢宋使”实际上也是钦爱皇太后一手安排的人选。
   关于辽国使者与其国内政变的关系,笔者可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清宁九年(1063),皇太叔耶律宗元在儿子耶律弘孝(涅鲁古)的挑唆下谋反,经过一番生死搏杀,道宗的支持者占据上风,将耶律宗元父子的势力一一消灭。其中就涉及到一批前往宋朝悼念宋仁宗驾崩的使者。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九:(宗元之乱平息之后。)先遣來使者數人,悉宗元之黨也,過白溝,並以檻車載去誅之,獨蕭福延以兄福美有功得免。時清寧九年也。(《契丹国志》因袭之。)
   文中提到的福美实际上是萧福善,“美”为错字,萧福善实际上就是《辽史》卷九十六中所提到的萧韩家奴(契丹全名为括宁·韩家奴),奚王渤魯恩的后代。耶律宗元为了攻击辽道宗,意图鼓动奚人中的猎户加入到叛军中来,但是萧福善却凭借自己的身份,出面将奚人猎户从宗元的阵营中拉了回来,为道宗的支持者们平息叛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样一来,萧福善无疑就成为平叛的功臣之一。
   而恰好吊唁宋仁宗的使者团刚刚回国。
   《宋会要·礼·大行丧礼门》:(七月十八日)大遼皇太后遣林衙、左金吾衛上將軍蕭福延,觀書殿學士、禮部侍郎、知制(詔)[誥]、同修國史張嗣復,皇帝遣昭德軍節度使蕭遜、給事中王籍,充祭奠使副;皇太后遣左驍衛上將軍耶律達,衛尉卿、昭文館學士劉霖,皇帝遣安東軍節度使耶律衍、四方館使韓貽慶,充弔慰使副。
   使者们被确认均是耶律宗元的同党纷纷遭到处决,而只有萧福延一人,因为是萧福善的弟弟,得以幸免,一直活到咸雍六年(1070)。萧福延的墓志铭于1992年8月发现于平泉县柳溪乡马架子村八旦沟自然村。
   由此可知,派遣到宋朝的使者政治派系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特别是钦爱皇太后刚刚完成大清洗工作,很难想象还会有支持仁德皇后的贵族充当谢宋使。从这一点来看,耶律元载必然是钦爱皇太后重要的心腹之人。
   从官职来看,耶律元载自景福元年起就已经授予“右监门卫上将军”的称号,一直到重熙二十年平原公主去世之时,依然是“右监门卫上将军”,仅仅是多了一个“检校太师”的头衔。而《辽史》中的冯家奴看起来好像也没有从诬告仁德皇后中获得多少利益。一直到了道宗清宁九年平息了宗元之乱,《辽史》中出现了加“太子太傅”的记载。
   笔者需要强调一点,“右监门卫上将军”也好,“检校太师”也好,“太子太傅”也好,都是辽代学习唐宋制度所设立的虚衔,不代表其实际掌管的官职,而耶律元载的实职在史书里没有记载,无法判断他是否真的受宠或者失宠。
   从实际的待遇上来分析,诬告者冯家奴可能要比和他一同诬告的耶律喜孙要逊色一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耶律喜孙还参与了第二次政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五:(辽兴宗)即與耶律喜孫謀,率兵逐太后,以黃布車載送慶州,守聖宗冢,遂殺永興宮都總管高常哥及內侍數十族。命內庫都提點王繼【恩】、內侍都知趙安仁等監南北面蕃漢臣僚。每歲遣使賀契丹主生辰、正旦,并及其母,於是罷之。(亦见《契丹国志》)
   《契丹国志·圣宗萧皇后》:太后之廢也,諸舅滿朝,權勢灼奕,帝懼內難,乃與殿前都點檢耶律喜孫、護位太保耶律劉三等定謀廢后,召硬寨拽剌護位等凡五百餘人,帝立馬於行宮東之二里小山上,喜孫等直入太后宮,驅后登黃布車,幽于慶州。諸舅以次分兵捕獲,或死或徙,餘黨並誅。是時乃重熙之二年也。法天既廢,仍詔靈州節度使、內庫都點檢王繼恩內侍,都知監門衞大將軍、監南北面番漢臣僚,具不便軍民三十餘事,並立改之。
   耶律喜孙的地位要比耶律元载低下很多,不过是永兴宫分人,永兴宫辽太宗设立的斡鲁朵,其宫分人的来源主要是辽太祖时期所俘虏的渤海人的后裔。那么耶律喜孙到底是汉人、契丹人抑或是渤海国人早已经无从知晓,而且耶律喜孙的儿子由于犯了什么罪过被处死,如果换了旁人哪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但是辽兴宗依然不顾一切地提拔他。耶律喜孙所骑的马匹上烙着圣宗三十四部之“品部”的印记,于是就把他归到品部名下,获得南府宰相世选的资格,并最终当上南府宰相。而玉田韩氏家族也有担任南府宰相的资格,何况耶律元载的父亲留宁·郭三就担任过南府宰相,如果兴宗刻意提拔,耶律元载当上南府宰相也并非没有可能,但是史料里并没有冯家奴或者耶律元载担任南府宰相等要职的记载。那么一种可能就是,冯家奴在兴宗从母亲手中夺回权力的政变中并不积极,从而失去了得到兴宗恩宠的机会。一直到平息宗元之乱,冯家奴再次出现在史书中,大概是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再次站对了队,踩上了末班车。
   简而言之,从史料中既看不出耶律元载在重熙三年之后获得高位的迹象,也看不到冯家奴得到提拔的记载,而平息宗元之乱之后,冯家奴受到嘉奖,耶律元载的侄子耶律挞不也同样受到嘉奖,那么使得两个形象的重合度愈发明显。
   由此笔者认为,在没有确凿的反证的情况下,只能将二者看作一人,这是完全站得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