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之旅冥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58:42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品。故事发生在1864年。苏格兰贵族格雷那万爵士是邓肯号游船的船主,他从海上的漂流物里获得了一份文件,从中得知两年前在海上遇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尚在人间,于是毅然带着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特等人,驾驶着自己的游船去寻找和营救。小说围绕着营救这个主题展开。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介绍
  1. 奠基人
  2. 故事梗概
  3. 小说发展线索
作品评价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前言
作品特色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美绘本青少版)
展开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1864年。苏格兰籍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两年前因海事遇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哈利·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漂流瓶,他请求英国政府派遣船队去寻找。可英国政府对苏格兰人一向歧视,竟然拒绝了爵士的请求。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格里那凡爵士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他毅然组织了一支小型救援队,由格里那凡夫妇,麦克那布斯少校,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玛丽和罗伯特以及以粗心大意著称的地理学家雅克·巴加内尔组成,亲自带队去完成寻找格兰特船长的任务。  他们沿着南纬37度线穿越了南美洲的高山和草原,横贯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由于对文件的错误解释,他们一路上遇到了无数艰险:地震、洪水、风暴、凶狠的毛利人和一个阴谋。但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气,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这是一个满腹激情与神秘的故事。格里那凡爵士拾获的“天平鱼”(是一种海中极凶猛的鲨鱼)腹中那神秘的漂流瓶,是失事船只的求救信还是航海者无聊时写的打油诗?是信!是三章分别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写的求救信,这三张被海水侵蚀得残缺不全的求救信引起了航海者们极大的探索兴趣。他们分别把信上所能看清的词汇翻译了出来,然后汇集成一种语言连猜带想的把这封求救信填补全了,是的,的确是一封求救信!是格兰特船长的求救信。他在一个纬度37.11’的地方被印第安人逮捕。机智的格里那凡爵士,慈祥温柔的海伦夫人,深沉稳中的麦克那布斯少校,粗心大意却精通地理学的巴加内尔地理学家,还有格兰特船长两个坚强的儿女:坚毅刚强的格兰特小姐和勇敢的小罗伯尔,精通航线的孟格尔船长以及奥斯丁这充分值得信赖的老水手。他们乘坐着邓肯号,走向拯救格兰特船长的冒险之路……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很佩服凡尔纳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当你读这本小说时仿佛你也深入其中,你会为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兴奋或着急。他们是多么勇敢与乐于助人啊……一个从鲨鱼肚中发现的漂流瓶让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冒险之路,换位想一想,如果是你经历这样的情况呢?你会不会推辞道:“嗨,这已经是老事了,信纸都被海水给侵蚀了,说不定人都已经死了,我们还为什么要卖力去救一个生死未卜的人呢?”我承认,如果是我,我也不一定会像这群勇敢的人们,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放弃一切踏上这条旅程。这是一种精神,虽然这个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但每一个故事的灵魂都是要告诉人们一些我们知道,但不一定能够办到的精神……  格兰特船长会得救吗?这群勇敢的人们会遇到危险吗?大家会不会中途放弃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而我们的人生,不也是等待着一个一个未知的成功与失败到来吗……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奠基人

  法国科幻小说的奠基人,是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1828—1905)。他出生在海港城市南特的一个律师家庭,辽阔的海洋、扬起的风帆和汽笛的鸣响,孕育了他对大自然的奇妙幻想;他在中学里顽皮成性却成绩优异,毕业后遵从父亲的意愿攻读法学,1849年在巴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凡尔纳在巴黎幸运地结识了探险家雅克·阿拉戈(1790—1855),并与在他家经常出入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地理学家等科学家交往颇深,在他们的影响下刻苦钻研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自然科学,同时阅读当时流行的爱伦·坡的侦探小说,借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写作的技巧。

故事梗概

  苏格兰贵族哥利纳帆爵士的新船邓肯号在试航时捕到一条鲨鱼,水手们在鲨鱼肚子里发现一只漂流瓶,瓶中的信件因受海水的浸泡而模糊不清。根据残存的字迹可以推测出,这是一个名叫格兰特的船长在两年前发出的求救信,他被困于南纬37°线的某个地方。哥利纳帆爵士(一译格里那凡爵士)为营救格兰特船长求助于英格兰海军,未果。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玛丽和罗伯尔的请求下,毅然决定驾自己的邓肯号出航寻找。同行的除了玛丽和罗伯尔外,还有哥利纳帆的夫人海伦、表兄麦克那布斯上校,以及因马虎而错登上邓肯号的法国地理学家巴加内尔等人。他们找遍了南纬37度的所有陆地: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庭,澳大利亚内陆,新西兰,一路上险象环生,登高山冰川却突遇地震,过草原遭遇洪水,陆上野兽海上风暴,陷入流窜犯的阴谋险遭杀害,被吃人土著俘虏差点成为祭品,最后却在破釜沉舟那一刹那获救,并终于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成功返回苏格兰。  这是一部写苏格兰民族精神的小说,但作者却是一位法国人。可是却把小说中的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巴加内尔写得好笑之至:最初因乘错船误上了“邓肯号”,然后将错就错一起去寻访格兰特船长,并因此展开了一次特殊的“探险经历”。一路上却仍然马马虎虎大大咧咧错误不断,准备学西班牙说却学成了葡萄牙语;一而再再而三地“毫无疑问”地重新解释了漂流瓶里的地址信息,最终却发现他忘记了用他的母语法语来解释荒岛的另一种命名;但在写一封求信时故意把地址写错了,把澳大利亚拼成新西兰,使得全体人员获救。不过,作者也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让他在新西兰被土人俘获期间,全身从脚到肩膀被刺上了印记,但给了他一个漂亮有钱的妻子,也是奖励他在探险途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吧。  小说命名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但并非仅仅是以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马丽和儿子罗伯尔为主角,甚至哥利纳帆爵士也并非小说的主角。格兰特船长的船只失事,源起他作为一个苏格兰儿女的雄心壮志:为亲爱的祖国寻觅一处完全属于苏格兰的移民区,让它享受它在欧洲享受不到的独立和幸福。而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了哥利纳帆爵士作为一个苏格兰人的“苏格兰情结”,以及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矛盾。因此,小说所指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应该是指那些支持并继承着格兰特那种“苏格兰精神”的全部苏格兰人。  小说看起来确实有些费劲,因此最初我就不认为上小学四年级刚十岁的儿子能读得下去。小说是写航海的,因此要求有起码的地理学知识,才能理清故事发展的线索。而且小说里有大段大段的航海探险历史借地理学家之口讲出来,使得故事变得十分复杂,降低了可读性。在他们的“探险”途中,也由地理学家给大家讲解了许多地理知识,气象知识,动植物知识,风土人情,社会演变等等,这些知识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读者的百科知识,有些语句的描写也十分优美,不过,却也增加了太多篇幅,使得故事的跌宕起伏不那么紧凑。不过,看完全书,总的感觉不错。尤其结局的“戏剧性”!  这部小说是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之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其余两本我都没看过。不过,曾在电视上看过电影《八十天环绕地球》,成龙等主演,觉得很有意思。学校图书室里凡尔纳的书,学生也时有借阅。因此早就决定看一本的。这次,算是“了结一点心事”,呵呵。再加上最近看过几本法国小说,包括《苦儿流浪记》《风暴》,因此对法兰西民族多了一点了解。在看这本小说时,里面通过地理学家巴加内尔之口,讥讽了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政策“全盘消灭改变”,这一点让我也很有感触。小说所描写的是1864~1865年那段历史,这也使得我想到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划分的中国近代史。那时的中华民族与小说中所描写的新西兰食人土著之间,有何异同?

小说发展线索

  1862年5月30日,秘鲁卡亚俄,三桅船不列颠尼亚号,船长哈利·格兰特;  1862年6月27日,南太平洋玛丽亚泰勒萨岛,不列颠尼亚号触毁,8天后丢出漂流瓶求救。  1864年7月26日,邓肯号试航,克莱德湾,北爱尔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北海峡海面,漂流瓶;  1864年8月25日凌晨3点,格拉斯哥港,邓肯号启程,哥利纳帆爵士及海伦夫人、玛丽·格兰特和罗伯尔格兰特、麦克那布斯少校、以及全体船员:船长门格尔,大副汤姆·奥斯丁,司务长奥比内先生和太太,全部水手;突然出现一个“不速之客”,法国地理学家巴加内尔;  8月30日,望见了马德拉群岛;  9月3日,邓肯号行驶在佛得角群岛之间;  9月7日,一阵北风把邓肯号送过了赤道线,进入了南半球;  9月15日,邓肯号越过冬至线,船头转向那著名的麦哲伦海峡的入口;  9月25日,邓肯号航行到与麦哲伦海峡同纬度的地方;  海峡的正确长度不过700公里,到处是深水,最大吨位的船只,就是靠航行都可以。海底平坦,淡水站林立,内河很多,盛产鱼类,森林里也充满了猎品,安全而便利的停泊站到处都有。在海峡内要航行36小时。  环绕着不伦瑞克半岛航行;经过圣尼古拉湾口;绕过佛罗瓦德角;绕过波拉尔角;  8天后,驶入塔尔卡瓦诺湾。最后停泊在塔尔卡瓦诺港。这时它离开克莱德湾那多雾的海面已经42天了。10月7日。  10月14日,邓肯号在哥莲德角与圣安托尼角之间巡航;哥利纳帆爵士,麦克那布斯上校,巴加内尔,小罗伯尔,及三个水手大副汤姆·奥斯丁、水手威尔逊和穆拉地,一行七人,  预计线路:先从智利海岸鲁美那角与卡内罗湾之间37充线的一端从发,穿过阿罗加尼亚首都后,就由安杜谷火山南面的小道横断那条高低岩儿,然后溜下这一带延绵的山坡,渡过内乌康河和科罗拉多河,到达判帕草原区,经过盐湖、瓜米尼河、塔巴尔康山(布宜诺斯艾利斯少边界),越过边界,爬上坦秋尔山,直到大西洋岸边的马达那斯角。  安达斯山高低岩儿,地震,小罗伯尔短暂失踪,兀鹰把他抓起来,被一当地土著巴塔戈尼亚人“塔卡夫”一枪救下。  10月22日,塔卡夫正式成为这一队旅客的向导。走出高低岩,进入草原地带。  10月26日晚,赶到科罗拉多河畔过夜。  10月28日晚,人马歇在一个大湖——兰昆湖岸上。  10月29日开始 ,行进在阿根廷“判帕区”,开始遭受到干旱。盐湖已干涸。然后哥利纳帆爵士、小罗伯尔随塔卡夫先行到瓜米尼河探路找水。夜晚在河边遭遇狼群。罗伯尔独自骑走塔卡夫的宝马带走狼群,救了大家,也与另一队人马汇合。  11月3日晚,歇在判帕区的尽头,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边界。第二天早晨跨过阿根廷平原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  11月6日,到达坦狄尔村“独立堡”。这时,原来以为的“线索”,中断。  独立堡到大西洋的240公里路上,遭遇可怕的洪水,在一棵“翁比”树栖生。此树大约有30多米高,浓荫覆盖着周围约120平方公里的面积。暴风雨中,闪电击中大树,树端着火,下面洪水中又有鳄鱼,接着飓风又将整棵树连根拔起,顺水漂去。如此却幸运“着陆”获救。  11月12日,到达大西洋岸。  13日与邓肯号汇合。与塔卡夫道别。  循着一条直线横穿南美洲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  重踏征途。由哥连德角出发,绕过透利斯探达昆雅岛,好望角,  12月6日到达阿姆斯特丹岛,继续向东航行,  14日凌晨开始遭遇海上风暴,由于船长门格尔的机智果断,幸运脱险。  12月20日到达百奴衣角。上岛在一农庄遇到不列颠尼亚号上的“遇难船员”艾尔通。然后由艾尔通作向导,横贯澳大利亚37度纬线大陆。一路上澳洲大陆的风土人情慢慢展现在读者面前:澳洲土人小孩子的地理学知识,黄金之乡移民的混乱悲惨生活,土著人的奇特生活以及土人妇女的悲惨命运,两个“坐地人”青年的盛情款待,等等。谁知这个艾尔通却是流犯头子——乔·伊万斯(一译“彭·觉斯”),意欲夺取邓肯号作为海盗船。这一队旅客,包括哥利纳帆爵士及夫人海伦、玛丽及弟弟罗伯尔、麦克那布斯上校、地理学家巴加内尔、船长门格尔,以及三位水手共十人,被艾尔通带到一处沼泽地,前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河斯诺威河,牛马一路被艾尔通慢慢毒死,此时牛车又陷入沼泽地,人马过不得河,甚至爵士还被揭穿假面的艾尔通打伤。遭遇实在艰险。  这时(1月14日)爵士授权巴加内尔写求救信给邓肯号,变更汇合地点。但此信却被强盗头子抢夺。  时间到了1865年1月21日,河面水位开始下降时,渡河成功。接下来小心翼翼狼狈不堪地步行5天到了德勒吉特城,然后乘邮车到吐福湾——他们认为求救信中约定的汇合地点。但此时邓肯号却开到了求救信所指定的另一处地点。去向不明。哥利纳帆爵士担心邓肯号已成了一艘海盗船。  这时,一行人只得作好回欧洲的打算。他们包了一艘开往新西兰北岛都城奥克兰的船“麦加利号”,准备再搭半岛邮船公司的船回欧洲。  1月27日上船。谁知此船却在靠进新西兰海岸线时遭遇风暴,在一处无人海滩搁浅,被当地土人俘获。由此“领略”了一番新西兰土著人的“风俗习惯”,差一点被当作殉葬品杀害。多亏了机智的小罗伯尔和沉着老练的巴加内尔,才得以逃脱。又经历了一番新西兰的特殊地貌,最后逃到海边,却又遇到“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况。危急时分,他们很幸运地坐进了一只小艇向大海逃命,但后面的土著人的独木舟以更快的速度追来,此时喜出望外地看见前面有一艘大船,哪知却是“以为成了海盗船的邓肯号”,就在船长门格尔(一译“孟格尔”)决定破釜沉舟的一刹那,发现邓肯号还是他们的邓肯号。那个流犯头子“水手艾尔通”被大副奥斯丁关押在船上。哥利纳帆决定将艾尔通流放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去,并打算放弃寻找格兰特船长。就在那天夜里,两个孩子凭着与父亲间神奇的感应听到了父亲的呼喊,最终,大伙儿幸运而神奇地找到了格兰特船长,并将艾尔通流放于此岛。那天是3月8日。  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返航,3月18日,望见了美洲海岸。第二天停泊在塔尔卡瓦落湾里。这时,历时5个月,邓肯号严格循着南纬37度线环绕了地球一周。  5月9日,在离开塔尔卡瓦落湾50天之后,回到了玛考姆府爵士家里。

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很佩服凡尔纳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当你读这本小说时仿佛你也深入其中,你会为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兴奋或着急。他们是多么勇敢与乐于助人啊……一个从鲨鱼肚中发现的漂流瓶让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冒险之路,换位想一想,如果是你经历这样的情况呢?你会不会推辞道:“嗨,这已经是老事了,信纸都被海水给侵蚀了,说不定人都已经死了,我们还为什么要卖力去就一个生死未卜的人呢?”我承认,如果是我,我也不一定会像这群勇敢的人们,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放弃一切踏上这条旅程。这是一种精神,虽然这个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但每一个故事的灵魂都是要告诉人们一些我们知道,但不一定能够办到的精神……  格兰特船长会得救吗?这群勇敢的志者会遇到危险吗?大家会不会中途放弃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未知……而我们的人生,不也是等待着一个一个未知的成功与失败的到来吗……

编辑本段《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前言

  译序: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上天入地的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映这类梦想的文学作品就形成了科幻小说。法国的科幻小说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的《巨人传》,不过那时的幻想大多来自于民间传说,没有多少科学依据。  到了17世纪,西拉诺·德·贝尔热拉克(1619—1655)为了宣扬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哲学思想,发表了《月球上的国家和帝国》(1657)和《太阳上的国家和帝国》(1662),写叙述者乘坐火箭到月球和太阳上旅行的故事,堪称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作。  1862年秋季,凡尔纳写出了《气球上的五星期》的手稿,著名的出版商赫泽尔读后大为赞赏,当即与他签订了出版科幻小说的长期合同。在以后的四十余年里,凡尔纳每年都要发表一两部新作,共出版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总名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  从《地心游记》到《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的许多小说都脍炙人口,而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8)、《海底两万里》(1870)和《神秘岛》(1874)则是他的代表作。

编辑本段作品特色

  凡尔纳的小说景色壮观、情节惊险、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充满了异国情调,兼有科幻小说和探险小说的特色。它们既体现了人类渴望自由翱翔的梦想,又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因而使独具特色的幻想变成了科学的推理和预言。现在不但海底潜艇早已成为现实,而且连人类登月、太空飞行这样的梦想也已经实现。正因为如此,凡尔纳的小说才始终令人爱不释手,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读者。  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甚至亲自为《八十天环游地球》画了十三幅插图,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凡尔纳的作品如此精彩动人,后人就猜想他必然经历丰富、冒险成性,把他说成了一个传奇人物。有人说他十一岁时就擅自离家到船上去当见习水手,结果被父亲追了回来;又有人说他长大后艳遇不断,为此还挨过一枪等等。  其实据《儒尔·凡尔纳传》的作者、美国人赫伯特·洛特曼的研究,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传说。凡尔纳的一生其实平淡无奇,他不慕虚名,长年住在外省,仅在美国呆过一个星期,在气球上坐过二十四分钟。他从小养成非凡的想像力,常年阅读图书资料而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并且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这些都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是在不断的写作中度过一生的,在晚年健康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他依然笔耕不辍,直到1905年3月24日去世时,还留下了五部打字的小说稿。“伟大来自平凡,天才出于勤奋”,凡尔纳的一生正是这两句话的最生动的写照。

编辑本段《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美绘本青少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2版 (2010年7月1日)    

丛书名: 世界少年文学精选  平装: 146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0125786  条形码: 9787530125786  内容简介  成长文库:《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美绘本青少版) 内容简介:大家从鲨鱼肚中发现一个漂流瓶,原来瓶里装着格兰特船长的求救信,机智的格利纳凡爵士、慈祥温柔的海伦夫人、沉稳的麦克那布斯少校、地理学家巴加内尔,还有格兰特船长两个坚强的儿女、精通航线的孟格尔船长以及老水手们,他们乘坐着“邓肯”号,走向营救格兰特船长的冒险之路……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凡尔纳(Verne.J.) 插图作者:北少芳草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改编:夏叶  绘画作者介绍:北少芳草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是一支集策划、编辑、图书插画和设计制作为一体的图书出版创意团队。北少芳草致力于高品质图书出版,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编辑研发队伍及优秀的插画设计专业人才。几年来,已经出版启蒙认知、游戏益智、手工绘画、儿童文学和奥运读物等书籍近百种,图书曾荣获冰心图书奖、北京市优秀图书奖及北京市优秀科普读物奖。  本书插图主笔:谢嘉  目录  第一章 酒瓶中的三封信件  第二章 六号舱房的不速之客  第三章 横穿智利  第四章 上天派来的勇士  第五章 神秘水手  第六章 误人虎穴  第七章 险境逃生  第八章 东海岸上的巧遇  第九章 黑暗中的呼唤

扩展阅读:
  • 1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美绘本青少版) http://top-taobao.net/items/b188.html

  • 2

    http://www.5xia.net/Book/3692/Index.aspx

  • 3

    http://www.luckyba.cn/babybooks/?gOo=Z29vZHNfZGV0YWlscy5kd3Q=&goodsid=1217

  • 4

    http://www.52xs.cn/htmldata/6/2005_12/list12694.shtml

  • 5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021830.html

  • 6

    一篇读后感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591879.html?fr=q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