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叉烧包未减删版:风情华丽,摇曳生姿的百乐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15:38

  1897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60岁寿辰,在外滩礼查饭店举办了一个中国最早的公开舞会。1930年代,上海已有39家专业舞厅,而在1932年开业的百乐门舞厅是上海滩最时尚的娱乐场所,內部裝修富丽堂皇,为美国现代派装饰艺术风格,号称「千人舞池」的舞厅由弹簧地板和玻璃地板做成,并有由「吉米金」率领的菲律宾乐队和优美灯光。

  上海沦陷时期,由於百乐门位于汪伪特工的聚居地,敌伪常來寻欢做乐,甚至绑架暗杀,同时也引來抗日分子的锄奸活动,舞厅营业受到影响;抗战胜利后,营业权让位与新仙林。

  百乐门舞厅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大门的上方还有横写的“Paramount”的英文。Paramount的原意是“至高、最大”,1932年这个娱乐场所营建时即用此英文招牌,其原意可能是突出它的高档,并以其谐音取名“百乐门”。这个名字很迎合当时上海人追求吉祥如意大富大贵的心理。

  

  有趣的是,“Paramount”还是美国好莱坞四大电影公司之一的名称,但看美国电影时,上海人却习惯将该电影公司谐音取为“派拉蒙”。一个英文词语,两个译名,足见上海人在协调中西文化方面的创造力。

1929年,原开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兼营舞厅的“大华饭店”歇业,被誉为“贵族区”的上海西区,因为没有一个与“贵族区”相适应的娱乐场。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1933年12月15日,百乐门正式开业,其外观华丽,内部富丽堂皇,再加上一流的爵士乐队和红舞女,不凡的品位征服了整个上海滩,在当时享有'远东第一乐府’的美誉,因此成为上流社会争奇斗艳、社交应酬的首选,吸引了无数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社会名流。“月明星稀,灯光如练;何处寄足,高楼广寒;非敢作遨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这是1932年上海百乐门舞厅刚刚建成时,上海滩一位不知名的诗人为百乐门留下的传颂一时的诗句,字里行间流露上海人对这座“远东第一乐府”的仰慕。

建筑、舞厅、乐队、舞女、歌手是老百乐门五大特色。

  

该娱乐场由杨锡镠建筑师设计,号称“东方第一乐府”。建筑共三层。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因此叫“弹簧地板”,这也是上海唯一装有“弹簧地板”的专业舞厅。舞池周围是玻璃地板,以10厘米厚磨砂玻璃砌成,下装彩色灯泡,晶莹夺目。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有中池、小池、习舞池,中池、小池一般提供包场,或供初习舞者使用,习舞池配有专职教练员,免费教舞。;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三楼有回马廊,还有著名的金光小舞池。与“弹簧舞池”一样,“金光透明舞池”在当年也是百乐门风靡十里洋场的法宝之一。在一段激烈的音乐之后,百乐门酒吧里会放一曲柔情似水的舒缓舞曲,梦幻般的灯光打在酒吧一侧透明的玻璃地板做成的舞池上,同时地板下面也会忽明忽暗地亮起金黄色的射灯,在金色的光芒中,你可以清楚地看见地板下面铺设的上万朵的红色玫瑰花。

  当时有人形容“上也舞厅,下也舞厅。弹簧地板效飞腾,玻璃地板镶倩影,何幸!何幸!春宵一刻千金重。”

  三楼顶层装有一个巨大的圆筒形玻璃钢塔,当舞客准备离场时,可以由服务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或其他代号,车夫可以从远处看到,而将汽车开到舞厅门口。

  该娱乐场建成后,一度租给某法国人经营。由于出租合同规定,“百乐门”老板根据客人人数抽成,这位法国人即规定舞客一律自带舞伴,而收费极为昂贵,这使“百乐门”蒙受极大的损失。不久,“百乐门”辞退该法国人,重新易人经营,并向社会招聘舞女。当时,舞女的月收入高达三千至六千元,是普通职员的十倍以上。

  卓别林夫妇慕名到此跳舞

  百乐门当年举行开张典礼时,国民党政府上海市长吴铁城亲自出席发表祝词。市长吴铁城夫人手持一把“金钥匙”,沿著大理石台阶走到2楼宴舞大厅前,开启了这“百乐之门”。到百乐门跳舞一时成上流社会时尚。百乐门成为豪门名流主要娱乐场所,许多名人留下踪迹:张学良时常光顾;陈香梅与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的订婚仪式在此举行;浪漫文人徐志摩是百乐门常客;1934年,全球著名房地产大亨特别选在圣诞夜慕名而来;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偕夫人来上海参加战士纪念会,尽管只逗留一天但也指定要来百乐门跳舞。

  不过也有名流在此“吃瘪”。犹太大亨沙逊有一天到百乐门去玩。临走时,服务生不信眼前这个无甚气派的外国跛子就是大名鼎鼎地产大王,不仅不给签单,还嘲讽说:“假若你真是沙逊,何不自己去开一家舞厅?”沙逊一气之下,就在上海南京西路投资兴建了著名的仙乐舞厅。

  

百乐门出现之前,舞女没有固定陪舞舞厅,可随意到各舞厅伴舞。百乐门订立制度,规定舞女须进行考核,持有百乐门签发的陪舞证方能进入陪舞,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舞女、舞客的安全和利益。因此百乐门涌现了不少红舞女,阵容之强冠绝上海。其中不少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甚至还有个女博士舞女。舞女中艳名最盛的当属色艺双全的陈曼丽,仪态万千且擅长京剧,当时有个银行家刘晦之对她情有独钟,极力挥霍捧角,租屋同居,并力劝其脱离伴舞生涯。可陈不愿做金丝鸟,不久又回到百乐门重操旧业,抗日战争期间因拒绝为日本军官陪舞被日本人暗杀于舞池。上海人为这有气节的红舞女举行了隆重追悼会。

  大胆起用华人乐队

  百乐门还拥有许多出色歌星。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晚年的妻子韩菁菁11岁那年,就曾在3000多名应考者中以《卖鞋歌》、《夜来香》、《海燕》三首歌脱颖而出,成为百乐门“一代歌后”、“大众情人”。百乐门乐队在当时上海也首屈一指。百乐门先是请来上海首席外籍爵士乐大乐队——纳尔逊乐队,后又于40年代排斥世俗偏见,大胆起用中国第一支华人乐队——吉米金乐队。1937年虹桥疗养院筹建病房,在百乐门舞厅举行宴舞大会,中外来宾1400多人济济一堂,盛极一时。1947年,吉米金乐队在“百乐门”演奏爵士乐及夏威夷音乐一炮打红,成为当年第一支进入高级舞厅的华人爵士乐队。当时上海上流社会的文化娱乐场所,历来都是聘用菲律宾乐队伴奏。1947年,老板郁格菲先生首次改聘一批中国颇有造诣的乐手,由当时求学于光华大学的金杰米为领办的金杰米爵士乐队,这是一支能与外国乐队一争高低,训练有素的中国爵士乐队。

  

1988年金杰米先生与世长辞,其他乐手均已年逾古稀,这些近古稀的老一辈艺术家们1990年为后人留下了唯一的现代PCM数码录音技术录制的经典作品,写下了中国爵士乐的长序。

当年百乐门没有停车场,车子只能停在远处小马路等候。为方便舞客,百乐门在顶上的玻璃银光塔装了许多灯泡,串成一个个数字。每辆等候的车子对应一个数字。当司机看到自己的车号在灯塔上亮起来时,便知道主人要离开了。

  百乐门对老上海娱乐业的意义,其实不单在其金碧辉煌的外表和爵士乐队,应该讲,百乐门是近代史上中国首位引入CABARET的具规模的餐厅。

  CABARET源自法文,原意为酒馆。早在1881年巴黎的蒙马特区(就是红磨坊的那一区)已开始盛行,其特点为集歌舞表演与美食美酒为一体的娱乐场。

  美国在1918年颁布禁酒令后,也开始有了CABARET。CABARET也可以作夜生活之解,上海统称为夜总会。

  1932年百乐门的落成,标志着CABARET在上海已自成一体,比殖民地香港要早20年之久。

  1954年,舞厅由于“百乐门”亏空严重,而由政府有关部门接管。原舞厅主建筑改为红都戏院,其他附属建筑则改建为商场。后改为红都电影院。于1990年6月11日,影院大门口的雨棚因年久失修倒坍,压死行人一名,曾被责令停止营业,进行大修。令址为愚园路218号。

  2001年9月,台商赵世崇先生投资2500万人民币,对百乐门进行改建。全新百乐门用玻璃作为设计重点,并采用金色和米色作为内部装潢主色调,在突显30年代ArtDeco的华丽与繁荣外,又加入了巴洛克建筑的浪漫与繁荣。新百乐门总经理陈金源有着浓浓的老上海情结改建总设计师是台湾人盛扬忠。这位57岁的设计师也是百乐门迷。陈金源对乐队、歌手的选择费尽心机,最后选定一支著名古巴爵士乐队。为让乐队能有老百乐门乐队韵味,又四处寻觅,找到40年代百乐门著名华人乐队——吉米金的钢琴兼大提琴手郑德仁老先生。81岁的郑德仁为陈的诚心感动,同意出山任乐队音乐顾问,并捐出当年所用400多套乐谱。陈还找到40年代百乐门红歌手金妮作歌手指导。80岁的金妮当年曾师从周璇,现在常为年轻歌手讲述有关百乐门种种掌故。

 

  传奇的百乐门大舞厅因为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而不朽-----里面的主角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上海舞女,发现他自己是在台北的一家低级舞厅里:“ 好个没见过世面的赤佬,左一个夜巴黎、右一个夜巴黎,说起来不好听,百乐门里那间厕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还宽敞些呢!”

  根据吕铮所著畅销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改编拍摄的故事影片《保密局枪声》中,也有不少是百乐门舞厅的场景。

  从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末期,上海最有名的舞厅 仙乐斯、百乐门、新仙林和大都会这四家,都集中在原来公共租界的地面上。对一家舞厅来说,能否挨得进高档次,门口的气派和内部装修及侍应的态度等方面固然要紧,但更重要的是要看聘用的是什么样的乐队。把演奏的乐队比做为这家舞厅的"灵魂",是并不为过的。

  半世纪前,上海高档舞厅和夜总会中的乐队,都聘用菲律宾人,中挡舞厅也大多雇用菲人乐队,只有那些花不起钱的小舞厅才雇用华人乐手。那时那几家大舞厅中的菲人乐队的演奏技术都是很娴熟的、快、慢华尔兹(快、慢三步)、勃鲁斯(四步舞)、伦巴、吉特巴(又称"水手舞")、探戈、桑巴、恰恰、曼蒲………..

甚至连进行曲(match)全都会奏。这些乐队很能紧跟"潮流",国外流行出一首什么样的乐曲,不多几天就能搬进上海的舞厅里演奏了。当然,与之相应的是在那些舞厅里的舞女也必须会跳所有那些舞曲,否则是无法为舞客伴舞的。

  细数起来,1933年开业的百乐门,已历尽七十年的风雨沧桑。当年享誉上海滩的吉米金乐队成员大多离开人世,仅存的几位也年愈古稀,他们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有些模糊,偶尔,他们著西装带领带的身影还出现在沪上高级酒店宾馆,那一曲曲原汁原味的吉米金风格爵士,一样感染现代爱好爵士的年轻人。

  提起当年,这些老乐手们一旦打开话匣子便滔滔不绝,过去的一切仿佛就在昨日。

  在程乃珊的《上海的摩登Party》一文里提到:

  旧上海的社交场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老派全中式的,他们的聚会称为“饭局”或“茶叙”、“薄酌”,男女眷分开活动互不照面,先生们可出局票请妓女陪客也不会请太太一起赴宴;另一种是洋派的,夫妇共同参加社交。这种新式应酬以跳舞、乐器演奏等个人表演替代外面请戏班子唱堂会。Party强调自娱娱人,注重个人发挥个性空间。因为是源自西方的,英语和西洋音乐自然是其灵魂。

  这两类社交上海话都可笼统称为“白相”。

  这两类社交人士都具相似的坚实经济基础,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方式,都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应付自如。他们经常盛装出入各私人公馆会所或高级社交场所,从前称之为“醉生梦死”。其实,一定程度上讲,社交是协调社会各方冲突最有效的润滑剂。不同的是,Party的灵魂是女主人而老派社交的灵魂是男主人。

  Party在上海兴起完全由一百多年前大学生带起,故而初时少功利少应酬色彩,更侧重对人文艺术的探讨和美好理想的向往,圣约翰、沪江两大学的学生最多Party高手,贵族女校如中西女中专有家政课教学生如何在家庭Party中当好女主人角色。

  今约大校友会的老大学生仍大都有一绝招;萨克斯风、钢琴或英语经典名曲、社交舞等都可露一手,就是年轻时为应付Party而备的。特别男同学都喜欢“夹band”,即自组爵士乐队为各Party助兴,但凡“夹band”的乐手几乎都可成校园明星,最璀璨的一颗是吉米金,还有就是今天东方广播电台英语怀旧金曲的主持查利林和王奕贤,他们年轻时都是同学Party上的乐队主手,吉米金后来索兴成为职业爵士乐领班,风靡40年代的上海夜总会,80年代他再复出,在南京金陵饭店,吉米金和他的乐队再受追捧。

 

 

                 外一篇:旧上海的百乐门

 

随着西方文化在上海的普及,爵士乐、好莱坞的电影、咖啡馆、舞厅、各式夜总会等西方式娱乐在上海如雨后春笋,开得成行成市:上海宝贝们急不可待地除下自己的东方面具,纷纷以西方审美观的标准来重塑自己的美貌———她们穿高跟鞋穿泳装,穿性感的内衣和西式晚礼服;整容师以西方美女标准为上海女人们垫鼻梁,开双眼皮……

到了四十年代,上海夜总会的歌坛舞榭上,已很有点百老汇式的洋腔洋调,最典型的为被称为“一代妖女”的白光,还有风情万种的李丽华。

相比于周璇的情切切意绵绵的江南小调,白光和李丽华,特别是白光的唱腔,就很有几分野,特别那种被称为“豆沙喉咙”的沙嘎,既不悦耳也不动听,泼辣邪气得很,一曲“疯狂的世界”、“夜上海”等唱尽了都会繁华浪漫,红尘俗浪。

就这样,上海有了自己的百老汇歌星。

百乐门对老上海娱乐业的意义,其实不单在其金碧辉煌的外表和爵士乐队,应该讲,百乐门是近代史上中国首位引入CABARET的具规模的餐厅。

CABARET源自法文,原意为酒馆。早在1881年巴黎的蒙马特区(就是红磨坊的那一区)已开始盛行,其特点为集歌舞表演与美食美酒为一体的娱乐场。

        美国在1918年颁布禁酒令后,也开始有了CABARET。CABARET也可以作夜生活之解,上海统称为夜总会。 1932年百乐门的落成,标志着CABARET在上海已自成一体,比殖民地香港要早2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