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虐缘MCC:系聊浮漂之一 什么是一支好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8:04

系聊浮漂之一 什么是一支好漂

本帖最后由 枯法师 于 2011-12-21 20:14 编辑

      精致的浮漂犹如一杯美酒,快乐时能为你助兴;烦恼时能为你解忧。而当她亭亭玉立在杀场,那清脆的下顿,更是妙不可言。曾几何时,有多少英雄为之倾倒;又有多少鱼儿从此飞向天堂。
      儿时就喜爱浮漂,老来对浮漂更是情有独钟。从不懂到董;从挑剔到随意,如今的咱哪,信手拈来一支,便如同飞花落叶一般,均能伤人于无形 (其实是希望您将来真能如此)。
      言归正传,既然聊,就从头说起,今儿咱先说说什么是一支好漂。
      我觉得,好漂应该具备以下三点:1,浮力好;2,工艺好;3,漂形基本合理
      浮力好是指吃铅比大,就是在漂身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吃铅越大的越好。关于这一点有个常见的误区:两支完全一样的漂。一个吃6克铅;另一个吃8克,那个灵敏度高?绝对是那个6克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这么个比法。如果把那个浮力大的漂做得小一点,让它也吃6克铅,或者稍微多一点,现在这支漂各方面都比那个吃铅小的好了,可谓通管。比如两个人,一个有钱;一个没钱,您愿意把姑娘嫁给那个?这会儿您总不能比看谁没钱了吧。
      工艺好很简单,一看便知,诸如吃水小,同心度好等等,没必要啰嗦。
      各种各样的漂形,只要基本合理,各自都有其适用的场合。比如长尾短脚的枣核漂,适合在较浅水钓近底接口,为了配重不影响立水速度,所以多做成竹脚。若是碳脚就有点不合理了。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而且是相当普遍的不合理现象:一般一套漂都是3支,这3支漂的尾和脚多数都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漂身的大小不同,其中有些款,漂身也只是粗细的变化,长短也还都是一样的,所以这3支漂实际上并非同一款,在性能上也是不小差异的。尤其是那些比较小的漂,3号的都吃不了多少铅,1号就更别提了,这么小的浮力,能带动那么长的脚和尾吗(指枣核)。如果假设3支漂中有一个是合理的,那么另外两个肯定就不对了。其实改进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就是了。

      再比如,前些年市场上出现过一种顿口漂,漂身的顶部呈凹状,做工还相当不错。如果单从出顿口的角度讲也有点道理,当浮漂下沉时,由于下凹的顶部出现瞬时真空,可以起到刹车的作用。但这种漂的漂身体积小;表面积大,是一种典型的自损浮力行为。再说了,您这漂下沉猛的都需要刹车了,还担心有人会看不见吗。技术设计是科学的,可惜了基本理念有问题。
      再就是急收身的漂,有点像锥子的那种,也是漂身面积大体积小的典型。以为锥子的穿透力强,锥形漂的灵敏度就高吗?别忘了,锥子纳鞋底用得是尖儿;浮漂下顿时漂身是整个没在水中,粗的部位阻力不是更大。
      漂的浮力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或人的心脏,是浮漂在水中产生动作的力量源泉,一支漂的浮力越好,功能也就越强劲。所以,一切有损浮力的现象,基本都是不可取的。本主题由 黑坑王 于 2011-12-21 00:45 移动

系说浮漂之二 什么是浮漂的稳定性

本帖最后由 枯法师 于 2011-12-21 19:01 编辑

有些常挂在嘴边儿的话,谁都能说两句,说个大概.若能真正说清楚了,说到点儿上,让人听了信服,那就是学问。比如今儿咱要说的----什么是浮漂的稳定性?
      一直以来,我对这个问题也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以前问过一些高手或明白人,情况和我也差不多.最近在论坛上逛了一阵子,大家的学习和讨论精神,尤其是各位版主们的热情,弄得俺心理怪痒的,情急之下狠了狠心,咱捡个小的说说.明知山有小老虎,偏向小老虎山行!不敢奢求说到点儿上什么的,到也不在乎城砖或预制板之类的.有本事您干脆扔俩世贸大厦,咱给丫粘上一软尾拿丫在太平洋里当漂使!人家不是说,灯怎么怎么来着就亮了;理怎么怎么来着就怎么怎么来着.......
      有人说浮漂的稳定性是指不吃水,受温度影响小等等,偶不特别热爱这个说法,因为那属于工艺范畴.而不是漂形的设计。更为主流的说法是:稳定性好是指假动作少,只要出动作多半就中鱼.若真是这样,那这漂可神了,什么吃铅比呀,灵敏度呀,全玩去吧,"瞧咱这漂,就一个字----稳!"可也没见哪个名牌这么吹自己的漂呀.其实这个说法到不一定错,但太水皮儿.钓顿或者漂用得大一点不也是这种效果吗?大就稳肯定没错,象海里的大船和小船那样.但稳可不代表稳定性就好.
      我对浮漂稳定性的理解是:稳定性好的漂对于向下的力反应相对更加灵敏;而对来自其他方向的力反应相对迟钝,其效果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虑除假口.因为假口有很多是由于横向水流造成的,比如鱼尾扫铒,或在铒团周围游动,探啄,甚至用水喷铒等等。这时如果浮漂重心高,其摆幅自然相对较大,容易造成漂尾下阴甚至下顿。
      如何才能让一支只对向下的力敏感呢?答案很简单:设法使其重心下移,从浮漂的设计或使用上都可以适当地做到这一点.比如,同一支漂,调5钓5和调3钓3,显然后者的重心低,稳定性相对就好. 前两天论坛里有人问:同一支漂,调高钓高灵;还是调低钓低灵?我的回答是这样的:调高钓高铅坠小,有利于灵敏度;但调低钓低时水线短,力的传递更为直接,也是有利于灵敏度的,二者大致可以抵消.但后者的稳定性好,这才是低好于高的真正原因.不过话说回来,稳定性对于提高中鱼率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关键还在于调钓的方式以及浮漂的选择。
      在漂形的设计上,其实早就向着稳定性好这方面发展了。您肯定注意到了,与20年前相比,现在的漂是不是平均长了不少,适当的加长就是增加稳定性的一种简单方式。我来举这样一个例子:一支7目的普通软尾漂,原地将其尾和脚各加长两目的样子,现在这支漂和原来有什么不同?吃铅量基本没变,因为是软尾,可以和加长的脚相抵消;表面积增加了,不利于灵敏度;但水线短了4目,有利于灵敏度,又是功过相抵,可能还是功大于过。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好于等于原来的情况下,漂体在水中下降了4目!换句话说,在不影响灵敏度的前提下,凭空增加了不小的稳定性。何乐而不为。当然长漂还有其他一些性能,不在稳定性范畴之列。
      其实浮漂的稳定性并非什么科学定义,也不存在标准答案,只是个人理解的问题。本文的目的,除了想说明一些道理外,也希望对常用的概念有一个规范化的理解,免得你说东他以为是西,仅此而已。
本主题由 达奇 于 2011-12-21 14:51 鉴定为 精华


系说浮漂之三:一无是处的枣核

世上确实有这样的事: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或被人骗了还以为得到宝贝.您当然明白我是指那些热衷于枣核的人.不瞒你说,在写这篇东西的前一天,我自己也在其中.而且还是其中的佼佼者呢,也就是中毒最深,受害最惨重的那种.我的枣核比谁都不少;今年一年钓鱼用的基本都是枣核.悲哀呀......恼仁儿中真闪过一头撞死的念头!但不能,咱是受党教育多年的革命战士;是手捧红书长大的少先队员.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哪怕敌人逞凶狂: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让我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向着胜利继续前进!

      昨天以前我还认为枣核漂有两个优点:一是浮力好;二是能产生慢长的三摆行程(漂坠饵全顺直后饵团缓慢下落的过程,我管它较黄金降落).对于浮力好我本来到也不以为然,同为那是以严重损失灵敏度为代价的.倒是那慢长的三摆,钓近底截口确实不错.

      但为什么今天又突然改变注意了呢?因为我昨天夜里睡觉时梦见了以前的一款漂--白扳鲫,90年代前期曾在北京风行一时,当时卖到270块钱一支.这是一款什么漂呢?带壳孔雀羽长身竹脚配细长硬尾,漂形巨大且浮力极差.奇怪了,为什么这样的漂能盛行呢?唉,,,愚昧呗! 这话又得从头说起......

      那还是台钓刚刚兴起的年代,在北京,北京展览馆的后面有一片水域,可能是荒废已久的老运河河床。当时北京的竞技钓高手们都聚集在那里,想当年,那儿真是钓手们的天堂.高钓的,练竿的,掐鱼的.....一天到晚的车水马龙,人们乐不可支的往返于其中。

      话说这鱼塘,由于是多年不干的老坑,降层很厚,鱼铒一但落了底便会没入厚厚的悬浮物中,所以鱼都等在离底5公分左右的水层吃食。再说那款大白板鲫,又大又不吃铅,三摆速度自然是很慢,恰好又是细长的硬尾,使得行程很长,就和现在的枣核效果一模一样!偏巧就碰上这种专吃底截口的鱼塘,所以每当那大傻漂三摆行程开始后,一到离底三、五公分的地方就是一个加速,一抬竿儿,几乎是百分百中鱼。可当年的钓手们那懂得这些呀,还以为是这漂好呢,于是就如获至宝似地疯狂的抢购。那年月,几乎是人手N支。您还千万别看不起北京的这帮人,首任钓王吕世春就是这帮人培育(以赢人家钱为主)出来的一个硕大的丰收果实。多么光辉而又悲哀的历史。

        而更加令人悲哀的是,在高科技如此发展,在竞技钓雄师如此精锐的今天,悲哀的历史居然还能重演,并且是以更加巨大的杀伤性的方式!

        现在再说说这枣核漂。既然那垃圾白板鲫(现在也很值钱哦)都能和它出同样的效果,那咱用好漂来灭它们还不是小菜一碟吗?要不咱一贯推崇的浮力呀、吃铅比呀、灵敏度什么的还有啥用。比如那白板鲫,原漂形不变,换成巴氏沙木碳脚,浮力至少比原来大一倍,而且三摆速度比原来还慢!如果你觉得它灵敏度不够,就把漂身一点点地缩小,直到你满意为止,反正我浮力巨大,有得是空间。枣核漂的三摆为什么慢?因其锥度顿、下降时阻力大使然。任何一支枣核漂,将其锥部拉长,亦即变成一支长枣核,效果如何呢?应该有以下变化:
       1,漂身体积比原来大了,因而浮力会增加;
       2,漂身表面积增加了,因而阻力增加,但很有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3,漂身锥度由顿变锐,阻力大幅度降低,意味着灵敏度大幅度增加。

       现在再来看看这支漂,浮力与灵敏度同时增加,这是多么惊人的收获呀!而且它的三摆速度应该是快于等于原来。如果需要让它慢下来,及其简单。想当科学家有难度;想当文盲还不容易吗。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得出结论:起码长枣核是各方面都优于短枣核的。根据这种思路,若把长枣核再拉长一些又如何呢?到底拉到多长最好呢?这就触及到漂身形状的核心问题:什么样的比例(或锥度)才是体积(大)与阻力(小)的最佳配合?这是纯科学的问题,二十多年一直困扰着。我曾想到过华罗庚的黄金分割原理,可惜咱知识不够,真希望有一天有人能解决。

       其实枣核本来就是从长枣核演变过来的;而长枣核又是从标准漂形演变过来的。这根本就是一种过分求变的产物,其结果越来越偏离科学的轨道。钓界中类似的事情还远不止这些。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一变化过程使得浮漂的制作难度越来越小:漂身再也不会被抽折了;尾与脚的插接更容易做得坚固了;吃铅比也更大了。但灵敏度与稳定性却是大大的降低了。

       还有一些想说的,但太长了,算了吧。确实是刚刚有的认识,很可能有疏漏甚至错误。欢迎大家商榷、指正。

系聊浮漂之四--软尾与硬尾

本帖最后由 枯法师 于 2011-12-23 11:01 编辑

水阔凭鱼跃,天高任你飞,世有黑白道,漂分软硬尾。
      浮漂的软尾与硬尾,真如世间的黑白两道,各有各的领地,各有个的行规,既对立,又融通。


      由于浮力是浮漂的核心,所以比重小于水的软尾自然成为浮漂的主流。但软尾因其空心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得过细、过长,因而便给硬尾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能使用软尾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软尾;只有当软尾无法满足需求时,使用硬尾才是正确的。

      那么都有哪些情况是软尾无法达到要求的呢?我们可以根据硬尾的特征来反推,亦即要求漂尾极细或较长、极长,再或又细又长时适合硬尾。极细象征着极高的灵敏度;极长(或较长)则表示浮漂整体较长,而长漂又有以下4种特殊的用途,亦即硬尾的长项:
1,狂钓风浪;
2,痛杀底截;
3,巧延钓点;
4,暴连深水。

长漂适合钓风浪道理很简单,不用多说。
长漂翻身立水后露在水面的部分较长,所以铒团离底的距离也比较大,因此三摆的行程也就相对较长,这样就为在近底吃截口的鱼提供了充分的觅食空间,或者将离底的鱼诱下来吃食。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底钓快鱼时千万必要用长漂,也不能用长子线,前者三摆时间长;后者二摆时间长,都会严重影响上鱼速度.在水底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鱼只吃底食甚至只吃底钩是很常见的.

      由于长漂可以减少水线的长度,从而增加风线的长度,于是使风线与水线的折角铅前移,这样就能使钓点更远一些。这在限定竿线长度的竞技钓中是十分有用的。
      长漂钓深水,既可以增加稳定性;又能够减少水线的长度,使信号的传导更为有效,二者都有利于灵敏度的提高。
      前面提到过,硬尾可以做得极细,这就意味着极高的灵敏度。所以,在对灵敏度要求极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小的硬尾漂。

      你看,上面列出的都是一些比较特殊或特定的情况,而在其他大多数正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用软尾。软尾的优点在于:浮力相对比较好;在多种情况下速度快;在鱼正常吃食的情况下,软尾下顿的动作更为清晰。不过有一点必须要说:适合软尾的时候,硬尾大都可以代替;而适合硬尾的地方,软尾却较难涉足。
本主题由 达奇 于 2011-12-22 22:17 移动

系说浮漂之五:浮漂的灵敏度

本帖最后由 枯法师 于 2011-12-27 09:42 编辑

最近在论坛上看到不少人有这样的观点:浮漂本身不存在灵敏度的问题,浮漂的灵与顿是在实际使用的调钓过程中体现的.
本人的观点恰好相反:只有浮漂本身才存在灵敏度的问题,而且灵敏度是浮漂性能的唯一标志!一支漂浮力的好坏,做工的精良程度,以及漂形设计的合理与否,最终都体现在灵敏度上.至于浮力的大小(指漂的大小),或各种不同的类型,则属于规格.只有性能才存在好坏的问题;规格则不存在好与坏.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只有对孤立的浮漂才能够进行灵敏度的定义,并加以详细的说明;而一旦浮漂插到线组的漂座上,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便无法对浮漂的灵敏度进行定义了.认为浮漂本身不存在灵敏度的人,可能问题就出在这里.要对线组上的浮漂进行其本身的灵敏度说明,确实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事情.比如,一般来说小漂比大漂灵敏度高,但若把一支很小的漂插到钓大鲤鱼的线组上去,不要说灵了,恐怕连用都没有.而一支最差的大漂,效果也比那小的好得多.但你能说那大的灵敏度高吗?所以请记住:浮漂的灵敏度一定是对其自身而言!浮漂在线组上时便是线组的灵敏度概念.此外,还有调钓的灵与顿问题,此三者决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什么是浮漂的灵敏度呢?我将其定义为:在同等条件下浮漂运行过程所要克服的组力.这个力越小,灵敏度就越高;相反则越低.浮漂的灵敏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同等条件下:
1,漂体越小灵敏度越高
2,漂尾越细灵敏度越高
3,表面摩擦阻力越小灵敏度越高
4,同心度越好灵敏度越高
5,钢性越强灵敏度越高
6,漂形设计的合理性越强灵敏度越高
还需要作些简要的说明吗?算了,等世贸大厦砸下来再说,咱把它粘上一软尾在太平洋上当漂使!
以上都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至少你把它反过来说不如正着说好.希望能对大家选择浮漂时有所帮助.如有疏漏请补充;如有错误欢迎纠正.
以后等漂的事儿说完了,再和大家聊聊线组的强度,速度和灵敏度,这可是咱的强项哦

系说浮漂之六:浮漂的调钓兼说找底

本帖最后由 枯法师 于 2011-12-29 15:57 编辑

       见到咱们论坛上有那么多人关注调5钓5灵还是调3钓3灵的问题,心理实在不是滋味,有伤感,有同情,有愤怒,也有责任....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你回答哪个灵,都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个有关浮漂调钓灵与顿的问题!我可以更加清晰的把这个问题换一种问法:两个浮力相差两目的浮漂,在水线长度也相差两目(浮力大的短)的情况下,哪个灵?这根调钓有关细吗?

       早年台钓刚进入大陆的时期,台湾人确实有调敏,调顿;钓敏,钓顿的说法,敏=高;顿=低.从而衍生出调敏钓敏,调敏钓顿,调顿钓顿和调顿钓敏的4种不同调钓方式.虽然这些都没有什么错,但解释起来非常别扭.比如调顿钓敏(亦即调低钓高),明明是一种极顿的钓法,却偏要说成钓敏,实在太容易产生误导,所以后来人们慢慢就不用这种说法了.代之以调高,调低,钓高.钓低.可能有人没弄明白原有说法的确切含义,认为钓敏(=钓高)就是灵敏度很高的意思,但又发现实际不是这么回事儿(也确实不是这么回事儿),但又不好意思去问人,为了证明这一点,于是便有了调5钓5灵还是调3钓3灵之争论.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起码这说法是合情合理的.象福尔摩斯或一休之流吗? 至于那两个试验,倒也颇让我感到吃惊:能把所以问题都弄错了可能比都弄对了更难!

       我以前在“浮漂的灵敏度”一文中说过:浮漂的灵敏度;线组的灵敏度和调钓的灵与顿是3个不同的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下面要说的就是其中的最后一个.

       调钓的灵与顿是指水线和子线的垂直程度,尤其是子线!垂直程度越好越灵;相反则越顿.灵的极限是下钩离底;顿的极限是铅坠落底.具体到浮漂的调钓上,对同一支漂来说,调和钓的目数之差越大越灵;越小则越顿.比如:调5钓2比调5钓3灵;调3钓3比调3钓4灵.....我喜欢用"钓差"来形容调钓的灵敏度,钓差越大灵敏度越高;相反则越低;钓差还可以是负数,如调2钓3,钓差就是-1.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同一支漂而言!同样的目数之差,但漂尾的粗细不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粗尾1目的钓差可能比细尾的3目还要大.严格的说,钓差其实是一个体积的概念.

       再简单说说找底

       我们对线组进行调钓的目的,是为了使饵团在水底处于理想状态.所谓理想状态有两个含义:一是尽可能有利于鱼吃饵;二是尽可能使线组处于最灵敏状态.二者有时是统一的(如底截);有时是矛盾的(如猾口).找底本身并不难,而是难在如何了解恶劣水底的具体情况,在各种情况下饵团应该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状态.为什么钓熟悉的塘经常效果好?就是因为通过多次实践基本找到了这个最佳状态.还有各种不同的鱼口,饵团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最好等等......至于如何寻找这些个最佳,实在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但在调钓方面,也无非就是灵儿点顿点儿的事儿,可能其他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关于这些,净土九天比我能干儿,他在XXPKXX中说的就是这些.你们想法儿让他再多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