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肠子出来又回去了:一个非常有效的中药方子 牛皮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15:01

土茯苓30g生地30白茅根30蛇舌草30赤芍15丹皮15紫草20茜草15野菊花20生槐花30忍冬腾15薏仁30甘草10乌梅15菝葜15威灵仙15   每天一剂水煎服。这是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皮肤科何英教授的方子,效果非常好。

银屑病从中医方面大致分四型:1血热型(进展期)2血燥型(静止期)3血瘀型(静止期)4热毒型(红皮病)。上面的方子一般都有效,斑块肥厚者(血燥)加三棱15莪术15 ;月经有血块色暗,舌质暗(血瘀)加桃仁10红花10丹参15 红皮病者加二花15大青叶15北豆根10草河车15 二花是一味药,又叫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 身上痒加白鲜皮20
土茯苓30g生地30白茅根30赤芍15丹参15紫草20生槐花30忍冬腾15薏仁30元参15鸡血藤20 白鲜皮20 斑块肥厚者(血燥)加三棱15莪术15 蜂房20 乌梅6g、黄芪15克、生地黄15g、当归10g、赤芍10g、红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紫花地丁10g、白蒺藜15g,何首乌15g,益母草15g、续断10克、川芎6g、透骨草15g   白癣皮15g,蝉衣10g,陈皮10克、火麻仁10克、 甘草6g, 孟丽给看的 生地30g 丹皮15g 赤白芍15g 水牛角丝30g 鸡血藤30g 川10g 蜂房10g 蚤休10g 土茯苓30g 蛇舌草30g 半边莲30g 菝葜15g 虎仗15g 砂仁6g 生甘草6g 土茯苓30g生地30白茅根30蛇舌草30赤芍15丹皮15紫草20茜草15野菊花20生槐花30忍冬腾15薏仁30甘草10乌梅15菝葜15威灵仙15   白鲜皮20  土茯苓30g生地30白茅根30赤芍15鸡血藤20苦参10紫草15生槐花30薏仁30白鲜皮20 草河车20 元参15 (水牛角5克冲服或者穿山甲15克)水牛角使用一般一个月便可以去掉,主要是凉血分热 穿山甲凉营血热一般一个月后就可以去掉了 蒺藜15去痒的 首乌20是后期用,用于养血。 蜂房15克这个前期可以用一个月头上的哈西奈德溶液  身上恩肤霜(一)内治法      根据银屑病出现的不同症的型别,我们总结归纳为三类:即“热症”“於症”和“燥症”分别用清热法、活血法和养血法辩证论治。

1、清热法 银屑病在进行期,大部分是有热相的,但因为热邪的性质与病邪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1)清热凉血法 用于进行期不断出现新诊,诊色鲜红,全身泛发呈点滴或斑片状,表面覆盖银白色斑片,揭去鳞屑,基底见有出血小点,伴瘙痒、心烦、怕热、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脉弦滑有力,方用清热凉血方。组成:土茯苓、生地、茅根、槐花各30克,紫草15、甘草6克,便秘甚者加军川10克。

        若皮疹初起,呈点滴状,诊色鲜红,鳞屑不多,口干舌燥或扁桃体肿大,可加解毒的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

        若皮疹有点滴状丘疹扩大而变为斑片,表面鳞屑较多,皮疹以上肢或躯干上部为甚,犹在头皮较多,可加荆芥、防风、牛蒡子各10克,蝉蜕6克,或用凉血消风汤。头皮为银屑病的好发部位,在该处的皮疹较为顽固,用一般疏风药无效时,常加虫类熄风药,如蜈蚣、乌舌之类。

       若皮疹以下肢为多胸脘满闷,四肢沉重,舌苔白腻,有湿浊不化证侯者,加利湿的茯苓、薏苡仁(好像是薏米仁)各15克、防己10克,以化湿浊。

       若皮疹有鲜红逐渐转变为暗红之斑块、舌出现淤斑者可加活血的赤芍、归尾各15克红花10克。脉洪大,属肺胃邪热者,可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

(2)清肝胆湿热法:用于湿热之邪,客于肝胆,皮疹大小不等,基底潮红肿胀,或因抓骚而有少量渗液结痂者,皮疹以下肢较多、胸脘满闷,口苦咽干而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濡缓。方用:土茯苓、茵陈各30克,黄芩、白鲜皮、苦参、栀子各10克,薏苡仁、茯苓皮、银花各15克,甘草6克。

2、活血法:皮疹肥厚,呈地图状斑块,浸润明显,色泽暗紫,舌有淤斑。方用:土茯苓30克,三棱、莪术、皂辞、陈皮、苏木、红花各10克,赤芍、归尾各15克。若皮疹偏重于下肢,苔黄腻者,用土茯苓、茵陈各30克,三棱、莪术各10克,有活血利湿之功。

3、养血法: 病情迁延日久,热相已消,无新诊发生,皮疹潮红减退,鳞屑覆盖较多,基底浸润肥厚,患处出现皲裂,且有裂痛或伴疼、痒,咽干,舌淡红,苔白,脉濡细或沉细。方用:土茯苓、大熟地各30克,蜂房、当归、何首乌各15克,白芍、丹参各12克,麦冬、天门冬、玉竹各10克,甘草6克

辩证皮疹的风、热、寒、湿对于立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皮疹的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作为对银屑病辩证的依据。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的属阳,屈面则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的多属湿;皮底基底潮红,多属热邪燔于营血等,同时还应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的分析。苔黄燥为热在气分,黄腻为热在肝胆,舌质淡红,胖淡为虚,苔白腻为寒湿,脉弦滑为热症、炎症,脉沉细或濡细则为虚寒,前者病位在里后者病位在表。临床上有时舌、脉舌而重诊,有时舌诊而重症、脉、舌,具体情况应分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