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1工厂傘兵專用帶:六盘水市“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纲要(2011-20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40:02

六盘水市“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纲要(2011-2015)

(征求意见稿)

根据贵州省“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纲要,结合六盘水市实际,现制定全市五年(2011—2015)“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

巩固“十一五”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的成效,按照“十二五”期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适应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要求,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城镇深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推动全市城乡文明程度整体大幅提升,促进发展环境、旅游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二、基本目标

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良素质“三优”为总目标,着力在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城镇综合管理能力、提高文明程度上下功夫。到“十二五”期末,市中心区及四个县、特区、区所在地实现城市功能基本配套、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大幅提升。

一是脏乱现象得到显著解决。公共厕所脏、车站码头脏、饮食摊点脏、集贸市场脏、街巷院落脏的“五脏”和乱吐乱扔、乱贴乱画、乱排乱倒、乱搭乱建、乱停乱行的“五乱”现象基本面上得到遏制,继续向纵深推进,并形成工作常态。

二是城市硬件建设不断完善。抓住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机遇,切实完善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到“十二五”期末,市中心区及四个县、特区、区所在地实现城市功能基本配套。

三是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广应用城市精细化和数字化系统,推进科学管理。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四个县、特区、区所在地建成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

四是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以社区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干部职工、未成年人等为重点,依托社区、学校、单位等阵地,结合不同群体特点和实际,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公德意识不强、言行不够文明、参与意识较弱等突出问题,实现公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

五是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稳步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公众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达85%以上。

2011年,全市四个县、特区、区所在地城市要实现突破,发挥带好头作用。开展申报省级文明城市和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的活动。2012年,四个县、特区、区所在地城市(尤其是作为经济强县的钟山区、盘县)要提升工作水平,取得突破。2013年,在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四个县、特区、区启动创建文明县城活动。2014年,四个县、特区、区努力争取成为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和创建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四个县、特区、区达到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创建标准,并争取申报验收。

三、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十二五”期间,根据我市卫生与秩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十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1、公共厕所。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合理进行规划和布局,在进出口、广场公园、人口密集区域至少建有一个公共厕所。搞好卫生保洁,做到基本无蝇、无臭、无乱刻乱画;贮粪池有盖、粪便不满溢;公厕整洁,无纸屑、果皮、烟头、塑料袋等,有专人管理和保洁。

责任部门:由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卫生局等配合。

2、农贸市场。根据市民需求规划建设相应配套的农贸市场,每个县城至少建有1-3个较高规格的农贸市场。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着力在实行划行归市、增强排水排污功能下功夫。加强市场管理,划行规市,周边人流物流车流畅通有序、环境整洁;市场内环境清洁,通风、照明、排水情况良好;公告栏、投诉箱、意见簿、公平秤等服务设施齐全;经营户证照齐全,在指定地点经营,摊位符合卫生标准;商品归区、车辆归位、广告归栏、垃圾归桶;物业管理、商品质量、卫生保洁、市场安全、消防等工作制度健全。 

责任部门:由市商务粮食局牵头,市工商局、市城乡建设局等配合。

3、大街小巷。做到道路平整,无破损、凹陷、变形,无明显坑洼积水。附属设施(路灯、护栏、树池盖板和道路指示牌)没有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无暴露垃圾、主干道无牛皮癣,无占道经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广告牌匾规范。地面、边沟无纸屑、果皮、烟头、塑料袋、粪便、渣土、砖头石块等。居民住宅楼干净卫生,楼道立面无乱张贴小广告,楼道通畅,无杂物堆放,住宅阳台无杂物乱堆放现象,门卫室清洁整齐。

责任部门:市城乡建设局。

4、出口城郊。做到道路平整、无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治理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无污水横流现象。路面整洁,无纸屑、果皮、烟头、塑料袋。街巷路面硬化、平整,无明显坑洼积水。无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现象。

责任部门:市城乡建设局、市交通局。

5、治污美化。开展污染治理和绿化美化工作。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绿地率达25%;人均公共绿地达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危险废弃物的处置率达7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45%。空气污染指数(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高于80%;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高于90%;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大于85%且市区内无劣V类水体。

责任部门:由市环保局牵头,市林业局等部门配合。

6、乡镇环境。建立环卫管理制度,在专人管理;乡镇政府办公区域及周边环境干净、整洁,乡镇政府公厕卫生状况良好;乡镇主要街道干净整洁,无暴露垃圾;乡镇街道无占道经营;规范马路市场。

责任部门:由市双创双建办(整治办)牵头。

7、交通秩序。积极开展“文明交通行为计划”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推进交通秩序改观。一是交通设施完好。交通标志标线规范醒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标志规范、卫生整洁,交通信号灯设置符合国标、无损坏、功能完好。交通隔离设施设置科学、合理、无损坏。人行道平整畅通,无损坏占用现象。二是路口秩序良好。非机动车、行人无闯红灯现象,守法率85%以上。机动车无闯红灯、违章行驶现象,守法率95%以上。三是道路管理有序。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无违章现象。机动车无违章停放现象。行人无乱穿马路、翻越护栏现象。市民对交通便捷的满意度≥60%。

责任部门:由市交警支队牵头,市交通局等配合。

8、通道沿线。加强公路、铁路沿线以及车站、码头治理,确保公路、铁路沿线及江河水系通道无垃圾污物和废弃设施。火车站、客车站、高等级公路沿线加油站、收费站、服务站做到环境整洁、公共厕所清洁卫生。

责任部门:由六盘水车务段、六盘水高管监理处、市交通局、市水利局牵头,中石化、中石油等部门配合。

9、网吧及校园。网吧建立实名上网登记制度,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不得进入”标志,不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建立查处“黑网吧”联动机制,坚决取缔“黑网吧”。学校周边交通安全情况良好,无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游商和无证摊点,无恐怖、迷信、低俗、色情的文具、玩具和出版物销售。周围200米内无网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和彩票投注站点,600米内无彩票专营场所,在可能干扰教学次序的地方无经营性娱乐场所。

责任部门:市文体局、市公安局

10、景区景点。景区经营、服务、休憩场所、周边环境、道路及交通工具清洁;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无暴露垃圾和污损,无卫生死角,无有碍观瞻的悬挂扔及废弃物。景区公厕设施完好,标志清楚。垃圾箱、果皮箱满足需要,并附有规范标志。景区文物保存完好,无破损荒芜及乱乱画。各类标牌、标志、标识设置合理美观,图文清晰。停车站布局合理,车辆行驶和停放有序。

责任部门:市城乡建设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整脏治乱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的指导、督查、协调、考评及奖惩等工作。各牵头单位要建立小组及确定具体承办的科室,制定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

为确保活动的开展,每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预算的要求,为本地“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物质保障。各地区、各部门要着力为本地、本行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相应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办公工具,确保有人做事、高效做事。

(二)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对四个县、特区、区进行综合考评,对十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考评,建立、创新和完善明查、暗访、委托第三方机构测评等更加公正、科学、合理的督查测评方法。考评情况适时在市主要媒体上公布,对于工作滞后、问题严重的地方和部门采取通报批评、挂牌督办等方式促使其整改。对年度满意指数低于60%的地方和部门进行黄牌警告。对年度满意指数90%以上的地区和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将整脏治乱工作情况列入对各县、特区、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评内容。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户外广告牌、LED显示屏、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宣讲报告会、举办市民学校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入到行动中来;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强化监督手段,确保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要面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对举报投诉的问题,及时责成有关部门和地区限期整改。对群众举报投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在新闻媒体曝光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各级新闻媒体要开辟“整脏治乱”专项行动栏目,推出“不满意曝光台”,对各地区、各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跟踪报道和舆论监督。将“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列入党委、政府督查室及纪委监察部门的专项督查内容,列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专项视察内容,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群众监督和专业部门监督的立体监督网络体系。

(五)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工程,围绕迎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制定、宣传市民文明守则等文明规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街道、社区建立市民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形成制度,并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