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帆净水器七天骗局:肉食语言学--洗脑大骗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3:03

肉食语言学--洗脑大骗局

近年来,由于饮食的文化研究日盛,加以茹素人口渐增,单单以英国为例,茹素人口在1990年代初期,即已占总人口数目的12%-15%。「荤」「素」的文化逐渐对立,而就在相互碰撞与解构的过程中,一些过去的语言现象遂告解体,而人们的肉食文化如何被包裹在语言中,当然也就渐渐地被人知道。

有关「肉类」的研究,目前已成为饮食文化研究中的新兴学科,被称为「肉学」(Meatology)。语言及论述是它的主要成分。肉不仅是肉,它同时也是仪式、语言、沟通的记号,人们在吃肉的同时,也在吃着肉的语言和文化。由前述各种肉的语言及肉的性化,证明了这样的论点。

食肉如何扮无知

在英美,人们明明是在吃「牛」(cow),但为甚么硬是不说吃「牛」,而要说吃「牛肉」(beef);明明是在吃「猪」(pig),但却要说成是吃「猪肉」(pork);明明是在吃「鹿」(deer),但却要说成是吃「鹿肉」(venison)。这种将动物的名称与它的肉名刻意区隔,其意安在?

再如,在14世纪前,今日所说的「肉类」(Meat)这个字的起源,其本义乃是指「活物」,但为何到了近代,这个字已往「肉类」这个方向移动,当人们在吃牛肉时,绝对不会称它为cowmeat,也不会把人们吃的羊肉称为sheepmeat;可是对人们通常不吃的马肉,则会用horsemeat称之,也会用wombatmeat这个字,来称呼英美人不吃的袋鼠肉。因此,「肉类」(meat)这个字里,究竟有着甚么样的复杂意义?

再如,近代英美皆刻意将禽畜的蓄养,用工业概念来形容,个别的动物因而都成了「工厂的一个机器」(amachineinafactory),例如鸡即成了「生蛋机器」(egg-producingmachine),依次皆可类推。稍早前,美国农业部在一份报告中,甚至不提任何家禽家畜,而用「消耗谷物的动物单位」(grain-consuminganimalunits),难怪有人要调侃地说,根据这样的定义,以后人也变成「消耗动物的人单位」(animalconsuminghumanunits)了。根据这样的语用观念,现在早已无人再使用「屠宰场」(slaughterhouse)这个字了,它已被「肉类工厂」(meatfactory)所代替。而同样的道理,捕鱼抓虾,则成了「海洋收获」(harvestoftheseas);而动物的毛皮则不说「皮」(skin),而用另一个字「毛皮」(pelts),它的交易则是「皮毛收获」(harvestofpelts),以工业和工厂术语来说禽畜动物,它的意义又是甚么?

上述所有这些有关肉食的语言问题,其实都是有答案的:总是使用「肉类」这个词,而不指涉动物的名称,以及将动物的名称及其肉的名称区别开来,其目的乃是在于避免掉「吃死动物」(eatdeadanimals)的相关意象与联想。当代学者科曼麦卡锡(CalmanMcCarthy)即指出:「诸如肉类、牛肉、猪肉、小牛肉、鸡肉等与动物名称不相同的称呼,都是语言的柔化剂。它可以让那些想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如吃死的牛、吃牛的尸体等),变得更加怡人。」而另外的学者塞佩尔(J.Serpell)则指出:「语言文字的隐藏,在多数的领域里,乃是在于避开动物的被剥削。我们用『海洋收获』来说鱼虾介壳,仿佛它们和种麦子一样;我们用pelts来说动物的皮毛,也用『收获』来代替可怕的『剥皮』(flayed),这是一种刻意的美化包装,目的是要遮掩掉动物和人类的亲密关系,让人与动物的疏离性扩大。」

根据近代最早的饮食文化学家艾里亚斯(NorbertElias)之研究,中古的欧洲上流阶级,整只或半只死动物被搬上桌,乃是常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动物的头、脚、尾等遂依序在上桌前即先被拿掉。艾理亚斯在《文明化过程》中即如此说道:

「方向是很清楚的:让人用餐时所见到的和切割食物时,能够觉得愉快,或至少不那么地不愉快。随着这样的标准之后,另一种标准也告出现,那就是让人们用餐时,食物尽量不要让他联想到食物本来的样子,于是,食物的准备与烹饪,总之千方百计隐藏食物的起源。」

打扮肉食惺惺作态

因此,如何隐藏动物这种食物的原来模样,遂成了肉类饮食及语言使用的核心成分。当代饮食文化学家卡罗亚当斯(CarolJ.Adams)在《吃的文化论文集》里即指出,为了隐藏与掩饰肉类的起源,「肉类」这个字遂被逐渐形成。「肉类」(meat)这种字词,在语意学上,乃是一种「大量词语」(massterm),这种词语只有整体性,没有个体性与特殊性,于是,当人在吃动物时,那个动物个体性其实已告消失。

也正因此,英美的人当然不会用「牛肉」(cowmeat)之类的词,因为用了这样的词,岂不等于他们违背了那个「吃动物但却要忘掉该动物」的最基本原则?他们只会用这种方式去称呼那种他们不吃的动物肉,如「袋鼠肉」(wombatmeat)、「马肉」(horsemeat)、「狗肉」(dogmeat),这些动物名称与肉相连的字,使人在吃动物时,给人的感觉是在吃动物。那是一种野蛮的象征。英美人听到韩国人吃「狗肉」(dogmeat),气得大力挞伐,因为「狗肉」(dogmeat)这个字里,肉的意义已告消失,被突出的是吃「狗」。

因此,无论用「肉类」这个「大量词语」;或者将「牛」(cow)与「牛肉」(beef)分开;或者用工厂术语取代动物的蓄养与宰杀捕捉,它们都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要在语言的使用中忘掉动物,在吃动物肉时,不要去想到那种动物。

了解「性」「肉」学英文

在英美,自从吃肉文化形成后,同步的吃肉性文化与性论述也告形成。吃肉让人有男子气概。学者马蒂费尔德曼(MartyFeldman)在做了广泛研究后指出,在长期的肉文化形成过程中,肉已被暗暗地加码,使它成为一种雄性的象征,肉是真正男子汉的食物,真正的男子汉必须嗜食肉类,尤其是鲜血淋漓的红肉最被男子汉喜爱。肉的被性化,使得它成了一个转喻,被大量用到性语言中——肉成了一种挑逗、诱引、男子汉证明自己能力的物体,肉也成了女性的化身,它是真正男子汉所欲之物。

「肉」是个具有特殊性意涵的字眼。根据英国《历史俚语辞典》「来一点肉」(bitofmeat),指的乃是性行为。而「鲜肉」(freshmeat)则指下海未久的娼妓;至于「热肉」(hotmeat)、「热羊肉」(hotmutton)、「热牛肉」(hotbeef)则用来指裤带较松的女子、娼妓,或女性生殖器。「肉房」(或「肉坊」)(meathouse),则指妓院,「肉市」(meatmarket)则泛指娼妓这个行业,至于「死肉」(deadmeat)则指性反应冷淡的女子。在汉文化里,取「妓」与「鸡」的谐音,因而我们遂将「鸡」这个动物的概念予以高度的性化。但在英美,他们为何会将「肉类」(meat)这个字如此的泛性化呢?《好色客》(TheHustler)乃是美国比较恶质的色情成人杂志,它在办杂志之前,乃是克里夫兰市的一家色情餐厅,它的菜单封面即是女性臀部的影像,旁边附注曰:「本店以本市最好的肉服务客户。」它所谓的「肉」究竟所指为何,每个人都知道。另外,纽约曼哈顿区,纵使到了今日,仍有一家名为「肉」的色情俱乐部。

语言不但是文化的体现,更是蒙骗、洗脑的超级工具。吃过肉的你已经不幸被骗了一辈子,现在醒觉一点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