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虞美睿丰胸贴:孔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9:40
孔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 
 

 

            孔子如同我们的人生导师,他用自己高洁的言行总结了理想的人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修行的概述。

 

         孔子,一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一生"述而不作",但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被奉为中国文化第一经典,北宋宰相赵普道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赞其只言片语所藏之大智慧。朱熹也说他:"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古代大师受教于孔子,当代人更从中获益良多。

  且不说世界各地将孔子与耶稣媲美,单说日本现在就将《论语》列为高中必修课,日本书店设有孔子专柜,日本出版的《论语》相关书籍多达568个版 本。台湾教授王财贵奔走各地,呼吁全民学孔子读《论语》,"经是智慧的记录,想要开拓智 慧就必须读经。"我们在加速奔跑的时代回过头去审视孔子,才发现原来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便用最质朴的语言解答了我们今天所有为人处事的疑问。

  今天让我们请出“孔子老师”来上一堂“公开课”,课题涉及亲情、爱情、友情、工作、学习,请他指点我们在当代社会如何为人处事。听——孔子说做 人,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交朋友,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习,别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行孝,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孔子教会我们的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人生目标分阶段:30岁要自力更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 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 有所忽视和遗忘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生才有意 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 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 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教我们孝敬父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不孝顺父母表现:不说一声就去“北漂”

 

       孔子有关孝道的论述很多,而流传最广的要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且在引用时往往只引“父母在,不远游”,而省略了“游必有 方”。按现在的解释,“方”,指方向、去处。这句话的直译为:“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如果要出游,那一定要有去处。”意译为:“父母健在, 要在家服侍父母,不可长时间离家;如果不得不出远门,也要有明确的'去处',让父母心中有数,不担忧。”作为权威解释的朱熹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 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 (《朱子集注》)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孔子的原意,是否符合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

  由于我们今天读到的古文多是经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现代标点、注释和语译的,这就难免产生与原意的距离和读者相互间的歧解。所以,要搞清这句话的原意,首先要搞清“游”和“方”在这句话中的准确释义。

  “游”。通常的解释有“行走、游玩、游览、游历”;也有解释为“交游、来往”的。如《史记·魏其武安侯立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相得欢甚。”还有“游宦”,意思就是在外做官。如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游宦久不归。”另有一说为“游学”。有两种解释:一为“远游异地,从师求 学”;二为“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的人。”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春秋战国时期,有识之士凭借自己的学识游说诸侯,希 望得到赏识而求得一官半职,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孔子自己也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介自己的治国方略。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交通不便,农民离不开土地。所以,要说农民离开土地到城里打工或者到别处去游玩则是绝无可能的。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判断孔子所说的这个“游”,准确的释义应为“游学”或“游宦”。

 

孝顺父母表现:听爸爸妈妈的话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个将“女子”与“小人”并列的评论应该不包括孔子自己的母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仁爱乐观、中庸平和、刚健进取的孔子,应该有一位具备君子人格品质的母亲。孔子设法将不是正妻的母亲与父亲合葬,当出于对母亲的真挚热爱与由衷敬意。

  儒家极其重孝。“孝”是仁义道德的核心,“孝道”是儒学之本,尽“孝”不仅是儒者的人生首要责任,更是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

  《论语》记载,孔子主张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和悦,即在言谈举止一切细节中,都要体谅敬顺父母。他还主张奉行“三年之 丧”,即父母亲去世后儿子应停止所有社会活动、感官享受和娱乐,专心守丧三年,表达对逝去至亲的诚挚哀伤与怀念。《论语·阳货》记载,学生宰我曾质疑三年 时间太长,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认为宰我的想法说明了他对养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挚之情,是“不仁”之人。这段记载的原文如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孔子教我们恋爱结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最佳恋爱对象:女选君子男选淑女

 

          如果问大街上的行人:你想要什么样的爱情?答案肯定五花八门。

  如果行人中有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他会怎样回答我们呢?

  孔子去世后,其门人弟子辑录他的言教,成《论语》一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三百》又称《诗经》,是现存于世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司马迁说,孔子曾对《诗经》进行编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诗三百》中,大量的诗,与爱情这个主题有关。孔子既然从古诗三千首中辑录出这三百首,隐约地告诉我们,他赞同这些诗歌中有关爱情的观点。尤其是思无邪的爱情。

  无论是人迹罕至的僻壤,还是摩肩接踵的闹市,俗世间,男人女人,爱着,生活着。在孔子编定的《诗三百》中,那些几千年前的男人女人,也正是这样俗世的一群。生活是琐碎的,爱是琐碎的,即便改朝换代,这些琐碎仍在。那时候,野地里植物妖娆,卷耳、谖草、薇、苤莒……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可亲的温暖的名字。天空湛蓝,大地安谧。

  他喜欢上一个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他率真、多情、年轻,喊出了响彻千古的爱情宣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爱的姑娘,“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难道你故意考验他,令他“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为爱煎熬吗?

 

最佳模范夫妻:老公尊重老婆

 

         夫妇关系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妇关系是产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夫妇关系,便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兄弟关系,也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更不可能有朋友关系及社会成员的有关系。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是这样生成的,“天地氤氲(烟气盛),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其过程是,“有天地,然后有 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不 久也”(《周易·序卦》)。古代人把天地、阴阳、男女(雌雄)作为自然界的始基,夫妇作为社会的始基。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天公地母,天在上,地在下;阳为正,阴为负,男主外,女司内的上下内外主 从关系,是统一体相反相成的两翼,处于同一层次,缺一不可:无下则无所谓上,无内则无所谓外,无从则无所谓主。故《释名》曰:“妻,齐也。”《说文》曰: “妻,妇与夫齐者也。”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这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 延伸,中国十分重视家庭和妇女的作用。

  孔子特别强调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一个最好家庭的标准是要做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家室,乐而妻帑。“(《诗·常棣》)。

 

孔子教我们交朋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能交的朋友:道德品行不端的人

 

         俗话说,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结交朋友重要、必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却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慎重选择的事情。先贤有云:“居必择邻,交必良友”,“匹夫不可以不慎 取友”。这些告诫可谓是经验之谈,是至理名言。  因为“人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生活实践 提示我们,交友务必要交良友,这就一定要慎重地考察结交对象的道德品行,行为不端、品德不正的人,绝不可与其交朋友。

 

选什么样的朋友:说话算数讲诚信的人

 

         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 五伦。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的朋友会影响你的言行。孔子认为行为不端品德不正的人,绝不可与其交朋友。 他说人活在世上要交三种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即正直、坦荡的朋友可以交,诚实、守信的朋友能交,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能交。

 

孔子教我们处理工作——“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面试:不被录用也不怨恨

 

          对于孔子,齐景公确实是动心了,曾经准备以尼田作为孔子的封地,并要给予稍低于上卿的待遇。但是孔子的到来与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遭到了以 晏婴为首的齐大夫的反对,甚至到了有人要害孔子的地步。失于政并已暮气沉沉的齐景公也在反对声中改变了对于孔子的态度,是安慰又是敷衍地说“我老了,不能 用你了”。不过孔子毕竟有着不一样的境界。他说,人不理解我,但我也不怨恨,这才是君子啊。

 

第一份工作:不要怕从底层做起

 

          孔子结婚生子后的第一份工作,当是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任委吏。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一个小差役。看似容易,做好却难。他的前任就是因为管理混乱和有贪污嫌 疑而为季孙氏不满。孔子并不嫌这个职位的鄙贱,尽心尽力,并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料量升斗,会计出纳,全部做得清楚明白。季孙氏想不到年轻的孔 子竟有这样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做乘田。乘田也许比委吏还要鄙贱,因为这是一份管理饲养放牧牛羊驴马等牲畜的小吏。身大力不亏,加之 孔子肯动脑筋,晨夕饲养,牵出赶进,清扫洗刷,很快又把这份乘田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当领导:不要怕得罪人

 

         孔子任小司空的时间很短,即就任大司寇。说到大司寇任上孔子的作为,这里需要首先弄清楚一件历来纠缠不清的公案,即孔子是否诛杀大夫少正卯一事。《史记· 孔子世家》书中有记载,说孔子为政七天就杀了“鲁之闻人”少正卯,这里不仅将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予以坐实,更找出了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深层理由:原来少正卯与 孔子素来有隙,在孔子讲学的时候,少正卯也授徒讲学,而且学生很多,曾使孔子的讲课处“三盈三虚”,好多次没人听孔子的课了。

 

孔子教我们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态度:别不懂装懂

 

       孔子的一生以好学著称。他从15岁立志学习始,毕生勤勉不辍,他认为:“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肯定了世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生而知之”的 天才,人的知识源于“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其资质、禀赋并无什么大的差别,所谓的圣人君子,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靠后天广泛地学习和 积累,并且“日参省吾身”,最终才德才兼备的。孔子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毕生笃学不懈,是孔子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

 

学习方法:要常动脑子思考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一些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1、处处可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别人在一起,如 果有人某些方面做的比自己好,就向他学习;如果感觉对方做的有问题,就扪心自问,引以为戒;能做到这样,不管和什么人在一起,都在不断的学习。看得出,孔 子可以向所有人学习,他很谦虚。通俗版:如果真心想学,从哪里都能学到东西。2、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把天下人分类两 大类:人和民。其中,人有分为几等,圣人、仁人、有恒着,善人。他只承认自己很好学,并能持之以恒。他对自己的好学程度,那是相当的自信啊。通俗版:孔子 最引以为豪的是在不断的学习。3、求学为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守则: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