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ormix蛋白粉怎么样:优秀传统文化 促企业和谐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53:08
             优秀传统文化 促企业和谐发展巍巍泉城 发表于 2011-12-19 10:17: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被前人所普遍认同和实践,曾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长期地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实践结果具有正确性,并在相当程度上为今人认同和实践,具有可开发挖掘和批判性改造价值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它既外显地体现在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饮食起居、园林建筑、生产生活内容甚至各种经典、文献、制度当中,也内化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修养、审美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且渗透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的宝贵资源。
     
  企业跟人一样,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一家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品格,而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实力。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横向经济往来日益增多,加上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社会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传统的道德规范因无法适应社会存在的深刻变化,趋于瓦解,而人们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西方现代契约意识、规则意识等又缺乏深刻理解,致使社会各个领域的诚信危机易常突出。而诚信是一个民族的立世之本,缺乏诚信根基的民族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而,这就需要从民族和国家的高度来认识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充溢着圣贤先哲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如“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都义无反顾地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爱国在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当前,推动国家诚信体系建设就是爱国的一种表现。通过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可以激励当代企业以历代爱国英雄为榜样,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把维护社会道义、弘扬诚信精神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的要求和公众的期望作出积极主动的响应,以诚信回报社会,造福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道义,主张以道德的至善来凝结人心,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天下有道,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就是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义主要是指作为普遍的道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往往是指集体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与之相对应的“利”往往指个人的私利。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义而后取”。荀子强调:“义与利者,人之皆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又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众多思想家还进一步主张在人和人的相处中要“见利争让,闻义争为。”中国古代的义利荣辱观,虽然有过分重义而忽视“利”的倾向,但其以道德理性解决矛盾的探索,以道德准则节制个人利益的尝试,反映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对中华民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前,虽然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但在市场经济的发

  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仍有各自独立的经济要求,如果一味放任人们对“利”的盲目甚至疯狂的追求,势必导致惟利是图,引发社会的混乱,“义利之辨”作为一种文化监督和批判机制,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竞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不正之风,都具有净化和批评作用,有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高尚的发展观,自觉消除尔虞我诈、欺蒙拐骗、非法交易等丑恶现象。
    
  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一种道德原则,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有序的基本道德要求。孔子在谈事业时最终落实为“信以成之”。二程则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这是因为,只有出于诚信,才能对事业、工作真心实干、脚踏实地,从而激发起潜能,最终达到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曾国藩所说,只要有至诚之心,“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矣”。同时,我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也非常强调“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市不二价”、“信义不欺”的诚信伦理,《礼记·王制》记载了这样的商业规范:“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孔子家语·鲁相》载有“贾羊豚者不饰”的话。荀子的“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过,而国求给矣”,更是道出了诚信对于经济繁荣、商业兴旺和国家富足的促进作用。明清之际出现的以晋商和徽商为代表的两股商业力量,坚持诚信经营,商业成就饮誉华夏大地,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由此可见,诚实守信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现代企业只有以诚求成,视诚信为生产力,培育诚信文化,塑造诚信品牌,才可以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忠诚度和信任度,提高核心竞争力,铸就成功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对自然界采取友善的态度,追求天地人整体和谐发展;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合群济众”,提倡相互帮助、人际和谐;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主张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高雅的心态,正确处理物与欲的关系;在人与社会即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反对以武力解决争端。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追求和谐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增强企业诚信意识,也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依法诚信经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真履行诚信责任。一方面要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在提供就业岗位,保护劳动者权益,支持帮助和带动周边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扶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尽到应尽的义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诚信理念,在“利他”的同时实现了“利己”,才能将道德的利他性与经济的利己性构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才能在诚信和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孔子主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无论表现为天命观、天道观,还是天理观,都是在说明天与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才有“省刑罚、薄税敛”的体察民情的行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与民本理念的实施有关。继承与发扬民本主义传统有利于增强企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企业诚信对外表现为诚信于客户或是消费者,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信于用户,处处为用户着想,让顾客满意;对内则表现为诚信于员工,关注员工需要,提供发展空间,创造学习机会,尊重员工意志,提倡人人平等。在市场经济社会,企业经营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在产品质量上,绝不允许存在百分之一的失误失职,更不能见利忘义。企业如果背叛上帝,不诚实经营,一味走歪门斜道,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淘汰。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企业必须坚持人本化管理,信任和尊重每个员工,做到权为员工所用,情为员工所系,利为员工所谋,让员工有安全感和归宿感。只有取信于民,企业才能赢得良好信誉,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