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疾病有哪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5:56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和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与阶级利益和国家政治相联系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我们党90年的历史,是推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伟大史诗。开天辟地的革命史,伟大光荣的奋斗史,辉煌卓越的创业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一代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特别是热血青年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恢弘的乐章,救国之梦、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行是生生不息的主题,亿万中国人包括遍及世界的炎黄子孙以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觉和主体意识演出了历史上雄伟豪迈的爱国主义大合唱。在这场以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为时代场景,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振兴为基调的宏大进行曲中,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激越潮流。在这滚滚洪流澎湃激荡的潮流中,要警惕“浊水”和“逆流”的出现,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潮的影响。

  一、文化核心价值建设中防止民族精神的淡化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巨大力量的源泉;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在中华民族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中表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对民族精神淡化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貌似完全反向实则殊途同归的两种在当今甚嚣尘上的思潮: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思潮是在“古--今”文化二元对立体系中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反映,它们“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2】,其基本表现是在两个极端对立的方向消解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时空中从古代流向现今的河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统一的。抽掉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就是僵死的传统,而消除传统的基础的时代精神就是空中楼阁。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警惕国家意识的弱化

  在全球化成为强势话语方式的今天,在国家问题上最大的迷雾就是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观念大行其道,民族国家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作为民族主义而遭到嘲讽和消解。抽象的“人性论”、超越民族国家的“普适价值”以及温情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泛爱论”将国家意识迷失于“地球村”这个半是空泛的理想半是空洞的幻觉之中。1917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一版序言起首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3】他认为,“在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风气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4】列宁的这个看法并没有过时,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就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最重要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既承认阶级斗争,又同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5】而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这是消灭了剥削阶级、消除了剥削制度,实现了真正民主的新型社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国家管理,“国家就不再是‘政治国家’”,“社会职能就由政治职能变为简单的管理职能”【6】;但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思想体系仍然位于强势操控地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占据发展优势平台,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的弱化就是特别需要警惕的问题。

  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反对民族英雄的丑化

  伟大的中华民族群贤荟萃,英雄辈出,在风云际会之时,于社会危厄之际,铁肩担道义,赤胆为社稷,壮志凌云天,热血写春秋。这可歌可泣的英雄谱系已经成为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基本底色,化作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规塑着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旨趣。正是忠奸分明嫉恶如仇的社会文化土壤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厚德载物从善如流舍生取义慷慨悲歌的民族英雄。社会上一个时期以来,在“戏说”、“娱乐”的轻浮潮流中,也出现了一种嘲讽、侮慢与丑化民族英雄的逆流,与之同时相伴的,还有无视基本文化价值准则,有意混淆丑恶与美好的标准,如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的“江宁千秋”展览单元里给秦桧立坐像,就是有失基本文化价值底线的表现。一些地方热衷搞所谓“金瓶梅主题公园”、“鬼子进村”、“满洲开拓团”等文化拓展、旅游项目。更有甚者,有人宣扬已经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罪恶之人的所谓“闪光点”,大做“翻案”文章。就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中都对岳飞、文天祥“淡化”,不再理直气壮地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民族大义。“而且有参与编教材的学者还公开说不能再称他们为民族英雄。理由是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事,现在各族和睦相处,重提此事,增加民族矛盾”【7】;也有人公开宣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正原因是婚外情”的“考证发现”;更有人以“大尺度”、“大揭秘”调侃、贬损甚至诬蔑辉映千秋的民族英雄,如对开国领袖毛泽东大泼污水;而近年来社会上发生多起公开侮慢英雄雕像的事件只不过是民众价值观念混乱的极端表现而已。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真是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四、近现代历史教育中抵制革命意志的软化

  “告别革命”的论调曾经在理论界出现乃至喧嚣一时,阴风不散。其流毒社会,危害不浅。“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在一些人眼里就是缺乏“人性”,甚至就是“不人道”,就要随着“告别革命”渐行渐远。在一定程度上,责任、坚强、原则等等基本而美好的品质都与革命相似或相联而不被人推崇,社会弥漫着一种“软化”的气氛,充斥着一种“放纵”的味道,嫌贫爱富、腐化堕落、奢侈浪费、不思进取、平庸低俗等风气卷土重来,不再被人唾弃而成为某些人可以接受的价值取向和“个人选择”。更有甚者,在社会追逐功利主义、追求“个性”和“自我”的价值潮流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粉墨登场,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纵情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明里暗里和某些成功人士相关联。这种社会转型期极不健康的现象与官员腐败行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特别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严重侵蚀和伤害。物质贫穷当然不是社会主义,但精神空虚也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在新的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坚持教育一代青年树立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防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精神“缺钙”症和“软骨”病,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五、人文精神弘扬中远离私情邪欲的泛化

  如果说,一个民族从整体上揭露落后、愚昧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从而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是一种显示民众摆脱过去实现超越的集体意识和文化自觉;那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文化发展世俗化的过程里,物欲泛滥私情充斥邪欲膨胀,不仅说明物质--精神发展的失衡,更是反映现代化畸形发展的令人失望乃至绝望的图景。现实中政治腐败频发、高官(管)落马,经济中的各种危及民众的恶性公共危机事件,文化上的惟利是图责任缺失、非主流价值追求等,不但是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和反映,更是对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活的强烈暗示和污染:以至于仿佛正向肯定“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违反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和核心价值的行为与观念被模糊了价值判断,一些私情邪欲被有意无意地渲染成“人性”和“爱情”,“淫乱”被说成“浪漫”,“杀人”也被发现有“温情”和“诗意”的“空间”。一些汉奸传记的流行,一些无耻文人的走红,一些不良商家畅通,除了背后隐藏的利益黑手,可以看出,厚德载物、知耻近勇、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的衰落和式微,社会文化中的“炒作”、“暴料”乃至各种“门”以及社会现实中的重大恶性案件,都已经说明文化价值观念的错位,反映私情邪欲的泛化与漫滥。

  六、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中杜绝霸道思想的强化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中的核心理念,正是这些核心理念规定了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8】

  1924年,孙中山指出:“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9】“强权即真理”的权力拜物教盛行,社会弥漫着“官本位”思想。腐败就是市场经济与不受约束的权力结合的怪胎。霸道思想与公平正义背道而驰,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其在国际则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暴力勾结则为恐怖主义;在国内,则表现为黑恶势力,目无法纪,嚣张跋扈,危害一方;在党内,则践踏民主,搞“一言堂”,权欲膨胀,以强势、“牛人”自诩,高“层次”者如重庆文强之流,中“层次”者如逯军之类:当面对媒体监督,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句“剽悍”的质问,引来舆论众口一词的谴责。【10】充斥于社会中的种种违背平等权利观念、恃强凌弱的现象,不过是封建霸道思想的民间张扬和现代翻版,不但反映了当代社会公民意识缺失,更深刻地折射出社会转型期和谐文化建设的艰难。

  七、廉洁文化建设中清除权谋诈术的美化

  廉洁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土壤,先进文化是共产党人的追求方向。但在某些共产党员的手中,《共产党宣言》不见踪影,“厚黑学”却受到追捧,甚至有的干部将其作为进阶秘籍和官场宝典。“潜规则”仿佛渗透千行百业,不讲“五湖四海”,到处通络“人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跑官要官,庸俗关系学畅行,已成为严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形象的恶疾。社会中一些风生水起、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能人”有意无意的渲染,一些不良之徒的推波助澜,使得一些腐朽恶劣的权谋诈术穿上新衣,横行于影视、讲坛与民间,败坏了社会人际关系,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危害不浅。

  党内腐败和社会腐败现象总是密切相连。“官本位”、特权思想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大敌。当尔虞我诈、腐败无耻成为社会通则,当拜金主义成为主流,我们不但无法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离建设人类美好精神家园相去何止遥远。

  八、构建精神家园破除历史传统的虚化

  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精神的“源”,鄙薄、虚化历史传统的思潮近代以来不绝如缕,成为时时作祟的虚无主义的文化“幽灵”,与复古主义的“阴魂”相互纠结,对民族文化现代化危害甚大。

  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个丧失历史尊严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对历史传统的虚化可能不是有意识的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却是古老民族在现代发展中最容易丧失警惕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在对“新”的崇拜中往往将历史及传统当作“旧”而摈弃。实践证明,出新必须推陈,破旧只会灭根。在对待历史传统这个问题上,“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世俗化社会“去传统化”思想殊应警惕,“破四旧”的惨痛教训弥足记取。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关涉民族前途,历史传统的虚化既是历史尊严的虚化,也是文化未来的虚化。当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核心美德如勤勉、持重、仁义、厚道、诚心等受到普遍轻慢并有被投机、轻浮、低俗、恶意、失信等所取代,社会将成为什么?

  历史传统的虚化有极其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但从现实的角度,知识分子文化传承担当责任意识缺失,民间社会文化自觉与认同意识受到侵蚀,现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价值的强势影响,对民族历史传统的虚化的恶果,难脱其责,难辞其咎。

  九、意识形态发展中摈弃核心价值的分化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价值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内则生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外则体现吸引力和影响力。亡其国必先亡其史,分其民必先分其心。邓小平从中国近现代史角度看到旧中国的弊端,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1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已经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就是核心价值,就是“主心骨”,就是“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的地位的物质在观念上的表现。”【12】这里所揭示的道理是:在社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必然要建立其保护统治基础的意识形态。一个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过是这个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和延伸。这也是意识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基础,与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相融汇,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调,高奏激昂的主旋律。主旋律体现的是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宗旨。江泽民将主旋律概括为“四个一切”,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的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的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3】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绝不能“我花开后百花杀”;但是,必须警惕和防止在“文化”的旗号下,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倾向和图谋。邓小平曾严厉地说: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能够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14】

  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反对文化观念的西化

  近现代以降,“全盘西化”的思想甚嚣尘上。生吞活剥、照单全收的“拿来主义”很有市场。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缺乏应有的警惕。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分化”和“西化”战略并没有在全球化浪潮中取消而是在经济和科技的优势中加强。文化观念的“西化”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并行不悖。而“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要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15】因此,防止文化观念的西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长期教育的问题,同四个现代化建设将是并行的。”【16】

  文化观念“西化”的当代突出表现就是赤裸裸地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些无良“商家”和无良“媒体”合谋,联手炒作,兴风作浪,追名逐利,推波助澜,制造出一起起展现低俗、血腥的“狂欢盛宴”,吸引眼球,挑战公序良俗,败坏道德风尚,降低人们的审美品格,矮化人们的文化标高;在缺失了美好与崇高追求,“只有high 才happy”的“挑战自我”和“真实表白”,使人们在精神荒漠化中“娱乐至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执政为民是治国之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大旗,正在带领亿万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爱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更加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才能实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4页。

  【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9页。

  【6】《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8页。

  【7】梁衡:《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新闻实践》2009年第1期。

  【8】王东虓:《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人民日报》,2009年6月11日。

  【9】《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7页。

  【10】杨健《“替谁说话”与“为谁执政”》,《人民日报》2009年6月19日第5 版。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72年版,第52页。

  【1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56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208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责任编辑:秦华)