砦のローデス:(十七)广东金融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31:46

广东金融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三强”“三用”人才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省属新建本科院校,在“面向职业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构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课程结构体系,确立了“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特色为先”的教学理念和“以学为本,以学论教”的教学观念,在实现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方面,体现出“基础强、专业强、素质强”的“三强”“大金融”人才培养特色。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一直保持前列,培养出的学生被金融机构等用人单位誉为“好用、耐用、顶用”的“三用”人才。

    一、构建CPE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该校结合学校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的特点,紧密围绕《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提出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地方金融体系,经过反复论证并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及业界的意见,构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CPE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通才与专才并举,就业导向明确,大学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自主学习制度灵活。该模式将学科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相融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充分肯定。2009年7月,中央学习实践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597期,以“广东省属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题,印发了广东省高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其中,介绍了该校的工作经验:广东金融学院充分发挥学校金融行业特色,紧密联系金融行业具体实际,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应用人才课程培养模式,邀请金融业界、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金融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材选用、实践内容,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模式和特色。《教育部简报》(2010年第161期)、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简报》(2010年第6期)先后对此进行了通报推广;2009年8月20日,《中国教育报》刊发文章:“广东金融学院:就业与人才培养全程结合”;2009年11月17日,《中国教育报》刊发文章:“广东金融学院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教领导参考》2009年第20期刊发文章:“广东金融学院践行科学发展观教学工作力推十大举措”;《高教领导参考》2010年第19期刊发文章:“广东金融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行业性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打造“三大平台”,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核心平台:“递阶式”模式校内实验平台,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是地方行业性教学型本科院校办学的重要特征。学校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与互补,打造以面向经济学科的金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面向管理学科的ERP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以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两翼,其他专业仿真模拟实验室为补充的校内实验教学建设平台。形成了“校内基地、校外补充,产学结合、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特色,为CPE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借助实验教学平台,着力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深化校内“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平台的搭建上形成“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的结构上形成课程单项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职业实践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实验等多层面的“递阶式”实验课程体系。围绕金融学科的实验教学分成三个递进阶段展开,“实验银行”、“金融ERP”和“电子金融技术”三个实验室分别从银行柜台业务能力到管理应用能力再到数据模型分析能力递进提升。

    2、特色平台:产学研合作校外实践平台,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学校召开了“‘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专家咨询会”,坚持开门办学,增强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校本着协作、互助、共赢的原则,采取“课程+实习+就业”的3+1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模式,分别与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等10家单位达成联合培养学生意向,在四年级本科生中单独设立“3+1校企联合培养教学班”,通过校企联合将企业先进的理念、经验和管理流程等实践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CPE课程模式中E模块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并以此促进校内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另外,学校着眼于校企双赢,充分利用广州银行电子清算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由教师参与共同研究开发仿真实习教学软件,对其提供金融行业新产品研发支持的同时开展学生实习见习活动,这对学校课程体系外延意义的扩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3、载体平台:第二课堂校内外学术平台,提升职业素质及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职业素质实践进计划、记学分,是学校“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该项目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制定学分标准,给予学分认定。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现行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推进“三证”制度,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做法强化了从业资格认证,使学位证书向从业许可证靠拢,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课堂创新实践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目标,促进以各类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推进学生创业技能竞赛(学科竞赛)、学术论文、科研活动、发明制作、职业资格与技能训练、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定。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实践性比赛活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活动。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基金,以学生特长兴趣为出发点,以激发创新思维和意识为路径,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立专项资金重点资助一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