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耳鼻咽喉科医院:怎样练好自发五禽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3:09:55
怎样练好自发五禽戏 [转贴 2010-07-16 11:34:55]    字号:大 中 小关于“自发五禽戏动功”的研究


一、概述

      自发五禽戏动功是广东气功师梁士丰氏参照前人经验而编创的。梁氏曾任广州体育学院的武术讲师、广州气功科学研究协会顾问。

      粱氏少年时即习武,继习气功(据说是内养功)。粱氏以其长时期的武学及气功修为,在吸取前人(尤其是胡耀贞氏的静动功及自发动功)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修炼心得和经验,创造性地编制了这套功法,并于一九八0年在广州推广。

      由于功法的完善,疗效的迅速而广泛,旋即受到医疗、保健及气功、体育界和广大病者的普遍重视。这套功法不但有完整的起功程式,更有严格而完善的收功程式。因此,较其他的自发动功不易出偏差;万一出了,只要时间不太久,亦较易纠正。且因其较切合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因此疗效也较为显著。又因是自发动功,因此除了初习起功程式及收功程式外,对环境的静的要求没有静功那么高,较适合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练习。又因其功法基本上是属于动的多,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不但适合有病的人练习,以作治疗之用,也适合身体健康的青少年及中年人(此年龄的人大都好动的居多)练习,作为保健强身之用。

      这套功法,在自发动作出现之后,其动作形态多采多姿,有哭有笑,千变万化。较特别者在于:本功法的某些(不是全部)练习者均能动出五禽形态,甚至能依五行相生的顺序出现。

      按中医学五行脏象学说:金属肺,形为虎。金生水,水属肾,形为熊。水生木,木为肝,形为鹿。木生火,火属心,形为鸟。火生土,土属脾,形为候。五禽的出现,有依序,有不依序;根据各人的健康状况和体质定。大体说来,能依相生而出,五禽者,则显示其健康状态(特别是脏腑的功能)大体是正常的;而只出三两型或相克而出,则显示其健康状态(特别是脏腑功能)尚有一些问题。就此点而言,此功非但有治病强身的价值,而且有诊断参考的作用。五禽形态,见前彩图。

 
      练此功至一定“火候”,五禽相生而出后,再继续一段时期的不懈练习,则不再出五离形态,而趋于微微的小幅度的活动,或静站、或静坐。所有这些转变皆出于自然。此正是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的返朴归真的过程。若练此功至静坐阶段时,练功者可说是进入一个较高的新阶段了。

      倘若练功者在这阶段不懈地练下去,则距离自然地打通小周天之期不远了。事实上有些进展较佳之练功者,在由动渐趋于静的过程中,小周天已通了的也不少。只是,练功者进入这阶段时,对练功环境的静要求是高了,已与练静功一般无异。因此练功者此时宜对练功环境予以更大的关注,使练功能在正常轨道顺利进行。

      若小周天通了。继续在适当环境练功,则距离打通大周天之期亦非遥远。只是有一点必须特别指出: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内心切勿滋生急躁或追求的妄念。若小周天通了,尤其大周天也通了,练功时也不是绝对不动的,盖此时已达意动气动,气随意转的地步;只要有动的念头,就立时会动起来。这种动与早期的自发动己是另外的一种境界了,功力已在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中更上一层楼了!

         此时你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不要忘却对你的内气的养护、运用和控制,则你身体的机能就能经常处于最佳水准之中,即所谓返老还童,看起来你比以前年轻多了。

      此外,若初练者的脏腑机能良好,经络通肠,内气充实,则有可能跳越“五禽”形态甚或“外动”这两个过程。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因为五禽形态,绝大多数的练功者是在外动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只因五禽形态是外动时各种形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且又与脏腑功能有关,故有些人便把这种动态视为一个特别过程而已,是否恰当,还有待研究。

      反之,若练功者某一脏腑病情较重,则出现该脏腑所属形态的时期较长(如肺属金,则出虎),直至病情好转始出现其他形态。这是自然调节、自我治疗的过程。同样道理,倘练者的脏腑功能基本正常,只是经络或筋肉或关节有点毛病,则有可能只出现不断的拍打、按摩有关病患部位及经络、频频活动病区的筋肉、关节,而不出五禽形态,这是正常的过程,练功者无须为此而耿耿于怀。事实上,早出或迟出,甚或出(比率较小)五禽形态者,除了健康的因素外,还和经络的敏感程度有关。实践显示,完全无外动出现的练功者,其健康也一样获得重大改善。外动只是一种较普遍的过程,而不是练功之目的,学功者勿妄生追求之心,是为至要。



 

二、练功方法的研究

(一)姿式
   姿式分自然站式、平坐式及仰卧式三种:

      (1)自然站式。两脚平开与肩同宽,脚尖平行向前.上身自然伸直.头微前倾.两手自然下垂置于两侧.稍离大腿。两眼先平视远方,然后自然轻闭,嘴露微笑。
分析:站时以两脚自觉微有些内八字为准。因人的两脚,绝大多数均有自然外向的生理特点,当真正平行站立时.即有“内八字”(脚尖内收),的感觉,这有助于气聚丹田。若成真正的“内八字”,则有气蓄丹田!”的作用;而“外八字”则有泻气之效。平行站立,则属不补不泻(或称平补平泻)的站法。

      (2)平坐式。在高低适当的椅子上正坐,臀部坐于椅的前三分之一,使会阴部紧贴于倚子前缘。两脚同站式置地上,切勿悬虚,并令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小腿与地面均成九十度角。两手自然垂置于两大腿上,沉肩坠肘,头微前倾,双眼平视前方,嘴露微笑。
分析:三个九十度的坐式有利于气机的肠通。会阴穴乃足三经经与任、督、冲三脉之会穴,又名阴跷库、生死穴等。这是人身一大穴.此穴平贴于椅上,便受自身体重之压,.使任、督、冲三脉同受刺激,甚有利于经气之运行。同时臀部坐于椅的前三分一,亦有利于自发外动出现时能自然站立,使之动得更为舒畅、自然。

      (3)仰卧式、自然仰卧.枕头高低以舒适自然,并能保持呼吸畅顺为原则。
分析:此式于初期可视为暂时权宜之式,适合病情较重或身体特别虚弱,连坐亦不能持久的患者。但在功至动极复静,基本上已无外动的练功者,则又可作为一安乐法门,此乃功程的阶段性的分别也。

      以上三式,与梁氏功法略有不同:如第一式的“嘴微笑”,为梁氏功法所无,但确能使身心更加放松,更有利于入静。再如第一、二式的“两眼平视远方,然后自然轻闭”,也为梁氏功法所无。此有含光内敛之妙义,且轻闭则有若古法之垂帘,有如窗帘之放下而遮光,与关门闭户之闭目,有程度上的较大分别。此法更合于自然,更合于一个“松”字。

       以上三式,各有特点,练功者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但从气机发动的快慢来说,自然站式最快,平坐式次之,卧式最难。故本功法提倡站式。
(二)自然站式的分析

       (1)按自然站式的要求摆好姿式后、用一只中指(男左女右)按压肚脐四十九下。按时要缓慢,自然而有节奏,并稍用力。 肚脐内一寸半是本功的丹田部位。此处有练先天呼吸和返老还童的含义,即有如胎儿在母体用脐呼吸的“胎息”的含义。
      分析:按肚脐时要用指肚,勿用指尖,避免用力不当时误伤肚脐。按压肚脐,旨在给肚脐一些适度刺激,以激发脐内真气。
此处指脐内一寸半是本功的丹田部位,梁氏则定脐内一寸为丹田。

       查“丹田”一词,乃道家内丹术的专门术语。圆顿子陈樱宁在《黄庭经讲义》中指出:“丹田者,乃丹之所,如播种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结实,成熟可期,故名曰“田”。

       关于“脐”,陈樱宁氏在《黄庭经讲义》第一章中更有如此精妙的论述:“吾人一身,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婴儿处胎,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作用。及出胎后,脐之作用立止。而鼻窍开矣。神仙口决,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脐内空处是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按此论,丹田在脐内多少寸,似不必论,只认定脐内虚空处为丹田就是了。    又按道家北宗龙门派的《大成摘要》一书中关窍秘诀一节有言:“…..名曰上釜黄庭宫,为中丹田,左明堂,右洞房,亦是空间之穴,方图一一寸二分,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外与脐门相对。……脐门内曰生门,中有七窍,下通外肾,外肾乃精气走泄之处。脐之后,肾之前,中间一穴,名曰偃月炉,又日气海。

       在针灸学上,脐称神阙。据《会元针灸学》称:中则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聚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又据日本《经穴名的考察》称:“神阙,神是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

       由前所引各家之言可看出,本功所定之丹田,实把握着人体生命的总枢纽了。胡耀贞氏功法亦取此为丹田,但无按压四十九下的规定。

        (2)默念口诀。念时不用念出声,但要缓慢,自然而有节奏;同时并要设想口诀内容的轻松、飘逸的意境,这种意境要贯彻在整个练功过程中。

口诀是:我心情舒畅,神态轻松;
         我飘飘若仙,如在云中;
         我气血运行,径络畅通;
         我意守丹田,静极生动。

念每句的第一字和末一字,其节拍要较其他字长一倍,
即:我————心一情一舒一畅—;神一态一轻一松一;….
我————意一守一丹一田一;静一极一生一动一;……..

         这样,在默念完口诀时,便有一种特殊的轻松舒畅畅感。个人觉得,若能在气功声法上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则练功者将更能收到轻松飘逸及入静得更快、更佳,呼吸也更自然、畅顺的良效。

      分析:粱氏口诀第二句是:我飘飘若仙,如“入”云中;“入”,字为动词,似未如“在”字之闲适飘逸。第一句原文为“从容“,今改作“轻松”,若以奥语念来。则觉“轻松”较“从容”更为顺口。以北京音念来,则又似“从容”为佳。

       整个口诀着意于营造一个轻松、飘逸、无拘、无束的意境,使练功者较快地,自然地进入一个宁静的境界。
胡耀贞氏的口诀:“先定心,心定神凝;神凝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为,无为气行,气行遂动。胡氏的口诀着重于定,静。并以上句两字末为下句首两字,这种安排确然可收定与静的功效,与道家内丹法的要求较为相近,亦较适合于静功的修炼。胡氏较着重坐式的练法,大抵与此不无关系吧?而梁氏口诀则着重营造轻松飘逸的意境,更为适合于自发外动的出现,与梁氏较重视站式相一致。

      不过,梁氏认为当练到自发外动出现后,按肚脐和念口诀的程序可以省却了,头顶降气落脚底的程序也只做一次便可以了。而笔者却认为,这些程序对练功者气机的发动,心境的宁静畅快,阴阳的调和均有百利而无一害,不但有助于练功的进度,更有防止出偏差的功能。基于这种看法,练功者须要达到基本上已无外动的程度时方可放弃这些程序。

     (3)意想全身气血聚于头顶百会穴,然后设想如一盘水淋浴头顶一样,气血如水流股在体内分从前、后、左、右向下流,流落颈、流落肩、流落胸背、流落腰腹、流落殿部、流落大腿、.流落膝头、流落脚跟,一直流至足底涌泉穴。如此放松、降气三次。要注意的是,气向下降时,是在体内,而非在皮肤表面。

      分析:百会,即丹书所谓泥丸宫,为上丹田,在头顶中央。据《黄庭经》记载,其中央并四方四隅,共有九窍,皆神之所寄,而当中方圆一寸处,乃百神之总会,是名百会。

      又按《经穴释义汇解》称:“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百病皆主,故名百会。”又据《会元针灸学》称:“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
总言之,百会乃人身阳气会集之处,于此放松,向下降气至足底(惜梁氏未于此时点出涌泉穴之名),实具以阳投阴,使阴阳交泰之义。有阳亢者行此法,当顿感舒畅。而此法紧接前节口诀,以加强练功者的轻松飘逸感,使其更能进入全身放松,入静的境界。

      胡耀贞氏功法中无此节。而一九五七年原上海市整理的“放松功”却有类似的功法,在其整体体放松法中有:从头到足笼统地,似流水般地向下默想放松。此法亦非无根之草。早在宋朝的《云岌七签》一书之卷六十“幻真是生服元气诀法”中的“行气诀”,即载有“直入泥丸,薰蒸诸宫,森然遍下毛发面部。头项,两臂及巨手指、一时而下入胸至中丹田、心宫、神阙也。灌五脏,却历入下丹田至三星,追经腿膝、胫踝,下达涌泉。涌泉,足心是也。”汉之《周易参同契》云:“由头流至足”亦具此意。由此可见,我国气功,源远流长,绝非谬语。

       梁氏吸取了此法,而且具体地默想:气如水由头顶淋下,从身体之前后左右向下流,所经之处有象海绵般松软的感觉,其放松效果无疑又胜一筹。
若身体过于虚弱,特别是阳虚极之患者,则行功一次即可,不必定要拘泥三次。这与陈樱宁氏提倡“因人说法,量体裁衣”一样道理。

       (4)两眼内视足底的涌泉穴,然后缓慢、自然,有节奏地默数七下(女性六下)。以后凡提到“默念”,时,均须把握住缓慢、自然、有节奏的准则。
所谓“内视”,即用“心”去“看”,的意思,此是“眼光”与“心光”合一,比“意守”更为集中精神;“意守”,只是用“心”想着之意。
  分析:胡氏功法中无此节,只在“意守会阴”法中指出:“意从丹田呼出下达足底涌泉穴。”但此二法有本质之别。

       诚然,许多功法中也有关于涌泉穴的。不少古籍有用导引,按摩涌泉穴的方法,如清代中医名家叶天士就曾留下按涌泉的典型案例;郭林的新气功疗法也有“涌泉揉棍法”。

       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涌泉这个穴位呢?
           据《经穴释义汇解》称:“本穴为足少因肾经的井穴。肾属于水,喻穴为泉水初出之处,如泉之涌出于下,故名。《铜人》称:“治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妇人无子、咳嗽、身热、喉痹、胸协满、目眩、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寿世保元》又指出:“治自缢气已脱,极重者,只灸涌泉,男左女右,只灸三壮即活。”.

         总言之,涌泉为肾经井穴,通治一切肾水不足,阴虚阳亢而起的诸种疾患,所谓“滋水以降火,水火相济,则诸疾自消,生机蓬勃。又因心肾同源,兼治心经诸疾,如实性高血压等:用于救卒死者也往往能奏奇效。

     (5)意守两眼头联线中点的祖窍穴。较快地默数三下,女性两下。
       单这次默数,要求较快进行,这点要特别注意。单这次默数.要求要较袂进行,这点要特别注意。因此穴与脑神经关系最为密切,初学者不宜久守。守久了,轻则头晕脑胀,重则可能导致大动不已。当然.功力深厚者又当别论,有些气功大师是专修此上丹田而为其练神之所在,而具“六神通”功能的。此是后话。
       分析:胡氏功法中无此节。祖窍穴,古今针灸书似无此穴名,唯那金凯著之《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书中所记之“山根穴”,其定位与祖窍穴同。按此书称,此穴功能为

      “醒目、安神”。针法则“用拇脂甲掐五至十次”,并言此穴可作诊察参考,若见青筋露出,是有惊风或内伤之迹象。
按此穴乃督脉在鼻之根底部,深部神经密集,所以不宜下针,只宜指甲掐之。或以鼻形如山,而穴在“山”之根底部而得名。又气功及武术界均有“鼻祖”名称誉某一功派的创始人,或与此名可能带点关系。

        查此穴之所在,其深部与两眉之间的“印堂”穴甚为相近,为神经密集之所,一般人实不宜久守,守久了则神经高度兴奋、充血,因而引致头晕、目眩、血压升高等现象。民初有以北京为总部之同善社,即以教人守印堂为入手者,结果弄出不少严重偏差,甚至有些人因此而导致脑溢血。学者宜慎之!

        虽然,丹书《太乙金华宗旨》也教人由此入手,但它明确地声言这是为“上等根器”而设教者。何谓“上等根器”?根者,“慧根”也,笃志修行、心性以能达“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物去不留”、“一尘不染”的超逸之境,方能算是“上等”;“器”指身体,童体未破的十八岁以下的男童或十四岁下经信未来之女童,且身体健康,无甚障碍者,方能算是“上等”之“器”。若是日夕以金钱名位而用尽心机,且又是千穿百漏的残破之躯,却偏要自以为是“上等根器”而固执此“鼻直眼横,十字街头中央处”为“玄关”,为“得窍”而修之、练之者,则“祸不单行”似非虚语。

      本功的全部功法,均要求在轻松、自然、缓慢而有节奏的情况下进行,唯独特别指出守此穴时,默数的两或三下要快,甚至一闪而过。即具此深意,希善会之。
     (6)内视肚脐。男的默数七下,女的六下。
分析:胡氏功法无此节。

      (7)意想肚脐向后吸气,男的分五段,女分的六段。吸到肚脐贴住脊骨的命门穴。
分析:肚脐吸气,并向后分段移动,直到贴住命门穴,都全是意念活动,肚脐并不真的在吸气,也不真的向后移动。但肚脐若果然随意念活动而跳动或向后移动,也是正常反应,可任其自然,只是练功者不必故意缩肚子就是了。
胡氏也有近似的功法。肚脐吸气无分段,与此法略有不同。

       (8)内视肚脐贴住命门,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
分析:命门穴在脊柱第十四椎下空隙中,与脐相对,《会元针灸学》称:“命门者,生命之所系,初生之门也。。。。男子丹田属于精气之海,两肾之间属命门;女子丹田为命门,两肾之间为精血之海,是一而二,二而一,皆主要之部位,皆可曰命门。”《经穴释义汇解》称:“命门,穴当两肾之间,是人生命重要门户,故名命门。”《医经理解》称:“为精道所出,是生之门,死之门。”丹经又称之为“密户”。
       胡耀贞氏有守命门之功法,唯无默数次数。道家有某流派也有守命门之功法,唯大多均以“添油续命”的补虚权法为用,不作练丹之正法。

       (9)意想肚脐向前呼气,男的分五段,女的分六段,使肚脐回复原位。这也全是意念活动,与第7项相同。
分析:此段分析与第七段同。
至于本功法所涉及的二三、五、七各数字,于阴阳五行学说中,另具深义。且看下例:
五行:水、火、木、金、土;
生数:1、2、3、4、5;
成数:6、7、8、9.、10;

       按《河图》、《洛书》之旨,天生则地成;地生则天成。天数为奇,为阳;地数为偶,为阴;阴阳相合,万物化生。其规律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明乎此,男性、女性也就不会把数字弄错了。

       (10)当肚脐复原位后,就意守着它,并默念:两眼看着肚脐,两耳听着肚脐,一心想着肚脐,三元归一,意守肚脐。
分析:行功至此,有作有为的开功程序完成了,无为寂照的真修炼算是正式开始了。此时也,眼、耳、鼻、舌这四器官是暂搁置不用了,这叫“四门紧闭”,只把眼光和心光安安稳稳的放在脐后的虚空处就成了。
胡耀贞氏也有同样的法门。至此梁士丰与胡耀贞又走在一处了。
此时若觉杂念忽起,则须念动上述“三元归一、意守丹田”的“真言”了。

       这时的默念,与默念口诀不同,即只在心里随着自然节律默念即可。作用在于收摄心神,使专注于丹田。所谓“拴心猿,系意马”,就是这个意思。久而久之:意念能专一丹田,则无须再默念;一旦杂念纷起,甚至忘念纷陈,此起彼伏,一旦知觉了,也就即行默念,以收摄外驰的心神。正是:不患念起,只患觉迟;念起是病,觉则是药。练功者宜紧记之。
关于意守丹田,初则较紧,继则宜轻松自然,要守得“活泼”。

      由实践观察所得,“脐丹田”实非一点,而是以脐为中点,上下垂直呈榄核形的虚空处所。(见彩图:丹田纵向开合之状;丹田上下升降之状)约四、五十年前,有人于行功中觉照出丹田为“有二寸五之圆洞”,又有人觉照出丹田为“一窍两口”。依行功之体验,丹田似为一立体的空间。图中 (见彩色插页中“丹田纵向开合之状”和“丹田上下升降之状)所见之外形,乃“.空间”变动时之外在形态。

       上两图是于丹田自动开合、升降时摄得之体表情状。反证于自己练功时丹田向后抽动及向下推压时的感觉颇为一致。俏意守丹田历时约二十至三十分钟而无外动出现,则可依收功法进行收功。

       但若在意守中出现外动,则无论怎样动法,也要守住丹田,意念切勿随着动作而去。
至于怎样动法,既不要用意念去“想”,也不要用意念去“压制”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让其自然地去动,或自然地“停”,练功者只须守住丹田。若一时忘了,一醒觉就要立刻守住。若一时不知丹田在何处(初出自发动作时,间或有此现象),则可用手指按一下肚脐。随即守住它。

       若果动作的幅度太大、太快或单往一个方向转,或前俯或后仰的时间过久,练功者就要用意念控制它!
控制的方法是——先用意念想着:慢些,再慢些。如此时动作已随意念的指挥逐渐慢下来,动得令练功者感到舒适,而动的时间也不太长,可继续守住肚脐,继续动下去。

       俏若意念的“慢些”而不能使动作随着慢下来,则意守部位移下涌泉(不再守肚脐),同时继续默念“慢些,再慢些”;此时之动作肯定已慢下来,甚至完全停下来。意守涌泉及默念“慢些”的真言,就是这个功法的“合理迫力”,要善用之。切勿突然中断外动,否则将因此而导致不良效果,一切都要依“法”行事!
       
       分析:对于自发外动,除上文指出的“一不追求,二不压制”外,在外动过程中,应持“积极不干预”态度,“动自由他动,静也由他静;动静两相宜,自然修性命”;但这绝不是放任不管,元神是始终在监察着的。“合理迫力”的使用,就是这个意思。当自觉气已渐渐较为平静,且外动也自然缓慢下来,而练功者也觉得练功时间已“差不多了”,则可依“收功法”进行收功。

三、收功法的研究

       收功法,是本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修炼者切勿等闲视之,并于每次练功中,均严格遵守。依法收功。其具体操作如下:

        (1)先重复想着:我要收功了。若此时仍在外动,则使用制动法(如前述)使动作慢下来,停下来。紧守住诵泉(甚至内视涌泉),不用默数数目,只要自觉全身的“气”己降至该处而平静了,身体已无外动,则可接着意守头顶百会,稍停,则转守肚脐,片刻意想肚脐左上角(女子右上角),开始丹田内气转圈。
      
      分析:①先有“收功”的意念,并反复默念“我要收功了”。这种收功前的准备功夫,对能圆满地完成收功程序极有帮助。这有如把汽车驻到目的地时,心里自然先有个“停车”的意念,这意念一起,脚下就自然地“.收油”.车子也就自然慢下来,然后踏脚掣,把车子完全停下来。收功法中“收功”的意念一起,气也慢慢趋于平静,外动也就随而缓慢下来,有如车“收油”一样,至守涌泉而使气完全平静,外动也完全停止,就如把脚掣踏下,车子完全停下一样,两者何其相似也!

         ②守涌泉至全停下来后,接守百会一节,乃回应开功程序守完涌泉而守祖窍一样,使气不致过于凝聚下肢,而周流畅顺;守百会较守祖窍的时间更短,意念一到便可,千万不要用意把气提上百会去,这是特别要注意的。意到百会后即意守肚脐一节,亦与开功程序意守祖窍后续守肚脐相回应,但时间则较开功时更短,稍停便开始丹田内气转圈。
这种前后呼应的操作,久久行之,则“气归元海”乃自然而然之事。

      (2)肚脐内气转圈法。男子设想肚脐内气从左上角,以脐中为圆心由细到大,经上向右下转三十六圈,即逆时针先转三十六圈(女子反方向);然后反(方向由大到小转三十六圈,即顺时针转圈(女子方向自然亦相反),将气收归丹田内(见图)。转圈以上不过肋骨。下不过耻骨为度。

      分析:丹田内气转圈收功法,胡氏以先正向转三十六圈,再反方向转二十四圈,与本功稍异。大抵胡氏恪守 “左旋三十六,右转二十四”的周天古法。此法乃由《周易》“乾用九,坤用六”;卦之占法以每揲四策为据。9x4=36 (乾);6x4=24(坤)。

       此按《周易》虽有所据,但据练功实践,一切外动均极为对称、相等,如转腰,则左转九次,右转亦九次等等之事实,则知人体内气之运行(外动由内气推动),均循对称,对等之法则。梁氏把两种方向的转圈数均定为三十六,似较合客观规律。
这种内气转圈法,可使气血不致发生凝滞,胡氏已有精确论述。

      (3)气归丹田后,设想以丹田为中心,将内收之气从丹田两分上下两股均匀散布全身(用意念设想)。
这个动作学练者初期很可能较难掌握,往往只顾得上而顾不得下。因此,不妨在气下到脚底,又上到头顶时象起功程序一样;由头顶往下降气一次,直到脚板底。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气既不外越,亦不凝结于某一点,而归入全身经脉内,起到濡养全身的作用。
      分析:这个程序,胡氏仅以“意与气皆到守窍的中心,吸回腹内,稍停一会将肚脐放松,即告结束。” 梁氏则要求气散全身。而笔者之操作程序,非但能达到“气散全身”的目的,更能均匀散布全身,使周身气脉和畅,与《周易参同契》的“由头流到足,究竞复上升”之经文吻合。

      (4)搓热手掌手背,不限次数,以热为度。
      分析:搓手一节,胡氏相同。此举能使气血多行手部,且手心相搓,心脉也受温养,于接后之擦脸梳头,更增补益。

       (5)以两掌贴于面上,两中指贴于鼻侧,向上抹面、梳头至后脑,然后从两耳侧返回眉间再下口鼻旁,为一次;如此作三十六次。最后一次则两掌于面前合十,顺势当胸前落下至丹田而分开。之后慢慢睁眼,活动手、足,散步一会。即功毕,可作其他活动。
       分析:胡氏也有此节。但无明示要做三十六次。梁氏则谓行此功时睁眼。笔者于实践中觉得睁眼擦头脸,于手掌向上、下推抹时,眼睛又自然闭上,如此一睁一闭,反觉劳神,倒不如依然闭目,反觉自然而舒适也。两掌合十展势当胸而下至丹田分开一节,则是笔者在行功实践中体会而来。
    “道法自然”,此之谓耶?
此节功夫,不但可使头、手余气不致凝聚而不适,更可利用掌、指之余气,令全头部及脸部接受一回自我而真实的“气功按摩”,可祛风散寒,活血去晕,明目醒脑。久久行之,更可使头脸肌肤润滑,容光焕发!“气功美容’也者,更不可少此一着也。合十当胸下则有自然导气归元海之妙。
《云笈七签》也有“头要常梳”的记载,古人对此早有体会了。

       倘收功后,尚觉有余动,或身体某部分仍有明显气感,则表示收功尚欠完善,应即从意守涌泉开始,再行收功程序一次。此外,在内气转圈时,若内视感到困难,可用手辅助之。

       整套功法均要求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切勿着意迫求什么,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只有动作令练功者感到不适时,才可以意念“依法”干预。此时最好有老师在旁指导,才不易有差错。

      自发动功的特点之一就是得气快。练功者“动”起来并不很困难,只要练习的程序恰当,意守丹田得法而“入静”良好,通常在一、两个月内便有“外动”;倘有师父的“外气”相助,则动得更快,通常在一个星期左右即可(只有极少数者例外)。
     
     “动”起来当然是一个较重要的进展,但也仅是一个普遍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如何使这种“动”能在正常轨道上进行,以达治病强身的目的。依实践体验,外动是泻除“病气”,内动对增强机体生命力起主要作用。因此,内动是根基,外动是枝叶而已。

      练功者对这套功法,要有正确的认识。倘练功者自以为是,乱改功法;或作不适当的意念导引,或急于求速效自行盲修瞎练,或练功过度等等,都足可构成偏差。

       尚有一点还必须指出的,本功法无须注意呼吸;也就是采用自然呼吸。呼吸之法,就寓于意守丹田之内。随着练功者的功力增进,呼吸会自然而然地调整为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甚至脐呼吸,即“胎息”,甚或无息呼吸。即口、鼻呼吸几于完全停止,而代之者为周身毛孔及穴位呼吸。

       所有这一切,都在自然进展中产生,无须着意去“练”。练功者只须循序渐进,不急不懈地练下去,自能达致健康长寿、返老还童的佳境。请记着:守其清静自然,顺其动静自然。——这是练本功的要诀。

四、一些补充说明

       练习“自发五禽戏动功”的人,在第一次外动之后练功,很快便会动起来了,甚至手按肚脐或念口诀之时便动起来了。在这种下,一方面让其自然地动,另方面必须继续做完所有开功程式,切勿以为开功程式仅是为了“起动”,既然“动”了,就可不管了。我要郑重指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套功法的开功程式,除了有“起动“的作用外,对疏导全身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激发丹田内气的产生、积聚和循经脉流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不依序完成,除了难收练功良效之外,还可能导致偏差。

       此外,若在练功中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任何事情,如三更半夜电话铃响,或有人到访,或大、小便急,甚或周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练功者第一件要做到的事是:从容镇定,不要惊俱,也不要恼怒。只要守住丹田,可从容处理有关事务,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继续练功,万一环境已变得无法继续练功,也要从容做妥收功程序,把功收好。只有这样,才无后患;这一原则,凡练本功者均须切实遵守。

      当然,在练功前做好准备工作,尽力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是上上之策。在练功中发生这样或哪样的事情,虽或不致有大损害,但影响练功成效,则是毋容疑义的。

      这套功法,照实践例案显示,对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病患者疗效颇为显著。
      
五、注意和禁忌事项

各种功法均有其独有的要求和禁忌,但也有共同的守则;现将主要的列出,各学员切实遵守。
(一)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和过劳均不宜练功;不宜在湿地练功。

(2)练功前必须心平气和。因此酒后,心绪不宁,或恼怒均不宜练功;练功前宜将大、小便解清。

(3)练功时一般要求宽衣、松带,以免阻碍气血的自然流畅运行。

(4)练功场所要空气流通(新鲜更好),宁静;练功时最好不要生炉火,以免吸入过多废气;在露天地方练功,要待地上的热气散尽后方可进行。

(5)练功时要注意保暖。冬、春季节最好不要在当风处练功,否则在开始或收功时可能着凉。

(6)练功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成,要顺其自然,更不要着意追求某种境界,否则易导致“走火”或“入魔”,损害健康。

(7)练功要勤。所谓“勤”并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练,而是“不中断”的意思,天天练习,尽可能不间断。至于一天要练多少时间,因人而异,因功法而异。

(8)当选定练一种功法后。便要一心一意去练,切忌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否则不但收不到练功的良好效果,更可能因此而构成祸害!若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为治疗需要而同时练两三种功法者则例外。

(9)切勿自作聪明,乱改功法。若练功后有不适情形,应及时向老师报告,因这可能是练功时精神分散或意念不当;也可能正是练功的效应如气冲病灶,特别是气冲未被发现的隐疾时往往也有不适感。

(10)在任何环境下练功,心理上也应准备环境随时会发生变化,如特别声晌、争吵、火警或其他变化等,万一真的发生,也不会受较大干扰而产生不适。

(11)若练功为治疗疾病,则应暂停性生活,待病情已有较大改善及稳定后才可酌情进行。通常病情较重者,宜暂停性事一百天。
若练功为一般性的保健,也应稍加节制;尤其在练功初期,许多功法都能增强性能力及性欲,尤以初期最为明显,碰到这种情况,练功者切宜自律;否则    “支出大于收入”,对健康不但无益,反而有损也。

(12)无论练何种功法,均不宜看或听一些残酷、恐怖及色情的电影、电视、书报或音响,务求将心境保持在平静、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若病情较重,则其周围的人更应注意,勿向病者传达一些可能影响其心境的“坏”消息,而病者更不宜着意去探求那些讯息。

(13)练功初期不宜向别人探听练功的反应和妄自揣度。因各人的先天体质、后天学养、健康状况等均各有差异。你有的,别人不一定有,别人有的,你也不一定有。因此,上述行为宜加约束。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把一切那看得平淡一些,生活也宜简单,勿致身、心过劳也是很重要的,“养生”方法,只有“练”、“养”相宜,才能收到
练功的最大效益。收功后宜先用干毛巾将汗抹干,约两小时后始宜沐浴。

(二)禁忌事项
(1)有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癫痫、癔病等)史或可能受遗传者均不宜练气功。已练者也应马上终止。但切勿把神经衰弱包括在内,须严格区分,因这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2)血友病(轻微出血久久不能自止者)不宜练功。

(3)活动性肺结核或其他出血性疾病(如胃溃疡而在出血期)之患者。

(4)急性热病患者.

(5)中毒性疾病感者。

(6)梅毒患者亦以不练为佳.

六、外动形态与健康关系的观察

      自发动功的练习者在自发外动出现后,其形态真可谓多彩多姿,干姿百态,各各不同。但大体上都有规律:
(1)外动幅度都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渐归于静。    

(2)外动强度都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渐归于静。

(3)外动大体是对称的,或左右对称、或前后 对称;甚至次数也很相近或相同。
但练功者切不宜对这些有所执着,更不要若意去数多少次或着意使其对称。只须把动作控制在缓慢、柔和及有节奏便可。

    自发外动基本上起着泻除病气、疏通经络、调和脏腑的作用。因此,每次练功,外动形态有所不同;即使“相同”,也多是“近似”,而非一成不变,因为身心都起着变化。

     有些人会在功中出现一些与日常生活或工作动态相似的形态,有些会出现拍打、按摩、点穴、跪拜、卧地、坐地等;有些拍打、按摩、点穴是循经进行的,  有些则仅是在局部进行,大抵和健康状况、练功进度有关。

     功中出现五禽形态,那是五脏气机发动的结果,对有关脏腑、经络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情志积郁者,可能在功中出现饮泣甚或痛哭流涕;而另一些练功者则可能会微笑,甚或大笑、大叫。这些都是生理、病理的自动舒发,练功者绝不宜着意追  寻,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既不追求,也不着意压抑。但若在深夜练功,则可把声浪控制在低音调.以免骚扰他人。

     有些练功者会出现类似舞蹈、拳术、瑜珈等动态,而有些更是出现轻歌漫舞。所有这些,都是气机发动后,循经运行而产生的自动调节的结果。

      一次正确、圆满的练功,不管其在功中是否出现过打拳、舞蹈等较大运动的外动,在圆满收功后,都应该享有一份神清气爽,眼明心亮的舒畅感,而不是疲劳、怠倦。这就是气功练习和一般运动后的即时差别。

     彩照附图,是自发五禽戏动功练习者常见的一些动作形态,把这些展示出来,目的是告诉读者:这是常有的事情,用不作大惊小怪,更不要着意追求,这是要对读者郑重说明的。

     气功态中的许多姿式,难度很高,平常状态下是做不到的,且有某些动作甚为优美,有些则是形神俱备,颇为美妙。读者看过了就算了,不必留在心中。
诸般动态,仅是炼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诚然与身体健康状况、经络通畅状况有密切的关联,所谓“有诸内则形诸外”者是也。但,这仅是现象,也是大多数练功者常有的现象与过程;但却不是任何人都必有的,也不是练功的目的。练功者明白了这点,自然也就不会强求而人为地破坏体内自有的自动系统的自动操作、自动调节的功能了。

     现代研究已表明,生物体均有其独特的自动调节系统。人体具有的自动系统,可说是所有生物体中最精密、最完善、最复杂的,它远非现代人工制造的任何最精密、最完善的“电脑”所可比拟。

      常识告诉我们,越是精密的仪器,若使用不恰当就越容易损坏。人类生活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人身的自动系统因此也就越来越受干扰、抑制和破坏。因此,自动系统机能的失调状况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常见。

      科技和文明的发展,诚然能使人类生活较为丰足而多姿.但是,也能使自然界遭受破坏,环境受到污染;复杂的生活形态,也使人体的自然抗病力渐趋低下。
气功修炼的目的,就在于较大程度地恢复和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进而改善生存空间。我们习惯称这种能力叫“生命力”。
是的,气功能做到的是这些,所以,练功者只消自问:练功后生命力是不是较前强盛了?若答案是肯定的,这就够了。最低限度已说明你所修炼的功法和修炼方法是对的,是与气功的目的相吻合的。若答案是否定的,那你旋必须进行客观的和全面的检讨了。

自发动功的自然进程

一、、动静互根

      自发动功修炼者必须重视“静极生动”与“动极生静”的道理。静,包括形体的静与心境的静,尤其是心境的静。
形体的静,是容易做到的。只须依指定的方法进行便可以了,但心境的静,除了方法之外,往往还有一段必经的过程。初练功者,身一静下来,便觉杂念丛生,念头一个连着一个,无休止似的翻滚。这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不用烦躁,也不用自责,秦然自若地依着练功方法的指示进行便可以了。“除杂念”这一关,是练静功的人最难闯过的,但练自发动功者,则似较易。何故?因为自发动功,得气快。一旦内气发动,杂念自然就象给内气制伏了似的,“神在气中,气包神外”,“杂念”就不除而自除了。

    “静极生动”的动字,就自发动功而言,是包括内气的动及形体的动,两层含义的。
当内气发动,循经流行.往往就能激发形体的自动,使练功者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动起来。
关于外动的规律,前面已讨论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当外动循着其自然规律,渐渐地由“动极”而生出静来,即由外动而复归于外静的阶段。当然,这是由大而小,由多而少的渐变过程。这已与一般做静功的没有多大差别了。

      到此阶段,往往在做完开功程序而静守丹田时,只觉内气的流行,受着内气的薰蒸、温养,你只感到通身和畅,怡然而进入无何有之乡。
如此这般,经历了一段时期之后,可能于功中又出现轻微的外动,之后又复归于静。这是静——动——静的螺旋式的循环,练功者在这自然、反复的循环中,健康也就日渐强壮,生命力也就与日俱增了。

      功程至此,练功者可能已发现:自发动功和静功实在没有什么分别了。
是的,确实是这样,当进至动极而静的阶段时,实在已没有必要去强行分别什么“自发动功”与“静功”了。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由小学而中学到大学时,你说你是学生还是老师?
学生和老师是相对而言的。到这阶段,“自发动功”与“静功”也是相对而存在。
前面已经研究过,“自发动功”是由“静功”派生出来的。现在已返至“静功”里,这是“返朴归真”而已。
要更上一层楼,那我们就有必要对“静功”作些探索了。

     二、更上一层楼一先天自然功法筒介
先天自然功法,本是“从虚而入”的无上法门。师云:“其根器者能顿超直入,直捷了当”。
唯一般之学者,初习时每有“无所把凭、无从入手”之感(如笔者即曾是其中之一)。故余师也只好从权说法。自发动功修习者,不妨考虑以此功法,作为更上一层楼的阶梯。
今据余师所传,加上笔者个人修习之体验,整理而成此一功法。若有错谬,非师之过,其责全由笔者个人承担。

(一)注意和禁忌
请参阅“自发五禽戏动功”同项。惟对环境的“静”的要求更高;对外来的各种干扰因素,要求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练功处光线要柔和、稍暗。

(二)功前准备
可参阅前文各有关章节。且对衣、裤之宽松更应留意。功前散步为必不可少,能喝口热茶则更佳。

(三)姿式
(1)坐式:安坐于地板、椅或床上均可,垫宜稍厚;坐以两手抱膝如胎儿状为最佳;若腹大不宜此式者,则随意采一舒适自然之坐姿亦可;此外,如传统的单盘坐、双盘坐、自然盘坐成端坐均可。无论何种坐式一定要坐得舒适,自然,切忌僵硬。两手以十指相扣,置于舒适处即可。
(2)卧式:左及右侧卧或仰卧均可。饮食后不足一小时及心脏欠佳者宜采右侧卧或仰卧。卧姿则以两手抱膝如胎儿状为首选,次为缩脚曲膝.再次为两脚交叠;两手亦以十指相扣为佳,相叠为次。但都必须舒适、自然,切忌僵硬。如仰卧,则以十指相扣或相叠置脑下,两脚曲叠或直叠均可。

(四)功法
(1)选妥姿式,舒适、自然地坐或卧好后,先静养片刻,待心境清静后,缓缓地吐出浊气三口;然后,嘴露微笑,徐徐放下眼皮,轻闭双目,并将收合之目光移注于会阴穴内,缓慢而有节奏地默数九下(女性八下)。
但要注意,若心未清静时,勿先闭眼;宜再静养片刻,待杂念全消,心平气静始行闭眼。

(2)数完九(女八)下后,默默地将目光上移,置于肚脐之后,命门之前的空虚处,即古称“虚无窟子”或称“真金鼎”者,就是本功之丹田(此与自发五禽戏动功之丹田同)。
此时之“目光”,也就是“心光”、“性光”、“神光”。将神光安放此处,也就是古真所云的“凝神入气穴”。

(3)凝神入气穴后,勿理会口鼻之呼吸,只用“神光”微微照察着丹田的起伏,它起,就依着起,它停,也依若停,它伏,也依着伏。此时用的是“依”字诀。切勿用意使之起或伏,要“守其清静自然”,“依其清静自然”,这是要诀。
如此久而久之,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心息相依,息不调而自调了。日久功深,则侧胎息渐成,真息自现。其息深深,悠扬杨达四肢百骸,所谓“真人之息以踵”者是也。
在“依息”,过程中,神光微微依、照便可。切不可太紧,太紧则火澡;亦不可太散,散则火冷;不紧不散,方为得中。得中,方可渐达恍惚沓冥的真境界,宜仔细体会。
功中由始至终要保持舒适、自然,切忌僵硬、做作;因此功中若感疲倦,可自然调整姿式,务要保持舒适畅、自然。
若功中四肢或头颈出现不由自主的自发外动,切勿惊疑,顺其自然地活动可也。只有在动得不舒适或幅度过大或过于强烈时,才主动调整之。若动得舒,也切勿起贪恋之心,要顺其动静之自然,既不惊疑、压制,亦不追求、留恋。正是:动也由他动,静也由他静;动静两相宜,自然修性命。

(五)收功法
(1)先要有收功的意念,然后徐徐将神光下足底涌泉穴,梢停;随将神光上注头顶百会穴,一到即可,即将神光回注丹田。但若在自发外动中收功则须依自发五禽戏动功之收功法进行。

(2)神光回注丹田后,稍停,意想以丹田为中心,将气分为两截,上下匀地散布全身。下至足底,上至头顶,再由头顶下降涌泉。

(3)两手互搓,以热为度,抹面梳头36次,唯于最后一次,则两掌于面前合十,由胸前徐徐下降至丹田而分开。

(4)缓缓睁眼起坐,散步数分钟。活动手、足,指、趾,至此练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