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女郎wendi:最具投资的四版新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6:13

最具投资的四版新贵----- 8001的‘青天白日‘  

2011-03-06 23:34:2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青天白日,也就是8001wa,wb,wc...,也可算上wd,wg所以叫青天白日,是因为它们在荧光的照耀下,形同白日。加之其腰条的色质发青绿而得名。作为一个新的币种,青天白日越来越受到藏友的关注和热捧。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发行时间早,大约为九二年发行的,已近二十年,消耗量较大,

   二:发行量少,只有为数几种[wa,wb,wc,we,wh...]

   三 品种稀见,一般多是凹凸,防伪水印等等,而青天白日却是纸张差异,有如此效果,确实让人好奇。

   四;存世量少,捆的少见,刀货不多,单张也不多,查阅一尘,钱币在线,淘宝等,也就不到十捆零几刀。所以它必然如三版平水一样,一旦被发掘后,立即受到藏友的追捧而日渐金贵。。。。。。

 

白金W(青天白日)存世量分析

“最具投资的四版新贵----- 8001的‘青天白日’”。这个题目有新意,是实意,符合青天白日身份,作者给它的定位合适。文中还有许多精到见解,不多评述了。但就笔者了解的情况看,读后也觉文中有些认识尚需补充。不揣浅陋示之,请谅解。

     一、8001白金W共有几个冠号?

     就笔者掌握的情况和网上看到的说,“青天白日”的冠号是:WA、WB、WC、WD、WE、WH、ZI、ZJ。共八个冠号。也听有藏友说,在WG中也发现有,但始终未见到实物。有的藏友网上推出个别冠号说是“青天白日”,明显不是。

     二、8001白金W存世量有多少?

8001白金W(青天白日)币,最早发布的是南海老黄,好象是10月份。总共才两个多月,由于发掘时间较短,存量问题还不能充分显现。就笔者掌握的情况,其存世量大体情况应是这样。

首先看看网上的出售和交易情况

从“青天白日”发布后,网上有一定的交易量。在10月份和11月的前半个月,成交相当活跃。成刀的居多,也有个别捆的,网上成交和不成交的总量应有25捆左右。但就在前日,上海的网友“好歌”的贴中(12.12日低价出售8001W系列。出售银行原捆8001WC 8001WA 8001WH 8001WD 8001WB 8001WE8001WG 8001WI等 象征性标价3000元,每种可提供6捆。备有少量刀货,可任意挑号)从他标出的这些冠号中,按照笔者掌握的情况,其中WA、WB、WC、WD、WH5个冠号可以按“青天白日”冠计算(实际情况请“好歌”网友纠正,这是目前见到的唯一“青天白日”大户),就可能有30多捆。两者相加就有55捆左右。

其次、有几个数字是可以做出基本判断的

第一、发行时间早。大约为九二年(大约在九二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三个月,起码说是集中在这三个月)发行的,已近二十年,消耗量较大。

第二、发行冠号数量少(八个冠号)。

第三、这八个冠号中,不全号段都是,有的号段是,有的号段不是,而且有的冠号中数量极少。WE冠迄今仅发现一刀;补号ZI、ZJ冠只见数枚(这三个冠号存量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WD冠中,不是者居多。应该说,八个“青天白日”冠号中,只有WA、WB、WC、WH四个冠号有量。但根据笔者的观察,WB、WD两冠好象投放地区是江西、湖北一带,这些地区农业为主,以前发展较落后,存量已经不多;WH冠投放地区是浙江,存量也非常有限;WA、WC冠投放地区是上海。上海人有收藏意识,这两个冠号存量较多。除了这几个地区之外,没有发现其它地区有量。

     根据网上的交易情况约55捆,再推断藏友手中还可能有的藏量,是55的两倍:即55捆X2=110捆。那么,总存世量就出来了:55捆+110捆=165捆(16万5千张)。应该说,“青天白日”的最大存量不可能超过这个数。

     “青天白日”币,没有发现前,不可能有人先知先觉特意储存,它的存量与其它同期冠号的存量应大体相同。我们用以上推算“青天白日”币的方法,来推算其它同期冠号的存量,你将会发现,实际存量16万5千张“青天白日”币,少的可能恐怕会远远大于多的可能。

能够比较准确判断纸币某个冠号、某个版块的基本存世量,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和市场的反复检验。

 

一、小面值币为啥多珍品 ?

   是哪位藏友说的记不清了,但他在“神奇的纸币投资‘七规律’”中有段话还是记了下来,不妨转用一下。“小面额规律:一套纸币退出流通后,面额仅具有象征意义,真正决定其价值的是存量而不是面额。因为小面额纸币价位低、参与群体广、上涨空间大,一般其升值潜力要远远高于大面额纸币。比如三版目前价格最高的前8珍全是小面额,相对于其面值而言,升值幅度远远高于大面额纸币。”此话很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还不止此。

我国第三套人民币的一角中出了枣红、背绿、背水等珍品。目前,枣红1角市场价4800,背绿2800,绝品背水的市场价已达4万多元(一枚)。为什么三套人民币一角出了几个珍品呢?这是偶然的吗?从制造人民币技术发展史上看,从纸币收藏的发展历史上看,有没有必然因素起作用,有无规律可循呢?对四版的收藏有无可借鉴的意义呢?本人在此谈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制造技术发展过程来看,都处在我国人民币印钞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第三套人民币是我国真正不依赖任何外国,完全走向独立自主制造的技术发展阶段;第四套人民币是我国防伪技术从以暗记、水印防伪为主走向荧光防伪为主的技术发展阶段。你仔细观察一下,三版的珍品1角都与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笔者通过对三版几个1角珍品的观察认为:在我国第三套人民币制造技术真正不依赖任何外国,完全走向独立自主这个特定发展阶段,小面值出珍品是必然的(这需要展开论述,因篇幅太长,在这里就省略了)。这主要是由于小面值币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它的特殊地位主要是:一是在流通期间,小面值币地位就是没有大面值高,不够尊重的地位就有可能发生不够尊重的事(退出流通后,奴隶变将军了)。二是小面值币一般会充当国家印钞新技术实验币的马前卒。因为用小面值券种进行制钞新技术试验有其独特优势。今天主要谈谈小面值券种进行制钞新技术试验的独特优势。

一是成本低。面值小,相对于大面额纸币来说,其设计和制造成本都比较低,经济上符合试验成本最低化原则。

二是面幅小。面幅小,方便进行设计和容易控制试验。

三是关注度低。相对于大面额纸币来说,人们对小面值币的关注度要低些,这样更有利于各种技术试验的顺利进行。

四是失败风险小。由于面值小的卷种面值小、成本低,即使失败了,造成的影响和受到的损失都会比较小。

因此,不论是我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进行制钞新技术试验时,一般都会先用小面值币种进行试验,待试验成功和掌握该技术后,才使用于大面值,或者放弃。以前是这样,今后仍然还会这样,除非是科研部门进行非公开的小范围试验,才可能一开始就在大面值券种上进行。

和三版比较,四版荧光防伪技术比三版的枣红油墨开发、正背面凹版印刷技术要难的多,使用范围要广得多,试验的项目要多得多。那在这个特定阶段,四版的小面值币会不会、有没有类似三版小面值的现象(规律就是某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不断重复)发生呢?如果有,它又会以怎样的形式和面貌出现呢?这都需要研究。

好比说,四版8001白金W(青天白日)币使用的无色荧光祥云特殊钞纸,如果试验一开始是在80100或90100券种上进行,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在我国80年代末,人们还都不富裕,能有100元不容易,好多人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张的钞票(因为三版最大的才10元),很珍惜。到手后会翻来掉去摆弄,欣赏、研究和辨别真假。在荧光灯下一照,祥云本来很美妙,但云块积聚在领袖脸上,那可能会出政治大问题。你认为这种效果美妙,他可能认为是对领袖不尊呢?你说是真币?他说是假币?问题可能还闹得很大,使试验无法正常进行。但8001W币的这种试验已经过去了近20年才被你发现,神不知鬼不觉,完成了。是保密做得好吗?不是,是因为人们不注意、也不屑于关注它。而这正是试验所最需要的。

正是由于小面值卷种的这种特殊地位,也就会使其与其它券种在设计、印刷等制造技术上造成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差异,显现出独特性来。

这种独特性,在流通时不会有特别强烈的表现,它必须遵守国家赋予它充当流通手段价值尺度的小不点地位,必须甘愿大面值的长期法理压制和“不受尊重”。但退出流通后,国家赋予货币面值的意义消失,任何券种的面值都失去原来涵义,面值数字只是成了识别彼此的符号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不点要和100元退市后地位就平等了(因为二者都没地位了——平等了)。但是,到了收藏领域,原来小面值所具有的某种独特性,就可能变成稀缺性,乌鸡变成金凤凰,翻身反成受追捧的明星。价格也可能象脱缰的野马、决堤的洪流,在永不退市的收藏领域里,愈久弥贵,愈久弥挺,狂野疾奔,一泻千里。三版背水即是也,今世价格(退出流通数年后)已成前生面值(流通时)的4千万倍。人类真是不可思议!但这又是受“物以稀为贵”收藏领域的价值规律所决定的。即使背绿不服气,又有何用呢?

我国第三套人民币的小面值券种出了几个珍品,符合人民币制造技术发展历史规律。四版人民币有无这样的券种和版快,谁说了都不算!任何简单的类比和攀比都毫无意义。每个币种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时代是没法子比的,也是不可造就的。但由相同规律支配的一些现象,会在一定条件下反复出现。研究现象,认识规律,推动发展。不管收不收藏应都是很有意义的。

 

上面“小面值为啥多珍品?”短文,最早跟在“只想问一声,为什么不研究大面值荧光?”贴子上。南海老黄又单独转发了出来。后一个喝多的朋友(朋友自语)说“这是个伪命题”(讨论么,认为什么都没关系)。对此,笔者先提出了8个小问题请教。(实际上,笔者提出这8个问题——当然还不止这8个问题,都与三版几个小面值成为珍品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你清楚了解了这8个问题,你也就清楚了枣红1角也好,背绿、背水也好,为啥会成为珍品;你也起码会感到三版的珍品与小面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关系是历史,是客观,是当时各种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谁随意去编造的。但这并是证明、也不能证明:小面值就等于珍品。那是两回事。)下面就是当时那8个小问题的贴子。转录在此供朋友深入研究。

1、 三版枣红1角是三版发行的第一个券种,好象四版发行的第一个券种是最大大面值的100元、50元,还有5角,一年半后才发行了1角,为什么?

2、 印三版1角用的枣红油墨是当时我国新开发的印钞用油墨,第一个用于1角,为什么?

3、 三版枣红1角的珍贵,主要是存量少。为什么少呢?

4、 三版枣红1角存量少,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好几年未印新币。为什么不印呢?

5、 现在我们看到的60年版枣红1角正面图案原来的设计不是这个图案,周总理让改的,为什么要改这个图案呢?

6、 三版币各券种正面有走向的图案并不止枣红1角,大团结怎么就不会存在“左”、“右”的问题发生呢?

7、 开始发行的背绿1角背面花朵颜色与2角背面花朵颜色易混,就把背绿改成背棕了。为什么不改2角背面的绿色呢?

8、 印制背绿1角的钞纸为什么有的是水印纸,有的不是呢?

9、10、、11、等等。先提这几个小问题吧?(不客气讲,笔者肯定是早有观察的,拙文中本已蕴涵此意)。

既然有朋友提出“小面值为啥多珍品?”是个伪命题,那就烦请先把上面的几个小问题 “真命题” 赐教一下吧!

为什么周总理让改三版枣红1角正面图案这件事,与枣红1角成珍品和小面值相关联呢?这要分两句话说。

一、改图案是因为它面值小。枣红1角原设计稿中,正面图案是"干部参加劳动"场面,人民银行将三版币设计票样送审时,周总理要求改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图案。这是周总理唯一要求改的三版券种正面图案(还有一个券种是前后图案进行了调换)。为什么要改呢?这是周总理对当时我国学生(主要是大学生)在校生活非常了解得出的认识:当时大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在学校生活、学习,使用大面值币的机会不多,1角钱在当时是可以办些事的,使用较多的是1角券。为了用钱的同时,也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总理就要求人民银行改原来图案,改成教育主题的图案。人民银行为此还专门邀请了大学的一些教授讨论了改样。

二、无意疏忽,小面值,重视不够。第三套人民币票面设计图案的主题是反应当时我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并举方针的设计意图。应该说政治性很强、很严肃的。当然教育主题的图案也是很严肃的。但由于枣红1角是三版发行的第一个券种,原定是60年4月20号发行。周总理要求改变正面图案,这需要时间,也打乱了原来的发行步骤。美院的教授们虽然加班加点赶出来了,但对1角币设计的重视程度肯定不如大团结,忙中出现了“左”和“右”的问题(现在看,看出问题的人分明是阶级斗争思想作怪,也可能当时设计者干脆就没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但这就得改版(改版的原因不止这一个,这个问题也是较复杂的,后面笔者将有论述)。但枣红1角的改版就与稀少、与珍品结下了缘源。

因为大学生用小面值1角钱的时候多,周总理就要求改原来图案,以教育学生;这一改就改出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世界很大,有时又很小;世界很复杂,有时又很简单。看似无关的问题又怎么无关联呢?

从上面的资料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关于小面值的两点启示:一是不同的面值,使用最多的群体有别。一般讲,小面值的主要使用对象是老百姓(特别是在经济落后年代)。因而,需求量大,换手率高,耗损严重,一旦供量不足,新票存世就少,成为珍品就有可能;二是发行时间短就改版,发的少,收的早,容易少,也有可能成为珍品,这几乎是纸币收藏的常例。

一个券种成为收藏珍品,可能会涉及到相当多关联因素。仅仅以上两点还不一定就足以使枣红1角成为收藏珍品,但不能否认这种关联性。在这里笔者仅仅是从学习的资料中,对上面所提出的,三版小面值成为珍品至少相关联的八方面因素其中的第6个问题摊一点资料而已。

枣红1角珍品与其小面值关系探析

本人在上面提到的8个小问题里,有6个小问题都涉及到枣红1角,这都不是无的放失。但枣红1角成珍品,关键是它的存世量。

今天接着聊一聊“为什么三版枣红1角存世量少(成珍品)”与小面值的关系问题。

小面值不等于珍品,这是不用做任何解释的问题。“物以稀为贵”,是收藏万世不变的铁律。

纸币收藏,小面值的独特性与稀少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比大面值更有可能结缘,这也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见解。斯大林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小面值流通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以及前生后世身份认同的巨大差异,这就是条件。

三版枣红1角因存世量少而珍贵,这是事实,也是定论。但它存世量为啥少,迄今为止并没有定论,因为成因很复杂。以前人们对枣红1角量少原因,常见的认识是:62年4月20号正式发行后,因存在“左”、“右”问题被停印,后来只收不付又苛刻,所以存世量不多。这个说法好象是来自和银行工作有过接触的某人之口。按照笔者掌握的资料看,这种认识十分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如果仅限于此种认识的话,有些历史的和常规的问题很难自圆其说,甚至一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问题可能永世不能还真。

在此,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枣红1角的“左”、“右”问题,是不是导致它印量少,进而导致存量少的主要原因。因存量少而成珍品与小面值的关系,放在后面再说。

一、消除钱币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停用,而不是停印但继续流通。如果枣红1角真有“左”、“右”政治问题以致产生不良影响,那消除或减少不良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停用,而不是停止印刷还继续流通。但事实是,枣红1角62年发行,71年宣布只收不付(9年),到宣布退出流通时间就更长了(十好多年)。看来,虽然可能是发行不久就被停印了(从有人统计共发行约25个冠字组来看,应该是印制时间不长),但流通时间很长,说明政治问题并不严重。严重的话,肯定不会流通那么长时间。在那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如果有严重政治问题,那可能不止是个别人要掉脑袋的,停用那是必然。但事实上,枣红1角平稳流通了十多年,只不过流量不足,新票不多而已。看来,“左”、“右”问题并不是导致枣红1角停印的主要原因。枣红1角停印应另有别情。

二、没有任何当时公开报刊资料和权威说法佐证。 枣红1角“左”、“右”问题,印象最早(前些年)是出自和银行工作有过接触的某人之口。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权威人士和更多文章公开详细论证此事(看来有可能只是一种传言或内部说法)。在当时公开的报刊资料中,查不到任何关于枣红1角“左”、“右”问题的报道和消息。特别是,枣红1角正面图案是周总理让改的,以至出现了所谓(别有用心人认为)的“左”、“右”问题。文革期间,“四人帮”千方百计蓄意迫害周总理,连土地革命时期敌人编造的“伍豪启事”都拿出来大做文章,怎么眼前这个如此有力的靶子,不知道用呢。并且很早就有人对这个说法持质疑态度。看来,枣红1角“左”、“右”问题对印量产生的真实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枣红1角流通时已过我国“反右”高潮期。我国是57年反右派,59年反右倾。虽然文革中“左”、“右”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但反右的高潮是在60年之前,而不是之后。枣红1角虽是62年才正式发行,但是在反“右“高潮期设计的,高潮后期发行、流通的。“反右”高潮过了才使枣红1角停印,这个认识有点牵强,不合逻辑。

四、三版币5元、1元票面人物更面向右,为何不停印?为何量不少?5元的炼钢工人面向右, 特别是1元上的拖拉机手,开着拉机向右跑,那不是向右跑得更快吗?那为什么就没有人说它有“左”、“右”政治问题、就未被停印呢?看来枣红1角因“左”、“右”问题而被停印的说法,很经不起推敲。

但不管怎么说,枣红1角确实存在印制量不足的问题(62年4月发行,从印制了25个冠字组判断,印制时间应该很短,几个月?半年?不详。66年1月背绿才接上来,使该券单独流通近4年。新的1角券发行后,一起流通)。这就产生了印量少,发行时间长,原发行的纸币反复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超常规发挥着纸币功能,或者说超常规支撑着流通。结果,损耗严重,新票少见,退市后造成存世量稀少。但少归少,与少的原因是什么无关。

前面的一大堆话,是想证明,枣红1角的“左”、“右”问题不可能是造成其印量少的主要原因。但这其实不是笔者要关注的问题的核心。我们要研究的是“三版枣红1角存世量少与小面值的关系问题”。

存量少,使辅币流通不正常。此时,我们就需要按照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管原因是什么,这种货币超常规支撑流通的情况,在主币10元大团结券种身上可能发生吗?在主币炼钢工人5元券种身上可能发生吗?很显然,只要不是国家经济已经崩溃,国家再困难,都不敢使主币严重供量不足和短缺。主币票子旧点可以,但如果严重供量不足和短缺,对国家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造成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这种不太正常的货币流通状况只有在小不点辅币身上才可能允许出现。小不点辅币,虽然很重要,但不主要(不的为啥叫辅币呢?)流通少点,不会对国家经济造成重大的破坏性影响;票子旧点,那更不碍多大事。就是说,先不管它停印的原因是什么,但枣红1角存量少(退市后成珍品)的事实还是与小面值有着撕扯不开的干系。

 

枣红1角印量少的真实原因?

笔者了解到,此前早有人对“左”“右”问题有异议,也提出过真实原因的相关认识,但展开深入研究和论证不够。因为这对收藏本身并不重要。收藏者,知量少即可,为啥少对买卖没有关系。

笔者认为,枣红1角印量少,与“左”、“右”问题关联不大。那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根据笔者初步掌握的资料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造成本高

我们知道,枣红1角是三版的首券,所用油墨是我国开发的最新特种油墨,带有试用性质(这本身与小面值就有关系),是三版人民币唯一使用这种油墨的券种,造价昂贵;枣红1角是三版角券中唯一使用双面凹印技术的券种,这也是要增加成本的。再加上用的苏联钞纸,印制枣红1角小不点纸币的成本,和后来印制三版其它各券成本相比来说,实在偏高。

二、所用苏联钞纸断货

枣红1角,是三版人民币唯一使用苏联特一号钞纸的券种,纸质很厚、很好,但印制时间不长钞纸断了货源。当时情况是这样的:

59年新中国10年大庆,赫鲁晓夫受邀率团访华,期间因赫鲁晓夫向我提出租借大连港、希望建立联合舰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长波电台等不合理要求,和毛主席闹翻,中苏关系开始破裂。1960年6月24日,世界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谈。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会谈前夕,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6月21日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共进行全面攻击。会议中,赫鲁晓夫又带头对中国党的方针进行攻击,中共代表同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彭真和中共代表团愤怒撤回。中苏两党关系进一步恶化。

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我国政府,片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全面停止两国经济援助关系(当然也包括钞纸供应)。

我国的二版大面额币由苏联代印,小面额是在国内用苏联的刻板、机器、钞纸等技术自己印制。按此推断,在我国开始印制枣红1角时,还有库存的苏联钞纸,但很快用完后就被迫停印了。因为据有关材料记载,用我国自己抄制的钞纸,印制的最早券种是车工2元和大桥2角,但那是在1964年4月以后的事了。

三、枣红1角设计风格陈旧、个类

枣红1角是三版首券,其设计风格和三版的其它券种差别太大,显得比较个类。首先是正面用三面图案做边框,显得封闭,这和二套人民币风格类似,和三版各券正面图案较开放设计风格差异较大。其次,所用冠字号码形体和二套人民币相同,和所有三版各券不同。第三,冠字流水号在票背面的中间位置,这不但和三版人民币各券种不同,而且也和新中国发行的所有纸币券种不同(冠字号码都是在前面),显得很个类;第四,发行年月在正面面值壹角文字的下方,这也是三版各券发行年月的唯一标法,三版各券的发行年月都是在票背面正中间下方位置。第五,枣红1角双面都有发行年月数字,这也是三版币中的唯一(似乎有点多余)。从常规看,在同一套人民币里,仅仅只有一个券种,具有这么多明显不同之处,就显得有点个类、很不协调,改版那是迟早的事(这似乎与“左”“右”无关)。但一个券种改版,涉及到从设计、报批、制版、雕刻、特种油墨、特种纸张、印刷等一整套新的印制流程,需要相当的人力、才力、物力支持,这还是牵涉到国家的经济问题。
 
四、我国经济形势恶劣

三年“大跃进”是1958、1959、1960三年。那实在是灾难深重的三年,国家被整得穷啊!特别是苏联大逼债,中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河南、安徽、山东等许多地区,老百姓没粮吃,没野菜吃,把能吃的树皮全都吃光了,许多村里的树干几乎全都是光秃秃的(这现在的年轻人听着都可能不相信,但那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仅仅三年左右的时间,全国光饿死、病死的就几千万(保守统计是两千五百万以上)。62年“七千人大会”后,“大跃进”局面才彻底终止。但64年“四清”运动又开始了,66年5月,“文革”又开始了,我国经济状况不但不曾好转,而且越来越糟糕,“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央的历史决议语)。

枣红1角油墨的昂贵、双面凹印的高成本、苏联钞纸的断货、改版的巨大费用,这几种因素加在一起,在当时我国极其恶劣的经济状况下,难以按照正常情况使枣红1角顺利印制、发行和改版。 笔者认为,这些才是造成枣红1角印量少直接的和主要原因。就是说,主要是经济原因,与“左”、“右”政治问题关联不大。

但不管什么原因,它在客观上造成的不太正常的货币流通状况,国家再穷,也都不可能发生在主币身上,只有辅币才有可能。此观点上贴已有论述,不多赘言。

总之,从周总理要求改变枣红1角原先图案,到非正常流通十多年,由此而导致它存量少成珍品,都与其小面值的辅币地位密切相关。这样的理解无论从史实上,还是从逻辑上都应该是成立的。

当然,还是斯大林的那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为不是所有的小面值纸币,都具有三版枣红1角所曾经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那所以也就不能得出“小面值等于珍品的结论”。

三版背绿、背水成珍品,与枣红1角成珍品一样,与其小面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珍品纸币五大特征浅析

 前三版珍品已定,即使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现,它们的座次可能有少许变动,但不会有太大变动。既然被公认为珍品,它的那些故事,肯定被人们扒拉一遍遍了。不象深埋地下的文物,还有待挖掘,还存在重大发现的可能。

四版币珍品有待确定(虽然已显露端倪,但因为还没退市,它充分展示的条件还不具备)。但这也是人们自去年以来,为什么争相研究,发现多多,新品频频出现,令人眼花缭乱,令人无所适从,有人惊诧,有人赞赏,有人讥难等等的缘故所在。

都没错,不管赞赏或反对,都是发展所必需的。太发热,泼点水,有助于冷静和清醒;剪掉一些枝杈,有助于成材树木生长。各有各的道理,特别是琢磨挖掘珍品的人应该支持。因为三版前的珍品,没有那一个是政府组织研究、国家发文公布的,都是民间藏友们研究、发现、争论、推广,最后得到市场公认的。

四版币肯定有珍品。从前几版看,每版都会有珍品,多少而已。更何况四版币发行阶段,是我国货币制造技术逐步成熟,防伪手段升级换代的重要时期呢?“乱世英雄起四方”,货币制造也有同理。国家制钞技术越成熟、越稳定、越统一、越完善,出现珍品的机会就越少,这应不是无端的猜测,前三版珍品已给了佐证:第一套人民币中,珍品8种(有的说12种);第二套人民币中,珍品个数最少,3种;第三套有八珍。它们成珍品及其特点,都与制造和发行的特定历史状况密切相关。

前三版珍品的启示。四版中啥样币能成珍品?这不是哪个个人说了算的事,谁也没那么大本事。但从前三版珍品纸币身上,我们或许能悟出点什么来,对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有点启发。笔者认为:首先,不同套的珍品具有不同类别特点。第一套八珍,全部是版别珍品(即同一券种中发行的不同版别);二版3个,都是券种珍品(即整个券种是珍品,都是由苏联代印的3元、5元、大黑拾元);三版券种珍品最多算1个,车工2元(但其中又分古币车工和五星车工),其它7珍(也有人对8珍说法有异议,认为背水、背绿、枣红才称得上珍品)既不是券种珍品,也不是版别珍品,而是币种珍品(比版别更小),这既反映了三版币的历史特点,也说明珍品的发掘和分类在细化。其次,珍品的年代越近,存量相对越多,价值差别大;再次,是不是珍品都升值,幅度还很大,珍品升值幅度更大;最后,对珍品的判别从前三版来看:纸币珍品,一般应至少具备五个特征:

一、稀缺性。就是量少,这是第一要素。“物以稀为贵”,是收藏万事不变的铁律。再好的东西,量大都不会成珍品。黄金珍贵,但不珍稀。一般的黄金不成收藏珍品,只有珍稀的黄金藏品,才能成珍品。不管是某个券种也好,象二版的大黑拾、三版的2元等,整个券种因存量少而成珍品);还是某个版别也好,象一版的5百元的瞻德城、1千元的牧马图、5千元的蒙古包、5千元的牧羊图、1万元的牧马图、1万元的骆驼队、5万元的新华门、5万元的收割机,象三版的枣红1角、背绿1角等,整个版别因存量少而成珍品;还是某个币种(就是比版别还小的类别)也好,象三版的背水1角、平水5角、凸版2角、古币2元等等,整个币种因存量少而成珍品的,等等,都是因稀而珍。

二、独特性。 必须独特,必须明显和其它券种、版别、币种有着重要差别。券种自不待言,就是不同的版别、不同的币种等,也必须具有突出、明显的重要差别:或整体设计、图案不同——象5千元蒙古包、5千元牧羊图、5百元瞻德城等等,之间差别很大;或油墨不同——象背绿1角和背棕1角等等,两种颜色,一目了然;或钞纸不同——象背水1角和背绿1角、平水5角和平版5角、古币2元和五星2元的等等,差别明显,极易分辨。它们的独特性,都是明显的、重要的,是不同质的差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不拘小节,英雄大智大勇。点点油渍、印痕漏色、边沿裁切、票色差异、精粗有别、不同底纹、以及许许多多的琐琐碎碎、枝枝节节,在收藏历史的长河里,都会被时间之水冲洗得无影无踪,曾经浪花飞溅喧闹的河流最终必然归于沉寂,只会留下稀落和孤独的金砂。纸币的细微差别难以承受巨大的珍品之重。纸币成珍在于独特,独特不是细微之差,独特东西不会许多。漫天飞舞,那肯定不是。(笔者不反对个性收藏和兴趣收藏,而且赞赏,箩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也是收藏的巨大魅力之一,但这和公认的珍品是不同的概念)。

三、版块性。应成版块。版块是某个珍品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必须的法理支撑。三版前珍品在这样环境中才得产生,不是单打独斗的几枚币,因个体差异而后成珍。这大概是因为每种纸币印制量都很大,是葡萄胎,珍品纸币不喜欢、也不允许孤独(除了个别残次品之外)的缘故吧。笔者曾经说过,任何国家制造货币,都绝不会单独给某个藏友制造几枚特色币。象刚刚创造纸币拍卖记录的一版1万元“牧马图”(成交价230万元),那是实在少的价值。但少归少,并不是娘亲生得少,而是众多同胞兄弟姐妹都失散了。不讲三版的背绿,就那背水来说,现在量也稀少,也是因没保存下来那多。当时发行了17个冠号,这个量也是成千百万的。而且是印刷有序、冠号集中(130、134、136三种组合,16个冠号,)、有补号(1个907冠)、有规律可循的完整版块。国家制造的货币一定会是这样。

四、权威性。官方性。在发行中,如果出现改版、改图、换油墨、换钞纸等的变动,都是国家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有合法地位,有根据可查。不是任人解释、不可琢磨、又说清又说不清的东西。

五、代表性。代表国家发展和货币发行的特定历史、代表货币设计的特定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代表货币制造的特定技术阶段。象5元蒙古包、5千元牧羊图、5百元瞻德城等珍品,突出反映了当时新中国纸币制造、发行、使用不统一的特定历史(也是成珍品的主因);象大黑拾,突出反映了我国二版主币依靠外国印制的特定历史(也是成珍品的主因);象枣红1角、背绿、背水,突出地反映了我国三版币,独立发展刚刚起步的特定历史(也是成珍品的主因)。

笔者认为,以上的五个要素,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纸币珍品,一般应同时具备以上5个要素。例如,当某个券种被公认为具备了稀缺性的同时,而往往也会同时具备独特性、版块性、权威性和代表性等其它四个要素特性。某个券种只具备某个要素,就会成为珍品,这种特例,在前三版纸币珍品中尚未发现。

 

四版三版比一比

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比一比。不管比不比,或怎么比,井水还是井水,河水还是河水,井水不犯河水,这是前提;二者还要有可比性,这是要求。

通过比较,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比较就有了必要。好比四版1角和三版1角比一比。

一、三版1角自比。三版1角,背绿和背棕的差异是背面油墨颜色,背水和背绿的差别是钞纸不同,因此出现了背水、背绿、背棕三个不同币种。

二、四版1角自比。四版1角,黄金甲1角和无荧光1角的差异也是油墨(背面为主),青天白日与黄金甲、普通1角的差别也是钞纸不同。因此出现了青天白日、黄金甲、普通1角三个不同币种。

三、三版四版1角互比。先比油墨,三版背绿背棕所用油墨,只是颜色不同;四版黄金甲和普通1角所用油墨,是两种不同性质油墨(黄金甲部分)。荧光油墨是特种油墨,印钞用荧光油墨更是特上加特,比前者有更高科技含量、荧光灯下特漂亮。这一点三版1角不可比。

再比钞纸,三版背水使用的是水印防伪钞纸,青天白日使用的是特殊荧光防伪钞纸。后者是世界纸币防伪最新技术,科技含量更高,防伪功能更强,代表着钞纸防伪技术发展的潮流和方向。特别是我国独创的“满天祥云”特殊荧光钞纸,更是我国四版荧光防伪综合高科技的产物,具有很强的防伪功能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这更是三版水印钞纸不可比的。

就是说,如果从审美、从科技含量比,三版1角肯定不如青天白日和黄金甲,这不是抬高四版,而是新中国货币制造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使然。但收藏是“物依稀为贵”,别样要素必居之下。 三版退出流通多年,四版还在流通;三版流通时,人们的收藏意识、收藏条件很差,使存世量很少,而四版存量很大,有的可说是天量。如果比量,这是四版不可比的。但四版还是地板价,又是三版不可比的。四版不可能永远地板价,存量只会越来越少,特别是一些稀有品种,量价运行更会走自身规律。

 

 

让三版告诉未来

三版退市迄今,全部价格已升翻几个跟头,稀品更是升翻十几个,令人咂舌。可说是富了大玩家,高兴了小玩家,谗刹了不玩家,致使收藏纸币队伍急剧壮大。但纸币涨升不能一个速度,涨升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的藏品同时藏有风险,注意风险也相当紧要。保持端正的心态和正常人的认知,也实属收藏必须。钱币收藏,有涨有落、不断涨升是趋势,除非国家陷于大灾大难和经济长期萧条。已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我们对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研究收藏、了解常理和常例,是回避风险,追求收获所不可少的功课。从三版涨升中,有些情况值得我们研究。

一是:三版币涨升幅度大小为啥不同?共分几类?迄今为止,新中国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已经退市三套,都涨升幅度惊人。但不论那一套,因各面值币自身的原因(存世量),其涨升幅度大小各异。三版也是如此,同个1角背面绿,就纸里差个水印,那价格差别是相当的大。从观察得出,三版币按原因不同被拉开价差,可主要分为六个类别:1、因券种不同,象车工2元与其它券种拉开价差。2、因版别、币种不同,象枣红1角与背绿、背棕1角拉开价差。 3、因钞纸不同,象背水1角与背绿1角、平水5角与平版5角等拉开价差。4、因雕版技术不同,象凸版2角与普通2角拉开价差。5、因深版、浅版不同拉开价差。6、因冠字不同(二罗马冠三罗马冠)价格有差别。等等。

     二是、三版币中,绝大多数水印钞纸币与普通钞纸币的价差幅度都很大。钞纸不同是拉开三版价差的最主要因素,凡是水印钞纸币种,价格都比普通钞纸币高,而且绝大多数都高很多。(1)1角:背棕1角11.5元——68元、背绿1角2900元、背水1角45000元。(2)5角:平版5角31.5元、平版水印5角730元、凸版水印5角58元。(3)拖拉机1元:普通钞纸1元55元、古币水印钞纸1元650元、深版古币水印钞纸1元750元。(4)车工2元:五星水印钞纸车工2元1500元、古币星水印钞纸车工2元2400元。

三是、三版币六类价差中,因钞纸不同而形成的价差,在各类价差中最大。从券种不同的价差幅度、版别不同的价差幅度、凸版与平版的价差幅度、深版与浅版的价差幅度、三罗马冠与二罗马冠的价差幅度来看,因钞纸不同而形成的价差幅度,是所有价差类别中最大的。同一币种,是否水印钞纸,最低价差是10倍以上。比如:背水1角是背绿1角的15倍;平水5角是平版5角的23倍;深版古币水印1元是普通1元的13倍、古币水印1元是普通1元的11倍。等等。

三版同券种、同版别,使用了无水印和水印(有无特殊防伪功能)不同钞纸。水印钞纸币印量较少,退市后成为稀有藏品或珍藏品。这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同一券种使用不同钞纸,这种情况四版8001白金W中也客观存在,而且特色、效果及防伪功能,都大大超过三版。四版未来怎样发展,由未来各种因素决定,但三版有启示作用。“物依稀为贵”是收藏永恒不变的规律,四版也必如此。

 

 

    背绿、背水成珍

    和小面值啥关系?

先说背绿。三版背绿1角成珍品,缘之于改版。发行时间不长(1年2个月左右)改版,就只收不付,存世量不大,就珍贵了。

为啥改版?这话多余问了,地球上小孩都知道。因为与2角背面颜色相仿,易混。就把1角背绿改背棕(酱紫)了。

问题到这里,我们还看不出它与小面值的关系。但我们接着问:咋就会整出一个相仿、易混的券种呢?看来,改版只是表面和直接原因,改版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而且是互为因果的。

有网友曾有过简单论证,说背绿是个错币,并拿出了人民银行纠错的文件(就是人行关于背绿改版的公告)。我们说背绿是错币也不为过,但我们说它是严重失误更妥帖些。因为它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影响:本可以流通使用3—5年的票子,仅流通1年多就被收回了,没有实现它应有价值,造成了极大浪费;当时的四色是套印,几种颜色要刻几个版,然后再分次印刷。背绿改色必须改版,当时我国雕版主要靠进口,这又要造成相当大的浪费;一个版别非正常改版,带来的其它方面不良影响也不可低估。总而言之,背绿1角非正常改版,是我国印钞史上的一次严重失误事件。

问题是:在发行背绿1角之前,大桥2角已发行2年多了(1964年4月15日发行大桥2角,1966年10月1日发行背绿1角)。已经流通两年多的币,老百姓肯定熟悉2角背面图案的绿色,但设计者为什么不熟悉?背绿发行后,老百姓容易把1角和2角弄混,专业设计者为什么就考虑不到二者的分辨问题?层层报批、把关的许多道程序,为什么就就没审出二者易混的问题呢?国家发行一个券种或版别,要经过众多非常严格的环节把关,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象背绿1角这样严重问题呢?三版的5元炼钢工人、10元大团结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吗?

说到这里,实际上背绿和小面值的关系已经点破了。就是在设计、报批、审查、背绿1角的整个环节,都存在重视不够,把关不严,没有进行细致比对,以至出现两个券种背面颜色相仿,这样低级而严重的失误(当然我们也不是现在要谴责三版币的设计者和其他人员,当时客观上与枣红1角多年停印,辅币供量不足,时间仓促也有关)。但这确实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

三版大团结10元为啥就不出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它是我国主币、最大面值的币,出不得失误,要出问题影响就会很大,谁都不敢马虎,谁都负不起出问题的责任。而事实也正是如此:10元大团结,从55年开始设计,到65年才被国务院批准发行,中间经过数次报批、数次修改。但因为每个环节、每个人员,都十分严肃认真、小心审慎、一丝不苟,“十年磨一剑”(该币的设计者语),才保证了大团结的完美无缺。如果发行背绿1角(有资料说,背绿是65年提出设计,66年印制发行,前后不足一年时间),整个过程都象对待大团结的认真态度,那可能出现背绿这样的低级失误吗?之所以出现背绿失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小面值地位,人们主观上重视不够所致。因为当时我国不论从能力、技术、材质等方面,都不存在造成这样失误的客观基础和条件。所以,关于背绿因失误而改版的其它解释,笔者认为都是不够说服力的。

大桥2角在先,背绿1角在后,背绿1角设计有问题,当然要改背绿1角颜色。我们再假设一下:大桥2角和背绿1角是同时发行,两币颜色相仿,要改谁呢?那肯定也是改1角。因为它的面值小。但只是假设,在此就不展开论述了。

再说背水。背水成大珍,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钞纸里比背绿多个水印。但背水钞纸里为啥有水印,就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我们知道,没有背绿就没有背水,背水是背绿不可分开的一部分,背水除了钞纸里有水印之外,其它所有设计和背绿完全相同,早前多年是被人们看成同一币种的。二者本身具有相当密切的相关性。但背绿中出背水还另有自身原因。

背绿中为啥出现背水?笔者认为,简单讲,就是在印制背绿过程中,试用了当时我国最新研制的部分空心五星水印钞纸所致,这符合小面值的特点和地位。

首先说说我国水印钞纸的研发情况

我国发行二版币,基本技术都是苏联的。二版币大面额由苏联印,小面额是我们用苏联的雕版制版、机器、钞纸自己印。从1957年起,中国自己开始研制专用水印钞纸。历经三年多的研究与反反复复试验,终于在1960年上半年试制成功了贰元券用的小五角星古钱图案的满版水印钞纸,在当年又连续试制成功了壹元券用的国旗五角星单元式图案水印钞纸,在第二年研制成功拾元券天安门固定水印钞纸,仅在三年多时间里,共研制成功了十几个品种的水印钞纸。第三套人民币,全部采用了自己研制的水印钞纸。

其次,为啥说背水是试用钞纸的结果

1、我们先来看一下三版1角使用钞纸的情况。从冠字多少来分,三版1角共发行红三冠、红二冠、蓝三冠、蓝二冠四种不同冠字。在红三冠中又分背绿、背水和背棕三种。在最早发行的红三冠1角中,背绿发行最早,但背绿1角大部分没有使用水印钞纸,只有很少一部分(共17个冠号)使用了空心星水印钞纸。就是说,三版1角约有五分之四的币不是水印钞纸印制。再结合大桥2角虽然比背绿早发行近两年,并且和2元车工同时发行,但也没有使用水印钞纸(,当时我国已试制成功多种水印钞纸,2元车工用的是双水印钞纸)。这说明什么呢?恐怕还是因为水印钞纸造价高,因成本关系,小面值1角不是使用水印钞纸进行防伪的主要券种(这和8001一个性质,虽然荧光样式眼花缭乱,但那只是为了试验,是为她人做嫁衣裳)。从这个角度看,是否可以认为:背水不是正常必须使用水印钞纸进行防伪的,而是试用,主要是为了检验满版空心五角星水印钞纸的防伪效果。

2、背水是使用我国空心星水印钞纸的开先河者(如果把使用空心星水印钞纸的红三凸1角,看作是背水继续的话,那实际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在三版币中,除了背水之外,也就红三冠凸版1角券种沿用了这种满版空心星水印钞纸。这本身又一定程度说明了背水的试用性质。试用后放弃了这种钞纸,可能因为小面值用成本不划算,大面值用又防伪简单了不合适。所以,红三冠1角使用之后,就未在其它券种上多见过。

3、如何理解车工2元水印钞纸的使用。1964年4月15日发行了车工2元和大桥2角。车工2元最先使用了我国最新研制的双水印钞纸。

可能有人会问:那车工2元才是首次使用我国研制的水印钞纸,为什么不需要试验?为什么不叫它是试验币呢?笔者认为,不是车工2元用的双水印钞纸不需要试验,而是在发行2元车工之前(三版币只发行了枣红1角,用的是苏联钞纸),没有可进行试验的小面值币,发行紧迫,只好直接使用,而且也只是主币中的小面值币(2元)。后来,这种双水印钞纸在三版1元中得到广泛使用,说明前期的使用效果被认可,说它具有试用我国双水印钞纸的试验币性质也未尝不可。

如果笔者以上的分析和推断能够成立的话,那背水成珍品和小面值的关系也就清楚了。

因为缺乏我国水印钞纸试制的详细记录日志,当时又处我国工业大调整时期,部分工业企业向西南大转移,印钞行业本身又是多头作业,有点乱,有些认识只能从相关资料中获得,难免有误差。但不管对错,只是个人之见,欢迎批评指正。也衷心希望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手头有相关资料的藏友,进行补充和完善,甚至正误。将不胜感谢。

在此收笔之时,关于“小面值多珍品”的话题,有几点尚需进一步强调下。一是,小面值纸币和珍品之间不是等号(一版、二版币小面值珍品就不多)。二是,三版小面值多珍品是事实(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三是,四版币发展阶段与三版币发展阶段有类似特征,四版小面值币值得关注和研究。四是,货币的设计、印制、发行中的正常与不正常变故(包括技术的探索、改良和提高),给珍品币的产生提供了机遇。五是、小面值币前生(流通时)后世(退市后)的地位认同有巨大差异,有些货币发行的非正常变故多是来自于不被重视。六是,小面值币多充当印钞技术改良发展的试验币,是世界货币发展史上符合经济成本核算规律的常例(但不是说,一切新技术都必须先用于小面值币,不需要试验、不适合在小面值上试验的新技术就不一定)。

 

第四套人民币正面图案以人物肖像为主。其艺术表现形式,全部采用写实的现代主义绘画手法。风格开放,画面展阔,主题鲜明,人物生动、逼真、传神,形象鲜活,跃然纸上,给人以舒展、大气、英姿勃发、栩栩如生的,现代人物形象艺术唯美享受。前三套插图式、重工笔的人物绘画艺术效果,是不可与此相媲美的。

由于80年代末,新中国对绘画、雕刻艺术大师的培养和他们的成熟,由于设计工具、雕版技术、印刷科技的巨大发展,使得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风格、制作工艺、艺术水平、视觉效果,比前三套人民币,都大大地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相反的认识可能就违背了基本性的东西,或者其它。

80年1角的正面主图,由我国北京制钞厂著名雕刻大师高振宇(其祖父是清朝三品官员高兰亭,我们现在看到的伟大建筑北京天坛,即为高兰亭领工所翻修)所作。高振宇雕刻大师,给我国共设计雕刻过18种邮票, 1957年雕刻的《天坛》邮票,至今被同仁认为是我国少数几枚,最具艺术价值的雕刻版邮票之一;雕刻的齐白石像被公认为,是国内最高水平的人像代表作;他还为古巴、越南、朝鲜、老挝、阿尔巴尼亚、柬埔寨等许多国家,雕刻钞票、证券、邮票达几十种之多。曾被国际著名的德拉柔公司,感激地称赞为中国“伟大的艺术家”。

在四套9种面额纸币中,票面人物肖像偏重于正面的,有1角、50元、10元、2元等券种;人物年龄层次差别较大的,有1角、5元、10元、50元等券种。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肖像绘画,特别是雕版的难度。其它各面值券种比较侧面、年龄相仿。

特别是1角,除了以上两大难度之外,主图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我国东南的少数民族高山族,一个是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种族虽进化了数万年,但体象之间差异仍然巨大,特别是是高山足,形象很是特点。如无极高雕刻工力,面相细微之差堪难真实再现。这也是其它各券种不曾有的。

可喜的是,高振宇大师,盛名之下确出名作。80年1角的作品,人物之传神、内涵之深刻、年龄层次差异之清晰、民族特性各别之鲜明、刀法之细腻、线条之流畅,都达到了无以类比的至高至美境界。他将票面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内涵气质、民族个性,都给予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把国家当时设计四套人民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天衣无缝。所以,80年1角的设计水平、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在四套各券种中必当翘楚,匡三套1角乎?

有点小小的遗憾是,8001票面颜色偏暖、偏暗,故多被人误读。但好戏不是听谁嗓门大、看谁锣鼓急,耐得品才算好茶。

另外,第四套50元背面图案黄河壶口瀑布,也为高振宇大师先竞选,后受命的大作。任何人如果不抱局限之见,把几个元以上面值的所有背面图案,放在一起欣赏,你定会毫不迟疑的赞叹:最美莫过于黄河口。对此不想赘言。

物以稀为贵,是收藏万年不变之铁律。稀了贵,贵就养眼。

 

不要去炒作荧光版了,三版大团结荧光版就是一例,不多吧,价有多高呢?比普通的稍高一点,有何意义。三版分币青天白日荧光版也不多吧,咋就没多高的价呢,一刀2分的青天白日荧光币网上才卖80多,和普通的2分币差不多吧!我也买了一刀,因为不贵。

正因为三版玩水印,四版玩冠号,玩荧光.玩法不同.

市场没有道理可言,看好就买,不看好就别买,三版都玩水印,没人玩荧光。四版不玩荧光实在找不出特色,而且四版是广泛地各个面值存在荧光。

 

四版钱币收藏从三版推理会发现一个现象:小面值券别容易出黑马。三版大全套前三珍都是1角券(背水,背绿,枣红),四版荧光里,也属8001与8005的荧光最耐人寻味,居然出现了太多的荧光品种。个人这么认为,国家在纸币的印刷过程中,对于印刷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小面值券别的品种最容易【被试验】。因为面值较小,无论是收回还是停印,对于国民的正常生活影响不大。五版币的荧光都很固定单一,说明荧光防伪技术在五版已经非常成熟,而四版8001与8005小面值纸币荧光的“乱象”正是国家对于印刷技术的一种尝试与探索,很难再找到其他的解释。荧光记录了国家对于纸币的探索历程,这个探索历程难道不值得收藏么?

青天白日是8001荧光的一种,8001有很多种荧光,青天白日是目前来看放货量非常少的一种。WA,WB,WC,WD,WE,WH这几个冠号!都是92-93年印刷的,投放省市也相当固定,WA.WC投放的是江西跟上海,WB,WD投放的是江苏跟湖北。经过近20年的沉淀,存世量非常稀少,初步估计超不过20万。青天白日与其他荧光品种最本质的区别是:青天白日是印钞纸本身是自带荧光的,并非采用了荧光油墨,而其他荧光品种都是经过荧光油墨印刷而成。

注:在发现的捆货里,WD,WE,WH整捆都是青天白日几乎不可能,有1-2刀青天白日已经非常幸运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所以WD,WE,WH这些冠号分化了,大家买入时一定要以实际荧光效果图为准,WA,WC暂时未发现分化,WB不详,应该也未分化。

对于青天白日的市场前景,暂时个人保留意见,因为现在荧光板块受到非议太多,但我提醒大家一句:无非议不黑马。2003年背水才200多一张,是被人骂着从几十块涨到200多的。

江西赣州应发行了WC,WD,WE.    WC我收过十几捆,都是青天白日,但也收到过散张不是青天白日.WC应该绝大部分都是青天白日。

WD我也收过几捆,大部分不是青天白日,有的整捆没一张是青天白日,有的一捆只有几张是青天白日,但也有整捆是青天白日的,我就珍藏了一捆WD全是青天白日。

WE我收过二刀都是青天白日。一刀转让给了本地朋友,一刀有三张补号的转让给了上海的朋友,三张补号不是青天白日。

WD,WE十分稀少。十分珍贵。货源供不应求。

 

四版荧光只是个开头,初期阶段。  真正的荧光是05版,一个个漂亮之极。  哪个币种都有不同的荧光,一个比一个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