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性晶完整版高清:中国古代玉雕新识第七集(战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54:02

[转载]中国古代玉雕新识第七集(战国)

战 国

一、战国半立体雕工艺
二、联结与镂空雕工艺
三、出廓设计与雕工
四、圆涡纹变化雕工参考
五、战国晚期玉雕的制作性

一、战国半立体雕工艺

  战国早期雕工是延伸自春秋晚期浅浮雕,扩大加深花纹间距,间距铲低深度留成预雕花纹高度,联结花纹周边所有底面,加以成熟的整平技术,与雕成花纹的高度相称,形成高低落差奠下半立体基础,加上花纹边与底面接触,形成的稜线流畅清晰,以及凸雕花纹的弧面倒角处理,视每一个花纹所须,技术上已达到成熟一致,使花纹显出半立体感的均美。

  这些看法可参阅《中国玉器全集 3》图片 玉兽形饰,战国早期出土玉器了解,这件玉器的花纹旁边底面整平技术相当高,花纹间距有宽有窄,但花纹的倒角弧面处理,却还相当一致不受任何影响,底面与花纹高低层次明显,使花纹体在平整的底面上,形成凸显的立体感。这种雕工虽源自春秋晚期,而从战国早期出土玉器中,却明显有相当多受影响实例。以这件出土器物与其他同期出土玉器,从工艺比对确实是相当精良作品。

  至此可看出春秋晚期,这些用云纹组成浅浮雕花纹,成熟的构图思考配合精湛的雕工技术,使玉雕艺术进入历史上的另一段高峰期,到战国早期已至成熟阶段,并也影响战国中、晚期的玉雕技术。

二、联结与镂空雕工艺

  一件好的玉雕艺术品,不单只讲究其雕工好坏,在于设计与施作是一种连贯下,对于造型的创意设计也极为重要。从另一个看法去联想是用材观念也要相当突破,这虽是一种抽象思考,但精良的作品必须在,创意设计与精湛雕工架构下才能蕴育而出,事实上从《中国玉器全集 3》图片 7,玉节龙凤纹佩战国早期,1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这件作品印证对于用材与施作都是相当突破性典型例子。

  出土记载八个活环系采取不可拆卸的镂空技法制作,那应该先将玉材切割成长板状制作雏型,厚度最低应高过或同高于活环平放的最高点镂空雕而成,器形是多件镂空雕组合成不可分割的一件,且单件与单件间部份是活环组成,形成的整体是带活动性,其制作最大难度是要「兼顾」,在制作活环时须考量本身器形的完整外,还要去「兼顾」所预留制作部份的完整,同时要注意工法的整体性,这种连结作法虽不是首创,商代曾出土一件玉羽人在后脑有三个活环,请参考《中国文物精华、1 年版 》图片 6,这二项从设计制作来看性质是相近,但单就工法的展现是截然不,如果前者是创意那么后者是发扬。

  从商代到战国早期,玉雕工艺发展经历千年漫长的时间蕴育,从曾侯乙墓出土的这组连结器,确实可看出进步成果,或许这组连结器是结合玉雕设计与制作最具代表性作品。

三、出廓设计与雕工

  到了战国中期的镂雕工艺,虽然没有超越早期的创作,但是对于单件镂雕的制作一直持序在发展,并在设计与雕琢上下极大的工夫,尽量达到纤细流畅的工艺水准。请参阅《中国玉器全集 3》图片 2,1 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一号墓出土,战国中期中山王国「●」陪葬的透雕三龙环形饰玉件。

  黄玉质带黄土沁,中间雕绳纹环,斜线依顺时针方向雕出,外围环雕三只龙,姿态相似做回首翘尾状,双足微屈附于环的外围,依造型比例雕成的前后足宽,与环相接触面积不大,龙身双足间采透雕,去掉部份比龙身或双足较宽,视觉上接近悬空感觉,龙与龙的间距利用透雕空间形成自然预留的区隔,相当高超的平面透视雕,从直线上来看前龙的尾刚好在后龙前足上方,利用透雕分出左右、上下,龙身纤细流畅区隔分明整体观无疏离感,三龙六足落于环外的点,以及龙身从角至龙尾的尾端位置及长度,这些都经过仔细精算,高低长短适中重心分布平均,是单件透雕作品中的佳作。

四、圆涡纹变化雕工参考

  春秋晚期玉雕花纹用浅浮雕的云纹组成图案的主体,这个云纹有时适图案的变化须求,有的是两边圆卷●或只有一边圆卷「」,这种只有一边圆卷的纹启用的是相当早也相当多,良渚或商、周的玉器花纹都能找到,只是表现的方法稍有不同。一直到春秋末期因为雕工的改变,将这个花纹整体以阳工的方式来表达,请参阅《中国玉器全集 3》图片 3,春秋晚期玉管饰即可一目了然。

  春秋晚期之前没有雕琢这种方式,只因受限在制作方式,而不能说没有这种花纹,到了战国早期依循春秋末期的雕琢方式,并将这种花纹稍为缩窄或小成「」(这种纹饰俗称「它」为茗芽谷纹)运用几何对称整齐排列在器物上,请参阅《中国玉器全集 3》图片 7,由这些出土器物了解,当时已渐流行这种作法,到了战国中、晚期,这种雕法被大量使用在不同造型的器物上,几乎是战国时代玉雕花纹的代表之一,而辨识这种花纹雕法高低,是看凸出底面的茗芽谷纹颗粒大小是否均匀,顶端的谷纹弧面处理是否弧圆一致,谷纹颗粒相互间的距离是否相等,以及排列在器物表面的整齐观。

  再看底面磨平技术,如能同水平般的平整是最好效果,平整的底面衬托颗粒均匀整齐的谷纹,这些条件就是鉴赏这类作品的要项,请参考《ANCIENT CHINESE JADES》Fogg Art Muscum 页图片 , 页图片 6及图片 等作品。这种带尾巴的茗芽谷纹「」,或者是一边圆卷纹的阴线工「」,到了战国末期利用一边圆卷纹的阴线工,与相同的花纹互相连结组合成 附图一、二 等这几种花纹,都是战国末期主要玉雕花纹,请参阅《中国玉雕全集 3》图片 7,这些纹饰变化是提供对年代判断参考,但不能仅凭这种花纹来断代,仅能作为断代参考项目之一。

五、战国晚期玉雕的制作性

  雕工到了战国晚期,对阴线工、阳线工、凸弧雕、半立体浮雕等,在出土作品中各种雕法都能看到。雕法发展到此可说是达到一种极限,各种雕法都在之前被发展流行过,已无法像春秋、西周、商朝等,专注在代表当代雕法发展。所以战国晚期的制作方向,较偏向用不同的雕工花纹或透空雕来组合,制作稍微特别一点的出土器物,差不多都会用到两种以上的雕法来表达,这样变成战国晚期的制作风格。

  虽是如此发展但对于各种雕法技术,还是力求尽善尽美的理念去完成,雕工所雕出的花纹是具形体的,组合各种雕法的制作是一种设计,设计是一种想法属于精神面较抽象,如何让不同雕工达到尽善尽美的组合,由制作设计与雕工技术双配合来要求,这种构思效果简单说,藉出土器物来剖析较能理解。

请参考《中国玉器全集 3》图片 镂空龙凤纹玉璧,这件作品基本是用到三种雕法,1. 透空雕 2. 阴线工雕 3. 凸弧雕等三种,先看璧中间的透雕龙,身形虽雕在小圆圈内,龙身却雕成婉延身躯,反而变成一种柔软感,口雕开口状不但象形,连上下獠牙的钩状都雕出,显出凶猛形态,这种形制作法是之前所没有的,一种形神并重雕工细致的表现,也是战国晚期雕龙的工法特征。再参考璧两边出廓镂雕双凤,凤身或肢爪用凸弧雕尽力雕成接近立体状,身形透雕的花纹勾勒,圆卷尾的犀利度细锐分明,璧中线工小云纹,不但组组清晰流畅,排列方式也是均等整齐,这几种雕工表现都在阐明想的周到做的仔细,具体效果达到设计与制作具佳的组合。

《参考文物》

器型:带钩 镂空 白玉质    尺寸:长15.5 cm 最宽 cm 厚 2.8 cm

器型:带钩背面 

器型:带钩侧面 

器型:带钩局部放大图 

器型:带钩 错金银公元前2-3世纪 ESKENAZI收藏 与玉器造型接近可相比较。尺寸:长14.5 CM

   带钩是春秋战国之际新见的一种器物,是与胡服传入中国有关系。陈仁涛氏说:「带而施钩,实本胡风;中土服制,大带以束衣,革带以佩玉,施钩非中土本制也。及战国赵武灵王父子喜胡服,而后带钩之制,始盛行于中土。」〈古玉鉴裁〉

  带钩材质有铜、玉分长短,战国末期汉初公侯、贵族的墓葬,都有铜、玉制作精美的代钩出土。此件用上等白玉以动物为主题镂雕带钩,与ESKENAZI收藏铜错金银,公元前2-3世纪带钩相比较造型几乎一样,并多出一螭两个凤首增加作工难度,这么长的镂雕玉带钩,质、工、沁具佳又这么完整非常可贵,是一件非常难得的收藏品。

器型:剑璲 青黄玉质    尺寸:长10 cm 宽 2.3 cm 厚1.2 cm

 剑璲或称剑卫,剑鞘上的剑饰,始于春秋流行于战国、两汉之间。剑饰出土最多又完整的是南越王墓,至于民间要成套收藏多是并凑。这件青黄玉质剑璲,质、工、沁都很漂亮又开门,为战国时代不可多见上伡炎鳌!

器型:璜 镂空 生坑玻璃光 白玉质    尺寸:长13.5 cm 高 5.5 cm 厚 0.35 cm

  璜似扇形此件作镂空雕法较为特殊讲究,图案布局用龙、虎、凤作对称镂雕于璜形内,三种兽形镂雕技术精湛,不但区隔兽首、身形、四肢分明,还利用婉延转折相互连结兽身,构图虽很复杂依然容易分辨。四边留框之上磨成凹弧面,凹弧度一致光滑流畅,两面图案雕法一样,框边上留有大小不同白色灰斑是受沁形成,未沁处玉质表面保有玻璃光,综合展现出器物的高贵华丽。通透的白玉质带咖啡色,从散发的玻璃光来看,质感特别晶莹凝润是一块上乘玉料,虽然璜形器有不少之作,但是要达到质好、工美、造型漂亮又完整的标准要求,这件就是能够通过这几项要求的精美作品。

器型:镶嵌器 白玉质    尺寸:高 7.5 cm 宽 2.5 cm 厚 2.5 cm

器型:嵌饰器底面 

器型:嵌饰器侧面 

   在众多的出土玉器中未曾见过的造型制作,从实物看推断为特定器物特别量身定做。造型有点像剑璲,正面做圆弧形,浅浮雕兽面、双凤、双小龙,布局层次分明对称整齐,是少见的特殊构图。

  器形侧看下半部雕成长方形,中间留有六个并排得圆孔鑚,两面贯穿中间有鑚孔衔接痕迹,这是做方形孔的前置最佳雏形写照,也是研究制作过程最好的参考。

  此器橘红沁色非常特别,是受收藏者喜欢的稀有颜色,之间还夹杂着白色灰沁,调合成浓淡均匀的古朴美感,整件器物保持出土原样,从造型、花纹、沁色来看,是件战国极为少见作品。  

器型:束腰勒 黄玉质    尺寸:高 4.2 cm直径1.5 cm

  圆束腰造型的勒,自文化期就有,但都以素面为主,三代以后才有雕其当代花纹各做表现。此勒为梯形束腰,黄玉质咖啡红沁色,若是白玉质,其沁色会较鲜红,上雕榖纹,再以阴线工相连三个榖纹为一组,相对或相隔整齐排列,这是战国花纹布局的典型风格。

器型:圆勒 谷纹 青白玉质    尺寸:高 4.3 cm 直径 2.3 cm

器型:一端表层沁痕放大60倍图片 

玉质看起来有点透明黄颜色,部份有沁凝结的黄土斑,古朴中带有内含美,这个内含美是上好的质感,加上沁色结合所散发出来,玉勒周围是横直整齐排列的乳丁纹,直排与横排的乳丁纹,每二个乳丁间雕一单阴线工垂直或水平相连,变成每二个乳丁纹为一组,隔一个间隔再相连,线工的位置与方向是不能有差错,规划成俱有变化的拖手云纹或称丁字纹,顺阴线工看有如楼梯,非常整齐美观,这样的纹饰在战国末期是常能看到的,器物雕工简明扼要玉质温润,沁色浓淡都有,是极受人喜欢的作品,如要做为断代比对,或收藏都是可行的佳品。

器型:琮 青玉质    尺寸:长 cm 宽 4cm 高 2.3 cm

 琮型四面雕榖纹,每面三排,榖纹颗粒看起来较大,底面铲的很平,面与面相夹的棱角线,细锐不刮手,全器白灰沁与土斑,开门战国的花纹和技术。青玉质色泽深绿,这种玉质色泽在商或西周较常看到,东周以后就较为少见,这是在断代上,除了参考工与沁以外,另外增加质色看法作参考。

器型:璧 青黄玉质    尺寸:直径 10.8 cm 厚 0.5 cm

器型:璧 青黄玉质    尺寸:直径 8.4 cm 厚 0.5 cm



器型:榖纹璧 白玉质   尺寸:直径 7.8 cm 厚 0.4 cm

  收藏或玩赏古玉,除了质与工外还注重沁色,玩沁色前提是要确认是自然受沁。沁色较为人喜欢的是以鲜艳为主,例如红、黄、绿、蓝、紫色等,但出土古玉是不是有这些沁色,答案是有但却很稀少。

  这块雕榖纹的璧,两面表层有白沁色斑,玉质非常凝润,质色看起来像黄玉,但若再仔细看,质色不是很均匀,部分红黄部分淡黄,从第二张照片左边甚至能看到白玉底,质色变化有这么大的差别吗?很难在此下定论。

  但若从受沁方面来看,是沁色所形成的,大过是本身质色机率很多。黄香又称松香,有防腐去臭作用,为古代入殓常用的防腐剂,若与陪葬的白玉相混,因其渗透力很强,容易把白玉沁染成黄色,这就是过去所称四大名沁之一的黄香沁,以上供玩沁色参考。

器型:双重旋纹环 青黄玉质    尺寸:直径 4.5 cm 厚 0.5 cm

 双层或多层的镂空雕,是战国流行的一种雕玉风格。旋文雕工良渚就有,但战国的旋纹雕法与良渚不同,去除的凹沟面比预留的间隔宽很多,与良渚的阴线工区隔凸弧面,雕法架构完全颠倒,这是研究各代雕工风格,需要特别注意的差别。此佩为青黄玉质,玉质非常凝润,局部虽有灰白沁质玉性依旧,未受沁处散发出玻璃般光泽,为战国利用双层架构和旋纹雕工,制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佩饰。 

器型:瑗 青玉质   尺寸:直径 7.3 cm 厚度 0.4 cm

  用宽窄深浅不同的阴线工,就能组成生动活泼的纹饰,并也塑立了独特风格,在《东周吴楚玉器》书中173页图片182,1991年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出土的战国早期玉瑗,就是有此特点的馆藏之物,这类器形与此器风格、雕法大致相同,只是花纹表现不同,花纹的排列是一组大形花纹,隔一组小型花纹,顺瑗环列,规矩整齐,距离适当,使每组花纹的对面位置是相同花纹。云纹形斜刀工加细阴线相称,刻划出花纹轻重的感觉,每一个云纹斜刀工转角处都是呈弧圆展现,是工具使然,瑗的内径缘与外缘边各雕一圈斜刀工称出高低做为分界,相当简单,但很明显,青玉质有白色沁器面保有光泽,是不多见的瑗形器佳品。

器型:三凤璧 黄玉质    尺寸:直径 5.5 cm 厚度 0.9 cm

    三只回首凤雕出于璧的外缘,从凤颈至内孔间,用稍高于璧面的曲线来表示凤的胸部与底面的区分,简单高明有创造力,斜面磨平处理使凤尾到两凤区间渐低,就是前高后低,凤身保持水平,利用斜面加上曲线分高低,底面就能衬出变化,非常简单,但想像力很强。凤的翅膀前后用◎双曲线做分隔,留有战国中末期的风格,尾部三道弧凹工,简明流畅,这种布局可参照中山王国出土的黄玉三龙出廓环,或那志良编着的《玉器辞典》237页图片2159东周三鸟环,黄玉质,质色均匀与跪兽质地相似,外层有白色沁,灰口很薄,浓沁色处周边呈很淡的咖啡色,在看过很多类似质不同色的玉,都有这种现象,是值得注意。这件作品如作佩饰是相当方便使用,在当时设计就有考量过,借凤耳倒勾自然留洞,从那一方向着绳穿挂都很漂亮。


器型:觿 青白玉质    尺寸:高 7.5 cm 宽 2.5 cm 厚1.1 cm

觿解结用作佩饰形似兽角,此件上厚下较薄,上雕立兽站在龙首之上,造型微开口展双翼生动可爱,下雕一回首龙勾尾,出廓云纹与龙首相对,身雕较深宽斜云纹加细阴线工,网纹、勾连云纹清晰流畅,不离战国时代之气。天地间的事非常奥妙,无法言尽,如果当时就只有看见这一件玉雕,因质、工、沁、型非常漂亮已相当满意,但偏偏这个觿与趴姿玉人同时出现,这二件作品有同样玉质、沁色、土斑,虽是不同造型,但一眼就可看出他们是一脉的,拥有不但可提升收藏质,并可作相互比对印証,将断代知识由点延伸成线,这是值得珍惜的结合资料。

器型:趴姿玉人 青白玉质    尺寸:长 cm 宽 2.5 cm 高 3.5 cm

 玉雕人物这种造型与服饰,在过去出土资料中未曾见过,其打扮头上戴U型翘尾端宽边环,头顶露出圆髻,这是头饰或发形再待确认。着窄袖口与窄裤管穿翘头鞋,这种服饰打扮应属于北方一种穿着,前肘趴下双膝作跪,趴于长方圆弧角框型上应该是「撬」,双手握住撬上前端兽头双耳,鞋尖蹬住撬缘,眼睛注意前方,嘴角露出微笑,正享受滑雪或滑草运动的快乐游戏〈推断参考〉,这种写实造型打扮,有地方性与时间性生活特质一面。

  玉人的上臂与大腿各雕有,半月形宽斜刀工边连一条细阴线工,这种花纹年代可比对《中国玉器全集3》图片187,1978年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战国早期玉透雕双龙佩,在龙身后背与卷尾间,有一块云形片上雕有相似花纹。整件器物从受沁土斑的古朴感与花纹比对,年代应是战国早期作品,选用的玉质质感特别凝润散发出柔和光泽,斑驳的土沁配上浅咖啡沁色倍增古朴之美,这种年代开门写实型人物立体圆雕,每件作品都在叙述过去的一些事,是值得珍惜的宝贵玉雕。

器型:攀龙头 青灰玉质    尺寸:长 cm 高 3.5 cm 厚1.8 cm

 《ANCIENT CHINESE JADES》Fogg Art Museum 270页图片390,是一件非常稀有的三层透雕璧,中层六只透雕龙龙鼻都很长,作卷上或卷下以正反、前后顺圆排列,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刚好也是对面反相,排列架构设计非常好,看起来整齐一致效果很特别。
  看到这件小孩攀卷鼻龙头的立体造型作品,龙鼻即能与上述特征连贯,造型在过去资料中尚未见过相似非常稀有,孩童的姿态与趴姿玉人大致相同,只有小腿的曲度没有翘那么高,是随龙头形顺延而下,脚板与龙下颚须连接成90度角,因体厚可竖立,身上服饰、花纹脸部五官雕法,也都和趴姿玉人一样,双手握住雕有节状龙角,额顶与脸颊都有半月形阴工宽斜纹,额顶与孩童的头顶,都有一点咖啡色,应是预留皮色,可能取鸿运当头的吉祥之寓意。
  卷鼻与下颚上端相连,上颚留唇须,口中有牙,下颚成斧状,鼻与下颚间渐薄,用弧面制作技术表现丰颊效果,此比斜平面技术高超很多。青灰玉质看起来很坚硬,表层浅钙化白灰口,造型古朴特别,这类作品与趴姿玉人,人物造型相同属写实形,有时间与地方的共同性,非常值得研究收藏,是不可多得之物。

器型:夔龙 青玉质    尺寸:长 5.4 cm 高 3.6 cm 厚1.3 cm

   造型看起来像阿拉伯数字的「8」,身上雕二条小龙做纹饰,一条身上雕斜阴线纹与方格纹,线工细又整齐,旁边即大龙身躯底的铲很平,虽然小龙凸的不高,但依然看的很清楚。

  另一条被稍具立体的夔龙单足压着,只露出头部与稍短身躯,稍立体单足可看到爪掌。这种纹饰年代可参考《中国玉器全集3》图片231,玉龙纹板战国晚期。青灰玉质透明度较高,看起来有一点像果冻,润泽感特别好,龙颈有小部份钙化,背上留有胶着的硃砂土。

  这件龙形佩的成形较特别,器身厚度不平均,背面平度有波浪弧湾,器面无法与平面贴平,弧弯曲度龙身似有扭动感觉,虽是条状动物也可藉厚薄、弧湾表现动态,对古代艺人的制作构思得到更深一层体会。

器型:大头龙 青白玉    尺寸:高 cm 宽 cm 厚 0.6 cm

   这只龙的造型较为特别,龙头以平面化表现,看起来好像特别大,用一面来表现多面手法,应该是想像美术吧。其实这种雕法不是首创,单独作成一件倒是少有,在三代两汉很多兽面都有这样表现,只是没有连身体,《故宫古玉图碌》91页图片159,一支战国玉刀把的上端,龙首图案就是跟这件作品相同,图案可作单独或搭配应用。龙头脸部轮廓的阴线工雕得较深较宽,线沟两边再经倒角细工处理,额顶的云纹带微凸尾形,上面雕几条细阴线工表现,身上茗芽谷纹是凸出的阳工,底面都处理的很平,整体看起来像碾印,雕技具有高度水准,黄土沁部份膏药红沁色《沁色旧称》是别具一格的龙。

器型:龙纹佩 青灰玉质    尺寸:高 cm 宽 cm 厚 0.7 cm

《东周吴楚玉器》书中 页照片 8,安徽寿县出土的楚形龙纹佩,龙身扭弯弧度较大,转折却极为顺畅,造型富动态俏丽之美,花纹是阴线工,较为简单的雕工表达。此器造型与书里所刊相同,片状体形厚度约 mm,龙身雕阳工涡转纹,这种纹饰与雕法,可参照《中国文物精华》1 版图片 9,河南洛阳博物馆藏,战国龙凤玉璧,璧内的涡转阳纹与此器相同。这种形式的涡转纹一般出土玉器较少见到,对于要断代只从器型着手,显得较为脆弱,经拆解逐项印证较为可靠。玉质沁成铁锈红,部份变为牙白色,依旧光滑凝润,不会有钙化粗涩之感,以 龙的纹饰来讲,这件是属于较少见器物。

器型:S龙 灰玉质    尺寸:宽13.5 cm 最宽 2.5 cm 厚 0.5 cm

 弯形或多弯形 龙在春秋、战国最多,本身可以单独或互相搭配成一种图案,春秋与战国 形龙,主要差别是在,龙身的立体云纹或榖纹,大致上不难分辨,若要再分好坏,就要再加上质与工及完整度并论。

   形龙也是春秋、战国玉雕典型代表作之一,为收藏古代玉雕者重视。一般是较大型墓葬才有出土,但往往因年代久远,或墓穴地质土壤关系,出土很多都是腐蚀残缺,质好工好沁漂亮又完整的较少。

这件浅灰玉 形龙,尾巴向上弯尾端分叉,造型生动俏丽活泼。表层罩有霜状白灰,及头、中、尾局部的垩土沁,保持生坑原像。龙身的榖纹和平整的底面,都在表达上伒墓ひ占际酰又省⒐ぁ⑶呒巴暾壤纯矗羌相当好的战国玉雕。

器型:S龙 青黄玉质    尺寸:高 13.2 cm 宽 cm 厚 0.45 cm 

器型:S龙 青玉质   尺寸:长14 cm 高10 cm 厚 0.65 cm

 龙身一般雕有单转折或多转折,转折越多当然越少,也最为收藏者喜欢。这件龙的转折方式与中山王国出土的龙转折方式几乎一样,不过长度为玉材所限较短,所以前肢、中间、尾部都与身体相连,仅用切割做分界线。龙身所雕为阴线工涡卷纹,线工虽细但雕得较深,比平常所看到的大约多一倍深,看起来蛮清晰,所以在转弯处可清楚看到,切工线条一段一段衔接成弯的痕迹,痕迹之上尚有一层玉质的钙化,与龙表面的钙化相同相当的老旧。左下端的前足雕有双阴线工,其中二个可清楚看到呈双〈3〉形,这种纹饰在春秋末期战国早期常能看到。青玉质表层白沁色但玉质中部份成暗红或咖啡色,显示不是单一物质所沁成,这种现像视为自然沁色是最佳保障,也可在其他器物找到相同现象印证,结合造型、花纹、雕工、沁色应可判断是战国中期之作。

 

玉润墨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